登陆注册
1285900000012

第12章 思辨篇——上帝能够被证明出来吗(2)

这就是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他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宣布每个人(包括傻子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最伟大的东西(上帝)”的观念;接着论证这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最伟大的东西”是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的,否则就是自相矛盾。因为,一个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的“无与伦比、最伟大的东西”,肯定要比那个仅存在于心中的那个“无与伦比、最伟大的东西”要伟大。如此一来,这个东西就不再是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最伟大东西”了。所以说,作为可以设想的“无与伦比、最伟大的东西”的上帝,不仅在心中存在,在现实中也必然真实“存在”。就这样,安瑟尔谟仅仅从分析“上帝”这个概念自身,即推导出“上帝存在”结论。

在安瑟尔谟看来,上帝是最最完满的。同“最大”和“最小”的东西一样,这个“最最完满”的东西仍然是以概念的形式在人的思维中出现的。但安瑟尔谟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把上帝由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按照后来康德的说法,安瑟尔谟由“思维”推导出“存在”的证明方式,是一个形式上有效的演绎推理。按照古典三段论的逻辑,这个论证,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为真,结论即“上帝存在”判断必然为真。因此,如果要反驳这个论证,就必须审查这个论证的两个前提有没有问题。

在这里,小前提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是纯粹观念上的设定。而我们无论在脑子里如何设想都是不过分的。有问题的是大前提,即“可以设想无与伦比、最伟大的东西(上帝)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正如康德所说,“存在”不是一种性质,也不是一种如“高尚”“粉红”之类的属性,而是一种状态。根本不能从概念中普遍必然地引申出来。一个东西是否存在,与这个东西是否完满并没有关系。我们的思想完全可以设想无与伦比、最伟大的东西,但要知道它是否存在,绝对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情,而必须睁大眼睛去观察。简单地说,一个东西是否存在,是不能通过逻辑推出来的,而必须通过实际的经验去感受。比如,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是“画饼充饥”。你画出来的饼完全可以视为思想中“饼”的观念。但是,这个画出来的“饼”根本不能替代现实中的饼来充饥。对此,康德也举过一个类似的例子。他说,现实中的一百块钱与头脑中的一百块钱在概念上是毫无差别的。但是,头脑里的一百块钱是买不到东西的。二者根本不等价。

同样,关于上帝的观念属于思维,而上帝是否存在却是一个经验事实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是两码事,我们根本不能从关于上帝的观念中推出上帝的存在,正如我们绝不能根据头脑中的一百块钱而推导出我们兜里果然有一百块钱一样。因此,康德反驳安瑟尔谟的的焦点即在于:“存在”到底是否已经蕴涵于“上帝”的观念之中了?康德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存在”不可能先天地、分析地蕴涵于上帝的概念之中,“存在”只能被经验地、综合地谈及。

五、数字里的奥秘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经由数学进入哲学的派别,该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我们今天所说的“勾股定理”,据说就是他最先发现的。所以,这个定理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在哲学主张上,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水、火、气等自然物质,而是数。因为,一切事物都有几何形状,而几何形状又与数字相对应: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世界生成的过程就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再由体产生出水、火、气、土等基本元素,最后生成世界万物。因此,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而且,数的规定性比“冷”“热”“湿”“干”等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

在现实中,大概没人看见过“数”这个东西。但是,在毕达哥拉斯看来,正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才让人如此地迷恋。因为它是通过思维的抽象而获得的,并不经由观察。用罗素的话来说,数学带来的是那种“热情而动人的沉思”。而不假外物进行自由的沉思,正是哲学家的专利。对于那些在学校里无可奈何地学过一些数学的人来说,这种沉思好像是很奇怪的。然而,对于那些时时体验着由于数学上的豁然贯通而感到沉醉欢欣的人们来说,对于那些喜爱数学的人们来说,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则是十分自然的,即使它是不真实的。

在毕达哥拉斯看来,经验的哲学家只是材料的奴隶,而纯粹的数学家,正像音乐家一样,才是他那秩序井然的美丽世界的自由创造者。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几何学深远地影响了哲学以及科学的方法,因为它向我们提供了纯粹的真理以及达到这个真理的途径。古希腊人所建立的几何学是从自明的或者被认为是自明的公理(比如,平行线不会相交)出发,依据演绎的推理前进,而达到那些远不是自明的定理(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公理和定理被认为对于实际空间是正确的,而实际空间又是经验中所有的东西。这样,首先注意到自明的东西然后再运用演绎法,就好像能够发现实际世界中一切事物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说上帝是一个几何学家。意思是说:上帝在制造这个世界时,仿佛处处都是按照几何学的原理来安排的。因此,在柏拉图开办的学园里,不懂数学的人是没有资格进来接受哲学教育的。伽利略也许说得更好:数学是上帝书写宇宙的文字。

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到了最后,也遇到了难题。这个难题可以说是致命性的,那就是无理数的发现。按照毕达哥拉斯数字和几何形状相对应的观点,由于当时所知的数仅限于自然数,这就意味着构成任何几何形状的线段都有公度。然而,毕达哥拉斯定理所规定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在很多情况下却是无公度的。比如,边长平方分别为1、2、3的三角形就是这样。当时人们并没有无理数的概念,长度为√的边长就失去了相对应的数字单元。而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数的单元可构造一切事物的几何形状。可是,随着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而出现的无公度性却否认了这一理由。据说,这个现象是由毕达哥拉斯的弟子希帕索斯发现的。毕达哥拉斯为了维护自己的学说,竟然命令其信徒将希帕索斯偷偷地扔到了大海里淹死了。但是,矛盾的出现是无法掩盖的,据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正是因为这一理论上的矛盾而解体的。

六、奥卡姆的剃刀

在西方的中世纪时期,除了我们上面看到的“信仰”与“理解”的关系问题之外,经院哲学讨论最广泛、争论最激烈的焦点问题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激烈斗争的两派,即唯名论和实在论。两者围绕着“共相”是否存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持续二百多年的激烈论战,成为了中世纪哲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所谓的共相,其实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理念”的翻版,意即普遍、一般,用以表达一个事物的属性或者本质。比如,“牛”这个概念就是“共相”,它体现的是现实中一个个具体的牛所共有的本质特点。无论是黑牛、白牛,公牛、母牛,水牛、旱牛,只要具有这个本质特点,我们都可以用“牛”这个概念来表达。还有,表示事物属性的一些概念,比如“红的”“硬的”“甜的”等等,也是“共相”。无论是红旗、红苹果、红丝带,只要具有“红”这一颜色特征,我们都可以说“这个东西是红的”。在这里,“红”这个属性也是“共相”。

但问题是,像“牛”“红”这样的共相,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客观独立的还是仅仅存在于我们的理智当中?如果它们是真实存在的,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与具体可感的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这些事物当中?这是3世纪时腓尼基的学者波菲利针对共相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直接成为了实在论和唯名论之间爆发争论的导火索。

唯名论者否认共相的客观独立存在,以罗色林和奥卡姆为代表。罗色林说,在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个别的事物,不存在普遍的共相。试想,谁见过抽象的“牛”,又谁又看见过普遍的“红”?再比如,当我们说到“汽车”这两个字时,首先浮现于脑海中的肯定是一个具体的汽车形象,就像照片一样,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汽车形象。再比如,我们也无法在头脑里构想一个纯粹的三角形。我们想到的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唯独不能想象那个纯粹、一般、普遍的三角形。所以说,这些东西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说话的时候,用词来指称的事物都是个别事物。个别概念(殊相)表示个别事物(比如,“苏格拉底”),普遍概念(共相)表示一群个别事物(比如,“人”)。如果说共相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某种实在,那么这种实在也不过是声音而已。比如说,“汽车”这个共相,它的实在性仅在于发出“汽车”的声音,而不是其指称的对象。正因如此,罗色林的观点被称为唯名论。“唯名论”这个词来自“名称”,意思是说:一切词都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共相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

唯名论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素有“战不胜的博士”之称的威廉·奥卡姆。他说,把共相说成是独立实在的东西,是无用的设定,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我们每天都吃水果,但我们谁也没有见过“水果”,我们仅仅见过苹果、梨、葡萄……所以说,我们仅仅有“苹果”“梨”“葡萄”这些概念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再在这些概念之上搞出“水果”这么个东西来,因为现实世界中根本就没有一个东西与这个概念相对应。比如你说:“我想吃个苹果”。别人可能就会给你拿一个苹果过来。但是,如果你说:“我想吃个水果”,别人估计就不知道你要吃什么。所以奥卡姆认为,像“水果”这样的概念,就应该在词典里删除,免得制造一些麻烦。他有一句名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意思是说,只承认一个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的概念都是无用的废话,应当像刮胡子一样用剃须刀刮掉。这一似乎偏激独断的思维方式,被后人称为“奥卡姆的剃刀”。

仅从哲学上讲,唯名论的观点不过是一种理智的思辨而已。但是,在哲学已经沦为神学婢女的中世纪时代,这种主张无疑成为了反叛神学的“异端”。因为中世纪宣扬的是神权大于君权,渗透于各个国家的罗马“大公教会”(即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唯名论否定共相的实在性,无异于把天主教会和各个国家的关系说成是《笑傲江湖》中左冷禅与五岳剑派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是天下盟主,其实不过是个符号,没有一点实权。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实在的,其实就等于承认各个国家才是真实的,君权大于主权。而且,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被教会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教条或教义也是不真实的。既然只有个别的实体是真实的,则圣父、圣子、圣灵就只能是三个实体、三个神,而不可能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如果只有个别的人是实在的,那么,个别的人犯了罪,罪名只能由他个人去承担,而无所谓人类共同负责、需作共同偿赎的“原罪”。这就无异于说,个别人的信仰可能比教会的信条更可靠,人的救赎不一定要通过教会,通往天堂的钥匙就在个人手里,而不是被教会所垄断。

所以,在整个漫长的中世纪,以唯名论为理论武器的进步力量一直受到教会的打压和迫害。教皇把威廉·奥卡姆关进监狱,为的是不使他的思想得到传播。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惨遭阉割的宫刑,书籍被焚烧,被迫隐居乡间,郁郁而终,正是因为他有着不向教会屈服的倔强性格。但是,黑暗的势力终究不会长久,金子迟早会露出光芒。到了15~16世纪,伴随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席卷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唯名论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直接成为了英国经验科学诞生的滥觞。奥卡姆的剃刀,锋芒所向,不仅“削”出了一个个精炼得无法再精炼的科学结论,而且还造就了无数个像培根、哥白尼、牛顿那样的科学巨匠。从此以后,人类的理性终于再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启蒙时代应运而生。

七、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35年,当时在位的周天子襄王之后母弟太叔带勾结狄人争夺王位,襄王被迫出居于郑。晋文公率领军队勤王,杀太叔带,把襄王安置于郑。襄王为了表彰晋文公勤王之功,打算“劳之以地”,即赏赐给他土地。但晋文公对土地不感兴趣,而是提出了“请隧”的要求。在当时,“隧”是天子的丧礼。当天子去世以后,不是直接挖一个坑把棺材放进去就完事了,而是要在都城和墓地之间挖一条长长的隧道,将棺材从隧道中运送到墓地。而一般的诸侯,则是直接在墓地悬棺而下,没有这么一套程序。所以说,只有周天子去世以后,才有资格享受“隧”这样高规格的丧礼仪式,而作为诸侯国君的晋文公,是没有资格的。

现在,晋文公竟然以“有大功于王室”而提出这种大不敬的要求,襄王当然知道其中利害,严辞拒绝了晋文公。襄王说:“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意思是说,“隧”还是“不隧”不仅仅是拿铁锹、镢头刨地的问题,而是显示了“王”与“诸侯”、“天子”与“国君”的一种差别,是“章显王者异于诸侯也”。现在还没有改朝换代就出现了两个“天子”,恐怕叔父(对晋文公的尊称,古者天子谓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对这样的事情也很厌恶吧!如果不是如此,叔父你家的土地多的很,你自己开凿一条“隧”不就完了,何必还来向我请示呢?

果不其然,听完襄王的话,晋文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再也不敢提请“隧”的事情了。

后来,在卫国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

卫国的国君孙恒子曾经在新筑与齐国的军队发生了一次战争,结果卫国的军队打败了,而孙恒子本人也是羊入虎口,岌岌可危。幸亏这时候冒出了一个名叫于奚的新筑人,出手救了孙恒子。孙恒子为了答谢这位救命恩人,决定赏赐给于奚一个邑的土地。可是,于奚辞谢不受,而是提出要孙恒子马匹上佩戴的繁缨。而在当时,这种繁缨是只能由天子和诸侯所用的辂马所佩戴的,其他的人根本没有资格。结果,孙恒子碍于情面,还是把繁缨赏赐给了于奚。

据说,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不高兴,他说:“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孔子的意思是说,还不如多赏赐给他一些土地呢!像“名”和“器”这样的东西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的。土地再多,也仅仅是土地而已,上面没有承载身份和名望。但是,一个小小的繁缨,上面凝聚的却是政治的“礼法”,所以比土地要重要得多。

哲学之所以是形而上学,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是一种形而上的动物。人不仅生活在一个事实的世界中,而且还要给这些事实赋予意义。前者是经验的事实,后者是超越经验的价值。

同类推荐
  •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我们所熟知的国粹经典,比如古代图书典籍、种类不同的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建筑、服饰和烹饪等,根据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它本身的特点,发掘国粹中所蕴藏的传统智慧,探寻个中滋味,让读者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 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庄子之所以活得那样逍遥、自在,是因为他把利益看得很轻,把功名看得很利淡,所以他才能够真正做到“乘物以游心”,并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如果我们也像庄子一样,凡事也想开一些,那么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在喧嚣中拥有一份宁静,在忙碌中拥有一份悠闲。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一个庄子。有人仰慕“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有人秉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处世态度,也有人心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洒脱性情。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忏悔录(上)

    忏悔录(上)

    《忏悔录》是一部复杂多义的著作。“忏悔录”一词,其古典拉丁文原义为“承认、认罪”,在教会文学中转义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含义。奥古斯丁此书着重后一种意义,即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泽,从而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种意义,将其视为奥古斯丁的自传和个人忏悔,“忏悔录”遂成为“自传”的别名。奥古斯丁的哲学分为两大部分,即纯粹神学和从属于神学的哲学,前者是关于创世主上帝的论述,后者则讨论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宇宙的问题。这两部分内容在《忏悔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罗素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对奥古斯丁评价甚高,认为奥古斯丁虽然并不专心致力于纯粹哲学,却很好地表述了它,并显示出了非常卓越的才能,《忏悔录》就是最好的纯粹哲学作品。
热门推荐
  • 强化大师来了

    强化大师来了

    一梦醒来,重回十二载。系统绑定,从强化自身开始。当发现改变世界能获得强化石的时候,看张良如何倒转乾坤,换得人间盛世繁华。
  • A Kidnapped Santa Claus

    A Kidnapped Santa Cla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决定你一生的好习惯

    决定你一生的好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它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左右一个人的成败。本书从了解和认识习惯切入,结合当代成功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知识,从思维、时间、学习、健康、工作、管理、交际、财富、处世、成功等各个人生层面切入,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习惯对人生成功的意义,并学会用习惯的力量成就你的一生。本书用平易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足以改变你一生的伟大的习惯工程,形象而生动地剖析了左右人生的卓越习惯和负面习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跨越人生障碍、培养优良习惯的切实可行的妙方,从而为读者重塑自我,改变人生命运提供了一条黄金途径。
  • 写给女人的哈佛气质课

    写给女人的哈佛气质课

    如果一个女人的气质不好,仅靠外在的修饰是无法彻底改变现状的。如果你把个人气质的打造寄托于外在的修饰而不是内在的修炼,那么无异于掩耳盗铃,又如同画饼充饥,是自欺欺人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女人的气质呢?气质的定义是:根据人的姿态、长相、穿着、性格、行为等元素结合起来给别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女人内在美感的自然外露,而不仅是表面功夫。
  • 摄政王的拽丫头

    摄政王的拽丫头

    小白版简介:啥?她穿越成了婴儿?赚了赚了,连本带利地赚了啊!啥?三岁的她对二十岁的他一见钟情?这个这个…啥?他是腹黑多金,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利用咱聪慧的现代大脑,追!啥?摄政王爱的是她的母亲…秦子曰,爱情有如西天取经,路途漫长,妖魔甚多,但终会修成正果。简洁版简介:一个活泼浪漫的小女娃爱上有权有势的黄金单身汉并用尽手段追求真爱的YY故事。一个有权有势的黄金单身汉在不断抗拒不断纠结矛盾的过程中无意识成就了一个女娃扬名盛世的传奇。女娃和单身汉在进攻与防守,失陷与抵制失陷,心动与抵制心动中以角色互换游戏为基础的长期拉锯大战。秦子很负责地说,文非小白,女主有个变强的过程。-----精彩片段一-----云静烨面上依旧是一片冷意,他指了指地上的那包金子,“这就是你所谓的喜欢?为了找个人,随便挥霍上千个平民一生的吃穿用度,本王告诉你,你的那点喜欢,连一个铜板都不值!”长乐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对着在场的人一字一顿地道,“我徐长乐宣布,这个男人是我的,他云静烨是我徐长乐的男人!”----精彩片段二-----“云静烨,如果你是那个王子,你会拿着一只水晶鞋于茫茫人海中,寻找灰姑娘吗?”长乐娇柔地声音小心翼翼地响起。云静烨看着外面的天色,知道时辰不早了,随口答道,“这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再说,普天之下,脚的尺寸相同的女子又有多少?”----精彩片段三-----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云静烨身上多了几分豪迈之气,融融细月竟也能给他添上几缕沧桑之感,“长乐,我的年纪足以做你的父亲。”那不像是拒绝,更像是一种感慨。“云静烨,我的年纪足以做你的女人!”长乐踮起脚尖贴上他的唇,义无反顾地埋入他的怀中。※※※※推荐秦子新文※※※※《唱罢凰朝》※※※※推荐朋友的文※※※※《二嫁》【痞子龙】《-养女成妃-》【风言染】《吾乃,当家鸨母》【熊丫头】《重生之王牌女友》【蝶雨蓝梦】
  • 元宫词百章笺注

    元宫词百章笺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相公:娘子罩你

    相公:娘子罩你

    曾经,分不出彼此的两人,再次面对时,却成为了陌生人。而目空一切的他,却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自己会陷入自己织的甜蜜网中。为了她,他的三千青丝一夜之间,化为银丝。当真相大白之时,她到底该不该恨。
  • 伊索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

    伊索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泰山和十字军(人猿泰山系列)

    泰山和十字军(人猿泰山系列)

    人猿泰山系列是一部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的书,是一部教给孩子动物是朋友、大自然是家园的温情冒险小说,是一部中小学图书馆和孩子的书架上不得不放的书,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睡前故事。小说情节奇谲精彩,主人公强悍而无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的丛林世界大门。译者的话: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在读初中时,《人猿泰山》作为世界名著,曾经风靡一时。每逢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几乎满教室争说泰山。当时,这部奇趣曼妙的小说,已经在我们心里扎根了。1988年,我俩六十岁退休后,曾到各地旅游,顺便到各省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查询此书,不但译本遍寻不得,连原文本也没有了。
  •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选择了思想文化、文学、宗教、汉字、建筑、科技、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服饰、工艺美术、音乐和舞蹈、体育与博艺、戏剧与曲艺、饮食文化、民俗十六个方面,科学提示中华文明的广阔外延,同时全方位多视角深入开掘中华文明丰富内涵,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全面立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