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谈话是在三人以上之间进行的话,应照顾全局,寻找共同有兴趣的话题来谈。不要只顾跟一两个人交谈,对其他在场的人置之不理。
两人谈及他人一概不知的事情时,应稍作解释,以便大家共同参与谈话。
★ 进行积极反馈
你肯定不会愿意跟一个神态木然的沉默者说话,对方也一样不希望看到你这样子对他。因为他弄不清你是否在听和该不该继续说下去。所以,交谈时要积极回应对方的话,比如,以各种面部表情、神态和手势表示同意、赞同、肯定,或者否定、不同意。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鼓励对方说下去,如:对,不错,是的……当对方发现你对他的话感兴趣时,说起话来更是兴趣盎然而不是兴味索然,那么,他必然也会重视你说的话。
防止粗心大意的话
在现代社会里与人相处,必须谨言慎行,千万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
美国作家霍姆斯曾经说:“谈话有如弹竖琴,如何让它停止发出声响,和如何让它奏出乐音,两者同样重要。”
这番话无疑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场合,与别人交谈之时,小心谨慎的话永远比粗心大意的话来得重要。说话之前要让舌头在嘴里转三圈,把不该说的转掉,只说该说的,免得说错了话得罪了别人,自己后悔不已。
打工妹燕子找到了一份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辞退了。其实她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
那天,燕子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出菜单,让这三位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糖醋里脊,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宫保鸡丁,第三位客人点的是京酱肉丝,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倒啤酒。
很快,燕子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菜,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盛酒……”
就凭燕子的这一句话,老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向她下了辞退令,因为她的问话很使老板脸上无光。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千万不能说粗心大意的话。恰到好处地说好该说的话。说话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前后话语相互联系而恰当地选择语言。
有的人往往因为多话,一时口快而引起不必要的困扰,事后懊悔不已。
少说话会降低出错的频率,不过相对的也会失去自己受到别人肯定的机会,这无疑是两难的抉择。
折中的方法是:只在必要的时刻说出必要的事情,并且以正确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明智之举。
一个非常注意身体健康,日常生活规律,且每天慢跑锻炼体魄的人,倘使由于粗心大意闯了红灯,以至于被车撞伤,最终成了植物人,那么,他以往的努力就会瞬间化作泡影。
说话又何尝不是这样?
因此,说话的时候要看紧自己的舌头,注意随时谨言慎语,避免因一时的出错而惹来终身的遗憾。
粗心大意的话可能招致想象不到的危险,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造成离婚的导火线,也许只是几句不中听的话;发展成犯罪行为的,也可能是异想天开的几句话。
这类意想不到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由此可知,说话中的语言酿成大错的危害性,是不能轻率地加以忽视的。
常常在背后谈论是非或说别人坏话,是要不得的行为。
所谓“隔墙有耳”,在背后议论别人,最终难免会传至当事人的耳内,导致彼此心中滋生矛盾。
尤其是在办公室,同事之间关系极为敏感,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有心人肯定听得一清二楚,并且会加油添醋转告当事者,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因此,为了使自己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左右逢源,应该提醒自己注意以下与人交谈的十点忌讳。
★不要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是抢接别人的话题。
★不要使用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简略说法,使对方一时难以领会你的意思。
★不要分散注意力,使别人再次重复已经谈过的话题。
★不要连续发问好几个问题,让对谈的人觉得你的态度过分尖锐或要求太高,很难应付。
★不要对别人的提问漫不经心,使他感到你不愿倾听他的叙述或助他一臂之力。
★不要随便解释某种你不很清楚的现象,也不要对别人谈话内容轻率妄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内行。
★不要虚虚实实,或顾左右而言他,令人迷惑不解。
★不要一再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细枝末节,使人感到厌倦、窘迫。
★不要当别人对某话题兴致勃勃之时,你却表现得不耐烦,并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
★不要将正确的观点、中肯的劝告佯称为是错误和不适当的,使对方怀疑你话中有戏弄之意。
别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
守信或不守信,都是一种习惯。要纠正一种坏习惯比较难,要放弃一种好习惯却很容易,只需一次又一次迁就自己,好习惯就变成了坏习惯。就像抽烟上瘾一样。当你想坚持一种好习惯时,重要的不是别人能不能原谅你,而是你能不能原谅自己。真正聪明的人都知道信守承诺的重要性,他们不会轻易为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夸下海口。
一个商人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你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记住两点:守信和聪明。”
“那么什么叫守信呢?”儿子焦急地问到。
“如果你与别人签订了一份合同,而签字之后你才发现你将因为这份合同而倾家荡产,那么你也得照约履行。”
“那么什么叫聪明呢?”
“不要签订这份合同。”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谨慎对待你的诺言——既然许下诺言,无论刀山火海都不能反悔——你不能言而无信。不要轻易向人承诺——决不轻易向人许诺你可能办不到的事——这是不失信于人的最好方法。
将守信理解为一种品德,较难坚持。将它理解为一种回报率很高的长期投资,则比较容易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当你获得了一个守信用的形象时,会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因而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这就好似拥有了一座金矿。反之,缺此一条,别的方面再优秀,也难成大器。
要获得守信的形象并不容易。最要紧的一条是:别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古人云,轻诺必寡信。这不仅是一个主观上愿不愿意守信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无能力兑现的问题。一个人经常答应自己无力完成的事,当然会使别人一次又一次失望。
★ 在许诺前考虑自己的兑现能力
热心肠的人,很乐意帮助人,从来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帮忙的请求。可是,当别人对他满怀期望时,他由于根本没有兑现的能力,结果既让人失望,又损害自己的名声。
有一个年轻人在银行工作。他过去的老师想开一家公司,却缺少资金,便去问他能不能帮忙贷款。他想:“这是老师第一次找自己帮忙,怎么能拒绝呢?”当即一口答应。可是,他毕竟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没取得说话的资历,老师的贷款请求又不完全合乎规章,所以,当老师租好门面,请好员工,等着资金开业时,他这里却拿不出钱来,搞得很被动。
老师大怒,责备他说:“你这不是捉弄我吗?你即使不想帮我,也不该害我!”
他能说什么呢?只好苦笑而已。
有些人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向他人承诺,而有些人则喜欢胡乱吹嘘自己的能力,随随便便向别人夸下海口,承诺自己根本办不到的事情。结果不但事情没有办成,自己的人缘也搞臭了。
某厂职工小方,经常向同事炫耀自己在市房管所有熟人,能办房产证,而且花钱少、办事快。开始人们还信以为真,有些急于办理房产证的同事便交钱相托,但时过多日,不见回音,问到小方,他说:“近来人家事儿太多,再等等。”拖得时间长了,同事们对他的办事能力产生怀疑,便向他要钱,他找理由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懂不懂?你的事儿虽然没办成,可我该跑的跑了,该请的请了,你不能让我为你掏腰包吧?”言下之意,钱没了。
从此以后,小方的话再也没人信了,以至于人们在闲暇聊天时,只要小方往人群里一站,大伙好像有一种默契似的,始而缄默不语,继而纷纷散去。
在谈话中,我们一般崇尚“一言九鼎”“落地砸坑”“张嘴就能见到肠子”的直爽性格,而不喜欢转弯抹角的弯弯绕,更讨厌貌似有口无心、直言快语,实则机关算尽、言而无信的滑头。谈话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是对一个人品质的检阅,每一项承诺都是对其人格的担保,言而有信才能取悦于人。可见,说话算数,也是谈话中展现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 不要轻视小事
《道德经》说:“夫不信者,有不信焉”!意思是说,别人不相信你,是因为你说话不讲信用。
有的人自己觉得蛮讲信用的,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老是对他投来怀疑的目光。究其原因,问题很可能出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平时空口许下一个承诺,以为不是大事,不放在心上。可是,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大事,当你一次次在小事上失信,就给人形成一个不讲信用的牢固印象,被看成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这时再想改变别人对你的成见,就很难很难了。
守信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守信,不论大事还是小事。
二战英雄巴顿将军就是一个极讲信用的人。在一次盟军会议上,烟瘾很大的巴顿抽光了自己的烟,便向身边一位英国军官讨烟抽。英国军官慷慨地将自己的烟放在桌上,随便他抽。会后,巴顿对英国军官说:“谢谢你的烟,味道真是好极了!以后有机会,我会送你一些雪茄烟”。
英国军官以为他说客气话,并未放在心上。
过了几年,英国军官收到一箱从美国寄来的上好的雪茄烟,是巴顿将军寄来的。原来他好不容易才打听到英国军官的地址。英国军官既意外又感动,逢人就说:“巴顿将军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想想连巴顿这样的大人物都把一个小小的承诺看得如此重要,那么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是不是就更不能忽视小事呢?一旦向别人承诺了,事情就不再分大小了,你都要尽力去兑现它。
★ 即使不便也兑现诺言
如果只在方便的时候守信,一旦可能遭受损失便变卦,那不是真正的守信。一个讲信用的人,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即使受损失也在所不惜。
多米诺皮是一家知名的大公司,它对客户有一个承诺:在三十分钟之内将客户订购的货物送到任何指定地点。
一次,该公司的一辆运送几百公斤生面团的货车在半路上抛锚,眼看无法及时赶到目的地,司机只得电话通知管理层。公司总裁弗尔塞克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决定,租一架飞机运送这几百公斤生面团,终于兑现了“三十分钟之内”的承诺。
在我国古代,也有不少重诺守信的例子。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决定讨伐原国。战前,晋文公亲自部署作战方案,到士兵中作动员。
他与士兵约定:“根据我们的军事力量和原国的战斗力,我们能够速战速决。以七天为期,降服原国。”
战争的进程出乎意料。原国士兵在强大的晋军面前,顽强应战,尽管伤亡惨重,给养困难,却决不肯投降。
七天已到,原国虽岌岌可危,仍在勉力支撑。晋文公为遵守诺言,坚决下达了撤离的命令。军官们认为,若不趁原国疲惫一鼓作气收服它,将坐失良机。他们纷纷向晋文公进谏:“只要再坚持三天,原国就会完全崩溃,只有投降臣服的路了。”
晋文公坚定地说:“君主言而有信,是国家得以昌盛的珍宝,也是军队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珍宝,为了降服原国而失掉如此贵重的东西,值得吗?”
这一仗晋军虽未获胜,晋文公遵守诺言的名声却传遍天下。
第二年,晋文公又发兵攻打原国,这一次他与士兵约定:“我们必须坚持到底,直到征服原国为止。”
原国人听到这个约定,知道败亡已难避免,战幕尚未拉开就投降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损失金钱或别的东西以求信用,绝不是真正的损失,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收获。这不是比花钱打广告的效果更好吗?
但是,如果我们许下了诺言,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兑现,应该怎么办呢?当然只能诚心诚意地向对方道歉,以求得谅解。
但是,请记住:人并不是一种完全理智的动物,心情往往随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变,“谅解”二字,只是一个缓冲区。它能让人不记恨你,却不能让人喜欢你和信任你。所以,尽可能不要做需要别人谅解的事情。那么,还是回到本文的主题:别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
善意的谎言
一个人若是经常说谎,必然根基浅薄,断无出息可言。一个人若是不敢说谎,必然胆小怕事,亦无出息可言。
说谎的确有相当风险,一旦被人识破,既伤面子又损形象,还可能有其他的危害。
所以,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说谎,也不是什么时候都不可以说谎。当说谎有“合理用途”,完全可以面无愧色地说谎。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谎呢?
★ 大义所在,不妨说谎
当年孔子去卫国时,遇到一伙蛮子正在那里集会,商量造反的事。造反分子担心孔子泄露机密,将他和众弟子软禁起来,要他承诺不去告密才肯放他们走。孔子一口答应下来。谁知,一脱离造反分子的掌握,孔子又带着弟子们向卫国进发。弟子不解,问他为什么不守信用。孔子说:“被强迫接受的承诺可以不必遵守。”他还说:“大信不信。”意思是,毕生弘扬儒家的道,才是他的真正承诺,是“大信”,除此之外的其他承诺,都是“小信”。当“小信”背离了“大信”时,可以不守小信。
“大信不信”,基本可以作为说谎的理由。在古龙的武侠小说中,不乏“中原一点红”之类的邪狭人物,他们为了一个私人承诺而杀人,为了“小信”而做丧尽天良的事。与其这样,还不如说谎呢!
★ 为解急难,可以说谎
急难之时,为了让自己或他人摆脱危险,可以撒谎吗?首先说这种假设不是不存在,然后说在此情况下,可以说谎。
曾有一位警察在报上撰文说:如果女青年在夜晚遭遇色狼,独行者在半夜碰到强盗,或者……那么最好呼喊“救火啊”,而不要呼叫“救命啊”。为什么呢?这位警察分析说,周围的人听到“救火”时,出于一种救助他人的好心,而且不认为救火有很大的风险,他们会提着水桶,拿起铁锹赶往喊叫地点。在这种声势下,歹徒要么束手被擒,要么抱头鼠窜。如果呼喊“救命”,一些心地并不坏的人考虑到救人会发生危险,也担心“好心无好报”,或害怕日后遭歹徒报复,从而既想救又不敢救,心情烦躁地缩在家里,救助他人的意愿被强行压回去了。
呼喊“救火”,而不呼喊“救命”,虽是说谎,实用价值和合理性兼备,值得提倡。
★ 为表友善,可以说谎
善意的谎言总是可以原谅的,甚至是值得赞赏的。俗话有“逢人减岁,遇货加钱”之说,就是告诉人们,为了让对方开心,不妨说谎。
有人请你猜年龄,正是对自己的天赋潜质与保养功夫缺乏足够自信的时候。尤其是中年女士,脸上有掩不住的沧桑,揽镜沐浴之时,难免顾影自怜;老年人则更关心自己还有多少享受生命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