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业。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如果你对你的事业不感兴趣,没有激情,你现在做的事情你不愿做,你不可能取得成功。成功需要承诺,承诺需要专心致志,人必须有激情。如果你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激情,那么你会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成功的机会会大大增加。
其次,要有自己的目标。从事自己的事业,要给自己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好像你前方的一盏灯,为了能够到达这盏灯的地方,你会付出努力,你会执着追求,你才愿意为了这个目标投入所有精力,做到专心致志。有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你的成功之旅就有了方向,就不会再迷茫,漫无目的。
再次,要学会承受挫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挫折与失败是无可避免的,能不能跨过失落的坎,就要看你有没有一个看待挫折的正确心态。挫折会把某些人的斗志彻底粉碎,这样的人怎么会成功?只有那些在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当遇到挫折时,应该学会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
3.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
专注的另一层意思,则是要求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要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
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要事第一,始终做最重要的事情。
分清轻重缓急,设定先后顺序——时间管理的精髓即在于此。
根据20/80原则,成功人士都是以分清主次的办法来统筹时间,把20%的时间用在最有效率的80%上。面对每天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时间用在最有效率的地方呢?
有三个判断标准:
(1)我必须做什么?
这有两层意思:是否必须做,是否必须由我做。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
(2)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
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3)什么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
最高回报的事情,并非都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只有物质和精神的均衡才能和谐发展。因此,无论你有多忙,无论你的地位有多高,总需要抽出时间做令你满足和快乐的事情,惟有如此,工作才是有趣的,并易保持工作热情。
通过以上三个标准的排序,事情的轻重缓急就很清楚了。然后,以重要性优先排序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你将会发现,再没有其他办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
法则15:富于创新精神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世纪,是知识不断流动的世纪,是新思想、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世纪,简言之,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创新是没有顶峰的,因而创新思维没有止境。
具备了创造性的眼光,可以使一个人摆脱本行业的条条框框,接受其他领域中的优秀思想,当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时,创新的智慧常会让你得出独到的见解,再加上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必然令老板大为信服。
1.突破思维定式
由于传统力量和思维定势的作用,不少人容易对生活的各种现象习以为常,从而不会去打破那些思维的定势。而我们只有时时刻刻树立问题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有所发现,从而找到创新的入口,得到巨大的收获。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毋庸置疑,人们的观念、思维和认识往往会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这些已知的东西,有时会使解决常规问题方便、快捷、准确、有效,但在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时却派不上用场,而当人们一直陷于那种思维中时,那么那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反而会成为创新的羁绊和阻力,以至于使我们陷入思维误区,陷入思维定势中,对新问题、新矛盾一筹莫展。
日本的东芝公司在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公司的7万多名员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现在我们想想,只是稍稍地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2.在创新中执行
瑞士斯沃琪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兼首席执行官,亿万富豪尼古拉斯·海耶克极其成功地重塑了瑞士破产的钟表产业,使之重新成为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钟表帝国。海耶克这样建议我们:“你的时间的确需要规划,但永远不要百分之百地规划它。如果那样的话,你会扼杀了自己的创造性冲动。”
在工作中,许多员工抱着坚守岗位的态度,一切因循守旧,缺少创新精神。认为创新是老板的事,与己无关,自己只要把分内的工作做妥即可,舍此无他。
这种思想实在要不得。要知道,谁也不比谁强,谁也不比谁差。你所拥有的,别人同样也拥有。如何能够突围而出,高人一筹?你务必突出自身创造力。
发挥自己的创新行为不仅对公司有利,也对员工本人的形象、声誉、能力和前途有利。无论创新的意念是否被老板接纳,进行得是否顺利,都能显示出你对公司的热诚和责任感。
成败得失并非关键,重要的是那份勇于尝试的精神,能够有助于你获得老板的认同。
仔细观察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员工,会发现他们一般都不是那种从常规去考虑、去解决问题的人,而是能够在创新的立场上,考虑、解决各种问题的人。
法则16:追求卓越
“在战场上,只有最优秀的士兵,才有活着回来的可能,那些勉强合格的士兵,从走向战场的第一步开始,他们的生命就已经以分钟为单位开始倒计时了。”
这是一位上尉对训练场上的新兵所说的话,这其中暗含着这样一个理念:“永远追求卓越。”
在工作中同样如此,要成为最优秀的职员,要想从合格迈向卓越,就必须养成事事追求卓越的好习惯,去追求比公司要求更高的工作绩效。
1.不满足于尚可的工作表现
不要满足于尚可的工作表现,要做最好的,你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美国金融家斯蒂芬·吉拉德几乎就是追求卓越的化身。凡是他颁布的命令,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违背。他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我们要的,不是做得很不错,而是做得没有任何一点儿错。”
欧洲一家公司在日本订购了一批价格昂贵的玻璃杯,为此欧洲公司专门派了一位官员来监督生产质量,生产的产品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几乎完美无缺,他很满意,就没有刻意去挑剔什么,因为日方自己的要求比美方还要严格。
一天,他无意当中来到生产车间,发现工人们正从生产线上挑出一部分杯子放在旁边,他上去仔细看了一下,没有发现两种杯子有什么差别,就奇怪地问:“挑出来的杯子是干什么用的。”
“那是不合格的次品。”工人一边工作一边回答。
“可是我并没有发现它和其他的杯子有什么不同啊?”负责监督的官员不解地问。
“你自己看,这里多了一个小气泡,这说明杯子在吹制的过程中漏进了空气。”
“可是那并不影响使用啊?”
工人很自然地回答:“我们既然工作,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任何的缺点,哪怕是客户看不出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允许的。”
“那么这些次品一般能卖多少钱?”
“10美分左右吧。”
当天晚上,这位欧洲官员给总部写信汇报道:“一个完全合乎我们的检验和使用标准,价值5美元的杯子,在这里却被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用几乎苛刻的标准挑选出来,只卖10美分,这样的员工堪称典范,这样的企业又有什么可以不信任的?我建议公司马上与该企业签订长期的供销合同,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了。”
当每个员工将“追求卓越”变成一种习惯时,他们得到的也必将是同样卓越的业绩与回报。
2.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会让我们工作起来疲于奔命,似乎永远看不到最终的目标。可是它对职场中的人来说很重要,自我满足就意味着停滞不前,一旦一个人自以为工作做得很出色了,那么他就会故步自封,难以突破自我,他就会逐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当然,对于卓越的追求,不同的人适合的方法各有不同。不过有几个策略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各位在思考如何脱离平庸、迈向卓越的时候,不妨参考以下这几个方法:
(1)找出自己的长项
找出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能够对你迈向卓越的努力有事半功倍之效,当我们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譬如高尔夫球或是网球,那么掌控的能力以及力量自然能够更上一层楼。
你所具备的长处可以协助你突破表现上的瓶颈,保障自己的事业生涯,提升自己对于公司的价值以及为更上一层楼的表现做好准备,每天不断地鞭策自己向上,朝完美前进,到最后自己对于团队以及所属机构的贡献也会有大幅的提升。
(2)专注于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有些人为了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而把自己的标准降低,对于自己表现的杰出与否并没有多大期待。美其名日“为了放弃”,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牺牲。很不幸的是,这种做法可能会使得他们的表现降到平庸的程度。
(3)修补瑕疵
希望能够在事业生涯上出类拔萃的人,对于顶尖的表现自有一套定义,并且会积极朝这样的标准迈进。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们会逐渐发现到有问题的地方,并且会加以修补、调整,然后再继续努力朝着理想一步步地推进。细微的瑕疵、不尽完美之处,或是不怎么理想的成果都有可能出现,这些都是行进过程中必然的环节。不过在我们朝卓越进军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了问题就阻碍不前,或不去努力更正问题,日后很难成功达到卓越的境界。这份修补瑕疵的决心也就是卓越和平庸之间的分界线。
(4)称为行业里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