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1500000001

第1章 你们对我总不敢放手!--孩子依赖父母的根本所在(1)

看着孩子,我们会忍不住想,这么小的孩子,他自己能做什么?不管他他肯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所以我们舍不得放手,不忍心放手,我们甚至提醒自己:不能放手。可以说,是我们自己亲手将孩子的双手双脚绑住了,他不依赖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1. 从小就有人替我做事!--对孩子的事,妈妈不要包办代替

孩子依赖的最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他什么都不会做,所有事都得我们来动手。而问及孩子为什么不会自己做时,他多半都会非常理直气壮地回答:“从小就有人替我做事!我不用动手。”

一位妈妈曾经讲过这样一件让她哭笑不得的事情:

我什么都替女儿做好了,就希望她能出人头地。女儿也争气,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一次中秋节前我收到了女儿寄回来的很大一包快递。我还满心欢喜,想着女儿长大了,知道心疼我们了,还给寄礼物回来。我开心地打开了包裹,结果却一下子傻了眼,原来包裹里是一堆脏衣服,随包裹还有一张纸条--妈妈,给我洗了。

一个已经上了大学的孩子,竟然连衣服都不会洗,甚至打包邮寄回家让妈妈给洗。遇到这样的事情,相信我们也应该感到无奈了吧!

看看现在的孩子,吃饭得要我们一口一口地喂,绝对不肯自己吃;睡觉也要有人陪,否则就闹脾气不肯上床;早上起床不叠被子,吃完饭也不懂得帮忙洗碗,就连书包文具也必须我们帮他收拾好,他自己绝对不会动一根手指头……

我们希望孩子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吗?未来孩子终归是要走出家门的,他得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许现在帮他穿个衣服、喂个饭不算什么,对我们来说也是举手之劳。可未来他要工作了,要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了,我们能帮得了吗?我们能代替得了吗?

我们都知道这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现在不替孩子的未来多多考虑,那么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未来他不能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就像是一个因果循环,我们不能自作自受,更不能让孩子也自作自受。

所以,少一些包办代替吧!放开我们的手,也放开对孩子手脚的束缚,让他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做事,学会用自己的双脚走路,这样孩子的成长才不会被禁锢啊!

l引导孩子从依赖向主动做事过渡

我们首先应该正确来理解孩子的依赖。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依恋期,如果此时我们反而和孩子过分疏远,甚至“逼”着他要他自己独立的话,这会让他感觉很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在最开始时对我们适度依赖。

不过,我们要有一个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比如,孩子小时候会拿着饼干盒希望我们帮他打开,前几次我们要教给他看怎么打开,过后就要鼓励他自己去动手。我们要注意话语的引导,我们可以温和地说:“你不想自己试试吗?自己打开了你就可以自己拿饼干吃了。”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口气,别生硬地说:“真笨,连个盒子都打不开!”否则孩子会认为自己很笨,而更加不愿意自己动手。我们应该吸引孩子的兴趣,让他产生一种想要自己动手的欲望,逐渐地让他从对我们的依赖变成有意识地去主动做事。

l把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虽然孩子有了主动做事的意识,可我们如果不放手,他还是学不会自己主动做事。所以,我们要能将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当孩子产生想要动手做什么的欲望时,我们先要看看那件事是不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他完全可以做到,我们就要放手让他自己去尝试;如果这件事并非他能力所及,比如修理家具等等,我们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看着我们做,或者建议他去做别的事情,但不要粗暴地拒绝他。不过,我们要注意到孩子的成长,要随着他年龄的增加逐渐让他做更多的事。

l提高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让孩子做事,我们可以先从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入手。从最简单的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洗脸刷牙,再到稍微复杂的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起床后整理床铺,然后再到清扫房间卫生、整理杂乱的各种物品,等等。

我们最开始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不要对他要求太高,只要他能有始有终地将事情做完就好。当看到孩子做得不太好时,我们也别急着上去帮忙,可以提个醒,让他自己去寻找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当孩子逐渐具备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他就有“资本”再去发展其他的能力了。

2. 反正你们会保护我!--教孩子自我保护,而不是过度保护他

我们总觉得孩子很容易就会受到伤害,比如他会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会不小心走路跌伤,会受到坏人的欺骗,会被不良事物引诱……如果没有我们保护着,他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于是,我们“不得不”去做孩子的盾牌,帮他挡下各种各样的伤害,让他能在“纯净”的空间中向“正确”的方向成长。

可我们的保护能持续多久呢?当孩子最终不得不从我们的保护圈中走出来时,他岂不是还要面对重重困难?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不被妖怪抓去,就在地上画了个圈,让唐僧不要走出圈子,否则性命不保。我们对孩子的保护就像那个圈子,但很显然,我们不是孙悟空,我们没有那么神通广大的本事,所以保不了孩子一辈子。既然这样,与其让孩子总躲在圈子里受保护,倒不如教他学会自己保护自己。孩子对自己的保护才是他的“贴身防护服”,要远好过我们这种隔空设下的安全网。

有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春游,中午吃饭时我看见班上的小威对着鸡蛋发愣。我问他是不是需要帮助,他皱着眉头为难地说:“老师,在家吃鸡蛋都是妈妈给我剥好皮的,她不让我自己剥皮,说是怕扎了我的手。现在妈妈不在,我不敢自己剥呀!”我不禁觉得惊讶,小威已经是4年级的小学生了,剥鸡蛋皮还能扎着手吗?妈妈的保护有些太过了吧!

也许我们之前看见孩子有一次剥鸡蛋皮不小心扎到了手,于是我们就此推断孩子以后剥鸡蛋皮就肯定会扎手。我们所谓的“保护”,却让孩子形成了不正常的依赖。

而且,依赖之下,有的孩子还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迎难直上”。因为在他心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反正你们会保护我”,他可能就会鲁莽地去冒险。

所以,我们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为了让孩子不再依赖我们,还是教他学会自我保护吧。

l别用打骂来“保护”孩子

曾经有位妈妈向心理专家咨询过这样的一个问题:

我还是能放开手让女儿自己玩的,只是一看见她有危险动作,我就直接说她。如果下次再犯,我就打她手心来惩罚她,直到她不敢再犯为止。我想知道我这样做对吗?

我们也来想想这个问题吧,我们之所以会去打骂孩子,就是因为他做了让自己陷入危险的事情。我们将自己的心情归结为担心,便忍不住训斥他,希望他能记住。可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而我们的恐吓却会伤害他的欲望,反而让他的胆子变小了。我们想保护他,但最后实际却伤害了他。显然,这位妈妈的做法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要保护孩子,就要丢掉这种以担心为借口的“打骂”,少说类似于“让你别做,你非去做,活该”这样的话,多提高孩子的危险意识,让他自己主动不去做危险的事情。

l适当地允许孩子冒点“小险”

我们不希望孩子遭遇危险,可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自己躲开危险呢?

有一个很普遍的例子:我们告诉孩子开水杯很烫,可还是有很多孩子被开水烫着。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明白“烫”是什么意思。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让他轻轻地碰一碰装了开水的杯子,让他体会到被烫的感觉,这样下次他再看见开水时,自己就会躲开。

同样的,我们要适当地允许孩子冒一些“小险”,故意在家里乱堆东西,教他如何绕开或跨过行走;走路时故意挤一挤他,让他知道如果遇到过道狭窄时他该怎么走;等等。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陪在他的左右,虽然我们不能过度保护,但最基本的保护还是要有的。而且,当孩子犯了错时,我们别去训斥他,而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让要他体会正确的做法。

l教孩子逐渐熟练掌握应对危险的能力

我们不愿意让孩子碰菜刀,因为怕他拿不稳而切到手,但为什么我们切不到自己的手呢?因为我们熟练了。所以,我们也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能熟练处理各种危险,让他也能积累一些处理危险的经验。

我们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让孩子接触更多类似于做饭这样的事情,让他多动动手,在做之前我们要将工作的要领完整地教给他,最好还要示范给他看,然后就要放手让他去做。当孩子从不会到学会,再到熟练之后,我们还用担心他遭遇危险吗?

3. 你们不信我能做“财政大臣”--放手,让孩子试着持一次家

一说到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财政大事”,很多妈妈都会使劲摇头。有的妈妈说:“孩子懂什么?让他参与进来,还不全顺着他的意思来?那钱还不乱花?”有的妈妈又说:“可不能让孩子管钱,丢了怎么办?”更有的妈妈说:“平时说他他还不听话呢,这要是让他管了钱,他还不把所有事都办糟糕了?”

我们想得是不是有些太多了?孩子连试都没试过,我们从来都没信任过他,又怎么知道他做不了这个“财政大臣”呢?

一位妈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让儿子管一天钱是我临时决定的,我想让他体会一下管理家庭财政的感觉。星期天早上,我给了儿子150元钱,告诉他这是一天全家人的伙食费和其他方面的小额消费,然后我便撒手不管了。

让我很意外的是,儿子居然将这些钱分配得很好,一部分用来买三餐的食材,一部分用来去超市买家庭生活用品。我以为儿子没注意到家里已经没有卫生纸了,原来他早记在心里了。一天下来,儿子不但没将所有钱都花光,还给我剩回来35元。

晚上全家开总结会时,儿子说:“妈妈,看来这家还是不好当。之前您没让我管过家,所以我不觉得花钱有什么。可真让我管钱的时候,我才知道每一分钱都挺紧张,管钱还真是大学问啊!”

让孩子管一次家,就是要让他有一次亲身实践。我们之前是不是也和这位妈妈一样,感觉孩子对钱没什么概念呢?可实际上,这位妈妈却在儿子身上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我们的孩子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要放一次手,我们就能发现孩子正在慢慢长大。

即便孩子真的不会花钱,这样的一次亲身经历,也会让他清楚家庭一天的正常开销都是什么,同时也让他明白怎样使用钱财才是最佳消费模式。孩子就会学会换位思考,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也许就不会再盲目地提出不合理的消费需求,也许他还能学会更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放手,让孩子持一次家吧!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l将家中的财政状况告诉给孩子

知晓家中财政状况是持家的前提,我们要适当地将“家底”告诉给孩子,让他了解我们每月大概挣多少钱,有多少会被用于日常开支,又有多少用于临时事务,还要留下多少以备不时之需,等等。

当孩子知道我们家中的基本财政状况后,再让他持家时,他就能按照家中的基本经济状况去做,也许他也会自动克制自己高消费的欲望,并自觉地为家庭理财出谋划策。

l允许孩子参与家中的理财大事的讨论

从跃超上小学开始,妈妈就有意识地让他参加家庭中的重要财务决策,一家三口每人都有一票表决权。每当家中需要购置大宗的电器、家具时,或者买汽车、搬家时,又或者是爸爸妈妈要变动工作时,全家都会坐在一起商讨。妈妈对于跃超的意见很尊重,有一次家里换电脑,还是参考了熟悉电脑的跃超的意见,才买到了既称心又不贵的好电脑。

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讨论,也是对他的一种训练,我们要允许他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他的观点和意见。也许他也能像故事中的跃超那样,给我们提出正确的理财观点。

当然,有时候孩子说出来的想法也许很幼稚,我们也要认真对待,可以明白地告诉他他的想法为什么不可行,要让他通过家庭理财讨论获得学习。

l找个机会让孩子做家庭的“财政大臣”

了解了“家底”,对家中理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就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孩子做一次家庭财政大臣了。

我们可以选择假期或休息日,让孩子能安心去“持家”,我们也能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既然已经决定让孩子持家一段时间,那么我们就不要总在一旁指手画脚了,要“听从”孩子的安排,可以给予建议,但不要强硬地让孩子做这做那,要能真正放开手。

当孩子得到体验之后,我们也要像开头故事中的家庭一样,及时进行总结会,让孩子说说他的感受,我们要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同时帮他分析哪里做得不算好,使他明白持家不易、挣钱不易,从而力行消费,早日学会理财。

4. 我的人生,你们给规划了!--放手,鼓励孩子规划自己的未来

曾经有记者通过电话调查过一些孩子的父母,了解他们对孩子未来的“设计”。

“我希望他长大能出国读博士,这个目标不高,不过现在就要准备。所以我要求儿子每天放学回来都必须要再学习两三个小时。”

“我想让孩子将来找一个稳定的、‘坐科室’的工作,最好是公务员。要达到这个目标,他就得上好的大学。”

“我希望她将来能挣大钱,最好自己开大公司,或者找一个收入高的职业。不能像我这样,没知识下岗。要实现这个梦想,现在他就得好好学习。我要求他特严,因为他不好好学习,我没少打他。”

“我要让孩子上个好大学,除了让她学习知识,还要让她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她学习各种技能。她现在首先就得把学习搞好,为了学习,我给她花多少钱都愿意。”

“我孩子手巧,我觉得让他将来当一个高级技工也不错,没准儿比那些大学生赚得还多呢!”

……

这些都是我们的想法,而且仔细看看,我们有没有发现,很多父母给孩子的“规划”,大多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无论是读博士还是当技工,这些全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孩子怎么想的?孩子有怎样的梦想我们知道吗?

更何况,看看这些父母们的设计,无一例外地是要让孩子在未来能挣大钱,或者有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孩子的未来被限制住了,他的实际能力与个人兴趣也被我们抛到了一边,他未来的路能顺利走好吗?

我们也该听听孩子的心声了,有多少孩子在喊着:“我的人生,被你们规划完了!为什么不让我自己规划?”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梦想,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没有权利替孩子决定,更没有权利帮他划好未来的道路。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越来越具有自主意识,我们也该是时候放手了,将孩子的未来交给他自己,让他能顺着自己的意愿与梦想去设计规划,让他也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来。

l别将我们的梦强加给孩子

同类推荐
  • 准妈妈生活指南

    准妈妈生活指南

    本书专门指导既将成为妈妈的新婚女性如何生活,如何孕育出最好的胎儿,以及对孩子出生后的培育,包括准备怀孕、怀孕前期、怀孕中期、怀孕后期、分娩期、宝宝半岁期、宝宝1岁期、宝宝2岁期、宝宝3岁期、宝宝学龄前期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乎贯穿了准妈妈怀孕、分娩、育儿的整个过程,非常实用与具体。相信本书是指导准妈生活和育儿的好保姆。
  • 宝宝你在想什么

    宝宝你在想什么

    “孩子为什么老爱哭?”、“孩子为什么老爱粘着妈妈?”、“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听话了?”、“孩子害怕声音怎么办?”……几乎所有父母都会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儒德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亲身记录、观察和实践,在书中列举了几十种比较突出、常见的婴幼儿心理现象,而且每种现象都是以一、二则具体、形象的案例来描述的。对广大父母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
  • 家庭教育口传书

    家庭教育口传书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家长。家庭教育不只是提高孩子的素质,更是提高父母的素质。“幼稚”是毕竟阶段,也是他们的快乐。身为长辈的我们,狭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义。其实,当总统是成功,当小丑也是成功。对孩子的爱需要理性,需要节制。盲目地爱孩子的父母,是犯罪者,是侵略者。孩子是孩子,不是父母攀比的玩物。儿童更接近于动物。如果一个孩子缺乏快乐的童年,那么他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与学校的“批量培养”相比,家庭更应该是培养“个性”孩子的地方。我们常常以“望子成龙”的名义,剥夺了他们最低限度的快乐。家庭教育需要把孩子当成孩子,也要把孩子当成大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
  • 怀孕知识百科(健康女人时尚阅读书系)

    怀孕知识百科(健康女人时尚阅读书系)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小宝宝的出生无疑是生活中最珍贵的礼物之一。许多家庭在准备迎接宝宝的降临之前都缺乏相应的孕产知识。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要想孕育一个活泼健康的宝宝需要从妈妈的早期准备开始。准妈妈们需要了解如何科学怀孕、如和科学分娩、如何科学保健以及如何科学护理等一系列知识,才不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
  • 儿童拖延心理学

    儿童拖延心理学

    每一个做事情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孩子,都会让父母感到头疼。有的父母被孩子的拖延问题弄得很无奈,还会抱怨道:“我怎么会生了这么个‘小蜗牛’呢?!”的确,面对有拖延症的孩子,父母的着急苦闷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父母,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那么,父母到底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介入孩子的拖延问题,帮助孩子战胜拖延症呢?当然是先要了解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明白孩子的拖延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然后按照“七步戒拖法”,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摆脱拖延症,培养出一个勤快、自觉又高效的孩子。
热门推荐
  • 血色复兴

    血色复兴

    妖星来袭,末世降临,一群普通人挣扎求存,誓死复兴人类文明,书中没有玄幻超人,有残酷,有争斗,有亲情,友情,爱情,书中能找到你,我,他,的身影,作者通过描写末日人性的冲突,展现出一个波澜壮阔,热血沸腾的世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末日小说。
  • 一生一遇

    一生一遇

    有些人,有些机会,一生一遇。你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哪一天会与命运相遇。
  •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民间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中国民间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惊险迷踪(走进科学)

    惊险迷踪(走进科学)

    本文主要内容为奇特的游戏、与狼群激战、人鼠大战、人鲨大战、绿色魔鬼、袭人巨鼠、淤泥逃生等。
  •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冲出高原:吐蕃王国传奇

    冲出高原:吐蕃王国传奇

    《冲出高原·吐蕃王朝传奇》从藏族起源的神话开篇,讲述了吐蕃王朝逐渐走出狭窄的雅隆河谷,建立起纵贯雪域高原的强大帝国,又一步步跌落云端,在佛、苯的激烈斗争中渐渐走向衰落和分裂的历史过程。横空出世,十三岁的小赞普能否在动荡的政治漩涡中力挽狂澜?左右逢源,孤儿寡母能否撑起雪域的一片蓝天?英雄迟暮,战神噶尔?钦陵能否继续家族的无限荣光?……不甘寂寞的吐蕃君君臣臣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书写着吐蕃的历史与辉煌。
  • 菀菀道来

    菀菀道来

    青菀的文章有趣,阅读起来自然舒服,少了女孩儿的扭捏,多了一份经历之后的坦然,用她的视角娓娓道来,所写的人和事充满烟火气息,这些事和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有时会以为下一刻这些人会出现在我身边,会产生那些事可能会落在我身上一般的错觉。
  • 玫瑰与号角

    玫瑰与号角

    巫师与魔法师的纠葛,巨龙与神灵的过往,教廷与帝国的合作,这里没有冰与火的对抗,只有玫瑰与号角的传说。
  • 师友诗传录

    师友诗传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