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6400000012

第12章 佛教——了脱生死的不二法门(2)

苦,即人生存在的本质就是苦。它包括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及生命中永远无法满足的企望、追求,必然遭受的挫折,还有关于生存的焦虑。佛家将苦总结为八大类,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等。

集,即“苦”的根源。佛教认为,人生之所以充满痛苦,正因是“业”,即一个人过去或前世所想所为的积存;助因是“惑”,即各种烦恼的情绪。业又分为身、口、意三种;惑则有贪、嗔、痴、慢、疑、见六种。“业”和“惑”的结果,就是“苦”。

何业为重

阿难陀问:“身、口、意三业,何者为重?”世尊道:“意业为首,次口业,再次为身业。”只有意业清净,才能使身、口的举动言说端正,以利修习智德,培养健全的人格。只有抑制恶行、净化内心,才能建立人间净土、实现佛教理想。

灭。想要从世间诸苦中解脱出来,就要使烦恼永尽,就要断绝一切爱欲。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清净超脱的境界——涅槃。涅槃,又名寂灭,是一种熄灭了一切烦恼,超越时空、生死的境界。《杂阿含经》中说:“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道,揭示了断灭业、惑,走向涅槃的方法。早期佛教有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它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了佛教徒的日常思想行为,其中“正见”最重要,意为正确的见解,也就是笃信佛陀传授的教义。后来,八正道又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

戒,约束佛教徒的日常生活纪律,后发展为极其繁多复杂的佛教戒律。定,又称“禅定”,即摒除一切俗世杂念,集中精神冥想,从而逐渐领悟佛法。慧,即经过长期的修行,终于领悟佛法,达到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

佛陀认为,有情众生是由“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类现象组成的。

色,就是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感受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

受,就是身体的五根接触五境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受蕴”有三类,即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

想,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例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欢欣快乐,或者与逆境接触所感到的悲苦,并且形成语言概念。

行,产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接着产生的贪欲、嗔恶等心理活动,它特指思想中决定和支配人的行为的因素,如目的、筹划、决断、意志等。

识,指一切认识活动赖以发生的精神主体。早期佛教分“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佛教认为,人的善恶行为,并非记在生死簿中,而是随时积储在各自的识蕴之中,再根据善恶的轻重类别,感受不同的生死果报。

既然人只是“五蕴”的聚合,而这“五蕴”都是空而不实的,而且在不断地生灭变化,也就是“五蕴皆空”了。这样,一切的爱欲和执著就没有了根据。

⊙理念——四法印与六道轮回

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它们是四项印证佛教学说的标准,若合乎这四项标准就是真正的教法,反之则不是真正的教法。

众生有生就有死,器物有成就有坏,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迁流不息的转变、生灭不停,这便是诸行无常。诸行无常,意在引导众生领悟“空”的意义,达至不生不灭的境界,以离苦得乐。

无常苦空

无常,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有生必有灭,没有恒常的存在。人生虽然有短暂的快乐,但终会不由自主地坏灭和离散。如果人类惑于贪、嗔、痴,忙于追求五欲,便会形成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佛教认为,要想减少痛苦,只有证悟“缘起性空”,去除“人、法”二执,用无我的精神,向善的方面努力,去建立人间的净土。

诸法无我,其中所谓诸法,是指宇宙、人生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相互依存的。离开了因缘和合,其性则空,这就是“诸法无我”。要做到“无我”,就要破除离开固执的成见,佛教称之为“我见”。

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分别从“空”和“缘”两个角度阐述了佛性的真谛,是佛教宗教理念的核心所在。领悟这两个理念,对于佛教修行至关重要。

破除我见

我见,包括人我见、法我见。凡“有情”产生的“执见”,如我、人、众生、寿者等,属于“人我见”,又称我执;凡“法”产生的“执见”,如执、蕴、处、界等,属于“法我见”,又称法执。人、法二执,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缘散则离。

有漏皆苦,人们不明白世间和人生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产生贪欲、仇恨、愚昧偏见等烦恼心情,能使人丧失理性,就叫“漏”“毒”,在生死轮回中无法脱离烦恼的生命都是极痛苦的。

涅槃寂静,是佛教的理想境界。涅槃,意指烦恼之火已经熄灭,贪欲、嗔恚、愚痴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烦恼都灭尽,也就是达到完全解脱的自在境界。

缘起性空

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与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都受因果规律支配。凡存在的就是缘起,既是缘起其性就为“空”——没有独立自性。世间没有非缘起之物,也就没有非性空之物。所以,《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另外,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会在六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所谓六道,指的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一、天道。转生在天界者称为“天人”,生活美满,寿数也长,无忧无虑,终生充满幸福欢乐。可是,当他们气数将尽,最终衰竭坠落之时,也是很痛苦的。

二、人道。人,即常人,有形体,有智慧,但一生都处于生老病死的苦海中。

三、阿修罗道。与天道的天人有相仿的寿数和地位,然而地位稍次于天道。阿修罗们不服气天道,往往与天人争斗不止,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四、畜生道,指猪牛羊等家畜及野兽之类的低等动物。投生于此道者,智力低下,生命短暂,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受人奴役,任人宰割买卖。

五、饿鬼道。道中饿鬼肚大颈细,口中喷火,终身受饥渴折磨。他们常看见清泉,赶至泉边时,水又变为火。传说太过吝啬、贪婪成性的人死后会堕入此道。

六、地狱道。地狱里有上刀山、下火海、割舌、挖眼等酷刑,分不同罪孽,受不同的惩罚。传说前世作恶多端的人会被打入地狱。

上述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则为“三恶道”。佛教认为,众生的善恶行为都会得到报应,修善的随福业而上升,作恶的随恶业而堕落,生生死死,在六道中轮回流转。只有修持佛法,才能跳出六道轮回。

⊙戒律——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

一个佛教徒首先要皈依佛、法、僧三宝,然后是持戒修行。佛教的戒律,按不同标准可分为大乘戒律、小乘戒律;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居土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五戒,又称在家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律,所有佛教徒都要受持,具体如下。

一、不杀生。不杀害人、鸟、鱼、虫等一切生物,甚至连起杀意都不行。不过,对在家的信徒而言,不亲自杀生,只买已经被屠宰的牲畜,就不算破戒。

二、不与取。不与而自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物,都叫做盗。所谓“不偷盗”,是不仅自己不去偷人家的东西,也不能教唆别人去偷盗,否则也是犯戒。

三、不邪淫。佛门弟子,出家的完全戒淫,在家的只是戒邪淫。“邪淫”指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的男女关系,或在不当的时间、场合发生性行为。

四、不妄语。不能随便乱说、乱写,虚伪夸张、借辞掩饰等,也都是不允许的。不仅自己不能乱说,也不能让别人乱说,甚至默认、点头、做手势也不可以。

五、不饮酒。佛教认为,饮酒会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坠车、落水等。不饮酒则能使头脑清醒、信念坚定,有助于修行佛法。

佛法

佛法是十方三世诸佛超凡成佛的方法,有“教法”和“证法”之分。内容有三学(戒、定、慧)、三藏(经、律、论)、五论(因明、现观庄严、中观、具舍、律)。经典分显法经典(经、律、论)和密法经典(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部)。

“八戒”也称“八关斋戒”,内容在“五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下三戒。

一、不装饰香花蔓,不使用香油涂身,不观赏歌舞娼伎。即不修饰打扮和观听歌舞。佛教之所以要强调这些,是担心信徒受到世俗的影响后,有了欲望的追求,而打乱正常的修行。

二、不睡、坐高广的大床。床,指供人睡觉的床,以及坐垫、板凳等。佛徒需要减少物质享受,追求精神的解脱,所以不睡、坐高大华丽的床。

三、不在非进食的时间进食。这是要求过了中午之后不能再进食。据说执行此戒后,可以身心轻爽,杂想妄念也会减少。

猪八戒

猪八戒,法号悟能,别名八戒。他本是天蓬元帅,会天罡三十六变身术,能腾云驾雾,善使九齿钉耙,却因醉酒戏嫦娥被玉帝贬到人间。谁料他又错投猪胎,生了个猪嘴猪脸。唐僧收他为二徒弟后,为让他戒五荤三厌,给他起名“八戒”。

沙弥戒,是在八戒上再增加“不非时食”“不持银钱”二戒。沙弥是梵文的音译,可意译为“永寂”,指息恶行慈、求取圆寂之道和涅槃之果。出家后不满20岁者就是沙弥或沙弥尼。此外,也允许已无法受比丘戒的老者受沙弥戒。

出家人到20岁时,正式受具足戒,成为僧人。其中,若犯淫、盗、奉、妄四戒,要被逐出佛门;若犯手淫、触摸女人的身体、诬陷好人等戒,则必须在僧众面前忏悔。此外,具足戒还包括僧人日常修行和生活的一些仪规,共达二三百条。

“戒”是佛教徒安身立命、修行解脱的基础。他们以戒律来约行为、砺身心,是断烦恼、达觉悟的基本途径。修持五戒者能使人不堕落,开始走上脱离轮回的道路;修持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则可使人广获善果,直至脱离生死轮回。

⊙观念——知恩报恩与转迷成悟

在人生观上,佛教倡导知恩报恩,反对忘恩负义。佛教认为,凡对己有恩的,都应念念不忘、设法报答,并认为主要有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佛恩等四恩。

在家庭里,最有恩惠的是父母,父母的养育和教导之恩,如高山大海。因此,对父母的孝敬、顺从、奉养,就是对父母恩惠的报答。

国家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也是父母、祖先生长的地方,我们的生命财产全靠国家的保护,所以我们应该以热爱国家、效忠国家来报答国家之恩典。

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花费了别人的血汗,所有人都对我们有帮助。不仅人类,还有动物,如狗替我们看门,牛替我们耕田,甚至蚯蚓也在日夜不息地翻松土地。所以,一切众生都对我们有恩惠,我们应当爱护众生,报答众生。

在佛教看来,以上三种恩惠,从家庭到国家,再到世界、宇宙,虽然有着亲疏、范围的广狭,但都是对“肉体生命”的恩惠。只有佛恩,才是对我们“精神生命”上的大恩典,佛帮我们认识真理、懂得做人之道,所以人应信佛、敬佛。

因果报应

佛教以缘起的存在去指示人生,善的因缘得乐,恶的因缘得苦,因而鼓励人们努力去以实际行动改恶从善,转苦得乐,去谋取人生的幸福。

成佛在于转迷成悟,“知恩报恩”是“成悟”的表现。“悟”就是不迷,“不迷”是圣者;“不悟”就是凡夫,“凡夫”是愚者。因此,报恩也就成为信佛之人的责任。据载,地藏菩萨曾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能悟出“离苦得乐”的真谛,才有可能脱凡成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住难容身、行无舟车等,都是物质缺少带来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则来自欲望,没有金钱想金钱,有了金钱想做官,有了官做想长命……终归是幻梦一场,一切成空。

佛教追求离苦得乐,就是教导人们转迷成悟,不要自寻烦恼,用清心寡欲解结去缚,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应看得透彻,不争不执;如果再依照戒、定、慧的法道修行,则能为自己解除痛苦,寻求快乐;而且还能帮助一切众生排难解忧。

根据修行者的思想层次和方便法门,佛法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前两乘是小乘,后一乘是大乘。追求自己的大幸福或出世解脱的属小乘,发慈悲利他菩提心、行利众菩萨行的属大乘。

自度与度人

大乘度人,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觉悟解脱的彼岸。小乘自度,修小乘者常是只顾自己解脱的“自了汉”,因而只可运载少量众生到达彼岸。

⊙礼仪——合十、问讯、礼拜

佛教传入中土后,一些传统仪式和仪规也随着传入,在以后漫长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入一些中国特有的仪式,有些仪式还传入民间,成了百姓的日常习俗。

佛教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从一开始皈依佛门,就要对行为举止进行调整,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应遵守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在日常生活中,佛门弟子普遍要遵守行为规范,主要有24条,即: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等。

皈依三宝

皈依佛、法、僧三宝后,才算真正的佛门弟子。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法,是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法门,能令众生,返妄归真,转凡成圣。僧,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人天眼目,为世福田。

一般信众,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教义,但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他们到寺庙里去,虽不用像佛教徒那样严格遵守仪规,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注意自己的行仪,包括: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如厕等。

合十,又称为合掌,即两掌相合,十指相并,平胸端直,集中心思,表示恭敬礼拜。合十是佛教沿用的印度古礼,古印度人认为右手神圣,左手不净,常区分使用两手;而两手相合,则表示神圣一面与不净一面的融合,表示返本还原。

问讯,是敬礼法之一,原是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请问其起居是否安康。问“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问“安乐否”,称为问讯心。问讯时,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齐眉。佛教徒常以问讯结束拜佛。

礼拜,就是合掌叩头表示恭敬。这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示尊敬的意思。从广义上讲,礼拜的对象并不限于佛,对佛塔或长老、和尚等,均可以用礼拜来表达恭敬。但是,如果要拜的人正在剃发、说法或进食等,则不应该进行礼拜。

五体投地

也称五轮投地。“五体”(或称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五体都着地,为佛教的最高礼节。先正立合掌,然后右手撩衣,接着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起顶头,收两肘,收两膝,起立。

如果到大殿拜佛,应该注意蒲团的位置,如供桌前的拜垫,是准备给拈香者使用的;中间的大蒲团,是主法者或方丈使用的,一般人不宜擅用,可以使用靠边的拜垫;或者不用拜垫就地而拜,这样更能表示对佛的恭敬。

■ 外来佛教的中国本土化之路 ■

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来到中国,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自我,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否则便难以立足,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环境,成功地与中国的民俗、生活方式融合,才得以扎根、成长、壮大。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佛教汉化——入乡随俗以求生存

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来到中国,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自我,以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否则便难以立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中国后,曾一度被视为“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的洪水猛兽。因为它不愿服从中国的纲常伦理的管束,坚持认为僧人是方外之宾,即便见了君王也可以不跪拜。这让中国的封建卫道士极为不满。

同类推荐
  •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用儒家“仁”与“智”的大手笔,为后世勾勒了整套的道德理念与人生规范,这种终极的人文关怀,对于我们现代人修身、处世、施政、生存等诸多方面,都极具有精神意义的指引作用。本书以原文、注释、译文、述评解读孟子的言行的形式,让读者感悟这位智者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祓除我们自身的人性弱点。孟子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一座高山,他充满思辨的语言为我们廓清了人性中混沌的迷雾,他睿智的思想为我们洞开了和谐的生存之门。走进孟子的世界里,体悟生活中的真谛和乐趣。
  •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本书从人类与美术的起源始笔,以介绍西方美术数千年发展史中的三次高峰为重点,连成一条脉络清晰、起伏不断的中轴线,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十九世纪这三次高峰时期的整体美术面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对高峰间歇期的中世纪,十七、十八世纪以及苏联和美国的美术,也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评述。本书专列现代派美术一章,全方位地探讨了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
  • 曾国藩家书(精粹)

    曾国藩家书(精粹)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同治时封侯爵,世袭。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中兴名臣”之一,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有《曾国藩家书》传世,是研究其人及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资料。本书以清光绪三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全集”中选取了172篇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最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八个方面。为便于读者深刻领会曾国藩思想的精髓,我们将每封书信的重要文字和名言警句摘录于标题之下,不仅美观,而且方便记忆。
  •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人类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本书立志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人类历史未解的谜团,分别从外国军史谜团、中国军史谜团、历史疑云、名人疑案、古老的文明、传说中的历史、迷雾重重的宝藏这七个方面向读者一一展示了人类历史所存在的扑朔迷离、神秘奠测的谜团。此外,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谜题以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话题,借助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披露出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与变幻。
  •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将一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个常识编辑成册,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让你轻松闻阅古今中外万事万物,开拓视野。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热门推荐
  • 花心王爷的挂名妻:冷妃妖娆

    花心王爷的挂名妻:冷妃妖娆

    一朝穿越,成为护国大将军的掌上明珠,无奈奉旨嫁给本朝最嚣张的王爷。王爷虽帅,却花名在外,且另有爱妾,对她冷酷无情!他娶她,只是为了折磨她!只是为了报复她的哥哥,占有了他最心爱的女人……她的苦日子,从嫁给他的那天起,才刚刚开始……这个从现代穿越过来的漂亮女孩,能不能在异时空的古代,找到自己的真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网

    天网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利器

    利器

    身上的一个个字,组成一幅路线图,清晰记载着卡蜜儿的前半生。她的臀部有字,她的胸前有字。卡蜜儿是报社记者,在上司的安排下,被迫回到家乡,追踪报道两起女童离奇死亡案。她的膝盖有字,她的腿上有字。自从八年前离开家乡,卡蜜儿就打定主意,摆脱童年的创伤回忆,永不回头。然而命运又再度把她带回小镇,在这里,母亲的豪宅依旧阴森诡异,而她童年的悲剧,正在同母异父的妹妹身上如出一辙地上演。她的手腕有字,她的脚踝有字。当卡蜜儿一点点探寻这些罪案的真相时,她吃惊地发现,自己与受害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线索渐渐揭开,死亡的阴影也向她步步逼近。尖锐的物品,刻在身上的字,会让人上瘾,那是她的心魔,驱之不散。
  • 马丁·伊德(下)

    马丁·伊德(下)

    《马丁·伊德》以十九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为背景,通过露辛达一家四代人的命运,尤其是对露辛达追求与失落、沉浮和哀乐以及漫长的痛苦经历的细腻描述,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新兴澳大利亚的崛起和老牌英帝国的衰落。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
  • 生死“中介”人

    生死“中介”人

    当今社会,很多职业有“中介”人,房产租赁、银行贷款、汽车代驾、婚姻介绍等,其实都是一种有利益的商业中介人,甲方乙方中间人三者之间存在经济利益,“中介”人从中受益,当事人也得到该得的利益,这是一种新兴职业。可生与死这样的事,也逐渐产生了“中介” 人。有人叫他们“劝捐员”,专业称谓是“器官捐献协调员”。协调员一边要协调病人以及家属捐献器官,另一边,要与医疗评估组织联系评估器官是否可用后,并立即手术取出有效器官,按照分配原则安放到器官衰竭的病人身上。
  • 臻于灰霾的尽头

    臻于灰霾的尽头

    最可悲的事情是,失去了自我,只剩下空躯壳。亓官韫和郗卓,爱得真爱得切,然而却又爱得痛。亓官韫的目光闪烁,说道:“如果我早知我们的爱,像在荆棘丛里翻滚过一番,我就不会要这份姻缘了。”“那么说,你后悔了。”郗卓瞪着韫儿,闷声道。“不,不是,我只是不想看到你那么痛苦。”亓官韫说。
  • 阴源手记

    阴源手记

    当众神跌下神坛,当恶魔打穿地狱!来自深渊的妖魔苏醒,众神在哀嚎,恶魔在乱舞!九阴临世,我!左手持剑,右手掌书!世间本是尘埃,一切都是从无到有,而我!便是那无与有中的平衡!
  • 副职易犯的88个错误

    副职易犯的88个错误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说的是每个人都要值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行使自己的职责,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又有职务之分,职务分为正职和副职。一般情况下,正职统管全局,主要做一些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工作,副职则是具体实施由正职作出的各项战略规划。有的单位因为工作需要,光副职就有好几个。
  • 通天逸叟高禅师语录

    通天逸叟高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唐山门异类

    大唐山门异类

    陆哲不小心穿越到大唐,竟然成为了所谓的“山门”中人,还是某个破落小山门的宗主。更加让他恐惧的是,其他山门中人,还时不时一脸认真地告诉他,外面的“李逆”窃取神器,山门中人一旦被发现,都是先杀后问,不带犹豫的。明知贞观煌煌大势,所以,躲在深山的陆哲,只能选择做一个山门的异类。这是某个倒霉蛋穿越到贞观,带领乡亲们发财致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