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8400000004

第4章 每天掌握一点创意结果的考察

在我国古代的“八仙”传说中,那位“张果老”总是喜欢倒骑着毛驴,四处游荡。现在,请您仔细想一想:究竟是张果老骑错了方向呢,还是那头毛驴站错了方向?

一般来说,头脑中的思维结果应该与客观外界的思维对象相吻合。换句话说,头脑应该“客观地”“全面地”把握思维对象的“本质”和“主流”。然而,人们的实际思维过程却并非如此简单。在许多情况下,创意思维的结果变得似是而非,或者似非而是,难以简单地断言为“真理”或者“谬误”。

思维观念的普遍性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那本书里,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哲学家饿了,就让他的学生到街上去买一块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圆面包和长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既不长又不圆的)‘面包’。”于是,哲学家就让学生去买一块“圆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又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黑面圆面包和白面圆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既不是黑面也不是白面的)‘圆面包’。”于是,哲学家就让学生去买一块“白面圆面包”。学生到街上转了一圈,还是空着手回来了,对老师说:“街上只有冷的白面圆面包和热的白面圆面包,没有您要买的那种(不冷又不热的)‘白面圆面包’。”

于是……结果不用多说,那个学生永远不可能买来面包,而那位哲学家只能等着饿死了。

外界的客观事物是具体的、个别的、拥有无穷多的属性的,从而使得相互之间千差万别,正如莱布尼茨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是,当这些事物成为思维对象,经过筛选而进入头脑,最终形成观念、思想和计划之后,它们自身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具体性、个别性和千差万别性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抽象性、普遍性、一般性和共同性。

外界事物与头脑观念之间的鸿沟,是哲学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正因为事关重大,中外哲学家们(特别是西方传统的哲学家们)为填平这个鸿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黑格尔曾设想过“具体概念(包含差异性的观念)”;马克思求助于现实的社会实践;现代分析哲学则要求“改善”哲学所使用的“语言”,甚至想给头脑中的观念各自“编号”,使之与外界的事物一一对应。

这间教室里有许多张桌子,而整个世界上还有数不清的桌子,其中的每一张桌子都与别的桌子不完全相同。我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桌子”观念,但并没有千千万万个“桌子”观念。一个“桌子”观念便足以概括和代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不清的桌子。而且,“桌子”观念只有少数几个属性,而舍弃了现实中桌子其余的无穷多种属性。圆形的、方形的都是“桌子”,三条腿的、四条腿的都是“桌子”,铁的、木的、塑料的都是“桌子”,高的、矮的、软的、硬的、光滑的、粗糙的……统统都能纳入“桌子”这一观念中。

这正是人们的头脑运用“选取”“抽象”和“截取”等思维能力的结果。这些能力曾经是人类智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否认,这些能力却造成了外界对象与头脑观念之间的鸿沟。从更大的视野来看,这条鸿沟是人类所有理论错误和所有实践失败的总根源。

对于创意思维的结果,人们总是希望它们尽量少一些“主观偏见”的色彩,尽量“客观”一些。不过,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问题。

在哲学思想史上,有一种唯物主义曾经认为,“纯粹客观”是脱离人而存在的、能够被思维主体所彻底认识和把握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面对同一个外界对象,不同的人应该得出相同的观念和结论;如果他们之间的观念或者结论有差别,那么其中必然有的正确有的错误。然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并不如此简单。

一朵淡淡的红花,开放在马路边。诗人走过来,看到那朵花是“美好春天的使者”;植物学家走过来,看到那朵花是“草本复叶的蔷薇科植物”;药物学家走过来,看到那朵花是“具清凉解表功效、可焙干煎服的止痛药”;最后,清洁工人走过来,把那朵花看成“有碍市容的东西”而扫进了垃圾箱……那朵淡淡的红花到底是什么?哪个人的看法是“纯粹客观”而毫无“偏见”的?

历史上有一位名叫曹操的人。晋代人写了一部《曹操传》,说他是“盖世英雄”;明代人写了一部《曹操传》,说他是“乱世奸雄”;当代人写了一部《曹操传》,说他是“法家代表人物”;美国人写了一部《曹操传》,说他是“东方文化的果实”……曹操究竟是什么人?难道真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奇所说的那样,“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面临着一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也许应该归结到外界对象和主观思维两个方面。所谓“纯粹客观”的事物和现象,其自身具有无穷多的对象、无穷多的属性和无穷多的变化,要想“真实”而毫无偏差地把握某个事物,就有必要对所有这些对象和属性毫无遗漏地予以认识,然而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于是,无可奈何的头脑只能选取、抽象和截取。由于不同的头脑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和价值模式等内容,因而不同的头脑也就具有不同的选取、抽象和截取的标准,并由此产生出不同的思维结果。

当然,不同的人之间,思维的结果只是“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相同”。因为整个人类在生理结构、基本需求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个道理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马克思早就说过,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和现实只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而没有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实际上,不论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现实中的人们总是从意义和价值的层面去把握外在世界的,都是从“为我”而不是从“为它”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说到底,就连所谓“保护生态环境”之类,也不过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已。这就使得追求“纯粹客观”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

从创意思维的角度来说,必须摆脱所谓“纯粹客观”对思维主体的束缚,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才能冲破有形的和无形的思维障碍,获得奇妙的点子。假如在创意思维的一开始,便要求头脑“要符合实际”“不能胡思乱想”,那么我们的思维就难以发挥其巨大的“超越性”特点,不可能有新的创意产生。我们稍微留心就能看到,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新点子”,在刚产生的时候,几乎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纯属胡思乱想”之类的东西。

注意观察时的盲点

孔夫子带着他的徒弟们周游列国,在一个国家饿了很多天,好不容易搞到了一点儿米,便让颜回煮成饭给大家吃。孔夫子看到饭刚煮好,颜回便悄悄地抓了一把饭往嘴里塞。孔夫子很不高兴,把颜回训斥了一顿说:大家都在饿着,你怎么一个人先吃呢?

颜回委屈地说:我刚才打开锅盖,看见饭里有一块很脏的东西,我怕这个脏东西被别人吃掉了,于是我就自己把这个脏米饭吃下去。孔夫子听后,对这个事情发了一番感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不到的地方,而且每一个人对于眼前的事实和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加以解释。这里就会发生许许多多的误会和错误。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就要认识到自己思考中的盲点,对那些察觉不到的地方,要特别地谨慎,不能匆匆忙忙地下结论。

每一个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盲点,也就是他所看不到的地方。因为每个人头脑当中都有自己固定化的思维模式。符合这种习惯和模式的事物,我们对它的认识就十分清楚。而超出这个习惯和模式的事物,我们往往加以忽略。而且对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那些事物,总是特别注意,并且总是习惯于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它们加以把握。所以,每个人的认识和目光,都像一支手电筒,它仅仅照出一个光柱。在光柱之外的事物,都被我们忽略了。

创意思维所得到的结果,应该尽量地全面一些,考虑的问题应尽量周到一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彻底的全面”同样是若隐若现的东西。如果一味地追求“全面性”,也许要失去许多创意的好时机。

有一位辩证法思想家认为,要想全面而彻底地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首先认识整个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请想一想,你面前的这张木制书桌,要想全面认识这张书桌,必须首先认识其中的木板;要想全面认识那块木板,必须首先认识剖成木板的那棵树;要想全面认识那棵树,必须首先认识养育那棵树的土壤、雨水、阳光等条件;要想全面认识这几个条件,还不足以让你去研究整个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吗?

你一定听说过“金银盾”的故事:一个将军站在盾牌前面,说盾牌是“金子做的”;另一个将军站在盾牌后面,说盾牌是“银子做的”;第三个将军站在盾牌侧面,说盾牌是“金子和银子做的”。很显然,前两位将军的话是“片面的”,第三位将军的话是“全面的”,但只是相对于前两位将军来说是“全面的”。也许剖开盾牌,发现里面是块铁板,金和银是镀在外层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从相对的全面出发,逐渐扩展,最后达到“彻底的全面”呢?也许理论上能讲得通,但实践上肯定是办不到的。这还是由于思维对象的无穷多及其属性和变化的无穷多。

思维无法达到“彻底的全面”,这一事实并不能让我们感到很悲观,因为我们本来就不需要它。盲目追寻“彻底的全面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庄子笔下的“庖丁”,把一只活生生的牛只看做一堆骨头和筋肉的组合体,只想着其中骨头缝的宽窄,这显然是片面的。庖丁不像农夫那样,了解牛能拉多重的车,一天吃多少料;庖丁也不像画家那样,了解牛在奔跑时的英姿,知道牛抵架时尾巴是夹着还是翘着。庖丁就是庖丁,他不想跟农夫和画家学习,以便对牛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于庖丁的实践目的来说,“目无全牛”就足够了。鲁迅也曾说过,在中国古代,对人体颈骨的结构研究最透彻的,不是医生(中医不重解剖),而是刽子手。

随着实践目的的改变,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重点就从一个方面转到另一个方面。空调厂商经常说,“据科学家预言,地球将变得越来越热”;而电暖气商则说:“据另一些科学家预言,地球将变得越来越冷。”双方都没有讲错,都选取了于自己有利的科学家预言。

全面性问题对于创意思维具有双重意义。有些时候,我们放开眼界,打破某一种片面性,就可以获得新创意;而在另一些时候,我们固守某一种片面性,沿着这个片面性“一条黑路走到底”,同样能够得到某种创意——正如有位哲人所说,“真理就是最偏的偏见”。

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相对全面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不同人的观点和思路结合起来,从中找出创意的幼芽。因为每个人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待某些问题的态度,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不可能与别人完全相同。听取别人的观点,就等于自己多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态度,新奇的创意往往蕴含在新奇的角度之中。

本质与主流的凸现

尽管我们无法获得“纯粹客观”,无法达到“彻底的全面”,但是我们还有一种补救的办法,那就是抓住思维对象的本质和主流。

历史上有不少的哲学家,也把获得“永恒真理”的希望寄托在“本质和主流”的身上。他们认为,在思维和认识的过程中,只要抓住了某些重要的对象,抓住了一个对象的某些重要属性,也就抓住了整个对象的“本质”和“主流”,就能够以简驭繁,“纲举目张”。舍掉某些无足轻重的对象,舍掉对象的某些无足轻重的属性,并不妨害我们对整个对象的把握,“永恒真理”仍然是可望又可及的东西。

从人们的实际思维进程来看,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你的面前摆着啤酒瓶,一只普普通通的啤酒瓶。请想一想,它的“本质和主流”是什么?你想用这只瓶来装酱油,那么它的牢固、不渗漏、密封、不透光等属性就成了“本质和主流”;你的儿子想用这只瓶来装蝴蝶,那么它的透气性、透光性就成了“本质和主流”,不具备这两个属性的瓶子就意味着“本质”上不合格;你的朋友想把这个瓶子磕掉瓶底当做自卫武器,那么瓶子的硬度就上升为“本质和主流”的属性,而瓶子的透光之类的属性则成了无足轻重的“非本质”的“支流”问题。

你的面前放着一部《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和高鹗两人合著的《红楼梦》。请想一想,这部书的“本质和主流”(即主题思想)是什么?是一部“自然主义的自传”?是一部有伤风化的“诲淫之作”?是一部“反清排满”的“革命者的启蒙”?是一部宣扬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哲理书?是一部展示“封建社会衰亡”的历史教科书?还是一部兼容以上各项内容的“大杂烩”?……

我们思考的各种对象和每一对象的各种属性,其本身是纷然杂陈、平起平坐的,无所谓“本质”或“非本质”,“主流”或“支流”,就像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是混沌一团的东西。

只是当它们进入头脑之后,在思维主体的实践目的、价值模式等思维手段的操作下,不同的对象和同一对象的不同属性才排列出主次轻重的顺序,它们的“本质和主流”方才凸现出来。

结果,在不同思维主体的不同实践目的、不同价值模式的操作下,同一对象的本质和主流就会显示出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两人在不停地争论:某事从“主流”上看是“好事”还是“坏事”,某人从“本质”上说是“好人”还是“坏人”,等等。在这一类争论中,有时有正误之分,有时则没有正误的问题,只是争论者各自的衡量尺度不同。

从创意角度来说,我们不应局限于对事物现有的“本质和主流”的认识,而应该挖掘出同一事物的新本质和新主流。

说到底,每一种具体的事物和观念都具有无穷多的属性,因而也具有无穷多的“本质和主流”。只要调整一下思维主体的各种操作手段,就能发现旧事物中未为人知的“本质和主流”,创意便由此而生。

这类创意事例俯拾皆是。比如,《西游记》这部书的“本质和主流”(主题思想)是什么?你一定知道,那是一部反映正义战胜邪恶的神话小说,还有其他说法吗?它的主题是不是反映了“儒释道合流”?还有比这更邪乎的看法:《西游记》是一部“密码书”!

同类推荐
  • 职场潜伏心理学

    职场潜伏心理学

    职场是人的江湖,有多少精明能干的高手没有输在刺刀见红的沙场,而是输在了暗流汹涌的内部关系上。我们每个职场人都需要了解心理学规律,掌握“职场读心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本书精选世界上最权威的心理学定律,结合最生活化的案例,让你看透周围人的内心,在职场游刃有余!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失败的人总是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总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说如果幸运之神站在自己这边就会取得成功。同样,穷困潦倒的人也常常感叹命运不济,总认为有钱人是天生的富贵命,幻想自己如果也是富贵命,一定会比富翁更富有。其实非凡与平庸的主要差别不在于是否拥有强健的体魄,而在于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于人的心智。否则,那些伟人也一定是体格最健壮的人了。
  • 实话实说:与大学生谈求职技巧

    实话实说:与大学生谈求职技巧

    了解人才行情是成功求职第一步,本世纪最抢手、最赚钱的人才分析,拟写成功简历的9大标准,人事主管心目中的理想回答,学会说“我”、树立自我意识,用事实说话,展示自己,自谋职业,小心陷阱,聘用合同的谈判技巧。
  • 换工作不如换思维

    换工作不如换思维

    千篇一律、机械重复、枯燥乏味是不是你工作的真实感受?另起炉灶、寻找新家、换个环境会不会是你的下一步行动?但是最终解决问题了吗?想要釜底抽……
  • 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言行一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言行一致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高尚的人格要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朋友们要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本书从“守诺践约”、“以信立国”、“秉公执法”、“襟怀坦白”、“精忠报国”、“表里如一”等多方面阐述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希望通过阅读《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朋友们养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让传统美德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热门推荐
  • 格子衬衫上的仲夏已逝

    格子衬衫上的仲夏已逝

    麻娑,麻娑。我们是红蚁的后族,做我的王后。我们要一起穿越那片金黄的麦田,爬到卡克布齐的向日葵上进行我们的婚礼,听说那的日落是世界上最美的。
  •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文韬武略说曹操

    文韬武略说曹操

    《文韬武略说曹操》不是对曹操一生的传记式概括,而是选择一束精彩故事,呈现曹操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文治武功。内容有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韬略,也有曹操作为普通人的温情段落,同时也不回避曹操的弱点和缺陷,把丰满、真实、复杂的人物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擅长用小说笔法来讲述故事,往往截取事件的一个小小切面,由场景、画面的描述进入故事,有极强的镜头感,使故事精彩生动,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
  •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 魔法师之苏醒之界

    魔法师之苏醒之界

    继魔法师之魔法世界后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定额故事世界框架,第二部是主线起源。业余新手,如果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出。
  • 逆天女皇重生后

    逆天女皇重生后

    男人将她逼至墙角,“封印了我魔界,就跑去轮回?”女人尴尬羞涩,“我……”他逼近,“女人?你打算如何赔偿本皇?嗯?”她心虚,“那……你想怎样嘛~”男人邪魅一笑,“惩罚你~帮本皇生一群小魔王。”她本是上古第一女神皇,一场神魔战,她为救众生宁愿牺牲自己封印魔界之门,最后才发现,这一切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背叛。用尽最后一丝神力将自己的神魂送入轮回。她发誓!势必重回神界将那背叛之人亲手斩杀!历经万年轮回,从21世纪地球重回异世。【女强文,男主强大腹黑,轻松不虐心】
  • 男神住我家之九十九步说爱你

    男神住我家之九十九步说爱你

    那年的我们懵懂无知,那年的我们青春年少。那天我们爱情在悄悄地萌芽,那年我们不知道身后一直有个(他)她。从十八岁到二十二岁,四年的时间会改变很多,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那年樱花纷纷飘落,那少年少女之间纯真的爱恋。那年的我们单纯的不知幸福为何物,那年的我们终于懂得原来对方才是自己心里最重要的人。那年夏天,他们分离;那年冬天,他们又重新走到一起。命运的巧合,感情的邂逅,造就一个个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陆梓轩说过一句话“诗含,你是我的,这一生都是了。如果你不能勇敢向我走来,那么好,你只需要迈出一步,剩下的九十九步,我来走!
  • 印度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印度大冒险(环游世界大探险)

    印度著名的科学家恶心巴拉教授研制出了一种爆炸性病毒,只要将其暴露在空气中,便能以爆炸的姿态瞬间充满周围的空气,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向周围扩散,人类在粹不及防的情况下便会全部死亡。巴拉教授在将他的这项发明呈送给卡西欧博士的过程中却因遭遇意外而将病毒丢失。博士惊慌失措,立刻派遣田健三郎带领大批人马前去印度寻找病毒,米娜、卡奇和莱恩也闻声而动,身为联合国特派员的哈利也加入了行动,他们与田健三郎斗智斗勇,努力完成拯救人类的计划……
  • 步步惊华:腹黑轻敌长公主

    步步惊华:腹黑轻敌长公主

    史上最炮灰、最无辜的穿越:穿越前,她是好好学习乖乖女,穿越后,她是相府大小姐……乖乖女?高考前夕,她带着满腔哀怨华丽丽地在青天白日下消失不见!大小姐?您位高权重的竟然逃婚,逃婚了也不安生,看看拐回来的到底是个什么货!老天这是送了她一个限量版!望着前面那个妖孽男,某女奸笑连连:跟姐比腹黑,你确定?!亲亲郎君,不是我看轻你,实在是,唉……第一次相见,他是翩翩公子英雄救美,第二次相见,他亵渎了白衣妖孽阴柔,第三次相见,雄才韬略腹黑阴险……大哥,人家梅花也才三弄,您这是唱哪出,川剧的脸谱变得都比你慢你信吗?某男很淡定:本王变来变去,到最后,身份还不是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俯身把唇贴在她的耳边:你郎君!
  • 中国美学通史4(隋唐五代卷)

    中国美学通史4(隋唐五代卷)

    《中国美学通史》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美学思想的发展史。美学是对审美活动的理论性思考,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所以这部美学通史不同于审美文化史、审美风尚史等著作。 这部《中国美学通史》是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由汤凌云著,叶朗任主编。 这部美学通史共有八卷,分别是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现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