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1600000006

第6章 破解童心——杨红樱教育思想的形成(4)

纵观游戏发展的历史,基于游戏的重要价值和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及创造潜力,古往今来的无数教育家都在试图破解儿童游戏的奥秘,游戏这一伴随每个人成长的现象现已成为人类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认为游戏是“充裕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格鲁斯从社会学角度认为游戏是对生来不完善的本能的练习,是未来生活的准备;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则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指出游戏是宣泄与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与要求的行为,驱使儿童去游戏的是儿童心理的唯乐原则,追求自己的快乐欲求是儿童游戏的主要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社会认知角度把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三类,认为游戏是认知结构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综合不同角度的游戏理论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游戏的需要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自发的自主性活动,是由内部动机驱动引起的主动、自愿的活动。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自由宽松的氛围,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在成长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从中获得个体的愉悦和满足。儿童进行游戏并非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一种摒弃了任何功利目的的、非强制性的参与。

对游戏的完整理解应包含两个层面上的意义:行为层面上的游戏活动方式和精神层面上的游戏精神状态。随着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实体性的游戏行为已经不能满足儿童成长的发展需求,儿童日渐渴求开拓更广阔的游戏的空间来证实、发展自己,意欲寻求更广阔的解决对成人的依赖和发展个体精神的内在成长之间矛盾的途径。童年期的儿童心理发展在进入前运算阶段时,就已经开始拥有了表象思维的能力,感知、运动阶段的身体游戏逐渐开始向精神游戏迁移延伸,“儿童已不再满足于游戏的简单幼稚的模仿行为,而欲在更广阔自由的精神想象领域里来扩展这种投射和释放的愿望,文学,恰恰最适合这种要求。”文本阅读的审美活动因此在儿童的心智成长中开始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孙建江指出:“儿童心理能量中‘玩’的成份相当的大,但是儿童又常常是主客不辨,物我不分的。他们常把客体当做主体,而把主体当做客体。因此儿童在‘玩’(宣泄)的时候,势必要把外部的世界呈于自己的主观的创作之中,并将外部世界不断加以生命化,加以改变。这一过程表明儿童强烈的‘参与’愿望,儿童渴望通过游戏活动来了解、把握外部世界。”儿童的阅读不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地探求,阅读中的文学接受为儿童延伸了游戏体验的空间,满足了儿童的游戏需求。儿童在阅读中寻找着各种体验的可能,男孩子的英雄梦想,女孩子的浪漫情怀,都可以通过阅读在书中找到归宿。这种丰富的审美感受可以使儿童们超越四平八稳的现实生活,给他们一个足够自由的空间,他们可以体验潜意识中无限渴望但又无法实现的愿望。

儿童在阅读参与和接受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独特审美心理,往往影响着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社会功能的最终实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充分意识到儿童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在创作中注重作家创作精神与读者审美心理期待的契合,深入理解、尊重并践行儿童的阅读接受心理,其作品才能令孩子们真心喜欢。王泉根认为:“作为外部刺激一个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只能在适应接受对象主体结构同化机能的状况下,才能进入其审美视野;反之,如果作品与接受对象不具有同构性,也即超出了少年儿童主体结构的同化能力,那么,艺术符号就不能整合于他们已有的智慧结构之中,死信息无法转化为活艺术。”儿童文学是属于儿童的,儿童文学与儿童接受心理的同构性,在于对游戏的追求和认同。游戏是进入儿童精神世界的“通行证”和“桥梁”,游戏打开了儿童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着,促发儿童超越现实的羁绊,释放生命的活力,走向心灵的成长。

从根本上说,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精神状态,而不仅仅是行为层面的活动方式。山东师范大学丁海东教授认为:“游戏不单纯是一种外显行为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特质的表达。它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精神。正是作为一种精神,游戏在整个童年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成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一种状态、一种方式。”着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也指出:“在儿童生活中,游戏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游戏是儿童理解、体验、超越生活的方式。”儿童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大力倡导“人文关怀”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发展中儿童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承认个体生命的存在,鼓励个性的自由发展,歆享生命成长的愉悦,游戏精神亦成为新时代备受关注的教育话题。丁海东在《论儿童的游戏精神》一文中明确指出:“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游戏一旦被视为童年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趋向,便成了儿童天性和童年精神的代名词。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游戏的精神远比其活动自身更具有教育价值,儿童精神世界中游戏精神的缺席,是对儿童天性和成长秩序的漠视和背离,观照和呵护儿童的游戏精神,是教育活动中顺应儿童天性法则的体现。

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作为一种创作心态或思维特征,是作家童心创作的一种追求,是作家创作时真正把握儿童的思维特点、理解儿童的审美追求、认同儿童的精神与情感所达到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气质的体现,是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美学目标。儿童游戏是通往儿童心灵成长的绝佳通道,蕴涵游戏精神特征的文学创作因此也更容易进入儿童的审美视野。杨红樱的作品与儿童读者的同构性,就在于对游戏精神的本真追求——通过文本表现出来的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追求的文本精神,它既表现出热闹、快乐、有趣、好玩的游戏外在特征,又指向了对自由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的内在精神。杨红樱以本色自然的方式,对儿童的“天性”予以积极地呵护,为儿童的阅读世界提供了尽情释放快乐、追求自由的顽童艺术群像。在电视、网络影响着孩子阅读生活的今天,这些调皮顽劣的“淘气包”,在一段段轻松幽默的校园故事中以“游戏中人”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孩子,杨红樱亦由此成为了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借助游戏精神在文学中构筑的“假想的扮演”,超越简单的实体性游戏玩耍的快乐,杨红樱在顽童形象身上寄予了儿童内心被压抑的渴望和生命成长的期待,儿童在阅读时通过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全神贯注地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情节,从而摆脱束缚,张扬生命,领略愉悦,受到教益。《中华读书报》评论其作品“满足了家长、老师和孩子们的心理诉求——充满校园气息、快乐情趣、游戏精神”。杨红樱以儿童为本位,关注和把握儿童独特的游戏心理及思维特征,自觉地树立起游戏精神的美学旗帜,真正实现了儿童文学最本真的美学价值。这种游戏精神所带来的轻松、有趣的阅读,观照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探寻的是儿童本真的生命存在,每个小读者都能从中体味到自在顽皮的气息给他们带来的放飞心灵的快乐和追寻幸福的快感。只有在快乐中孩子才能去梦想美好的未来,才能给精神打下一个亮色的底子,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一种永恒的精神和谐。小读者对彰显“游戏精神”文学作品的快乐阅读,使杨红樱“把快乐还给孩子”的倡导不仅具有了现实的意义,而且更显现了一种成人的人文关怀,是关系孩子一生发展的生命哲学。

读懂童心,呵护童心,杨红樱用文字构筑了孩子追求梦想与纯真的大厦,佑护了千百万儿童成长的心灵。“游戏精神”是杨红樱破解童心的密码所在。借助游戏精神的神奇魔力,杨红樱掌握了一条通向童心的神奇之径,富有游戏精神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从孩子的视野中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犹如一双无形的手,把儿童拉回到了阅读所营造的诗意与梦想当中。一部部走入少年儿童内心世界的极具亲和力的作品,在创作上实现了作家的艺术追求与读者的审美心理的成功契合,引领儿童实现了从外在动作游戏向内在“精神游戏”的心灵成长。

同类推荐
  • 蔡元培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蔡元培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共收录蔡元培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36篇。前大部分文章均为蔡元培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美育与人生》《以美育代宗教》《美育》《学生的责任和快乐》等,也包括一些为师生做的演讲稿;后面部分的文章是蔡元培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北京大学、谈文化、他读书、谈孔子等方面的文章。
  • 梅贻琦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梅贻琦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从梅贻琦先生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能反映其教育思想或记录时代变迁的34篇文章。因梅贻琦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故文章也多围绕清华校园、清华学生、清华学制建设而展开,反映了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清华学校的教育思想。梅贻琦(1889—1962),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服务于清华。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 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

    语言和谐艺术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

    播音主持艺术的改革,肇始于1980年年初,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广播电视改革,是以新闻改革作为突破口的,播音主持艺术的改革势在必行。
  • 影响世界的100个演说(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影响世界的100个演说(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本书对世界上下数千年重大历史演讲事件做了全景式的扫描,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全面的阐述,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辨别类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知识的乐趣,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演讲者的伟大。
  •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从浩如烟海的成语中精选了那些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哲理性、趣味性的条目,以全新的视角和语言形式生动地再现了成语故事的风貌,使读者能全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收录全面,查阅方便,全书选取了近一千一百多条成语,大多是在当今社会及文化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依据当代读者的阅读和检索习惯,按照音序进行编排,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词条故事。注解详细,学读双全,书中对所选成语的释义、难字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阅读成语和学习成语的双重作用,使其兼具故事书与工具书的双重效能。
热门推荐
  • 忆轩吟

    忆轩吟

    她一个性格古怪,喜欢安静的新时代女性。难得的渡假期却让她来到了异时空。作为富商之女却有一身武艺。美字对她而言以没有意义。树下巧遇心动的姻缘。她为他去书院念书。她为他放弃女儿装只为能……
  • 一念情起(下)

    一念情起(下)

    那时候她是骄傲跋扈的二十二,他是意气风发的二十六。那时候触感冰凉,她挽着他的蜡像,穿着雪白婚纱对他宣誓,又换一套套的礼服,当着植物人的新娘子,无怨无悔地当着植物人的新娘子,然后告诉自己,从此,她是他的妻。
  • 盗版C罗

    盗版C罗

    我叫罗南多,一个有志于吃饱穿暖的中国宅男。欧洲人叫我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这个名字原本属于一个天才,而我只是一个渺小的凡人。我来了,葡萄牙的小镇上走来了一个不起眼的厨子,而C·罗纳尔多彻底消失了……如果我说自己有一项绝技,可以在三秒钟之内如同上帝附体一般无所不能,你信吗?99新书《战争至上》,军事题材,欢迎阅读!
  • 出国英语一本通

    出国英语一本通

    本书共7章内容,依次为“出国行程”“出国留学”“出国旅游”“出国商务”“国外定居”“国外购物”“回国返程”。这些章节包含86个话题,涵盖最常用的场景对话,为您出国之旅做最佳语言沟通的准备。
  • 婚恋之绝宠蛮横妻

    婚恋之绝宠蛮横妻

    相恋容易,相守难。她见他的第一眼,就坠入爱河,可耐,相爱容易,却蹉跎不过漫长的时光。他待她为心尖宠,可周边的诱惑太多,难免乱了心智,要是相爱,谈何容易,只是兜兜转转,能揪住他心的那个人,还是原来的她。
  • 绝色娇女:宫主,你别跑!

    绝色娇女:宫主,你别跑!

    文帝十二年腊月十二,腊八节刚过,离京城汴梁千里之外的江陵,发生了一件奇案,掌管江陵的军政大权的总督府,一夜之间被灭门,自此江陵的百姓人人评头论足,引起了人们各种猜测,在大周国朝廷强烈弹压下,此事才渐渐得到了平息。半年后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汴梁,突然出现了一位青楼女子,据说她来自江陵,谈得一手好琴,跳得一手好舞,深得汴京贵族子弟喜爱……
  • 君子如玉

    君子如玉

    民国的星空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那个年代涌现出一批或迂或痴或狂的“民国先生”,他们以“士”为守,以“雅”为基,他们迥然于当今的风度、胸襟、学识和情趣,穿越历史,透过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扑面而来。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回忆同时代恩师故交的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君子隆师而亲友;第二辑,留得枯荷听雨声;第三辑,平生风义兼师友。
  • 苏粒的丑男人

    苏粒的丑男人

    天底下所有人都知道安城的苏粒,肤白貌美大长腿,红唇烈焰性子野,家里还是富二代。未婚先孕;家族破产;美貌被毁……看她如何涅火重生!唐时小心翼翼守护了苏粒十三年,终于等来了苏粒一句:“你的优秀配得起我的骄傲!”苏粒等了唐时九年,终于明白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 狐媚君心

    狐媚君心

    一只白狐在受到师傅的惩罚后,变成一个美丽的女子,决定来到人间。来到人间后,遇到了自己的白马子。然而,公子是被诬陷的叛臣之子,被打入死牢。为了拯救公子,白狐来到朝堂,做了妃子。在后宫经历了很多苦难,她坚持下来,为的是帮助公子复仇。经历了生生死死,太多的爱恨情仇!精彩不断哦!
  • 旧年的血迹

    旧年的血迹

    本书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作品集。收录老房子、奔马似的白色群山、环山的雪光、寐、旧年的血迹、生命、远方的地平线等小说。 当十年前的文学新星丛书收录阿来的这部小说集时,人们还不能真正体会这些描写阿坝藏族历史和现实生活小说的真谛,可随着他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获奖,他早期的这些小说便透露出真正的艺术价值:那摇摇欲坠的"老房子"不正是土司制度衰微的缩影吗?那一步一趋的朝拜队伍不正是藏族寻求精神家园的写照吗?阿来正是从这本书开始起走向中国文学圣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