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0700000007

第7章 改革题材文学的深化(1)

改革已经成为一股奔腾向前势不可挡的“中国潮”;它,牵动着十亿中国人的心,也寄托着十亿中国人的希望。相当多的作家把这场革命作为他们创作的重要题材,用各种文学样式来反映它。尽管改革题材的文学潮头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起也有伏,尽管不少反映改革的作品还存在种种问题和艺术缺陷,尽管改革题材的文学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但谁也否认不了这样的事实:改革题材的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现象,是诸多文学潮流中的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正是它鸣奏出我们时代文学的主旋律。

有这么一种看法:近一两年来改革题材的文学出现了“马鞍形”的低潮。从某些表象来看,这种看法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一个时期中,正面反映改革的文学作品(尤其凑中短篇小说)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不少写改革的作家由热情的呼唤和赞颂改革转而进行比较深人的思考和对现实进行比较冷峻的剖析,有的还由于改革事业遇到的某些挫折而陷入迷茫和困惑,甚至存在疑虑从而望而却步;文学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改革题材的文学所占的地位不像刚刚开始时那样引人注目……如此等等。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改革题材的文学近一两年来仍然迈着坚实步伐在发展着,并有所开拓,有所深化,而且出现较多样的发展态势。在长篇小说创作和报告文学创作中,改革题材一直占有着很大的比例,并时有重要的作品问世。进入198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文学内外的种种原因,改革文学又成为文学界热门的话题,种种专题座谈会和作品讨论会的召幵重新燃起人们对改革题材文学的热情,也推动了改革题材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探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改革题材文学新的更大的潮头出现。

我以为,在探讨改革题材文学的某些创作问题或理论问题时,应该对它的发展态势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对它有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人本文的主旨,即对改革题材文学的深化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近年来,改革题材文学深化首先表现在,不少作家对改革的现实生活的认识逐步深入,反思意识渗透其间;于是,不少反映改革的作品从热情呼唤和赞颂改革转而描述改革的局部曲折和改革者的受挫,从描写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转而对改革本身进行反思和冷峻的剖析。这是作家们对改革认识深化的重要表现,也是某些改革题材的作品反映改革深化的重要表现。

早在三年前,陆文夫就在一组侧面反映改革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门铃》和《临街的窗》,中篇小说《井》和《毕业了》)中对正在蓬勃开展的改革运动做了比较冷峻的剖析。《门铃》细致刻画一些人对改革与改革者持保留态度的社会心态;《临街的窗》写文教局汪局长的假改革,在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连原来反对改革的人都“咸与改革”的年头,这还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井》写女工程师徐丽莎死于改革髙潮之中,被封建意识、社会习惯势力和“左”的余威所杀害,使人们深思,也促人警醒;《毕业了》则通过了一个家庭陈设改革之难象征社会改革之难,其阻力也主要来自人们的惰性和习惯势力。这些作品,不是给改革者唱赞歌,而是给改革者敲警钟,指出当人们集中注意力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时,切不可忘记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改革,正是社会习惯势力、封建意识和“左”的余威这些潜藏的东西阻碍了改革前进的步伐。人们并不把这组作品看成改革文学,通常把它称之为“小巷文学”,其实,这些回荡着小巷中改革声浪、从某些侧面反映改革的作品,不仅拓宽了改革文学的路子,也深化了改革文学的深度,是很值得注意的。

1986年、1987年两年中,我读到的不少长篇新作在反映改革方面也都有新的角度和新的深度。柯云路气势宏伟的《京都》三部曲在这两年中连接推出其第一部《夜与昼》和第二部《衰与荣》。这是两部在反映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上均豁人耳目的重要作品。它不仅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把十数个家庭一百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组织在一个艺术空间里,用俯视与管窥相结合的办法剖析改革年代京都的种种社会心态,更重要的是通过李向南命运的急剧变化冷峻地剖析了各种阻碍改革步伐的社会势力,也对改革本身进行了较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在《衰与荣》中,这种剖析与反思表现得更为冷峻,也更深刻些。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浮躁》、浩然的《苍生》,无疑是三部反响最为强烈的改革题材的长篇力作。这三部作品写的都是农村的改革,但若把它们同前几年的一批反映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的容量加大了,主题深化了,尤其是在题材的超越上更有所进展。当然,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色(这在下文将有阐述),艺术成就也有高下之分,但在反映改革的受挫和改革年代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并由此透视封建意识对改革事业的阻碍方面,却是异曲而同工。达理在1986年和1986年、1987年之交接连推出的两部长篇小说:《眩惑》和《你好,哈雷彗星》,也是受到人们注意的两部反映改革的有新意之作。我对它们感兴趣的倒不只是在于它们描写了知识分子卷入改革的漩涡和受挫之后的某种眩惑的心态,而是在于它们通过改革的挫折和某种眩惑心理的描写对改革本身的反思:改革进程中由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产生的内耗和政治上民主进化进程的缓慢给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严重影响,恰是在这两个方面,体现着它们反映改革的深化。此外,像青年作家徐耿与程玮合作的《我的鸽子号》通过一个电影制片厂的一部电影《迟归的鸽子号》的拍摄过程的描写,反映出在“咸与改革”的年代,人们都把改革事业看成个人的事业,人人把《迟归的鸽子号》看成是“我的鸽子号”,因而展开剧烈的争夺。由此看来,这部稍显稚嫩的作品,在反映改革方面不仅开拓了一个新的生活面,更重要的是有了新的角度和深度。星城的《绿色的太阳》虽然存在过于戏剧化和缺乏艺术节奏感等艺术缺陷,但在反映一个省的外贸部门改革进程中人际关系的复杂和斗争的激烈方面,却也显示出它在反映改革方面是有一定深度的。

上面,简要叙述了我所读到的1986年、1987年部分反映改革的长篇新作的感受。总的来说,这些作品在反映改革方面有所深化,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种思想倾向。

一是对作为改革重要阻力的封建观念和封建势力的揭露和剖析。《古船》里成功地塑造了赵炳的形象,这是个“穿着列宁装坐在太师椅上”的人物,在他的身上,集中着封建观念和极左思潮,又表演着种种封建的权术。他是洼狸镇的土皇帝,又是极左路线与封建观念杂交而诞生的怪胎。张炜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创造,对农村中在改革年代继续起消极作用的封建观念进行远比在他的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里更为深刻的批判。贾平凹在《浮躁》里则进一步对那种政权化了的封建宗法势力进行揭露和解剖。他通过大量生动而形象的描写揭示出,从仙游川、两岔镇、白石寨到州河,正是田、巩两家操纵着生杀予夺之权,形成一个带有封建宗法色彩的权利网。在改革的年代里,或如两岔镇书记田中正那样,在县委书记田友善的保护下,接过改革的旗号,办起河运队,不仅谋得私利,而且“成全了他的政绩,让他更能继续往上爬”;或如州里专员巩宝山那样,保护其女婿乘改革之机钻营,中饱私囊,甚至无法无天,杀人灭口。贾平凹对田、巩两家那种政权化了的封建宗法势力的揭露是淋漓尽致的,也是相当深刻的!这种揭露,发人深思,促人警醒,让人深刻地反思改革。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古船》中的赵家,还是《浮躁》中的田、巩两家,当年都是贫苦农民,或革命者,或土改积极分子,可是一旦掌了权,在改革的年代,又都演变成阻碍改革的带有封建色彩的社会势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数千年,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在改革运动中必然要起消极的作用。对封建观念,尤其是对政权化了的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剖析,无疑是改革题材文学深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此外,有一些作品对封建文化心理的解剖,例如柯云路在《夜与昼》和《衰与荣》对黄公愚和黄家这个大家庭丝缕交错的家庭矛盾的描写,对李向南由于受到一些人嫉妒被参了一本而导致撤职的结果这段描写,也都较深刻地揭示和鞭挞了某种封建文化心态,是值得注意的。

另一种思想倾向则是在对改革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继续推进改革的强烈要求,尤其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唤。达理的两部长篇小说《眩惑》和《你好,哈雷彗星》就比较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情绪和对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这两部小说所写的两项引进项目都由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内部的矛盾而告吹,这种改革上的局部挫折使被卷入改革浪潮中的知识分子产生眩惑心理,也促使他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你好,哈雷彗星》接近终卷时写冯赞平在三星公司的引进项目告吹之后的一段心理活动就很有意思。应该说,冯赞平的思考和忧虑正是对改革的另一种反思。小说中对上层建筑和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反作用力的描写和揭示,也正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唤。可是看作《你好,哈雷彗星》姐妹篇的《眩惑》写顾少康等卷入改革受挫后的眩惑心理以及结尾处播写某位中央领导的餺面立即改变了改革的形势这一颇带戏剧性的结局,也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唤。此外,像《绿色的太阳》也写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尖锐的复杂的政治斗争,而克非的《满目青山》和鲁彦周的《古塔上的风铃》,则都直接写改革大背景下的政治问题,在这方面的开掘都有相当的深度。王毅的遗著中篇小说《对照检查五重奏》通过一个研究室党支部整党过程中对照检查的描写,通过颇带戏剧性和富于幽默感的心态描写,对政治生活民主化中的某些问题的描写和针砭,更是入木三分,发人深思的。上述种种,描写的角度不一,却都从不同视角表现出文学反映改革的深化。

文学反映改革深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作家们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改革浪潮中的形形色色的改革者身上,不再是只给他们唱赞歌,而是对他们进行无情的解剖;与此相适应的是,相当一部分改革题材的作品由过去只注意改革过程的描述转而注重改革者内心世界的开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心态小说。

同类推荐
  • 四书通读

    四书通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作者潜心研读四书经典,结合其八十年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阐释做人之道、教学之道、为政之道等,希望读者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得到智慧滋养。
  • 红舞台上的那些主角们

    红舞台上的那些主角们

    由著名作家顾保孜撰写的纪实作品《中南海人物春秋》,详实地记录了特殊年代中国政坛风云人物沉沉浮浮的人生。本刊从中节选出一段文字,以飨读者。这段文字,真实地描述了当年红透中国文化界的三位红主角,他们是如何在江青的“赏识”下,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于会泳:戏剧般的荣辱人生江青召见于会泳时,握着他的手,喜悦地说:“你的文章我看过,我们应该早就认识了。”在得知于会泳是山东人时,江青热情地称他为“老乡”。于会泳不居功,无论是“三突出”理论,还是其他“样板戏”成果,他都无偿地归功于江青。
  • 布赫访谈录

    布赫访谈录

    本书是对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的访谈录,内容涉及农村文化建设、产业化经营、西部大开发、农村小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诸多内容。
  • 静地乐土

    静地乐土

    这是一方古老的土地,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西汉置县取名汾阳,隋改静乐称用至今。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000多名烈士为国捐躯。这是一方希望的土地,每一眼不屈的老窑洞,每一块苍凉的梯田,都见证着生生不息的岁月轮回。
  • 古代游赏诗词三百首

    古代游赏诗词三百首

    游赏诗词是指因游玩观赏而记的一类诗词,其主要内容就是记叙作家游览情景及其感受。这类文学作品以自然景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而又常常有所寄托,既描写和再现自然美,又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游赏诗词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园林亭馆的游赏,旅途风物的见闻,名山大川的描绘,异国风光的记叙,举凡旅游途中登临凭吊、游历观赏所写的诗歌、词都包括在内。本书的编选,以三曹的游赏诗为起点,延续到清代乃至晚清的游赏诗词。
热门推荐
  • 为世界开一朵花

    为世界开一朵花

    有这样18位女子,她们身处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国家,她们有着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人生,她们是全世界最耀眼的18位女神,她们是女作家、女演员、女音乐家、女画家、女舞蹈家、女政治家……萨冈、香奈儿、波伏娃、赫本、杜拉斯、弗里达、戴安娜、琵雅芙、阿加莎、邓肯、贝隆夫人……她们都有着令人羡慕的传奇人生,都是各自时代里的璀璨符号,但当剥去一层层神秘光环后,她们也有着同你我一样的心酸和脆弱、焦虑和无奈。每个女神都活得不容易,在人生困境中的用心经营锻造了她们独一无二的质感。看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生活。愿你我能从这些顶级女神的身上,领悟某些人生真谛,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做一个自信、独立而快乐的质感女人。
  • 想在地球垒个窝

    想在地球垒个窝

    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唯有人心多变,在茫茫人流中,消磨着一个个匆匆过客的激情和梦想,无论前路是坦途还是荆棘,每个人都在拼命的奔跑,直至逐渐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暮然回头时,躁动的年华已逝,竟然发现,青涩的时光才是人生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面对同样的街同样的景,兀自感叹道:原来,所有的人,无论你能上天降龙还是下海缚蛟,都只是一粒尘埃一个过客而已。
  • 赶考

    赶考

    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机遇,与当年西柏坡时期不无相仿之处:都处在危机的漩涡中,又都面临着突破瓶颈之后的大辉煌。生机勃勃的中国共产党,就像一个进京赶考的青衿学子,背负行囊,黎明起身,踏着曙色,向前向前,一路走过南昌、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从农村到城市,从在野到执政,从落后到超越,从经济建设到政治建设,面对一个个全新的课题,交出了一张张真诚的答卷……
  • 如尼传奇之支离破碎

    如尼传奇之支离破碎

    当她从霜草堆里苏醒过来时,她唯一记得的,是嗜杀成性的邪教把她当做了仪式的祭品,但不知怎地后来出了岔子。她没有名字,没有过去,在仪式上,当她肿胀的眼睛终于绝望地缓缓闭上的那一刻,她似乎也没有未来。漂亮的精灵格伦·埃兰比尔救了她,把她从濒死边缘带入了一种她之前无法想象的生活。她发现自己身处另一个星球,在这里魔法随处可见。邪恶的力量一直在用黑魔法搜寻她,而正义的力量又需要她的援手,更重要的是,她慢慢地对格伦产生了一种错综复杂的迷恋之情。她未来的关键在于她的过去,但是她过去的记忆已经被邪教破坏并且改编。她必须勇敢面对这一切,深入自己的灵魂,找回自己失去的记忆,这样才能有机会存活下去。
  • 花蕊之死

    花蕊之死

    唐末五代乱世,藩镇割据,互相攻伐。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在混乱中经历五个朝代,还有十多个小国与之并存,史称五代十国。几十年的大分裂、大混战、大破坏,田园荒芜,生灵涂炭,人们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祈祷上苍早日降下真龙天子,让百姓安居乐业。后周将领赵匡胤于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在胞弟赵匡义和心腹幕僚赵普的策划指挥下,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而立,国号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拉开了统一中国的序幕。
  • 唯爱暖时光

    唯爱暖时光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她以为自己捡到了宝,哪知却是个让人无比头疼的麻烦精。他那两张面孔,一张天真无邪,一张复杂难懂。双子座的典型楼歆也不知自己是幸还是不幸——替人跑个腿把自己跑进了警察局,吃个饭把自己吃上了餐厅的黑名单,就连参加个Party,家里都能凭空多出一个不速之客……哎,等等,这个人……不就是让自己倒了一串霉的“始作俑者”吗?!可是,怎么感觉他现在有点……蠢萌蠢萌的?“我是谁?你是谁?你认识我吗?我是干什么的?”“……”天哪,这个失忆了就变成话痨的“巨婴”到底是谁家的!
  • 电竞男神是女生:墨神,不要逃

    电竞男神是女生:墨神,不要逃

    她身上承载着太多人的希望,而保护她的人……苏沫沫就此变为电竞界男神。一个不小心,在学校遇见的学长居然成了自己的队长!然后,墨某人就以师兄和队长的身份成了新一任守护者……在某天,墨神:沫沫。苏沫沫:嗯?墨神:咱爸妈呢?苏沫沫:我爸妈还在海南拍戏呢,等等,我爸妈什么时候成咱爸妈了?墨神:这是迟早的事,怕什么?苏沫沫:……(这个人是谁,脸皮好厚,我不认识他!)
  • 大酒缸轶闻

    大酒缸轶闻

    天近黄昏,酒馆里已人声鼎沸,热气腾腾。七八只大酒缸边都坐了酒客,红漆缸盖上摆放着煮毛豆角、烂蚕豆、炸蚂蚱(蝗虫)之类的酒肴儿。酒客们据缸而饮,喝着聊着,什么里巷故事、市井传闻、杨小楼的猴戏、净街王的评书、哪个宅门里闹鬼、谁谁的姨太太跟人跑了等等。借着点酒劲儿,云山雾海地这么一侃,说的,听的,再插上两句,在当年,这就是个乐子。老北京人嘛,讲究个闲情逸致。这种酒馆叫大酒缸。这是民国廿六年(1937)七月初,七七事变后一天的事。酒馆里有划拳的,也有喝闷酒的,但穷聊的居多。
  • 筠谷诗

    筠谷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帝憨夫(下)

    女帝憨夫(下)

    他豪门士族的少宗主,世人皆以为他笨如阿斗,却不知他才高八斗,不知他只是韬光养晦;皆知他善良敦厚,却不知他为了她,也可以心狠手辣!权贵财富以及地位在他的眼中皆如粪土,娘亲的去世让他卸下了多年来的枷锁。于是,他毫不犹豫,领着心爱的她私奔去!她延烜皇族的小王爷,世人皆以为她男生女相,却不知她女扮男装;不知她面对他也可以温柔可人!权力皇位以及仇恨在她的心中皆没他重,因此,即使是难以抉择的选择,也没能阻止她想与他厮守终生的念头,于是,她为他抛下了一切,随他远走他国!自此,一对恩爱鸳鸯逍遥地浪迹天涯,却不知在踏上他国境内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一场母女相对,手足相残,腥风血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