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5500000005

第5章 当年走进白房子的经过(2)

当在乌鲁木齐的兵团司令部,得知我当年驻守过五年的白房子,我今天越过二十三年的时间和4000公里的空间就要去重新造访的白房子,竟是兵团185团的人修的,我在那一刻多么感动呀!

作为一名白房子的老兵,我更为关注185团进驻和屯垦那块惹是生非的争议地区的事情。在北屯的日子里,我走访了许多人,我得到的情况如下。

1%2年伊塔事件后,中苏两国交恶,苏联策动我大批边民外逃。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逃往苏联境内的边民达六七万人之众。当时有两个边境县,全县跑得只剩下几百人。其时,兵团迅速在边境一线设立团场,阻挡边民外逃。事件平息后,仍就地驻扎,屯垦戍边。

较之别的边境团场,185团的境况则更为险恶一些,因为这里是争议地区。

从阿尔泰山大沙山方向同时流下来两条小河,一条叫阿拉克别克河,一边叫喀拉苏自然沟。在中国的地图上,阿拉克别克河是界河,在苏联的地图上,喀拉苏自然沟是界河。于是中间形成一块555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这块争议地区没有名称,在我的小说中,它叫白房子争议地区。

争议地区是什么概念呢?

概念就是这块地面上不能升国旗、奏国歌。概念就是这块地面苏联认为是他们的领土,他们随时都有理由将这地面上的不论什么人消灭掉。

确实正如我在乌鲁木齐所知道的那样,农十师的三个连队,是在懵懂不知的情况下,被派往这一块地区的。

农十师从各团抽调了一批骨干,每人一枝枪,五十发子弹,四颗手榴弹,一条干粮袋,然后汽车拉了,星夜赶到哈巴河。在发干粮袋的时候,首长告诉他们,是去执行一个紧急任务,最多半个月时间,就可以回来和妻子儿女团聚。

他们到哈巴河县城的时候,县城里的人几乎都跑光了,据说连县公安局长都随边民们跑出去了,空当当的县政府,只剩下了一个县长。县长吓得晚上不敢睡觉,要他们留下一个连,守住县政府,重机枪晚上就架在大门口。

随后他们赶往白房子争议地区。

在白房子争议地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阻止边民外逃。这些亦兵亦民的大男人们手拉手,在边境线上站成一个散兵线,不准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头牛、一匹马、一只羊跑过去。即使棒子打在身上,也绝不退让。

第二件事情就是挖地窝子、盖土坯房,做长期居住的打算了。因为这时候上级来了指示,要在这里设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百八十五团,换一句话说,他们这一拨人就叫185团。

兵团人在来到这一块争议地区以后,在为自己挖地窝子、盖土坯房子的同时,奉命修建了两个边防站。这就是克孜乌营科边防站和额尔齐斯河北湾边防站。

这样,连同原来就有的大沙山下的阿赫吐拜克边防站,这块地面上共有边防军的三个边防站驻防。

我的那个边防站就是额尔齐斯河北湾边防站。因为站址设在额尔齐斯河北岸,故此得名。后来删繁就简,称北湾边防站。

哈萨克人则称北湾边防站为阿克边防站,意即白房子边防站。

在左宗棠的年代里,这里曾有过一个边防站,就叫阿克边防站。这边防站后来废弃。可是,游牧的哈萨克人依然用旧名称这样称它。

边防站建好以后,便交给了部队。

部队于1963年5月开始驻守。

妻子和儿女们循着男子汉的足迹找来了,于是这地面上有了女人,有了小孩的哭声。随后又有支边青年来,例如我看到的中亚细亚阳光下那面色黝黑的浇水女人,又有盲流人口来,充填这一块地面。185团的人数达到4200人。

185团人将自己的农工,编成六个连队,自阿尔泰山脚下到额尔齐斯河河口,顺着边界线一字儿摆开。他们从此成为这块地面的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长城。或如我们的老杜所言:成为国境上永不移动的界碑。

人们告诉我说,1979年,由于中越战争,这里曾一度十分紧张。上级动员家属们后撤。185团的女人们,抱着自己男人的腿说:“我们不撤,要死让我们死在一块吧!我们不能丢下男人,自己走!”

祖国是什么?责任是什么?现在先让我们把这些空洞的概念撇到一边吧!仅仅为了我们的女人的这几句普通的话,我们也有理由在这里坚守。

兵团的男人们抹了一把泪,躬身扶起自己的女人,然后,跨上光背马,向边界走去。男人那骑在马上的拘偻的背影,如此悲壮,令人想起西班牙苍凉高原上的唐·吉诃德。

“不要打破这些老一代的兵团人的那种崇高感和英雄梦吧,那太残忍了。就让他们在这种梦境中走到生命的终结,最后微笑地死去,化作戈壁滩上一座简陋的坟墓。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在这种感觉中死去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情啊!”

据说,每一个兵团团场都有一个13连。这“13连”其实是戈壁滩上一片密密麻麻的墓地。

在13连,在那凄凉的原野上,麇集着一群来自东西南北、操着一个团按正常建制,只有12个连的建制,所以兵团人把那些死去的人,叫“调到13连去了”。这是兵团185团的“13连”。

南腔北调的人们。他们永远地坚守在这块中亚细亚荒原上了。他们的游走的灵魂在早晨化作朝雾,在黄昏则化作晚霞。他们成为这一处地面一道永远的风景。每日每日,太阳和月亮轮番照耀着他们,向他们送去敬意和叩问。

上面引号里的那一段话,是我在酒桌上半醉时,随手记下的。我把这话先写在餐巾纸上,尔后又来到北屯电视台,用浓烈的陕西话将那字念一遍,尔后,再回到自己下榻的房间,将这字抄到本子上。

抄完后,其时已是凌晨两点,四周一片漆黑,北屯城在安静祥和中渐渐睡去。远处的阿尔泰山发出宝石般的光芒,近旁的额尔齐斯河,则喧嚣有声。

北屯--年轻的童话城

北屯这一块地面,古为游牧地。原名多尔布尔津,蒙语意为毡子一样的平地。

桀骜不驯的额尔齐斯河,在其北;一座奇异的平顶山,置其南。

在兵团人在北屯屯垦戍边之前,这一块空旷地面上没有一户人家定居。偶尔,游牧的哈萨克会在前往高山牧场转场期间,在河边搭起帐篷,但是,一旦额尔齐斯河河谷的蚊虫一起,牧人们便连夜拔起帐篷上路。

公元1199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集结六十万铁骑,西征花刺子模,并继而拉开他的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的序幕。

成吉思汗的六十万大军,沿着额尔齐斯河河谷、阿尔泰山脚下,扎下遮天蔽日的营帐。他们在这里做了长时间的休整,为西征准备。而今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哈纳斯湖,当年就是成吉思汗隐蔽在友谊峰下的一个军马场。

当时此处通往西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翻越高大险峻终年积雪的友谊峰。成吉思汗兵分两支,一支在友谊峰集结,作佯攻的姿态,另一支则去打通伊犁河谷通道。伊犁河谷那时还没有道路,河谷为原始森林所覆盖。

道路打通以后,两支队伍一支从伊犁河谷,一支从友谊峰,成钳形直扑西域,直扑欧非大陆,铁骑到处所向披靡,横扫千军如卷席。

嗣后我返程中在乌鲁木齐,曾经在一心书店见过八个台湾人,这些人组织了一个追寻成吉思汗西征足迹远征队,由一个蒙古人带领,徒步跋涉,他们已经在蒙古地面走了六个月,计划这次到阿尔泰山去,尔后从那里到哈萨克斯坦。他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这个壮举。

北屯市有三万多城镇人口,有一条老街道,一条新街道。白色的楼房一幢挨着一幢,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我们走时,城里最高的一幢楼房,十一层的农行大楼正在封顶。

北屯人说,这座城市的房屋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地窝子,第二阶段是土坯房,第三阶段是一砖到顶的红瓦房,第四阶段是现在的楼房。

推而广之,可以说,兵团人建在荒原上的所有的无中生有的城市,大约也都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漫步在平坦而宽阔的北屯大街上,想到这里四十二年前竟是一片戈壁和沼泽,这事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座城市的出现像一个美丽的童话。

她多么的年轻和美丽啊。

正午,中亚细亚的阳光热烈地照耀着这座童话城。四围金黄色的葵花地将小城簇拥在怀中。额尔齐斯河、克郎河、乌伦古河将小城缠绕。

小城的上方,天多么的高多么的远。高高的天空像海一样深蓝,几朵浮云安详地停驻在天边。道旁的林阴树是白杨。一株一株高大挺拔的白杨箭一般指向天空。白杨叶子墨绿,墨绿的叶子上洒满斑斑点点的阳光。这种阳光下的白杨只有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笔下才能见到。

许多年后,不论世事怎么变迁,朝代怎么转换,当人们在追溯这座城市的来历的时候,追溯这一支人类之群因何原因在这里麇集的时候,他们会记得这块不知镰锄为何物的亘古荒原上,翻动第一锨泥土的人,打出第一块土坯的人。

抛弃所有的政治因素,仅此一点,就足以令这些光荣的创业者们流芳百世,足以令每一个路经此处的旅人,脱帽以礼。

在老杜的办公室里,我看到兵团的《农十师志》,这更坚定了我以上的看法。我曾经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许多的县志、州志、府志,它们那悠久的历史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但是我要把我的最高的赞美,留给这座年轻的童话城!

在阿勒泰城

从北屯市往北,跨过额尔齐斯河,直走60公里,就是阿勒泰市。

阿勒泰与北屯的关系,很有趣,仿佛楼兰城与米兰市的关系一样。两千多年前汉文帝派刺客傅介子,刺杀投靠匈奴的楼兰王,扶楼兰王的弟弟耆即位。耆说,请汉室派一支部队,长驻伊遁城(今米兰),以为佑护,于是乎汉室派出一支三十六人的部队,屯垦伊遁。这应该说是新疆境内最早的屯垦之举了。

阿勒泰是地区公署所在地,亦是阿勒泰军分区所在地。

这是被阿尔泰山搁在臂腕上的一座美丽城池。一条清冽碧绿、一年四季丁当作响的克郎河,从城里穿肠而过,一座矮矮的叫“将军山”的小山,背倚其后。

阿勒泰是中国纬度最北的一座城市。

阿勒泰也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城市。

同类推荐
  • 成仙记

    成仙记

    1973年夏天,我离开了就读的第六中学走向社会。我不是读不起书,而是怕学校派我去浙江兵团。我家里兄弟两个,按照当时政策,是要有一个去外面的,但我父母舍不得我远离家乡,就叫我辍学了。当然,当时还有个很费解的思潮,认为读书没用,认为随便有一份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比读书好,都比读书来得重要。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拉板车,运输社设在南门的双莲桥,社里有七八辆车,大的两辆,小的大概是五辆。因为力气大,我被分配去拉大车。大车我们叫单吨车,就是可以载重在一吨以上。单吨车是个什么概念呢?就好像跑长途的“双节拖斗”,神气,是强大的人才能伺候的。
  • 百合花信笺

    百合花信笺

    整张纸洁白无瑕,右下角用蓝黑墨水画了一朵百合花。字是用打印机打印的,楷体,带着各种表情符号,初步判断写信者年龄在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一周小明眉清目秀,外形尚可,毕业后在A市老城区小巷子里开了一家二得不能再二的旧书租书店。顺着青石板小路弯弯曲曲绕进去,书店楼下租书楼上住人,左边是废品回收点,右边是个杂货铺。然而周老板是个衰人,开业第一个月被人拉了电闸;第二个月上街交水电费,高楼上的花盆落下来,差点就可以让他永远不用再交水电费;第三个月他在玻璃上贴了辟邪符,结果玻璃被砸了。
  • 水胆水晶

    水胆水晶

    盛产水晶的吴顶镇上,水晶能让人一夜暴富,也能让人死得不明不白。王大街因偷富有石英砂厂厂长陈富有送给吴小妹的水胆水晶而被开除,成了街划子。不久刘老板找上他出价五十万收购那水胆水晶,不料在王大街琢磨着如何再次去偷时,吴小妹的丈夫陈文章、陈富有的新欢小任、街西的二驴鳖也盯上了这块水晶。当陈富有死了,二驴鳖死了,水胆水晶不知去向,王大街曾经拿来喝水的水晶茶杯又值了大钱……
  • 喊山

    喊山

    山是有灵性的,这里的兵都这样认为。山是会说话的,这里的兵都深信不疑。这里的山是穷山,山上不长树,山下不长草,疯长的是无法排解的愁绪。这里的山是大山,挡住了天,挡住了路,挡住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挡不住的是四季风雨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一座大山,一座哨所,哨所旁是一栋营房,营房里住着两个兵和一条狗。这就是大山深处的一户特殊人家。大山里有一座鲜为人知的战备仓库,这里被列为军事禁区。说不清走过了多少岁月,说不清经历了多少风雨,自从有了这仓库就有了这深山哨所和这守山的兵。
  • 欲望城市

    欲望城市

    21世纪美国最成功的时尚潮流都会喜剧!它不仅荣获2002年艾美奖最佳喜剧类的电视影集,并且禅连三届金球奖最佳电视影集、最佳女主角奖;四位纽约美女每天都充满麻辣“性话题”的欲望城市,五花八门、充满色欲及女人私密的话题,让全世界为之尖叫、疯狂!
热门推荐
  • 游戏新界

    游戏新界

    2137年,地球的资源无法承受庞大的人口时,人类开始平分24小时,不在活动时间的人,思维会进入虚拟游戏世界,新界。
  • 超能体术师

    超能体术师

    一个宅男却意外的重生在另外一个位面,是苟且偷生还是笑傲江湖。
  • 影响生活的77条生理定律

    影响生活的77条生理定律

    本书不拘泥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而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出发,选择一些重要而有趣的问题进行介绍和说明,使读者对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有一个大略的了解。
  • 花雨满天

    花雨满天

    季羡林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在此过程中参悟到许多佛家思想的精髓——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斯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经典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佛教研究;第二辑,佛教与文学;第三辑,佛教人物。
  • 伤寒发微论

    伤寒发微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剑破转天

    剑破转天

    背负血海深仇,却偏偏资质平庸,不料绝境之时峰回路转,体内惊现超级元神!至此,神兵秘法尽收囊中,崛起之路谁人可挡?曾经的屈辱定用无上荣光褪去,以往的恩怨必定用鲜血去洗涤!逆天路中,他最终能否攀上苍穹之巅,屠神证道?
  • 黄帝素问直解

    黄帝素问直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如果种子不死

    如果种子不死

    拿着省美术家协会的会员证,章玉树来到单位的机关办公室,问询给他的奖励问题。他记得单位有规定。职工中有人业余时间坚持学习。拿到文凭,获得奖项,加入书协作协美协等团体的,有相关奖励。当年他拿到职工夜大的本科毕业证书,奖励了一千元,鱼锦屏拿到自考法律专业大专文凭。奖励了八百元。证书拿在手,心里充盈着自豪感和幸福感。
  • 至尊三小姐

    至尊三小姐

    她,出身武术世家却是心思单纯的痴女,虽一心远离是非心机,却终被男友背叛。耳边干脆的枪声,昭示着她的重生。她,是世族莫家的废柴小姐,四岁丧父,其母不详,寄人篱下,身无玄气,连个七岁孩童都能轻易欺辱。被排挤,被退婚,被逼至山崖边缘。平静的渴望粉身碎骨。她仰天大喝:“今日不死,他日必当凌驾于你这瞎了眼的苍天之上!”神秘遣址?无人兽山?想进就闯了!上古神兽?紫光战甲?想要就拿了!地玄了不起吗?武玄很牛叉吗?真玄又算哪颗葱?惹恼本小姐,我让你们求生无路,寻死无门!遇神杀神,遇魔屠魔,普天之下,唯我至尊!
  • “要饭”的地主郑子蚨

    “要饭”的地主郑子蚨

    郑子蚨的历史被翻腾出来,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外调。他态度不老实,拒不交代问题,又加上王士道耍弄了那两个外调人员一家伙,小事闹大了。搞外调的是北京来的,牌子大,口气硬,竟让两个满头高粱花的农民耍了,恼羞成怒,直接找到公社革委会。根据外调人员提供的情况,郑子蚨很有些来历,不仅出身于地主兼资本家,而且和上边有关大人物还有些瓜葛。想不到顾河店这汪小水湾,竟然还藏着一条大鱼。公社革委会深感事情重大,立刻汇报了县革委会,选调骨干力量,协助北京来的外调人员,对郑子蚨开展政治攻势,必要时即采取专政手段。郑子蚨成了专政的重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