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2100000001

第1章 大年夜(1)

往日的莫高粱是很少早起的。他能睡,他儿子也能睡,父子俩一大一小是两条懒虫,时常一动不动地睡在床上,一直可以睡到中午,睡到饿得受不了的时候。可今天不一样,今天是旧历年底的最后一天,莫高粱想在中午前的时间里,把他的家也上上下下地打扫打扫。再不扫就过年了。在瓦镇,没有不扫家就过年的。别的人家早在前些天就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了,扫得他儿子都急了起来,一进门就开口问,爸,你还没扫家呀?但莫高粱不忙,他说想扫你就扫呗。儿子说我扫了你干什么?莫高粱没干什么。莫高粱在床上躺着,他就是想睡。老婆离婚之后,他整天想睡,想到了骨头里,不知为什么。

莫高粱起来的时候,儿子还在床上睡着,他没有动他,他让他睡。他拿了一把扫把,在地上绑在一根竹竿上。扫把太短,扫不到头上的一些地方,他得给它加长。他刚刚把扫把和竹竿绑好,儿子下床来了。儿子的脚步声很急,但走过爸爸的身边时,他停了一下。

他说爸,你干吗?

莫高粱说你睡你的。

儿子紧紧地箍着自己的小东西,他说我尿尿。

莫高粱说你尿你的,我把屋子扫一扫。

儿子说,要扫你买把新的回来吧,别老用旧的。

说完急急地撒尿去了。

儿子的撒尿声很响。他一跨出后门,撒尿声就传了过来。他撒尿从来不上厕所,总是一跨出后门就撒进了眼前的阴沟。一股寒风呼叫着卷进了屋里,把尿臊也卷了进来。莫高粱被呛了一口,一直呛到了胃里。

他说干吗要买新的,旧的我一样扫。

儿子撒完尿就急急地跑回被窝里去了。

儿子说,人家用的都是新的。

莫高粱没有听到心上去,他说我去年用的就是旧的。

儿子的声音突然就高了起来,他说前年你用的就是旧的了!

莫高粱说对呀,前年我用的也是旧的。

可是没过年呢,你和我妈就离了,你忘了?

莫高粱猛地一愣,两眼呆了。他匆匆地想了想,然后沉沉地嗨了一声,他说那事跟扫把没关系,是她要离我的,又不是我把她扫了出去。

儿子不管他。儿子继续说着:去年你也用了旧的扫把,今年你霉了一年吧?人家给你找了那么多女的来?你怎么一个都没有留住?

瞎说!

莫高粱愤怒了。

他说你在谁的嘴上听到的?

儿子没有告诉他。

儿子说,反正人家用的都是新的,就你,老是舍不得买。

其实不是舍不得买,而是莫高粱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买。要的不就是一个干净吗?新的旧的有什么不同呢?

但他却怎么也举不起那把绑好的扫把了。

他在地上愣愣地又蹲了一会,最后竟慢慢地把扫把解开了。

他收起了扫把和竹竿,悻悻地出门而去。

不就一把扫把吗!

莫高粱决定给儿子一份好心情,当然也想给自己一份好心情,毕竟,明天就是新年了。

莫高粱走到一家日用土产商店的门前时,正好刚刚开门。莫高粱一眼就看到了好大的一堆扫把,堆放在店里的一面墙脚下。但莫高粱却站住了。他站在商店的门外没有进去。是扫把的价格把他给拦住了。那是一块纸板,就挂在一把扫把的上边,歪歪地写着:每把三元。太贵了!莫高粱心里随即就尖叫道。一把扫把怎么可以卖三块呢?太贵了!他觉得一把扫把一块五就差不多了,挺多也就两块。但他不愿进去说价。这一家人是从来不爱跟别人说价的。这一点莫高粱知道。全瓦镇的人都知道。他要是进去说价,那家人的任何一个都会斜着眼睛对你说,一把扫把三块钱贵什么贵?你看见谁家的质量有我的这么好吗?我这种扫把你买了回去至少可以用一年吧?一年是多少天?只算你是三百天吧,三百天扫了三块钱,一天才花多少呀?还有六十五天呢?一天都花不到一分钱你也跟我说价呀?这家人头脑都精得要命,精得令人讨厌。莫高粱于是对自己说,算了,还是等街上热闹的时候再看一看吧,也许今天的街上还会有卖扫把的。穷人多着呢?别以为大年夜了就没人卖扫把了。街上卖的才多少钱一把?是一块钱一把吧?当然,实在买不到了再回来吧,反正眼下他不愿意多掏那两块钱。

两块钱他可以吃好大的一碗米粉!

他从身上掏出了两块钱,就吃米粉去了。

今天的莫高粱,除了扫家,做年夜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活,那就是上街收钱。那要等到街上成了街,等到快热闹的时候。这一份活是李所长请他帮忙的,已经帮了好几个街日了。因为快到年了,李所长他们的人手一时忙不过来,看见他在街上闲逛,远远的就把他叫住了。

他说莫高粱,找你呢,给你帮个忙。

李所长总是这样对他说话。

就是让莫高粱去帮他们所里掏厕所,李所长也是这样对他说的。就那一个给字,莫高粱的心里也曾时常地琢磨过,觉得这姓李的是明里欺负人呢,可再一想,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就是他妈的不一样吗,有什么办法呢?人家是谁,你是谁。明摆着那掏厕所的事就是给你的,你能怎么样?人家要是不高兴要是不肯给你,你就是想帮,还帮不上呢。好在莫高粱的表情总是一脸的乐意接受,这也就没有什么了。

但当时的莫高粱却愣了一下,给李所长站在了街上,心里一时想不出他要给他帮个什么忙?心想不会又是掏厕所吧?我可是刚刚给你们掏的,才几天呢?你们不会吃得那么凶了吧,又不是什么吉尼斯大赛?心里不由笑了笑。一辆大卡车从大街上飞驰过后,他发现李所长没有朝他走来。李所长只是原地站在对面的街边不动。他心里忽然就明白了。他明白李所长不是给他帮掏厕所了。李所长的嘴里虽然都是一个给字,但不同的给,莫高粱还是能像医生把脉一样,把出不同的内容来的。有的给,是真的给;有的给,却是真的求他莫高粱帮忙的,只是嘴里不肯给你说出那个求字就是了。如果李所长自己朝他莫高粱走来,那这样的给,就是有求于他莫高粱了。每次让他帮他们掏厕所就都是这样。但如果是真的给,真的让莫高粱得点什么好处,他李所长就会远远地站着不动,他让你莫高粱自己朝他走去。莫高粱知道是碰着了好事了,脸上便笑笑的就朝李所长走去。李所长先是给他递了一支烟。不管给他帮什么,李所长总会先给他递上一支香烟,这一点,莫高粱觉得这李所长为人还是不错的。李所长的烟都是好烟,莫高粱还没有点着,就吸着了一股很香很香的烟味了。那烟味让他有点心花怒放。他脸上笑笑的,看着李所长给他说话。李所长开口就说是好事呢,给你帮我收钱,收那些在地摊上摆卖的,不管他们卖什么。听说往年也都是给你帮的。莫高粱说是,往年他们都是给我帮的。

往年的所长不姓李。

李所长是今年才从外地回来的。

李所长说那好,往年你怎么收今年你也跟着怎么收吧,劳务费跟往年一样,收得越多,给你的提成就越多。只要心细一点,最好不要放过任何一摊。莫高粱说这好办,他们不听我的他们总不敢不听你的吧,你只要给我那个红袖套,我把它套在胳膊上,谁要是不给我交钱,我就把他拉到所里去,我让他们跟你说去。李所长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莫高粱说其实也没几个敢让我拉的,我只要那么一说,人家就自己软了,他们不怕我,还能不怕所长吗?李所长的脸上便堆满了笑,堆了一层又一层。莫高粱知道,那些笑都是他给堆上去的。

今天是莫高粱帮李所长收钱的最后一天了,过完年,卖买就没有这么盛了,就用不着他再帮忙了。所以每一年的这一天,莫高粱总是在心里暗暗地吩咐自己:今天要多收一点。不就是让脸皮厚一点吗?脸皮是什么呢?能厚就厚吧,你别放不下。

吃完了一碗两块钱的米粉,莫高粱给床上的儿子,买了两个热乎乎的大馒头,左手握一个,右手握一个,很张扬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今天的午饭他不打算给儿子煮了,他让他就吃这两个大馒头。

床上的儿子依旧地睡着,睡得香香的,闻到馒头味的时候,才懒懒地动了动身子,把眼睛睁开了一条缝,但随即又闭上了。那两个馒头离他很近,就丢在床头的桌子上,他胳膊一伸就可以抓到了。

今天的街与往街不一样,谁都是赶早来的,街一热闹,街很快就会散去了,没有人会像往常那样逛来逛去的。卖的是赶早地卖,买的也是赶早地买,完了就会纷纷地赶早上路,回家宰鱼杀鸡,做各自的年夜饭。

趁着街上还没有热闹的时候,莫高粱先到街上去走了一圈。他怕扫把一来就被人买走了。等着新扫把扫家的人,或许还有。瓦镇不大,可瓦镇也不小,他不相信就他莫高粱一人是喜欢懒的。

但哪里都没有看到卖扫把的。

可能还在路上吧,他想。

那些卖扫把的一般都是山里的,路要远一些。

于是,莫高粱只好先收费去了。

他是从卖鸡卖鸭的那里开始收费的,那里距离往时卖扫把的地方不是太远,一边收费,一边可以把眼光不时地扫过去。可收完了卖鸡卖鸭的,还是没有看到有卖扫把的。

这时的街,慢慢地就热闹起来了。

他只好往卖菜的地方走过去。

那卖菜的最前头,是一个脑袋剃得光秃秃的小子。

莫高粱一边把票递上去,一边禁不住嘴里嘀咕道:他妈的怪了,大年夜是不是只有卖菜的,没人卖扫把了?

那光头当然不明白莫高粱的意思,以为是骂了他们卖菜的,一边站起来懒懒地给莫高粱掏钱,一边便将目光从莫高粱的头顶往远处扫去,很不屑与莫高粱正视的样子,嘴里跟着也骂道:你他妈的瞎了眼了,那不是扫把是什么?

莫高粱心想怎么骂人呢,抬头一看,光头的神情挺认真的,跟着便把目光转过去。

果然,有人扛着扫把,正在不远处的街上走着。

莫高粱忽然就兴奋了,转身就朝那扫把奔了过去,走了几步才回头对光头笑了笑,但后边的光头却不理睬他的笑脸,光头看了看掏出的钱,嘴里禁不住又骂道,你他妈的不要了?

莫高粱远远的就掏出了一块钱,他要尽快地买回家,然后让儿子帮他扫一扫,否则等他收完钱回去,时间怕是不够了。可他看了看手里的钱,心想人家可能一块不肯卖,那也只能给人家一块五,人家一定要卖两块,那他就要压一压,能压五毛是五毛吧。可他正要再掏出五毛钱的时候,他突然让自己站住了。

因为,他认出了那个人。

那是一位老阿婆。

三天前,也就是上一街,她也到镇上来卖扫把,可他却没有收到她一分钱。头一次他是因为可怜她,他给她递上票的时候,她的脸上刷地就变颜色了。她说我才刚刚摆下呢?我一把都还没有卖出去,你待会再来吧,好吗?他于是点点头就走开了。第二次他还是因为可怜她,因为他还没有撕票递上去,她的老脸就一下拉长了。她说实在是对不起,我还是一把都没有卖掉呢,不信你给看一看,刚才是不是这几把?一边说,一边把扫把就散开来。莫高粱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也不知道那几把是不是原来的那几把。原先他没有留心过。心里只想说好好好,转身就又走开了。这一次,他回头说了句,我待会再来。一边说还一边偷偷数了数,这一次他的脑子真的记下了,一共是五把。他想等我再来的时候,你只要少一把,我就不会再这么好说了。可是第三次他扑空了。老阿婆连影子都不见了。

没想到,她竟又自己回来了!

莫高粱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她,他要等着她的回头,他要让她像是自己撞上了他,他要好好地看着她,看她的嘴巴怎么张开她的老舌头。

而且,他把手里的钱也收起来了。

他想这真是老天有眼呀,老子今天需要一把新扫把,这扫把就自己跑来了,而且连钱都可以不用他再掏了!

他想我干吗还给她掏钱呢?

上一街她不是逃了收费吗?

老子今天让她补!

她有钱吗?

有钱还会大年夜的到镇上来卖扫把吗?

没钱怎么办?只好白白地送他一把扫把啦!

老阿婆却没有注意到莫高粱正在后边等着她,她正急着找一个地方尽快把扫把放下,可哪里都是摆得满满的,哪里都是卖买的人。有个卖篮子的一旁,好像有一点点空地,可她刚刚走上去,肩上的扫把还没有放下,那卖篮的就抬头用眼光把她给拦住了。他说阿婆,这里不是卖扫把的,你到那头去吧。说着就眼光往她的身后指了一个方向。老阿婆不知道说什么,毫无办法地只好慢慢地转过了身。

这一转,就与莫高粱的眼光撞着了。

她吓得忽然一愣就心慌了,她似乎想转身避开,但莫高粱已经笑笑的朝她走来,她只好颤颤惊惊地把扫把从肩上放了下来。

怎么?是不是又要说,我是刚到的?

莫高粱说着就把手伸进了她的扫把中,他有点等不住。

老阿婆让他拿,她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只是嚅嚅蠕蠕的,嘴里不知道跟他说什么好。倒是身后那卖蓝的,突然帮了她一句,说是呀,她是刚刚到,她还没找到地方放下呢。老阿婆这才乘机开口了,她是呀,是是是,我是刚刚才到的。一边说一边胡乱地点着头。

我知道你现在是刚到的,可我说的是上一街。

莫高粱的这一句好像一只手,突然就把她的脖子给揿住了,揿得她脸也变了,气也喘了,嘴里的话也顿时慌乱起来。她说上一街……上一街……上一街我只卖了一把……我只卖了一块钱……那一块钱……我那天花掉了……我买了一包盐……一包盐刚好一块钱……我想买少一点的,可卖盐的说,只有一块的……那包盐……我放在家里……

莫高粱说你别慌,我不要你的盐。

她说我知道,你不要我的盐,你要盐干什么?但她没有想到莫高粱想要的是她的扫把。她说着脸又拉长了,她说那你先让我拿去卖吧。等我卖掉了,我一起给你,我把上街的也给你,好吗?

她看见莫高粱已经拿走了她一把,她希望他还给她。

可莫高粱的手已经抓得紧紧的。那一把他是要定了!

他说上一街,你也是这么说的,你还记得吗?

老阿婆的脸忽然就低了下去了,好久都不敢抬起来。

上一街……上一街你说了你会再来的,可后来你没来……我就拿去买盐了……老阿婆吭吭吱吱的,好不容易才说出这么一两句,可她好像还没说完,对面的莫高粱就猛地愤怒了:你怎么知道我没去?

我告诉你!

我去了!

可是你?

你溜了!

莫高粱的声音很大,一声一声的,每一声都像一个巴掌,一下一下地打在老阿婆的脸上,打得她身子一颤一颤的。老阿婆的脸面顿时就红遍了,她想抬起头来看看他,但她怎么也抬不起。

她的嘴里跟着就连连地说了好几个对不起。她说对不起了对不起,我刚才是跟你说谎了。她说我那天是看见你来了的……可我怕,我怕你把我那一块钱收了去……我就……我就走了……

你不是走,你那是溜!

好像无意中又得到了什么理,莫高粱的声音更吓人了。

老阿婆只好认罪似的说是是是,我是溜,我是溜。

是我不对,我不该溜。

那一块钱,我应该等你来,我应该交给你。

老阿婆说着忽然就软在了自己的脚下。

同类推荐
  • 白鲸

    白鲸

    《白鲸》讲的是裴廓德号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与白鲸莫比·迪克之间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主人公亚哈因为捕鲸被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他带着复仇的誓言再次出海。几经辗转,终于遭遇白鲸。经过三天追踪,亚哈最后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带入海中。全船只有水手以实玛力一人得救,他以他的叙述口吻和回忆讲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海上历险故事。
  • 虎之影

    虎之影

    老一辈常说,解放前的凉山,老君山、螺髻山、黄毛梗、阳糯雪山等主要山脉,都曾经是虎的天堂。其他野生动物也是种类繁多,不计其数。但是,由于多年以来过度狩猎,乱砍乱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到如今,不要说虎豹。一只野兔也难觅其踪。将来我们的子孙,就只能在影视资料里一睹其芳容了。长此以往,人类将成为孤独的、单一的物种。因为惧怕的缘故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下面这个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作者。在我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我常常徜徉于阳糯雪山的山岭沟谷间。我老了,老了就是老了,不是一句话能说明白的。
  • 罗坎村

    罗坎村

    在这个时候,我也看懂了一些真理:我们这些男人走不出罗坎的原因,是他们断不掉土地和他们结成的无数缘分。这些缘分给他们温馨,给他们烦恼,给他们亲戚,给他们负担,给他们后门,给他们不平,给他们地位,给他们羞辱,给他们不排队的权利,也给他们当贪官的可能。好好坏坏,这个婚姻也有三千年,不是那么好离的,因为,这个长长的婚姻生下了太多的孩子,包括,猪大肠,黄梅戏,好新癖……还有“春江水暖鸭先知”。
  • 三个同姓人

    三个同姓人

    选自福尔摩斯探案故事集,包括《三个同姓人》《狮鬃毛》《魔鬼之足》等多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离奇曲折、引人人胜。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个性鲜明,写作中把病理学、心理学等融人到侦探艺术中,形成了侦探小说独特的风格。
  • 奇葩

    奇葩

    天空瓦蓝,数朵白云散懒如羊,昏睡于天幕上。羊城大街上,拖着Q字发辫的行人来来往往。“庚子赔款”使大清国伤了元气,巨额赔款的压力迫使朝廷不断对劳苦大众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人们私底下怨声载道却又无可奈何。大多数人痛骂一番后,该干嘛还得干嘛,个别家庭条件好的,早茶、夜宵一样不能少。条件差的贩夫走卒,虽无小食“凤爪、猪膶”落肚,一钵半盏的咸鱼淡粥、青菜地瓜干也聊可充饥。这源于广东人“人生总有不顺意,天塌下来当被盖”的豁达。虽说如此,一张张蜡黄、菜青色的脸上,是写有爱憎的。
热门推荐
  • 奔 丧

    奔 丧

    报丧的电话是午夜打来的。当时,老公正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地准备跟她颠鸾倒凤。老公到省城去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一去七天,傍晚才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来。俗话说,小别胜新婚。眉眼之间,两个人都有了那个意思。所以,饭碗一推,老公就站起了身,抹着嘴说:“我先去冲冲身子,你赶紧把她喂饱哄睡。咱还得上课呢!”——这是两个人从一则短信上学来的黑话。说有对夫妻把“上课”为做爱暗语。一日夫在麻将桌上激战正酣,妻发信息来喊他回家上课,夫回:“今晚自习,明早补课。”翌早,夫凯旋而归。跟妻嚷道:“抓紧,补课!”妻莞尔一笑,“对不起,昨晚已请过家教了!”
  • 无敌从全能开始

    无敌从全能开始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重生,然后就成为了全能天才。
  • 魔走诸天

    魔走诸天

    暗道始,圣人终。仙气筑根基,莲花悟大道。从此以后,我命由我不由天。
  •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营养师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营养师

    从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到孩子呱呱坠地,从孩子咿呀学语到孩子可以叫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孩子的营养与健康都跟妈妈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妊娠期,妈妈饮食不全面,宝宝则营养不良;哺乳期,妈妈饮食挑三拣四,宝宝则会瘦弱多病……可见妈妈在孩子营养方面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本书内容全面,丰富,首先介绍妈妈应该了解的营养知识,然后分别从饮食窍门、饮食雷区等方面讲解了宝宝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
  • 天亦有情

    天亦有情

    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老男人,来到这奇奇怪怪的异世,突然拥有的奇怪能力,诡异的灵兽,他究竟是什么人,等待他的未来隐藏着怎样的风波,和他命运相关的人,他应该怎么面对,这一切的问题,一路走来,峰起浪叠。
  • 重生之恶毒女配要崛起

    重生之恶毒女配要崛起

    顾尹姿为了爱的人,成了人人口诛笔伐,嫌弃唾弃的女配,结果到最后让爱的人算计杀死。再次睁开眼,她发誓,她要让白莲花妹妹,算计她的人付出代价。为了将琛哥哥追到手,她各种手段使出,制服薄纱,撒娇卖萌……结果都没用。最后忍无可忍了,老娘就是来霸王硬上弓。这下她要看他往哪跑。
  • 民俗实用对联(上)

    民俗实用对联(上)

    对联是做为民族传统风俗文化之一,从其诞生起,就一直为历代人民所重视。本书从岁时节日、人生礼俗、工商百业三大方面,选取精联、名联百余条以飨读者。
  • 低碳经济报告

    低碳经济报告

    自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与概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低碳化”成为了新世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本书在概述人类对气候变化认知变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低碳经济产生的现实背景以及国际社会的行动态势,对碳金融、碳交易、碳壁垒以及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等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最后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低碳转型的主要对策。可供政府工作人员、高校师生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参考。
  • 最美不过诗经

    最美不过诗经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出动人的乐章。2010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日前揭晓,中国古籍经典《诗经》一举夺魁。没有直白的文字,对不起《诗经》原初的情感冲动,没有含蓄的表达,难以让《诗经》的爱情委婉动人。本书以清新的笔调优游于《诗经》的田野中,采撷两千年前田园牧歌里的快乐与甜美,那里有纯真无邪的爱情,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回到《诗经》,找回自然的和美与生活的快乐。
  • 一路花开

    一路花开

    《一路花开》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女性,通过作者姜光丽个人工作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一路花开》从女性视角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折射社会前进的脚步,聆听时代敲响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