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300000011

第11章 挺直腰 向前走(1)

王志钧是挺着腰下乡的。

那是1968年11月,17岁的他,高举着红旗,唱着豪情满怀的歌曲,登上北去的火车,直奔黑龙江畔的名山农场(后来的兵团二师12团)。地点是他自己选的,二战后期苏联红军打进东北与日寇决战,先头部队最先从名山突进的。他预见,陈兵百万的苏军如侵略中国一定也会在名山突进。他要守在名山,以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没想到,他虽然进了“戍边”的武装连队,也常在江边站岗,但主要任务是“屯垦”,开荒种地、烧砖盖房;春种夏锄秋收,年复一年。干起活来,他也是一员猛将。装砖窑,只有105斤体重的他,挑着300多斤的砖坯,上三阶跳板。装粮车,他可以把160斤的麻袋扔到车上。当康拜因手,他可以24小时不下机器,半夜时分,他望着满天的星月歌唱,吓退地边的野狼。因为他能写会画,又是连队文化活动须臾不能离开的人物。

王志钧是弯着腰回城的。

1971年11月,因为严重的腰伤,又得了肾炎,使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只得病退。多年以后,才检查出,因为重压,尾骨粉碎,耻骨把腰间盘挤出,压迫神经,没有瘫痪已是万幸。几年前,敲锣打鼓把他们送走的城市,如今冷淡着伤残回家的游子。走下火车,望着他日思夜想的城市,大雪纷飞,他甚至不知家在何处。

被打成“历史反革命”的父亲下放到知青点劳动改造,曾当过市劳动模范和人民代表的母亲,又拿起油刷当油工。他无业可就,又得了黄疸性肝炎,连医疗费都成了问题。在母校老师的帮助下,他在56中找到一份代教的位置。那时教师奇缺,初二结业的王志钧,要教初二。怕误人子弟,他又到道外教师进修学校“恶补”。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到校,先点燃火炉,打扫卫生,然后埋头读书,那课桌是他最迷恋的地方,他又拿出当知青不怕苦和累的劲头来读书。

第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觉得从教室门口走向讲台这段路很长很累,可一站在讲台上,望着那一双双天真求知的眼睛,他立刻情绪高涨。志钧形象端庄,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第一课就打响了。不几个月,他竟成了骨干教师,校长带领老师来观摩他的公开教学,那篇古文《曹刿论战》,让他讲得抑扬顿挫,意韵无穷;而鲁迅先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他慷慨悲歌般的讲述让学生们神情庄重又思绪万千;最成功的是他讲鲁迅的《故乡》,他不看一眼教案,侃侃而谈,学生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学校领导如获至宝,对他厚爱有加,第二年就给他办转正手续,可惜转中学教师他学历不够,只好给他定初级小教工资,破格来教中学。

那时初级小教的工资是每月29元,而中教初级的工资是每月37元。有人给王志钧出主意,拿两瓶酒打点一下,定个中教工资也是名正言顺。他回家跟父亲一说,这位正直的基层干部很恼火,“别想那些歪门邪道,跟你妈干基建去!”父命不敢违,志钧跟着妈妈到二商局基建队当了临时工,她对他说:“哪一行好好干,都有出息。”妈妈叫荆佩文,曾被称为油工行业的“女王”,她跟俄罗斯工匠学的手艺,心灵手巧,自己还会设计喷涂花样,参加过市里许多大商场和宾馆的装修工程。受她的影响,志钧从小爱好绘画,喜爱建筑,当建设工程师是他的梦想。刚开始,志钧被派去当力工,拉沙子,活水泥,给瓦工打下手。也当过跟车的装卸工、登高作业的架子工、钻地沟的水暖工。这些活并不比兵团时的劳动轻松,王志钧一干就是4年,腰病多次复发,他只能坚持。

王志钧回忆,那时干基建临时工的返城老知青很多,为了生计,他(她)们重受二茬苦重遭二茬罪。无论多重的活,他们不敢说累,不敢说苦,更不敢说病。有的女知青结婚生孩子都不敢说,生怕丢掉饭碗。在最艰难的时候,志钧并没有忘记学习,他业余时间上电大学美术,上工时偷着看工程师的图纸。他说,三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江南春饭店从地下室到楼顶的结构,因为我在这个工地当力工时,经常趁着午休钻到工程部去偷看图纸,时间长了就了熟于心了。

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因为聪明能干,王志钧被挖到了道外服务局维修队,他自告奋勇组织一个油工组,他立下了军令状,第一年让油工组转亏为盈,第二年挣大钱。他也提出了要求,如果头两年目标实现,第三年,让他搞美术。他靠自己的才干把一个混乱的油工队伍建设好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实现了自己干装璜美术的愿望。维修队搞美术,就是为各个小商店小饭店画牌匾,在各个饭店的墙上写标语、画宣传画,这是维修队惟一和美术贴边的工作,志钧终于找到了可以施展才华的岗位。

上任前,他自费出去考察。他跑到了上海、北京、天津、杭州等大城市,走在繁华的街道上,聚精会神地仰望各种牌匾,一会儿照,一会儿画。饿了啃一口馒头,累了坐在道边歇一会儿。五十六天,他已记不得跑了多少地方,他只记得鞋底磨露了,速写本已画满了。回来之后,他把维修队的美术组变成了美术服务社,开始面向社会服务。他们的办公室是三间没有窗户的空房子,他们的窗台上搭了一块木板,窗外贴了一张纸条:“谈业务的同志请从此窗入内”。他们就在这里开始了一个美术装璜业的创业传奇。所用经费是大家凑的,所有生产工具都是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

王志钧开业的第一件活,把道外“南滨旅社”的红色牌匾换成了黑地的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那时人们的思想还被禁锢,只有红色才最安全,可志钧觉得这种千篇一律,不适合审美,黑地金字形象鲜明,也好看。接着他又把名店“亨得利钟表眼镜店”也换成了同样的牌匾,由此王志钧引发了这个城市牌匾装饰的一场革命,由原来的惟政治化,而变得更丰富多样了,更适合大众审美,也更有民族特色了。勇于创新的他把新技术新材料也引进了牌匾的制造,把过去平面的改成立体的,用有机玻璃和铝合金装饰。牌匾字,由过去的一般色调的非金属字,改用镀铜、木字贴金,后来又研制成功了球面铜字。经过两年的试验,他多次昏倒在80多度的高温的干燥室,终于研究出木材电镀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获得两项国际大奖。

谁能想到在这个不被艺术家看好没有高科技进入的牌匾行业,一个病退的知青创造了奇迹。在王志钧的领导下,哈尔滨市美术装饰公司成立,他们在实现了本地牌匾更新后,又把目光转向了北京。在他的眼里,北京的许多牌匾很不理想,与这个文化大都市并不匹配。他很自信,只有自己才能让他们焕然一新。志钧给王府井的北京百货大楼写了一封信:“中国是世界闻名的书法大国,北京是中国人文荟萃之地,百货大楼又是世界商家的凤毛麟角,可你们的招牌实在与之不配,我愿为你们制造一个最好的牌匾,而不取任何费用。”信是1984年5月1日发出的,6月3日收到百货大楼的来信:重建牌匾也是我们的心愿,请速到北京面谈。

王志钧和百货大楼的李景祥副总经理都有相识恨晚的感觉,他们一拍即合,马上动手。第二天,李总领着志钧到俱乐部一看,他们已请北京的大书法家写了二十多幅“北京市百货大楼”,其中有启功、李铎、刘炳森等先生的作品。志钧眼界大开,他和李总一商量,选中了刘炳森那幅厚重敦实的隶书。他们给刘先生打了电话,下午,他就骑着自行车赶来了,又根据志钧的要求重写了几幅。志钧选好后,马上回哈尔滨制造,40天后的7月14日,7个高2.4米,宽2米的木制贴金大字立在百楼大楼上,王府井大街上的游人都赶来观看,一时间广场上人山人海。刘炳森先生大悦,他的字第一次制成这么大的牌匾,从此他和这个才华横溢的哈尔滨小伙结成“忘年交”,谁再让他写牌匾,他都指名让王志钧制造。这是后话。

王府井的成功让王志钧信心大增,1987年7月,他又把目光转向了更显赫的中央电视台中心大楼。这座高106米的大楼,规模宏伟、美丽壮观,气魄超群,但美中不足的是大楼上的牌匾还没有装上。这是大楼的点睛之笔,想干这项标志性工程的北京、上海的企业有七八家,哪家都比哈尔滨的有实力,但王志钧的方案设计新颖、选材考究、布局合理,价钱不高和工期又短,还是被中央台选中了。

又是经过40天的苦战,王志钧他们把制好的“中央电视台”5个大字9月25日从哈尔滨运到了北京。离国庆节还有5天了,如何把这每个高1·6米、宽3米、重300多斤的球面大铜字安在这雄伟的建筑物上,人人都为他们捏一把汗。可是他们顺利地在9月29日,完成了这个任务。中央电视台中心大楼上这几个大字,在灯光辉映下,照亮夜空,那一刻王志钧和来施工的战友们都流下热泪。

当晚广电部副部长王枫亲自设宴招待王志钧和他的伙伴。这之前,志钧曾向部长表示,如果这牌匾制不好,我就从中央电视台的大楼上跳下去!酒桌上,王枫说,这回你不用跳楼了。大家一片笑声。作为奖励,王志钧还被当做贵宾请去参加1988年的央视春节晚会,和许多着名企业家陪同领导坐在主桌。

也许王志钧他们的行动感动了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人员,1990年9月李扬作为制片人完成了一部歌颂王志钧和他的团队的专题片《大牌匾与小字辈》,他用那独特的“唐老鸭”声音说:“本应成为艺术家的他,却没有追求个人艺术成就,而是用他的才华装点江山,装点城市。本应成为富翁的他,没有去追求个人财富,而是使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一群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不断开拓进取,默默地为年轻的共和国做着贡献!”这个节目在央视一、二、四频道播出,王志钧名声大震,订单多得让他们干不过来了。

同类推荐
  • 此岸彼岸

    此岸彼岸

    本书汇集作者近年创作的散文、诗作32篇,分为此岸、彼岸两大部分。作者以独有的“工程纪实”手法,讴歌了改革开放30年来生活在中国和美国两岸的精彩,自然流畅地展现了中国的富强、朋友的风采、我们的生活、儿孙的成长、美国见闻以及往事回忆等等。此书系作者71岁时为纪念敦堉(老伴)辞世十周年而撰写,魅力独具。重庆南开中学校友级刊《53南开人》曾刊载过本书的部分文章。
  •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

    我的一行行诗是一条条白云般的哈达,高高举过头,献给你,青藏铁路;献给你,青藏高原;献给你,珠穆朗玛;献给你,拉萨……我的一行行诗是一条一条有体温的枕木,向着你,匍匐匍匐,我的西藏;向着你,匍匐匍匐,我的热土;向着你,匍匐匍匐,我的拉萨,我的众神之都……我的一行行诗其实是一颗一颗铺路石,密密匝匝地,众志成城地,扛起青藏铁路,完成历史和未来的同期叮嘱……我的一行行诗其实是一只一只春蚕,浑身透亮地,吐着蚕丝地,铺设着一条前无古人的丝绸之路……
  • 城市的张望

    城市的张望

    本书是作者对中国香港的城市文化、政治历史与市井人事的观察与思考的短文集。分为三辑:第一辑,主要讲对香港的城市细节、市井生活(老建筑、商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第二辑,主要讲对香港文化(媒体、影像、校园)的观察与思考。第三辑,主要是对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香港文化人的访谈。是本书重点,领域涵盖艺文创作、本土文学、诗歌漫画、独立出版、公民媒体、社会运动、国际关系等多方面。
  • 阳光城幸福协奏曲

    阳光城幸福协奏曲

    东方市城郊新建的阳光城,是一个涵盖多个城区旧域改造动迁房与经适房的保障房大型居住社区,在短短几年里,迅速迁聚来了上万住户,数万原本生活条件不咋地、文明意识参差不一的老百姓,再加上不同省市前来国际都市打拼的租住人口,农村旧习俗、老里弄的生活习惯、地域差别的生活差异,让阳光城社工队伍面临着艰难而多样化的挑战。而公建配套相对滞后造成的资源短缺,更是让阳光城被居民们称作“被城市抛弃的孤岛”,嫌弃中却又亟待着各项服务的跟进。新老相融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里,来了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为先、偏偏住进了经适房的企业转型员工,加入了随军来到都市、从没接触过社区服务的热辣军嫂,还有对于以前退休阿姨们才担任的“小巷总理”岗位,他们与他们的家人各有各有的烦愁,要怎么奏响一支职业成功曲呢?……闯风披雨的老一辈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们,要跟着党中央“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大旗,和着现代音乐去“唱好民戏”,一边操心大居百姓“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一边还要顾着把那群“毛躁小家伙们”推到服务群众的基层工作前沿去,更要想着怎么调动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来一起跟着老百姓的需求,去奏响一支和谐共融曲……
  • 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诗集

    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诗集

    当代中国工人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篇,其中的佳作和许多知名诗人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但这部分文学成就被严重忽视和低估。譬如19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诗歌选本,工人诗歌基本是缺席的,在当代文学史的主流叙述中也难觅其踪影。这部诗集的作者是这样一批特殊的工人,如巷道爆破工陈年喜、酿酒工人绳子、失业不久的薄膜厂流水线工人乌鸟鸟、炼钢厂工人田力、建筑工人铁骨、农闲时的锅炉工白庆国、十四岁就开始打工的服装厂女工邬霞、羽绒服厂的填鸭毛工彝族小伙吉克阿优、在大地深处工作了近三十年的煤矿工人老井,以及不久前堕楼辞世的富士康工人许立志……
热门推荐
  • 重生景少帅炸天

    重生景少帅炸天

    “现在开始,你的位置是我的了!”学生会主席:“凭什么?”她邪肆一笑,“凭我比你帅!”因为他一句“只要你成为学生会主席,我就跟你牵手”的承诺,她霸占了学生会主席的位置。然后,学校众人开始了每天被狗粮撑死的日子……【女扮男装,甜爽无虐】
  • 南迁录

    南迁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界最具可读性的短篇小说(1)

    世界最具可读性的短篇小说(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夏天的春水

    夏天的春水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五四班的网虫们(五四班那些事儿)

    五四班的网虫们(五四班那些事儿)

    《五四班的网虫们》讲述:这些日子里,五四班流行打哈欠,那哈欠打得就像青春期脸上的痘痘一样,此起彼伏,绿绿老师通过明察暗访弄明白了,原来都是网游惹的祸!——有泡在网吧里三天不回家的,有因为在开心网里互相偷菜大打出手的,有偷父母的钱买游戏卡的,有迷恋游戏里的小精灵把她粘在脸上的……都迷成这样了,哪有时间睡觉哦,不睡觉上课哪有不打哈欠的。这种现象绿绿老师当然不会等闲视之,怎么“收拾”这些网虫呢?绿绿老师的办法多着呢。
  • 怎样帮助孩子爱上阅读

    怎样帮助孩子爱上阅读

    本书根据孩子成长发育的心理特点,结合当代家庭教育的具体情况,以专家的视角和观点,就广大父母最关心的指导孩子阅读时和孩子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 欢喜冤家谈恋爱

    欢喜冤家谈恋爱

    “别哭啊媳妇,你看我真的只爱你一个人,我这人嘴花心不花的,保证以后只对你一个人好,你可不能见异思迁谋杀亲夫啊!”我一拳打过去:“谁是你媳妇!”
  • 风口里等你

    风口里等你

    母亲用一生期待和祭奠的爱情住在坟茔里。那个被她爱恋了一生的人,在一个初冬的早晨将点豆腐的卤水倒进自己胃里,留下一锅苦难的豆浆和同样苦难的妻子。妻十七岁,腹中儿三个月。母亲在坟茔坐了三天,完成了一个女人一生的交待。树上的老鸦懂得她的心思,从此在墓前做窝,生儿育女再不离去。母亲回来时身后跟着的是她的夫兄,在东北叫“伯哥”。矮个的奉命到坟前带回弟媳的伯哥,敛着眉脸走至坟前说,弟妹,回吧。被叫作弟妹的年轻寡妇顺从地站起来。伯哥却不走,侧了身让女人走在前面,顺手从路旁扯根木棍,掂了掂捏在手里。伯哥是赶车的,拿鞭子惯了的。
  • 恶魔少爷从天降:被选中的恋人

    恶魔少爷从天降:被选中的恋人

    一场阴谋似的计划,几乎将整个人类与血族世界全部卷入……事情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被邪恶毒气污染了的人类,到底还有没有救?这一切中的一切,又是何人所为?血族至宝无意中跌落人类世界,与豪门少爷的诅咒又有何联系?
  • 篮球风云榜

    篮球风云榜

    这是一本写关于篮球的书,一个篮球世家讨厌篮球的少年,为了逃避篮球,背着家人报考了注重学习的重点高中,本以为能够从此不再和篮球为伍,没想到却再次被卷入篮球世界的争霸战当中,正如他老爸跟他说的,这就是他的命。谨以此书,献给我刚出生的小公主,是她给了我麻烦,乐趣和无限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