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19世纪,欧洲列强开始了向海外的殖民,他们从殖民地夺取财富和原材料,并向那里倾销商品。看到邻国一个个“发家致富”,沙皇俄国也按捺不住了。但是,要出去总得有条路走,沙皇俄国最苦恼的就是“无路可走”。马克思指出:“沙皇这样大的一个帝国只有一个港口作为出海口,而且这个港口又是位于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国人进攻的海上,这种情况使沙皇感到不满和恼火,因此,他极力想实现他的先人的计划——开辟一条通向地中海的出路。”于是,抢夺海上有利港口、为外出开辟道路就成了历代沙皇的梦想。
19世纪上半期,一度称霸欧洲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迅速衰落,中央政权不断削弱。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或名存实亡,已成为昔日帝国的“遗产”。西方列强早就盯上了这些“肥肉”,都蠢蠢欲动,希望能够从中分得一份好处。在这些“遗产”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对各列强最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是沟通黑海与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联结欧、亚、非三大洲的“金桥”,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被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为“我们房屋的钥匙”。
1825年12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举行武装起义,这就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亚历山大一世的弟弟尼古拉在屠杀十二月党人之后,登上了沙皇的宝座,开始了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统治。尼古拉一世心中念念不忘的事就是侵占土耳其领土,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以打开俄国南下地中海的道路。
1848年,欧洲到处爆发了革命,各国封建君主惶惶不可终日,尼古拉一世镇压了欧洲革命,使整个欧洲都俯身在俄国的脚下。他傲慢地宣称:“俄国的君主是全欧洲的主人,没有一个国家敢于挡住俄国的道路。”他断定,历代沙皇梦想夺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而南下印度洋的计划,就要由他来实现了。
1853年2月,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他的宠臣、海军大臣缅什科夫前往伊斯坦布尔,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希腊人等)有特别保护权。土耳其自恃有同盟国撑腰,于1853年5月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牒,并允许英法联合分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俄国遂与土耳其断交,并于1853年7月3日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苏丹阿卜杜—麦吉德在大不列颠和法国的支持下,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并于10月16日对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由此开始。
经过:1853年11月17日,由纳西莫夫海军中将率领的俄国分舰队在海上巡游,寻求战机。他们从一艘捕获的商船上得知,在西诺普港停泊着一支土耳其分舰队。11月20日,纳西莫夫率舰队赶到西诺普港外,花了十天工夫窥探、侦察这支土耳其分舰队的动向。11月30日中午时分,纳西莫夫向土耳其舰队发起攻击。当时俄国舰队共有700多门大炮,而土耳其舰队只有510门大炮。西诺普港虽配有六座炮台,每座有大炮六门,但由于年久失修,其中三个炮台已不能开火。因此,俄国在火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开战中,纳西莫夫的旗舰击中了土耳其分舰队司令奥斯曼帕沙的旗舰,使其退出战斗,土耳其舰队遂失去指挥。纳西莫夫指挥得当,各舰配合得较好,特别是由于近距离作战,俄舰上发射的一种爆炸弹比当时的实心炮弹的穿透力和破坏力要大得多,因此俄军占了上风。土耳其人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除英国人斯莱特指挥的“塔伊夫”号蒸汽舰利用速度优势逃走外,其余舰只在四个多小时后全部被歼。
在这场战争中,土耳其共损失舰只15艘,死伤3000多人,被俘200多人(其中有分舰队司令奥斯曼帕沙和3名舰长)。俄国军舰也有多艘遭到重创,人员伤亡不到200人。
俄国在西诺普海战的胜利,严重地威胁了英法在土耳其的利益。为了遏制俄国势力南下,1854年1月4日,英法联合舰队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宣布禁止俄国舰队在黑海出现。1854年3月12日,英法和土耳其签订三国攻守同盟条约,3月27日、28日,英法先后正式向俄国宣战,一场欧洲战争爆发了。战区迅速扩大,除了原来的多瑙河、黑海和高加索战区外,英法联合舰队还在波罗的海、白海和勘查加半岛东岸发起进攻。从1854年8月起,克里米亚岛成了主要战场。
俄国被迫以70万兵力与拥有约100万军队的同盟国进行战争,并且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也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1854年9月14日—18日,盟国舰队以强大的兵力(89艘作战舰只,300艘运输船)支援和掩护一支远征部队在克里米亚半岛耶夫帕托里亚以南实施登陆。9月20日,盟军与防守在阿利马河地区的缅什科夫军遭遇,俄军惨遭失败,被迫向塞瓦斯托波尔退却。盟军统帅部采取了迂回机动的方法,从南面抵近塞瓦斯托波尔城。1854年9月25日,塞瓦斯托波尔城内宣布戒严,由此开始了历时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1854年,交战双方在奥地利的调停下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俄国认为同盟国所提条件无法接受,和谈中断。
1855年9月5日,联军开始了最后一次的猛烈炮击,700门大炮持续不断地轰击三天之久,向俄军阵地倾泻了15万发炮弹,摧毁了俄军的全部工事。8日,盟军出动6万人的兵力发起总攻,俄国4万名守军拼死抵抗,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法军经过残酷的厮杀后夺取了军港区和作为市区屏障的马拉霍夫山冈,控制了制高点,使俄军要塞无法继续防守,塞瓦斯托波尔终于失陷。
随着塞瓦斯托波尔的失守,俄国的败局已经注定。俄军虽然在高加索战场上取得一些胜利,却再也无力把战争进行下去。这次战争使俄军损失52.2万人,耗资8亿卢布,俄国的财政已陷入崩溃边缘。联军的损失也非常大:土军损失40万人,法军损失9.5万人,英军损失2.2万人。
结果与影响:1855年底,双方在维也纳恢复谈判,俄国政府被迫做出让步,1856年3月30日,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和约规定: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国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俄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土耳其,并归还卡尔斯;承认由各强国对处在苏丹宗主权之下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实行集体保护。
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战争的结果使沙皇俄国从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并且,“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列宁语)。沙皇的失败,促使俄国农奴制危机加深并走向崩溃,使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年—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从而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在1861年进行农奴制改革。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尽管受到严重的打击,但其扩张野心并未有所收敛。面对欧洲列强实力的增长,它将扩张的重点转向了亚洲,尤其是中亚和中国。
克里米亚战争对兵力与兵器、军事学术与海军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发展。在这次战争之后,各国都很快摒弃了滑膛武器,采用了线膛武器;摒弃了木制帆力舰队,建立了装甲蒸汽舰队;发现了纵队突击战术的落后,开始改用散兵线作战;开始重视枪炮火力之间的协调性;产生了阵地战以及阵地战的各种打法;陆军战术和海军战术、筑城学和部队的工程保障等方面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英国女护士南丁格尔在战争中赴前线护理伤员,使伤病员死亡率下降,导致了战场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