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8700000002

第2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原序

顾起元

黄檗无念禅师得无师智[1],思与大心众生[2]开佛知见,以报佛恩。一时宰官居士以此事来参叩者,不觉老婆心切,向一座无缝塔[3]上透个机关。所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也。然虽如是,犹恐观者执语生解,影外认影,足外添足,则此一番葛藤又须快刀铲断。清净眼中,可容如许金屑乎?

六祖有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常笑老子饶舌赚人,只诸佛妙理四言已是一篇大文字矣。”即说不关文字,为诸佛妙理,恐曹溪滴水未梦见在昔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言我于法未曾说一字。作如是解者,可以印黄檗复问矣。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请师为我更荐一转语也。

万历壬子仲春遁园居士顾起元书于懒真草堂

注释

[1]无师智:无师自通的智慧,即自性觉悟,是学佛人必备的佛宝。宝是大乘的佛法僧三宝,性是种性,也就是成佛的自性住种性。自性住种性在经论中有诸多异名,《华严经》中称为无碍法界、无师智、自然智、如来智慧。

[2]大心众生:即有菩萨性(佛性)的众生,直译为菩萨众生,大心是菩萨别名。《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

[3]无缝塔:佛塔样式,比喻混沌状态。

复邓太史定宇[1]

僧[2]数十年涉水登山,只为这件事[3]。未得余习净尽[4],所以终日挨拶[5],寻个铁石心肠无情汉子[6]撩起就行[7],竟不可得!

古云:“佛道非遥远,久长难得人[8]。”虽有一二相知[9],不免聪明领略[10],或遇境逢源[11]、触发知觉[12],认得个光影[13],坐此窠臼[14],如铁橛相似[15]!及乎问着本分事[16],不是说些义理[17],弄出许多机关[18];便作默然良久。若与他同侣,反招累坠(通赘释者注)。

世情利害,作丧杀人[19]。不透此关,难出阴魔之手[20]!

只能入净,不能入秽[21]。

入佛入不得魔,入顺入不得逆[22]。

便有人境之分[23],限量之隔[24]。何故?是他见识不忘[25],气质未化[26],被人一折[27],便生嗔恨[28]。若不一刀两段,大有事在[29]。

屡承师友锥劄[30],又恐见谛不实[31],难逃顺逆二境。奔驰南北,借是非场,假利害剑[32],磨炼习态[33],方得疑情顿脱[34],见惑销融[35]。

外无他求,内无所守,才见达磨直指之道,不费丝毫气力[36]。

僧已年暮,精神渐减,难奉人情,只好归山。放阔空怀[37],渴饮饥餐[38],闲游倦眠[39],只待瓜熟蒂落[40],大寂光[41]中作个满散矣[42]。

注释

[1]复邓太史定宇,这是黄檗无念禅师答复友人邓定宇的回信。邓定宇官居太史,是仕途中人,因此叫邓太史定宇。邓太史定宇,即明代着名思想家邓定宇,也叫邓文洁、邓以赞。着《邓定宇先生文集》等,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6册。

[2]僧,和尚,黄檗无念禅师自称。

[3]这件事,指成佛。

[4]余习净尽,习气除尽。

[5]挨拶,挨打。拶,音zhá,夹指头的苦刑。

[6]铁石心肠无情汉子,指下定决心学佛之人。

[7]撩起就行,拉起就走。撩,音liāo,掀起,拉起。

[8]“佛道非遥远,久长难得人。”意思是,佛法不遥远,但很久没个真正求法的人。

[9]一二相知,一两个知心人。

[10]不免聪明领略,偶尔也会有所领悟。

[11]遇境逢源,在某一环境中碰巧看到某些事的缘由。

[12]触发知觉,触发感觉。

[13]光影,大概模样。

[14]窠臼,音kējiù,套路。窠,鸟兽在树上做的窝。臼,舂米的圆槽。

[15]铁橛,铁锄头。橛,音jué,原意为短木桩。借指锄柄,铁橛借指铁锄头。比喻倔强人。

[16]本分事,指学佛。学佛之人当求佛法,所以叫本分事。

[17]义理,原是儒学术语,指从经文中领略圣人的道理,本处借指拘泥于佛经中文字上的道理。

[18]机关,花样,本处指障碍。

[19]作丧,催命。

[20]阴魔,佛经上说的阴间魔鬼,拘人性命。

[21]净,指清净心。秽,指秽行。

[22]顺,指守戒律。逆,指不守戒律。

[23]人境之分,指内外之分。人,自我;境,外部环境。

[24]限量之隔,指有限的领悟,不能进入禅法的深层。

[25]见识不忘,固守成见。

[26]气质未化,指本性难移。

[27]被人一折,指遭人阻拦。

[28]嗔恨,佛法中说的魔,指生气与怨恨。

[29]大有事在,指要出大事。

[30]锥劄,音zhuīzhá,指来往信函。劄通札,平常书信。古人在纸上写信,写好后卷成筒,用绳子系紧,有的还要滴上一层蜡油,用以加固密封。解开时往往要用锥子来破蜡解绳,所以叫锥劄。

[31]谛,佛法真谛。

[32]利害剑,指欲望。佛家语。

[33]习态,态度。磨炼习态指端正态度。

[34]疑情顿脱,怀疑顿时没了。脱,即佛学典故“桶底脱落”的省语。

[35]见惑销融,迷惑消失了。

[36]直指,“直指人心、立地成佛”的省语,是禅宗宗旨。

[37]放阔空怀,指放宽心。

[38]渴饮饥餐,指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回到正常状态。

[39]闲游倦眠,指想玩就玩,累了就睡。

[40]瓜熟蒂落,指学佛功到自然成。

[41]大寂光,大扫荡。寂光,指清除。大寂光指清除一切杂事。

[42]满散,方言,通漫散,即懒散的意思。

解读

黄檗无念禅师是着名禅宗大师,他的文字不是空自谈禅,里面有佛法。本篇由两封信组成,第一封信中暗藏两条语录,第二封信中暗藏一条语录。一共三条语录,开示弟子。把语录藏在信中,这是和尚的机锋。和尚不随便写信,一写就传法。因此,我们不可以将这两封信视为平常文字,而应该视作传法经文,才合黄檗无念禅师本意。

语录一:“只能入净,不能入秽。”这是针对初学者,建议弃恶从善。有了善心,就可以抛弃善恶的观念,无净无秽。如果没走完第一步就想走第二步,只能是净秽不分,善恶不明。

语录二:“入佛入不得魔,入顺入不得逆。”这是针对初入道者,建议不可“佛魔双修,顺逆双成。”要守戒律,不可以认为自己可以打破戒律。即“以戒为师”之意。

语录三:“外无他求,内无所守。”这是针对初成道者,建议要打破执着,才能打通内外。外不求人,环境就不能制约我。内心不僵化,就可以应对世事。佛法说圆融,没有执着才能圆融,好比河中卵石,必然圆润。黄檗无念禅师三条语录,适合学佛三阶段,对我们大有益处。本篇是第一篇文字,是黄檗无念禅师禅法总纲。

禅师开示:佛魔之间,必定是魔。佛魔之上,必定是佛。成佛成魔原无意义,有意义的只是一个“纵身一跳”出火坑。

我愿世人勿恋红尘,方知红尘之趣也。

复梅司马衡湘

台下灵州之役,其作用妙处与卓老谈之久矣。嗣后闻拂衣之说,岂有他哉。盖谓生死难明,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

夫道本无方,迷于执方[1]。丈夫事业,无妨道也。不曰不离法场而证菩提[2]乎?然未可谓功业真无妨道也,不有舍净饭之位而入雪山者乎?要之隐现,无所不可,惟不办生死之心徒尔,效颦[3]则真不可耳。令爱真灵照[4]复出,不知若翁果庞居士否?居士沉金帛于水矣,若翁独不能沉功业于水乎?

注释

[1]执方:即执着,亦作“执着”。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固执而狂妄。执着即障碍,无执才能见性。如《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着故,复名摩诃萨。”又如《菩提心论》:“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

[2]菩提: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密,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密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密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密,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3]效颦:东施效颦的省语,指模仿不得法,适得其反。

[4]灵照:即灵光。本处指学佛有天赋,很灵光,悟性好。

解读

禅师语录云:“盖谓生死难明,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这话的意思是:人活世上,生死纠缠不休,一时难以明了,但作为一个有修为的人,就不能做一个混世魔王,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怎么负责?禅师说的好:“欲于风波中求出头耳!”希望我们在浊世风波中不动摇,抓紧佛法不放松。深挖细垒,巩固根性。自性不动,风波就动不了我。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有平常心,也要有“高人一等”的心。所谓“高人一等”,并不是高高在上,甚至好为人师,而是说要比常人见识高,手段高,这样才不辜负佛菩萨殷切希望。“风波中出头”不容易,但必须如此,否则一味应付则被风波淹没。达摩一苇渡江,岂非“风波中出头”!

禅师开示:寻找明白人,不再说“生死难明”。寻找定性人,不再说“风波中难出头”。一旦明白,黑暗消失。一旦定性,就是永恒。

接手书,感承远教。所云世缘[1]素轻,近益脱然,独疾痛一关不能打透,明知四大假合,有身为患。僧谓人之至亲者,身至难者,患苦必先打透此关,有个出身之路。然后便好逢缘作戏,借境炼心。纵患苦临身,亦脱然无累。

盖身是苦本,亦云极乐[2]。若离苦求乐,譬如舍矿求金。若即苦是乐,又是认矿作金。古人到此,舌折辞穷。切不可退惰,只要猛省[3],返身一掷何如?

注释

[1]世缘:俗世因缘。因缘为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四十二章经》卷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按,《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2]极乐:梵文本意是幸福所在之处,大乘佛教用语,出处在净土宗圣经《净土三经》。极乐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净土或者阿弥陀佛的世界,也就是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佛说阿弥陀经》载明彼佛土以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另外,同经亦载,彼极乐国土中,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彼国又有阿弥陀佛所幻化之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令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诸事具足圆满,唯有乐而无有苦也。《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无量寿经》上曰:“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般舟三昧经·行品》曰:“去此间千亿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平等觉经·一》曰:“无量清净佛,作佛已来凡十小劫,所居国名须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阎浮刹地界千亿万须弥山佛国。”《称赞净土经》曰:“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悲华经·三》曰:“大王!汝见西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尊善无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如是诸佛悉灭度已,复过一阿僧只劫等阿僧只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只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鼓音声经》曰:“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观音授记经》曰:“西方过此亿百千刹,有世界名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秘藏记上》曰:“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所。”《天台弥陀经义记》曰:“彼有三名:极乐对苦,安养从用,无量寿逐人为国。”

净土宗认为通过禅定很难涅盘,因此强调通过阿弥陀佛的引导才能前往净土。从佛教的角度说,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不存在于人间的,因为佛教认为人间是秽土。阿弥陀佛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大乘佛教诸论经中说到许多净土,认为十方世界皆有净土,其中以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净土、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净土、兜率弥勒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净土最有影响。密宗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东方妙喜世界是阿閦佛的净土。依据《阿閦佛国经》卷上记载,东方去此众德世界度千佛刹。有世界名曰妙乐。其国有佛。号曰阿閦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佑度人无量。其有得闻阿閦如来名号者。捉持讽诵叹说其德。复劝他人令学讽诵。据支谶译《阿閦佛国经》说:“此佛住在东方妙喜世界,如有人勤修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发愿往生其国者,死后可以转生此地。”《阿閦佛信仰与阿弥陀佛信仰皆起源于大乘佛教早期,但是在汉传佛教中的影响力较小。大乘佛教则主张有无量诸佛。诸佛在其国土教化众生,《法华经》讲灵山净土,《华严经》讲莲花藏世界,《大乘密严经》讲密严净土,《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西方净土,《阿閦佛国经》讲阿閦佛的东方妙喜世界。《维摩诘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药师佛所居的这片净土,称为东方净琉璃世界。

[3]猛省:猛然省悟。省是儒家术语,指反省修身,佛教借指反观觉悟。有时特指顿悟,大彻大悟。如《五灯会元·西天祖师·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

解读

同类推荐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智慧。佛说,有大智慧者,方能得大圆满。佛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佛学中所讲的智慧,除了指聪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灭除人生的烦恼和欲望,通过修行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与圆满的方式方法。《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工作,以佛禅哲理故事的形式,从快乐、平常心、放下、慈悲、无欲、包容、智慧、成功、得道、随缘等十个方面入手,对佛家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常读这些佛禅故事,不但能对佛学有所了解,更能增长智慧——大智慧。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热门推荐
  • 妻为夫纲:寡人有喜了

    妻为夫纲:寡人有喜了

    传说中的‘草包废物’女皇VS俊美摄政邪王,谁更技高一筹?她苏倾皇本是一个很低调的,上可飞天捉贼,下可入地可徒手放倒罪犯的年轻有为的人民警察一枚。一生都在走扮猪吃老虎的路线,但是论无耻起来她若是称第二,谁也不敢称第一!若是触及她的底线,她很有必要让人看见她可憎的一面的。奈何,最大的一次可憎的一脸刚刚乍现,没有被强劲的对手放倒,却被一件金缕玉衣给‘放倒’了!再次睁眼竟成了那个女扮男装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却怂到一塌糊涂的大陈草包太子苏倾媓的身上…内有一心想夺寡人权的美貌小皇叔和揽尽皇权、腹黑妖艳的奸相,外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摄政王,还有…眼前这个喊寡人父皇的水晶娃娃是怎么回事?不是要斗吗?和一大群的女人斗来斗去有什么意思?宫斗的最高境界就是和男人斗!女皇大逆天!废物草包大逆转!!夺权,挟寡人以令诸侯的,看寡人以女子之身是如何把你们这群自诩不凡的男人一个个收拾的俯首称臣!当低调扮猪的女警花变身为古代杀人不眨言的暴君,美男来袭,遭遇到一群群心怀叵测的美男诸侯、大臣之时,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扛上那目中无人、外表俊美的摄政邪王,龙争凤斗,谁先拜倒在谁的‘衣袍’下?片段一:“来人,开门放狗!”苏倾皇望着从东宫房檐上偷窥她多时的某摄政王大吼道。内侍闻声而来,“陛下,哪里有狗?”苏倾皇指着某男吼道,“听不懂人话、不说人话,还不从人应该走的路上走。这不是一只狗那是什么?开门,放慕昭信!”“是…”某摄政王摇了摇头,脸色阴沉,“不劳烦太子陛下,本王自己走…”邪王VS太子,太子胜!片段二:“寡人要选秀!”某个装男人的皇帝一本正经的说道。“选秀?怎么个选法…男的还是女的?如果陛下硬要选的话,那本王如何?”某位腹黑无耻的摄政王倒贴的靠了进来…某女浑身颤抖,故作镇静:“摄政王请您自重,寡人…寡人不是断袖!”“就因为陛下不是断袖,本王才要和皇上永结于好哇!择日不如撞日,既然陛下春心萌动了,不如成亲加洞房今就一起办了吧?”某王奸笑着望向某皇。“你你你…你挟君!”某女弱弱的大喊道。“什么?陛下等不及要直接洞房?好嘞!”某王奸计得逞直接扑向某皇。邪王VS太子,邪王胜!片段二:“苏倾皇,你臭不要脸,敢抢老娘的男人?”兰陵翁主苏甄挑衅道。“嗯?哪个是您的男人?来!所有的内侍们都站成一溜!知道自个是翁主的男人的赶紧的出来,翁主喊你回家吃饭啦!”某皇翘起二郎腿,放肆喊道。
  • 羲和

    羲和

    《羲和》是邢晓东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自由与爱的传奇史诗。小说融幻想于历史,假假真真,大抵假借唐朝。故事起于羲和的传说,终于羲和的传说,贯穿安史之乱前后,下涉江湖,上至庙堂,结构紧密,跌宕有致,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小说前后大致可分为金乌灭教、霜月对笛、水月幻象、马嵬兵变、睢阳白骨、羲和新国六部分。作品以主人公穆鸿和窦欢娘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在整个社会麻木不仁的大悲剧中,塑造了形形色色夸张了的典型人物。作品歌颂了主人公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却不粉饰沉重的社会现实,不夸大未经验证的理想社会,是一部优秀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
  • 穿越之泪娃娃

    穿越之泪娃娃

    奶奶说,我的眼泪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我接受了;奶奶说,将来我可以主宰一个国家的命运,这个太震惊了,我得消化消化;莫名其妙来到陌生的国度,莫名其妙的下了个赌注,还被莫名其妙的追杀,我这是犯谁惹谁了。为了生存,我只好披肩带阵,和他们拼了……他说,我的到来就是为他而生,为他所用。他说,他可以为我付出任何的代价。他说,只要我愿意,随时可以带我离开这纷扰的一切。我说,我的命运我做主。第一卷江湖篇嗜血江湖,谁与争锋第二卷命数篇缘起缘灭,皆为定数第三卷暂省略这简介先凑合着吧,本文属慢热文。喜欢的亲们多多收藏,你们的只字片言是巧克力码字的动力,嚯嚯。有兴趣可进QQ群:44185321更新时间星期一至星期六,星期天不更新。(祝大家新年快乐!新年新气象!)
  • 一百零八个红手印(闪小说美德篇)

    一百零八个红手印(闪小说美德篇)

    本套书精选3000余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在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适合改编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可感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
  • 迷镜之旅或女色芳菲

    迷镜之旅或女色芳菲

    “我”患有无痛感,也对爱没感觉;过着既封闭又开放的生活,与许多男性关系暧昧,却无法爱上任何人。偶入他人信箱,看到不同女性的爱欲悲欢,开始羡慕能感知“疼痛”的生活,希望拥有一场真正出于“爱”的生命体验。
  • 碧桃树下十里红

    碧桃树下十里红

    一滴泪,演绎了千年的爱恋。她是巧笑若嫣、机灵聪明的二十一世纪美少女;他是妖艳俊美、冷漠霸道的古代酷王爷。林中初见,她白衣似雪,他惊为天人。青楼再见,她蓝衣如画,他恍若梦境。杀父之仇,灭门之恨,爱恋,思念,憔悴这滚滚红尘,究竟谁又欠了谁?“你是我的,”他霸道地宣称。上穷碧落下黄泉,永不分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天下至理。当风起云涌,杀戮再现,到处战火硝烟,哀嚎遍野,群雄逐鹿,谁,能一统天下?天启王朝景王,纵横天下,骁勇无敌,威慑六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沐渊王朝萧然帝,雄才大略,计谋无双,声震八方,举手间横扫六合。韩国太子祁烨,韬光养晦,杀伐果绝,气吞山河,刹那间席卷天下。此三者,乃当世英豪。鹿死谁手,天下姓甚,当只看那绝世红颜。墨发飞舞,白衣胜雪,一边至爱,一边至亲,一边至友,她该如何抉择?当一切尘埃落定,桃花凋零,又是谁执起那纤纤素手,结下这终生不解的情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美人如此妖娆,而谁又,爱江山更爱美人?他说:“今生,得了你便是得了天下。”她答:“这是我今生今世听过的最好听的情话。”泪落,刹那风华。
  • 王妃闷声做大事

    王妃闷声做大事

    (爆笑系列,1v1)啸启国有个最好玩的王妃,最喜欢做的就是每天打趣打趣自己的夫君,每每玩的不亦乐乎。啸启国也有一个经常对自己王妃很无奈的王爷。某天,那个王爷看着面前不着边际地看着自己并且笑的特别猥琐的王妃,他无奈一笑。对待自家王妃那种的坏坏的笑容,他只能搂着爱妃,用着特别宠溺的语气,“行吧行吧,一切都随了你好吧?”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栽到了她的手里。某王妃看着自家姣好的面容以及完美的身材,咽了咽口水,拍了拍自己旁边的位置,“王爷,请快点上榻!
  • 燕堂春好

    燕堂春好

    沈采苡重生了。想嫁的人没嫁成,所嫁之人却不大待见她。沈采苡对着镜子摸了摸自己的脸——没关系,她和她漂亮的脸蛋相依为命也是可以的。有钱有颜、有田有铺,日子怎么也是好过的。
  • 远方的呼唤

    远方的呼唤

    作品讲述半个世纪的等待,60年的期盼,那是怎样的望穿秋水,又是怎样的肝肠寸断?作品讲述60年前,石桥村的姑娘王秀梅和村民刘正康订下了婚约,来不及举办婚礼,刘正康就随军离开了大陆。王秀梅正珠胎暗怀,在生死边缘,王秀梅毅然决然的生下孩子。从解放初期的等待,到了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布,没能等到刘正康回家。刘正康的生死存亡,成了她的心病。终于等到拨云见日的时候,刘正康回来了。虽然他早就瞎了眼睛,可是,这世上再也没有比见到心爱的人儿,更能宽慰人心了。二老互相搀扶着,书写了这种旷世情缘。本书为第一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
  • 观音菩萨传奇

    观音菩萨传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