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5100000002

第2章 绪论(2)

历史与现实这种顽强的连续性促使我不断在追问:是什么因素在顽固阻挠着国民的文明化进程?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出了什么问题?现代性在其中究竟起什么样作用——是因为国民对现代性吸纳得不够而不能近代化呢,还是因为源自西方的现代性在中国水土不服而横遭悬置呢?传统在其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因为国民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的影响而不能近代化呢,还是因为社会抛弃了传统而导致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沉沦呢?历史转型期的道德建设问题除了与生俱来的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博弈外,有没有其他力量在起更加关键的作用?道德建设除了表面的风俗进化作用外,有没有其他对我们的社会发展起着更大作用的因素存在?这些历史因素或作用,对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怎样的历史启示?

在我看来,要真正理解并深入辨析这些问题,决不能只靠研究启蒙精英的言论来解决,因为这些先觉者的思想常常超前于时代并脱离于社会民众。换句话说,研读启蒙精英的言论,只能告诉我们当时那个社会正在朝哪个方向努力,而决不能因此而断言说这个社会已经达到这样的发展程度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翻阅“五四”运动时期的新兴报刊,我们常常会被新知识界精英们的妇女解放论调所吸引,以至今天的一些读者会误以为,男女平等已成当时社会风气,但如果深入到实际运行的社会民俗资料里去看,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很多大户人家还在坚持给自己的女儿缠足呢。为此,笔者决定将清末民初的国民道德建设放在北京这个由封建旧帝都到向民国新首都的城市功能转型的过程中,予以地域性、动态性的连续考察。

一是注意将伦理道德沉降到地缘物态载体中,考察京师地方行政机构、城市管理机制及社会公共空间对道德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道德建设不像“文学革命”——靠大跨度的断裂思维即可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它是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状况,协调地方自治团体的利益,才能持续推动的累进式工作,往往具有渐进性、长期性、反复性等特点,绝不能依靠人们善良的主观愿望急于求成,必须将道德建设置身于当地现实的物质生态空间里,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评估与推进。就转型期北京的城市管理来说,从清末到民初,偌大的北京城竟是一个没有独立地方行政处置权的中央“飞地”,即京师行政、财经、治安、教育等权力都由中央所属机构直接管理,与名义上的地方最高权力机构——顺天府没有任何隶属关系。顺天府有名无权,中央所属机构各执权柄,遇事不能独断、需会同办理就成为京师城市管理中迥异于他省的独特机制。北京这种无需市政府、中央所属机构“条条管理”的分治格局,对于维系中央政府对首都的绝对控制力是极为有效的,但在无形中却是以严重破坏京师地方的自治权益为代价的。

转型期北京国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地方自治团体——北京教育会为争取地方教育自主权,联合地方会员起来对抗中央所属机构——京师学务局,就鲜明反映了北京部分阶层首都地方意识的觉醒。国民道德建设本身与生俱来的传统礼俗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和融通问题,与实际推动过程中岐出的中央权威和首都地方意识的碰撞和对接问题紧紧地纠结在一起,形成转型期北京国民道德建设中犬牙交错的双重命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当时北京的国民道德建设,在伦理层面上是一个道德实践问题,但如跳出道德范畴看问题,它更深层地反映了转型期首都地方控制权的归属问题,亦即它不单单是一个传播“什么道德”的问题,而更主要的是传播“谁的道德”和“谁”来传播的问题。

二是注意将伦理道德放置到风俗教化结构中,考察维系京师地方风教的官方机构和民间团体的各自功能及相互关系,探讨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的差异及其社会影响。道德的终端外显为一种行为习惯。风教结构就是维系地方群体性行为习惯——风俗的组织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官方职能部门和民间风教组织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有时相反其实相成,有时冲突其实互补,共同维护着地方的风俗传统;宗教组织是保持风教结构稳定的坚强基石,但在大的社会转型期,宗教领域总会出现新兴宗教迅速崛起的现象,这其实是社会变动折射到宗教领域的集中反映,捕捉新旧宗教组织的观念和制度差异,可分析社会转型期风教结构演进的发端。清末民初的北京风教结构是一个新旧社会秩序、中西文化观念碰撞与融合的复杂结合体。内外城巡警总厅(后为京师警察厅)代表政府进行城市管理,同时依靠传统的会馆、同业公会以及新兴的社会团体如商会、教育会维持基层秩序,庙会延续原有的百姓日常信仰,新兴社会改良组织又在传播现代的道德观念,京城的百姓就在这样一种新旧磨合的复杂结构中接受着风俗教化。

这里要注意的是,新旧、中西事物之间实际上的相互关系,并非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绝对性取代状态,而更多地表现为以一种你中有我、协调共处的相对性融通状态。孙中山先生对此有深刻的切身体会。他在辛亥革命时期一度以为,社会文化领域的改革与物质技术领域的改革一样,都是新的取代旧的,似乎一条由低到高的单线进化道路就现成地摆在我们面前,但他进入民国后逐步发现,社会文化领域的性质远比物质技术领域复杂得多,新的不一定都符合我们,旧的不一定都落后。于是,他在晚年非常关注吸收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来重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世界。五四运动后期,北京新知识界也逐步意识到,文化革新运动之所以常常遭到北京市民的漠视乃至误解,原因就在于运动往往出自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的主观想法,而严重脱离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实际。为此,他们开始放下身段,提出到民间去,同情性了解民众的信仰文化,主动抹平“新”“旧”文化之间的鸿沟,默认庙会等民众日常信仰文化的合理性,新道德建设才初步找到与民众日常文化生活切实结合的通道。从这个意义上看,当时北京的国民道德建设,在伦理层面上是一个“新”“旧”道德融通的问题,但如跳出道德范畴看问题,它则更深地反映了转型期上级阶层——知识阶层(“新”)与下级阶层——劳动者阶层(“旧”)之间的阶层融通问题,亦即它越来越不是一个由高到低的单向传播道德问题,而逐步变成“高”“低”阶层之间打破隔阂、双向交流的问题。

三是注意将伦理道德放置到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动中,考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伦理道德变动的状况及其内在规律。道德作为政治上层建筑,一般反映官方意识形态,政府往往通过学校德育和社会教化推广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清末民初经历了政权鼎革和国体变更,人事纷纭,政争不断,这必然影响到学校德育和社会教化领域,较大的变动反映在从“忠君”到“爱国”德目的替换,以及对“尊孔”德目兴废的持续论争,这可说是随着国体变更而来的道德之“变”。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转型期道德领域的变动并不一定与政治领域的变动同步,政治领域可以在人事上反映为各种派别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剧烈轮换,但在道德领域却有其超乎寻常的稳定机制。

这不仅表现在不论是晚清专制帝制还是民国共和政体,都受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影响,而共同把“尚公”、“尚武”、“尚实”等实用性德目作为救国的必备,更深层的表现是,从“忠君”到“爱国”德目的替换,以及对”尊孔“徳目兴废的论争,其变动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彻底,事实上,儒家经典从前门被赶走而从后门又溜进来,才是历史的真实,换句话说,一种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在清末民初的那个看似剧烈的转型中并没有根本断裂,那些口头上拼命想拥抱西方的新知识界人士,其实骨子里还深深浸润着传统的文化精神。这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应社会需要而编辑出版的新式德育教科书里就有深刻的反映:表面上接引西方公德类德目,实际上还是得按照中国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路教学。这正是转型期城市近代化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现代性不是决然地与传统对立,而往往是从传统中生长出现代性。在这个意义上,清末民初甚嚣尘上的“公德”与“私德”关系论争,决非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公领域”与“私领域”的两分思路,而是蕴含着“私领域”与“公领域”似相反实相成的一体性思维,也就是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通过对“私领域”的批判,达到对“公领域”的接纳,而主要表现为一种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从“私领域”中生长出“公领域”的独特路径。

总之,将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放置在京师地区官民共治结构、城市管理体制、社会公共空间的现代性转换中予以动态性连续考察,我们会深切地洞察地方史研究的魅力所在:从国民道德建设这个门进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伦理道德世界本身的变迁,而是充满了五彩斑斓色彩的京师社会文化生活画卷:中央权威与首都意识的博弈、政府目标与民间权益的协调、精英观念与民众实际的融通以及传统习俗与新式风尚的对接等内容,都在揭示着京师地区近代化进程中复杂而多变的历史发展轨迹。理清这条发展轨迹,进而总结规律并提炼经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我们对人的现代化——国民身份的现代转型问题的历史认识和现实启示,对于更好实现“人文北京”的美好愿景无疑也提供了一条通畅的历史借镜通道。

同类推荐
  • 老北京的趣闻秘事

    老北京的趣闻秘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然而今天它已经成为常住人口数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四合院、水井、胡同已经渐渐被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楼大厦、高级商场所取代,但那些奇妙美好的民间传说的并未因此消失,《老北京的趣闻秘事》正是一本记录北京辉煌时光的好书。翻开本书,聆听古老的北京城最悠远动人的传奇,感受那个不一样的古老帝都。
  • 千年圣地:孔府孔庙孔林(文化之美)

    千年圣地:孔府孔庙孔林(文化之美)

    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及其后裔的府邸、庙宇和墓地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它气势雄伟壮丽,极具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它以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丰富的文物珍藏、高超的艺术价值而著称于世。
  • 哈罗!美利坚:一个中国家庭的美国生活琐记

    哈罗!美利坚:一个中国家庭的美国生活琐记

    本书分为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工作娱乐、社会生活、五十述怀共五个部分,是一部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秀,作者用十分生活化的语言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记录了旅居美国20多年的点点滴滴,在嬉笑怒骂中饱含人生哲理。本书反映的一些问题,比如华人子女在美国的教育和身份认同问题,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具有深刻的意义。
  • 民间实用婚俗礼仪通书

    民间实用婚俗礼仪通书

    本书从现存的我国各民族的婚俗习惯出发,力求客观地加以介绍,使读者能粗略地了解、掌握我国婚姻有史以来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表现出的差异判断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趋势,以便于使我国婚俗礼仪向更简捷、更健康、更经济、更文明、更具民族特色的方面发展和确立。
  • 识事之见

    识事之见

    本书是作者姜忠彦根据自身的学习和对生活的体验而写成的一本识事之见。世界的根本问题,永恒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是问题的发起者,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这一切都源自人们的思想,源自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认识是行动之始,行动是认识的延伸或表现。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认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其行动正确与否的前提条件。全书围绕着认识决定行动这个主题来探寻现实生活中的识本求正,行是止非之道。
热门推荐
  • 胡雪岩(全新修订珍藏版)

    胡雪岩(全新修订珍藏版)

    二月河沉寂数年后,与著名作家薛家柱强强联手的又一力作。以作者惯有的历史小说笔法全新演绎红顶商人胡雪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经商之道。既展现了晚清官场的波诡云谲、政治的风云变幻,也展示了胡雪岩纵横驰骋、玩转政商两界的智慧谋略。本书将胡雪岩由“神”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对当代的商人、商事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 生命的写照

    生命的写照

    在明长城脚下盐池西部,有一座古老的惠安堡镇——那是父亲出生的地方。据说奶奶刚生下他时就得了一场大病……我爷马真奇为了挽救大人的性命,只好下狠心把孩子送到北边五十里外的海子井山庄,给一户有钱的人家马吉遥当了儿子。九岁上就学会了放羊。民国年间,马吉遥老爷子是这个村落的甲长。光娶老婆就是四个。我的母亲马富英就是他第四个老婆从山西林河农场带过来的丫头。后来由于老爷子的专横跋扈,四奶奶被迫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跟着来海子湖驮盐的骆驼队离家逃走了,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
  • 轩辕修真录

    轩辕修真录

    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演绎着一段段惊心动魄、爱恨缠绵的故事。且看男主角如何周旋于这个弱肉强食的修真界……
  •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以通俗浅显的文字和一系列脍灸人口的故事编写而成。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及家教特点等,作了简明的介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家庭教育不仅有历史的时代性,而且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当我们阅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时,对家教的历史遗产要注意剔除其封建糟粕,并有批判的精神和阶级分析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吸取其精华。
  • 霸行三国

    霸行三国

    梦回千年,是命运的恩赐还是内心的执着。英雄齐聚,是时势的需要还是信念的召唤。新书《汉末逆流》,不可错过的铁血三国小说。
  • 禅与老庄

    禅与老庄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老庄思想自始至终在起着助化和推动作用。本书以禅与老庄关系的历史发展为主线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了禅与老庄在本体论、思维方法、民族心理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具体考察了老庄与禅宗渊源、互补及互用诸重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佛教禅学的思想特质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足以体现禅与老庄思维模式、思想特色的“我佛一体”之禅境与“天人合一”之道境,始终是本书阐释的重点。对愣伽禅、慧能禅及后期禅宗与老庄思想之不同关系,作者亦有精当论述与阐发。
  • 青年电影手册: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座

    青年电影手册: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座

    封面人物为贾樟柯和赵薇,2013年对于他们是难忘的一年。2013年贾樟柯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3年赵薇以7亿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单片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并获得29届金鸡奖导演处女奖。100位华语导演,他们是最艺术的,也是最先锋的;他们是最商业的,也是最新锐的。首次聚焦华语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去探究他们的第一次源于什么样的渴望。第一次,也许没有经验,但是有足够的激情。他们寻找,他们探索,他们历险,100位导演,100部处女作,100种不同电影道路的开启,却又殊途同归,他们都是诞生在光影之中的追梦人。以虔诚和谦卑之心,向梦想致敬!
  • 财智女人理财经

    财智女人理财经

    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女性不喜欢冒险,她们的理财渠道多以银行储蓄为主。这种理财方式虽然相对稳妥。但是现在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存在银行里的钱弄不好就会“贬值”。所以在新形势下,女性朋友们应更新观念。改变只求稳定不看收益的传统理财观。积极寻求既相对稳妥、收益又高的多种投资渠道,比如开放式基金、炒汇、各种债券、集合理财等等,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家庭的财富收益。
  • 平淡的穿越生活

    平淡的穿越生活

    赵家是江南有名的大族,赵容是三房庶女。依仗着有个聪明的哥哥,生母又得宠,她处处要强。但是几番算计之后,她的婚事只是父亲几句话。“容儿年纪不小,那林家子,诗赋欠几分灵气,但为人稳重,可为良配。”不过是个父早亡的农家子,二十多岁才考上了秀才,就能配得上自己?不管如何不甘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赵容嫁入林家。林正是个穿越者,从家贫如洗到现在小有余财,他花了十多年。士农工商,大夏朝重功名,林正无意商道,早早开始科举之路。第一步,院试顺利通过,他已经二十有三,绝对晚婚年龄,同窗好友推荐妹妹,这个时代本就盲婚哑嫁,林正答应下来。
  • 我们都有强迫症

    我们都有强迫症

    本书详细讲解强迫型病态人格的成因、行为模式以及如何调整。在文中将列举大量真实的患者案例,便于读者的理解。在事例中找到自身困惑的所在,从而抓住矛盾和恐惧的根本,以最为有效的间接手段解决生活中辗转反侧也难以通明的各种学习、工作、婚姻、社交的问题。通过了解人格心理理论,使我们更加理解社会问题,通达人情冷暖,学会回避社交风险,解决人际矛盾,成为高明的问题终结者和自己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