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5100000003

第3章 救亡危局中的(1)

国民道德谱系建构

清末民初北京的国民道德建设,是在整个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被迫进行民众道德谱系重构的背景下展开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知识界历来是民族危机中最先嗅到危险气味进而推动社会变革的先行力量。受中国传统“以德治国”思维的影响,他们在国家危局中日益意识到“新民德”对救亡的重要性,他们的“新民德”鼓吹和活动逐渐影响到政府当局的决策,迫使实行了近二千年之久的儒家“臣民”道德谱系发生分化,新兴“国民”道德因素不断涌现进来。只有总体把握这场由新知识界发动的中国国民道德谱系重构的思想运动的内在理路,才有助于进一步剖析当时北京国民道德建设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中发生和发展的缘由、过程及其价值。

有清一代,统治者倡导儒家忠孝伦理,民众按照《圣谕广训》接受道德教化,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宣讲制度,维系着日常的社会伦理秩序。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地位开始受到挑战。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重,社会进化论流行,新知识界积极引进近代西方自由、平等、进取、合群等新伦理,传统文化的固有中心地位进一步受到冲击,儒家忠孝伦理被迫接受新形势下的结构性改造,“公德”与“私德”之辩响彻云霄,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传统“臣民”道德谱系,由此开始了向现代型“国民”道德谱系的转化。

一、民族危机与现代意义“国家”的登场

在西方列强入侵之前,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保持一种以皇权为中心的“天下”格局,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由于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中国传统政权的统治者将自己统治的心理区域无限扩大,形成一种以中央为中心向地方扩散、以中国为中心向世界其他地方扩散的同心圆统治状态。这种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统治,即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由近到远、由华夏到夷狄发挥一种影响力。这种“天下”格局使得中国士大夫阶层习惯了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元化世界观察模式,这里的“治国”之“国”实指为朝廷服务的政权,是一种内倾型的自我国家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国家概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在闭关锁国政策下,士大夫对于那些化外政权只是视为儒家教化未及普及的蛮荒之地,根本不具备与朝廷平起平坐的资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士大夫强势的文化优越感的自慰下,世界其他国家都被自我内倾型的“天下”意识屏蔽掉了。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虽然在武力上多次征服清军,其国力已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边疆少数民族。但是,士大夫阶层中的大多数人初时却缺乏这种敏感,他们盲目地以为东来的西人虽然武力上一时占有优势,但毕竟跟以往的“夷狄”一样,技艺战法可能精于中国,但在精神价值领域毕竟还属蛮荒之邦,因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至“中体西用”的技术改进路线,其思想意识里掌握精神文化要津的中国文化优于仅擅物质文化的西方文化的文化优越感是还是相当强的。这种文化优越感导致晚清多数士大夫仍然习惯用“天下”格局观察世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一时还未能彰显出来。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清王朝虽已屡屡受挫于西方列强,但那毕竟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手,士大夫阶层一时还可用对“夷情”不熟这样的借口来聊以自慰。但是,此次交手的对象是曾经同文同种、但已通过向西方学习初步现代化的“蕞尔小邦”——日本,但战争的结果却是“蕞尔小邦”大败“天朝上国”,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浪潮逐渐高涨。这种惨痛的现实,使得士大夫阶层中开始涌现出一股重新审视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思潮。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传统的华夏文明优越论的认真反省。在中国原有的“天下”格局中,华夏文明优越意识非常明显。正是受此种意识的强烈影响,当西方文化东来时,士大夫阶层才习惯以“西学中源”、“中体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中西学关系。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一方面已认识到“天下”已由“郡县之天下”变为“华夷联属之天下”,但另一方面却仍然坚信传统的用夏变夷论,传统的华夏文明优越意识一时还难以调整过来。但到甲午战争之后,这种情况有了较为根本的变化。如在康有为的眼里,天下大势已由“一统垂裳之势”变为“列国并立之势”。这种“列国并立”的提法比起郑观应、薛福成等人的“华夷联属”的提法,其中所蕴涵着的反思意味——中国已由传统观念中的世界中心降为现在世界中与各国并列的一国——显然要浓厚得多。不仅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还从文化进退的角度来重新考察传统的夷夏观,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指出,中国夷狄本无定名,唯视文明程度而论,文明程度高的是“中国”,文明程度低的就是“夷狄”,这对传统夷夏观中较为浓厚的华夏中心主义无疑是一个颠覆。

庚子事变前后,亡国灭种的压力加速在国人传播,以华夏文明优越论为中心的“天下”格局日趋呈土崩瓦解之势,代之而起的是具有现代政治地缘学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按照梁启超研习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观的体会:“国家者,本于人性,成于人为。其所组织,乃共同生活之体,生民自构成之,生民自处理之。”这显然与以皇权为中心、以朝廷为旨归的传统国家概念不是一个层面,而具有更多受到西方近代民权思想影响的现代国家意识。类似的言论,在清末新政时期的留日学生办的刊物上更是到了一个如火山般喷发的程度。一个留日学生就很不气地批判了当时官方主持新政的张之洞“不知国家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朝廷之区别”,并对“以国家为人民之公物”的新国家观念与“以国家为朝廷之私物”的旧国家观念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东方学者日:君使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虽不君,但臣不可以不臣。西方学者日:人人自由,人人平等,君有君权,民有民权,各不相侵,乃底于平。”这种比较并非个案,在辛亥革命时期大量涌现出来的新型报刊中比比皆是,标志着新知识界对中国传统国家概念的弊端的警醒,彰显了他们对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向往与积极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国家概念的传播,不只是来自思想较为激进的新学界,对传统文化心存敬意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无形中也帮了大忙。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针对西学迅速传播的态势,竭力倡导“保存国粹”,昌明“国学”。本来,“国学”、“国粹”在传统社会用之甚少,“国学”初时的意思只是指国家办的中央教育机构,与现代流行的意思并没有什么联系。这两个充满近代民族主义气息的词汇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高频率使用,实际上反映了中西文化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庚予之前,在国内主流思想界,按照中体西用的模式,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中学”高居主体地位,注重实用的“西学”还处于辅助的位置。庚子后国家救亡形势的转急,使得具有富强之效的西学开始被知识界越来越多的人士视为文化的发展方向,以至于“西学”干脆被称为“新学”。这样一来,西方文化实际上已由一个与中国相对待、地理意味浓厚的相对概念,变为一个超越地域、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绝对概念。反之,曾经以“精神之学”保持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急剧下降,甚至被视为过时的“旧学”而闲置起来。可以说,在中国自视为世界文明中心的“天下”时代,中国之学就是世界之学,代表着文明的发展方向,故有“用夏变夷”的“圣学”之名,而无需有“国学”之名。正是在中国越来越由世界文明的中心而沦为世界文明的边缘的过程中,国人原引以为傲的“圣学”,也被边缘化为“旧学”甚至面临生存的危机。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存亡继绝的关头,国粹派学人开始引用“国学”之名,来捍卫传统文化在国家学术中的地位,如黄节所言:“立乎地圜而名一国,则必有其立国之精神焉,虽震撼搀杂,而不可以灭之也”,“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在这些学人看来,一国有一国的文化传统,离开这个传统,国民便失去了民族身份认同的标识,国家不亡也亡了。将国学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标志,显然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而当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演变为显示国民身份认同的标识时,这些国粹论者等于是默认了中国传统文化正由“天下之学”缩小为“一国之学”这样一个事实,也许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坚持“国学”、“国粹”这样一些提法,本来是想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存活的底线,但由于自划牢笼,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剧了中国传统文化地位的下降。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被冠以“国学”的称谓,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所蕴涵着的笼罩一切的精神统治地位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退守一隅、充满近代民族主义气息的国学范畴。历史的辩证法在于,新学人士将西方看做进步的化身,一味引进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甚至有人透露出某种“世界人”的倾向,民族意识并没有特别明显地流露。相反,倒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民族意识的问题,进而在力图保守传统的过程中,通过“国学”、“国粹”这样一些鲜明的符号,将之凸显出来,进而强化了当时国内现代意义“国家”意识的形成。

二、社会进化论与现代“国民”意识的觉醒

在传统“天下”格局下,民族之间形成先进的华夏与落后的夷狄之间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华夏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也形成了明显的二元关系。据《说文解字》解,“民“的意思就是众萌,也就是无知无识的盲从大众。按照劳力劳心的分工决定论,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中,士阶层天然优越于农工商等阶层,因为士是辅佐君王治理朝政的枢纽,对于大多数的“民”来说,政治是那些肉食者的事情,甘心做个“庶民”、“子民”、“臣民”,管好自己的田园才是本分。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人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只有以国家二字并称者,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

现代意义的“国民”概念,是伴随着“天下”格局向“国家”格局的演变,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刺激而逐步涌现出来的。留英归来的严复在其中发挥了播种火种的作用。他通过翻译《天演论》,向懵懵懂懂的国人宣传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社会进化论原理,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强烈的震动:“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成了唤醒国民的犀利思想武器。以此为指针,严复接连发文,倡导“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其中,严氏认为启发民智最为所急,因为危机中的国家要想摆脱困境,不能只是依赖精英,必须能够调动更多的国民参与国家建设。政府不能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凭借其主观意志从外部给百姓施压,而需要从国民自身需要出发,具体来说,就是要废除无实无用的八股取士制度,积极引进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改变国人笼统、空虚、依赖的心习,倡导务实、自治、自利的权利意识。“学则智,智则强”,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呼声,现代意义的国民概念初步形成。

社会进化论实际上含有强者就是真理的强权理论意味,这对于心系变法的康梁等维新派来说,反倒是其大力推行其变法主张的有力注脚。在康有为等人的言论中,经常用土耳其、印度等老牌帝国因循守旧而遭削弱、俄国日本等新兴帝国不断改革而达强盛的实例,来鼓吹变法的现实功用。按照变法理论,培育现代国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康有为鲜明提出“广开学校,以养人才”的建言,希望改变中国传统社会八股取士那种精英主义的育人模式,而建立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注重全民性的国民教育体系,在他看来,八股取士是造成中国国难当头苦无人才的根源,只有形成教养国民的现代教育体系,唤起国民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普及国民现代教育知识,才是救国根本之道。梁启超讲得更清楚: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民与民的竞争,强国是因为其国民关心国家,勇于担负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弱国则相反。那种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的旧式国家竞争已经破产,人人将国家事务当成自己分内之事的新式国家竞争方兴未艾,中国只有顺应这个潮流,才有出路。为此,应打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身份鸿沟——统治者需改变“国家为一家之私产”的自私积习,百姓才能摆脱“国事非民所能过问”的局外人心态,具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国民才能逐步养成。在他看来:“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这应该是新知识界对现代意义“国民”概念最完整的诠释,与传统社会劳心劳力的分工、精英治国的愚民政治相比,这个“国民”概念有着质的飞跃,它期冀着建立以国民自身为主体的新式国民国家。其启蒙价值非常大,对于中国思想界影响深远。梁启超后来发表长篇论文《新民说》,从“公德”、“进取冒险”、“权利思想”、“义务思想”、“政治能力”、“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等方面,系统阐发了作为现代新“国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同类推荐
  • 中华茶道(第四册)

    中华茶道(第四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中华茶道(第三册)

    中华茶道(第三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 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礼教本身就是祸乱之源!墨子雄辩滔滔地向儒家阵营发起攻击。他是思想家,更是行动派。本书以墨子及墨家思想的核心主张为线索,勾勒出了墨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实践活动的轮廓:墨子出身于庶民阶级,却主张封建礼教本身就是动乱的根源;墨子雄辩滔滔,以“兼爱”为武器向儒家阵营发动猛烈攻击,反覆冲撞层层壁垒,批判封建礼教支持者言行不一、矛盾可笑;墨家不是只会辩论,他们同样重视身体力行,墨子提出“非攻”主张,也亲自带领门徒为实践信念而奔走于各国,用行动证明,在那样的乱世中,墨家的主张确实有其合理性,也深具价值。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热门推荐
  • 一盏心灯

    一盏心灯

    佛说这世间的痛苦,源自妄想执着,一切声色货利皆如空花水月。可世人惑道者众,悟道者少,苦苦贪求,得不到,放不下,斗诤坚固,万般烦恼。这形形色色的众生构成了这善少恶多的娑婆世界。小素仙在这尘世里沉浮,她有一双特殊的眼,当夜晚点上一盏幽灯,在她面前便又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 名门长媳:娘子太妖娆

    名门长媳:娘子太妖娆

    本文种田、宅斗、爱情、复仇、家长里短、世间百态别人穿越不是妃子就是小姐,好歹也能是个丫鬟,而她竟然是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已死的人!等等,好像这副身体的身份还非同一般。楚乔烟,十八岁,系东郡尹家长媳,身份颇为尊贵。却也是一日三餐都成问题的悲惨女子。上有婆婆不疼,祖母嫌弃下有姬妾排挤,欲除之而取代还有难缠的小姑,泼辣刁蛮的妯娌一次意外从楼梯上滑落,再次睁开眼,她已不是原来的她。女主语录1:因为以前太掏心掏肺,才弄得现在没心没肺。女主语录2:你匍匐在地上仰视别人,就不能怪人家站得笔直俯视你。女主语录3:生活就像QJ,如果不能反抗,那就好好享受吧!穿越女的存在不在于要改变环境,而是要融入环境中去,身为名门长媳,自然要有名门长媳的风度。楚乔烟的奋斗目标,巩固地位,击败小三,让看不起她的人统统臣服在她的脚下!本文一对一、非女强小果最新新文:《一路锦绣之小户千金》新文《继妹》重开篇《任家五小姐》已上传,亲亲们请移驾,浪费亲亲们一点儿时间,收藏一个哦~地址:追文的亲亲请注意,V章节65章不用订阅,点开“阅读此书”就会发现有免费章节!本文种田、宅斗、爱情、复仇、家长里短、世间百态投票、收藏、留言都是小果的动力!群号:82089784推荐自己的完结文文——《都怪父王过分妖孽)推荐朋友文文:小瑜的《主母烟七七》吾乃攻的《三小姐的无敌魅惑》小鱼的《庶女》云汐月的《夫君别挡道》乐薇的《墙角夫人》
  • 提高社交礼仪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提高社交礼仪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天职。当今社会,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使未来的建设者们具备全面的素质;不但要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也必须掌握人文科学的知识。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人才。一个民族的全体国民要想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就必须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突破口。本选题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助读本。
  • 一胎二宝:亿万甜妻火辣辣

    一胎二宝:亿万甜妻火辣辣

    做不了妻子,踩渣秀恩爱小日子倒也活得倍儿爽。嫁给墨四爷,苏子悦发现自己哪里是虐渣,明显入虎穴了。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赶快收拾东西走人。
  • 至尊王者闯都市

    至尊王者闯都市

    一个各种技能出色的卢兵,回归之后,本想着好好过过日子,然而房东老板棒打鸳鸯,被赶出来的卢兵意外救下一个女人,没有想到竟然是卢兵的上司,女上司漂亮不说,还死皮赖脸粘着他。他是都市里的至尊王者,且看一代王者如何玩转都市。
  •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遇见你之后,都是好时光

    相遇、分离、等待、回忆,最终释然。本书是一本温暖人心的青春文字,书写了当下年轻人感情的各个横切面,与《匆匆那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青春书籍,一起掀起“怀念青春,回味温暖”的热潮。四十八篇独具个人风格的温暖爱情故事,是作者的故事,也倒映着每一个用力爱过的人的影子。值得纪念的时光,与幸福有染,与憾恨无关。
  •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由梁治平将其近三十年学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编为自选集,侧重于当下的法律与社会。《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收录的二十余篇文章以“法治”为主线,从一个法律文化学者的视角观察法律对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渗透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改变,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法律现象及制度问题作出了多方面考察与研究,不仅阐发了现实行为、事件和制度的内在关联,同时对法治在当代中国的含义和意义,它与中国社会的内在关联,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和前景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 精灵世界那年岔路

    精灵世界那年岔路

    想知道大力士特性的请假王多强吗?想知道太阳之力的相对太阳之护特性是什么吗?想知道伊布龙系进化吗?想知道除了精灵球的收服方法吗?想知道没出现过的新的精灵吗?都在这里书里全部都有这是披这神奇宝贝外皮的玄幻宠物文精灵世界那年岔路了所以别用原著一切以作者设定为主本书正确阅读方式,点击收藏,开始阅读,阅读之后看到不喜欢,放着养几天继续阅读,这样看几章妳就又会喜欢,16章前大概都是设定和交代关系,所有觉得无聊可以大概阅览,感谢你看完使用说明书。PS更新稳定?1更
  • 恐怖谷

    恐怖谷

    为英国著名侦探小说作家柯南道尔的一篇中篇小说,讲述了伯斯东庄园的主人道格拉斯不幸惨遭杀害,死状奇惨无比,而死者的尸体旁边留有卡片,上面潦草地写着“V.V.341”的字样。福尔摩斯解开了密码,可是却卷入一宗离奇的凶杀案之中。本作推理引人入胜,结构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鲜明,涉及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
  • 屠格涅夫经典

    屠格涅夫经典

    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几乎都可以视为诗歌与散文相结合产生的形式,而且是典范的俄国诗歌和俄国散文相结合产生的新形式,是典范的俄国浪漫主义和典范的俄国现实主义相结合产生的新形式。同时,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本书收录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散文诗33篇、《猎人笔记》精选及短篇小说《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