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由于自我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对爱的表达方式自然也会不同。你可能认为父母只管工作不关心你是不爱你,但是父母却认为为你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挣更多的钱供你读书,送你去深造才是爱你;你可能认为父母爱你就不应该打你,父母却是“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然而为了让你改掉缺点,不得已而为之;你可能认为父母反对你与一穷二白的人结婚是不爱你,然而父母却是因为爱你,怕你错结了缘分,一辈子吃苦受累……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永远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那种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在我们的生命中,最伟大、最贴心、最美妙的力量莫过于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样,这份爱,也永远值得我们去耐心体味,细细品读。
父母爱子女,不管方式怎样,他们总是无私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作为子女的我们,对父母也应该多一些关心,以自己的爱来报答对父母的爱。
这是一个做女儿的讲的一个小故事,从中或许能够获得怎样去孝敬父母的一些启示。
有一次,因为忘了一份文件,我从单位返回家中。推开门,看见父亲独自坐在沙发上对着窗外发呆,我走到父亲身边,他没有察觉,看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又有一次,快下班时,我为了参加同事的生日聚会回家换衣服,看到父亲呆呆地站在窗前出神,我换好了衣服出来时,父亲还是那种姿势。
我开始在意了,时不时留意父亲,竟发现父亲常常会一个人发呆很久,他就那样一言不发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恍然明白,父亲有的是大把的孤独时光:报纸看完了,他不爱看电视,也不爱去邻居家串门,他只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若有所思”,他的生活看似平静悠闲,其实很苦很难熬。
第二天上班后,我就给父亲打电话:“爸,我今天走得匆忙,碗筷也没收拾,你洗一下吧;盆里还有几件衣服没来得及晾晒……”父亲大声地一一允诺。下班回到家,父亲乐呵呵地对我说:“孩子,你交待的‘任务’都完成了,我还把你没来得及拖的地拖了。”
此后,我总是刻意地留一些杂活给父亲,每每下班回来后,我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的家和父亲的笑容。
我这一“懒”,父亲便有了“用武之地”,每天显得忙忙碌碌,神采奕奕,还会时不时乐呵呵地告诉我他的“工作计划”。看着父亲充实的生活和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开出了欣慰的花朵。
其实,孝顺有许多种方式,爱也有许多种方式。当你看到父母丰衣足食背后落寂的眼神时,不妨给他们找点儿事儿做,让他们感觉自己依然宝刀未老,依然老有所用。
著名歌手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曾响遍了大江南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唱出了父母的心声。常回家看看老人,不但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还要多观察父母,关心老人的精神需求,让老人过得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这是做儿女的该做的事情。
一个年轻有为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离家乡100公里以外的城市。父亲早逝,身为长子,每个月他都雷打不动地回老家看望母亲。
返乡的车票是用质地较厚的彩色胶纸印刷的,每次,母亲都对他说:“孩子,你的车票挺好看的,送给我吧!”他笑一笑,就把车票送给母亲。晚上他就睡在母亲的土炕上,每次回家,母亲都只留下那张车票。
后来,他恋爱、结婚、生子,开始每两个月回一次家。再后来,他担任单位领导,更忙了,有时甚至半年才回一次家。后来,他有了专车,不再坐长途汽车。母亲慢慢地也就不再向他索要车票了。
10年过去了。他已是一位市长。有一天晚上家里电话响了。老家的弟弟打来了长途,说母亲突患脑出血,生命垂危。一个多小时以后,他便见到了母亲。这时,他突然发现母亲已是白发苍颜,衰老憔悴。见了一面,天亮时母亲就去世了。
他带领兄弟姐妹们,披麻戴孝,安葬了母亲。
整理母亲的遗物时,他从母亲的那只樟木箱子里翻出了一本中学课本,那是昔日母亲用来夹鞋样的。他翻开来,书内竟整齐地夹着一沓车票——他当年每次返乡看望母亲时留下的车票。
他再一次泪流满面,他后悔,为什么母亲健在的时候不多回几次家。回市里时,他只带走了那一沓花花绿绿的车票。
他常常把车票的故事讲给周围那些父母尚在的朋友们,极力使他们意识到父母对子女有一种深深的牵挂。他说,多回家看望看望老人吧,哪怕只停留片刻。否则,也许你也会有深深懊悔的那一刻。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巨大的遗憾还继续发生在很多人身上。如果你还幸福地拥有父母之爱,那么,请别忘了,在百忙中抽出点时间,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跟爸爸谈谈……
一个有爱心的人,不仅能够给自己的父母创造丰衣足食、休闲安逸的物质生活环境,而且他们还懂得关注父母的内心感受,明白父母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父母孤独的时候能够多给他们一些陪伴,在父母无聊的时候,能够给他们找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做……
其实,在生活中,父母在衣食无忧的同时,便开始渴盼儿女们的精神关爱。人老了会对子女有一种依赖,也会变得敏感、脆弱。因此,作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多去了解父母的想法,要深入到父母的内心,把自己的这份关心真正地送到我们父母的心里。
做到为他人日行一善
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一次无意中的善举会在哪一天得到丰厚的回报。
十五岁起,古铁雷斯就跟随父亲来到异国他乡打工。每次出门前,父亲都这样告诫他:只要有人答应教你英语,并给一顿饭吃,你就留在那儿给人家干活。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海边小饭馆里做服务生。由于他勤快、好学,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为了能让他学好英语,老板甚至把他带到家里,让古铁雷斯和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一天,老板告诉他,给饭店供货的食品公司将招收营销人员,如果他乐意的话,他愿意帮助引荐。于是,他获得了第二份工作,在一家食品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
临去上班时,父亲告诉他:“我们祖上有一遗训,叫‘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父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的家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现在你到外面去闯荡了,最好能记着。”
于是,当他开着货车把燕麦片送到大街小巷的夫妻店时,他总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帮店主把一封信带到另一个城市,让放学的孩子顺便搭一下他的车……就这样,他乐呵呵地干了四年。
第五年,他接到总部的一份通知,要他去墨西哥统管拉丁美洲的营销业务,理由据说是这样的:该职员在过去的四年中,个人的推销量占佛罗里达州总销售量的40%,应予重用。
后来,他所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大。他打开拉丁美洲的市场后,又被派到加拿大和亚太地区;1999年,被调回了美国总部,任首席执行官。
就在他被美国猎头公司列入可口可乐、高露洁等世界性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候选人时,美国总统布什在竞选连任成功后宣布,提名他出任下一届政府的商务部部长。
现在,卡罗斯·古铁雷斯这个名字已成为“美国梦”的代名词。古铁雷斯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并不一定取决于某一次大的行动,我认为,更多的时候,取决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善举。
善待他人,善待身边的同事,即使是在自己疲劳和烦闷的时刻,也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我们生活的意义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生活中的其他人。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不要拒绝帮助别人。不要因为帮助别人没有回报而沮丧愤懑,也不要因为他人把你的帮助看做理所当然而委屈郁闷。从最终的意义上,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因为即使我们没有得到其他什么,我们也没有放弃“善良”。
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活的辩证法时时处处启迪着我们: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只顾及个人生命和利益的存在。个人不能离开他赖以生存的群体,不能离开由这些群体所构成的社会;个人的生命价值是由他人、社会给予评判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出来。因此,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中时刻不能脱离集体、社会;个人必须为大众,为社会承担责任,作出贡献,奉献自我。一个人只有当超越自己生命的狭小圈子,而热心投入到社会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前有个国王,非常宠爱他的儿子。这位年轻的王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要什么有什么。可是,他从来没有开心地笑过一回,常常愁眉紧锁,郁郁寡欢。
有一天,一位魔术师走进王宫对国王说,他能让王子快乐起来。国王兴奋地说:“如果你能办成这件事,宫里的金银财宝你随便拿。
魔术师带着王子进了一间密室,他用白色的东西在一张纸上涂了些笔画,然后交给王子,并嘱咐他点亮蜡烛,看纸上会出现什么。说完,魔术师走开了。
年轻的王子在烛光的映照下,看见那些白色的字迹化做美丽的绿色,变成这样几个字:“每天为别人做一件善事。”王子依此去做,不久,他果然成为一个快乐的少年。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有人之所以生活得有意义,很快乐,有丰足感,是因为他能奉献,而不是处心积虑地想到占有。奉献给人一个实现自我的空间,因为他知道要努力工作,为社会服务,他知道要肩负一个帮助和安慰大众的使命。在那努力的目标之中,他发现了生活实现的空间。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受全世界敬仰的德兰修女,由于和英国平民王妃戴安娜的去世日期相近,所以有人将她们二人相提并论,但她们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
德兰个子瘦小,相貌普通。她不知多少次在污秽、肮脏的街道拥抱那些身患皮肤病、传染病,甚至周身流脓的垂死病人,她把他们带回自己的住处,照顾他们,安葬他们,让人们享受她的奉献。
许多人一谈到德兰修女,都说她是个伟大的人,和她相比,自己实在太渺小了。可德兰修女却说:“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
德兰修女一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她所做的,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顾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洗脚、抹身;当他们被别人践踏如尘的时候,还给他们做人的尊严,仅此而已。
刘备曾教导儿子刘禅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力量都不如善良的力量大。善良并不体现在礼物上,而在于一个人诚挚的内心。有的人能从钱包里掏钱出来送给别人,但他的心却冰冷漠然。
或许,我们做人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德兰修女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如果常存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好心,这个世界定会减少许多忧伤和怨叹。
做好人,不要做坏人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孩子看完影视剧或故事书,常喜欢谈论说“我们好人……他们坏人……”,无形中把他自己放进好人的行列,把好人的胜利作为他自己的胜利。
从这种自然流露的喜欢做好人的心理看起来,我们倒可以相信“人之初”的确是“性本善”的。孩子们都愿意当好人,都维护好人,同时也厌恶坏人,希望自己站在好人的行列,帮他们伸张正义,打倒坏人。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好人和坏人的分界点在哪儿。
好人通常被人们称之为高尚的人。就高尚而言,主要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而思想品德又主要体现在他们做的一些事情中。一个道德高尚之人,根据他们做事的原则可分为舍己为人型、舍生取义型、互惠互利型,等等。相反,道德败坏之人也可根据他们的原则,而将之分为损人利己型、损人又不利己型,等等。
好人与坏人在品质上有着天壤之别,好人受欢迎,坏人惹人恨、惹人厌。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可能会说,我准备做一个虚心好学、态度诚恳、乐于助人的人,不说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最起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这也在好人的范畴之内,相信你能够做到。
某一个下雨天的下午,有位老妇人走进匹兹堡的一家百货公司,漫无目的地在公司内闲逛,很显然是一副不打算买东西的态度。大多数的售货员只对她瞧上一眼,然后就自顾自地忙着整理货架上的商品,以避免这位老太太去麻烦他们。
其中一位年轻的男店员看到了这位老太太,立刻主动地向她打招呼,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有需要他服务的地方。这位老太太对他说,她只是进来躲雨罢了,并不打算买任何东西。这位年轻人安慰她说,即使如此,她仍然很受欢迎,随后搬了把椅子请她坐下休息,并且主动和她聊天,以显示他确实欢迎她。当她离去时,这名年轻人还陪她到街上,替她把伞撑开,这位老太太向这名年轻人要了一张名片,然后径自走开了。
后来,这位年轻人完全忘了这件事情。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被公司老板召到办公室去。老板向他出示一封信,是位老太太写来的。这位老太太要求这家百货公司派一名销售员前往苏格兰,代表该公司签下一大批百货的订单。
这位老太太就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也就是这位年轻店员在几个月前很有礼貌地护送到街上的那位老太太。
在这封信中,卡内基夫人特别指定这名年轻人代表公司去接受这项工作。这项工作的交易金额数目巨大。这名年轻人如果不是好心地招待这位不想买东西的老太太,那么,他将永远不会获得这个极佳的晋升机会了。
生活中的奇迹,其实就发生在你不经意的言行之间,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友善的致意或一项小小的援助计划,都能让对方体会到你的爱心和真诚。这个故事只讲述了那个年轻人的一个小小的举动——搬一把椅子让老妇人坐着避雨而已。可是,为什么其他人就做不到这一点呢?这可能就是做人的差距吧!
然而,就是这么微不足道的差距,却决定了一个人品质的高尚与否。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并不是非得在大是大非中才能体现,往往在一些人眼里不屑一顾的小事,就能表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对于一个身陷绝境的穷人来说,一块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受一下极度的饥饿,或许还能干一番事业,开创自己富有的天下。
对于一个迷途难返的浪子来说,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重建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勒马之后,闯出自己美好的天地。
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你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了。不要小看对失意者随口说的一句温馨的话语,对将倒者从旁轻轻伸出的扶助的双手,对无望者寄予的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支持和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