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152—219),名羽,字云长,“公”为尊称。河东解县(今山西盐湖区常平村,一说今临猗县西南)人。三国蜀汉大将。东汉末亡命涿郡(今河北涿州),从刘备起兵。建安五年(200),刘备为曹操所败,关公被俘后,极受优礼,并受封汉寿亭侯。后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214),关公镇守荆州。二十四年(219),关公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终因后备空虚,被孙权袭取荆州。关公兵败被杀。
关公生前仅被告封过“汉寿亭侯”。死后,蜀汉后主刘禅于景耀三年(260)追谥关公为“壮缪侯”。
关公由侯进公,再进王,始于宋代。宋崇宁元年(1102),被封为“忠惠公”,是封公之始。三年(1104),又封“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8),封“昭烈武安王”,这是关公封王之始。宣和五年(1123),改封“义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二年(1128),加封“壮缪”。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英济”。元天历元年(1328),加封“显灵”。元至正十三年(1353),武宗颁发“关庙诏”,关公的封号达88字,即“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倭侯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把几乎所有的官衔都加到了他头上。
关公封帝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但具体是万历哪一年,主要有四种说法:
万历十年说
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撤掉前朝所加封号,恢复“汉寿亭侯”。但洪武二十七年(1394),却又建关羽庙于鸡鸣山之阴,恢复明以前的祭拜。建文三年(1401),朱棣夺得皇位,在南京建关庙。正德四年(1509),明武宗朱厚照下令,全国关庙一律改称“忠武庙”。
万历十年(1582),神宗朱翊钧封关公为“协天大帝”,这是关公最早封帝的记载。(见清光绪《山西通志》)
万历十八年说
《解州志》记载,万历十八年(1590),关公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
万历二十二年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虽然关公万历十年、十八年两次被封帝,但仍未超出道教神祇系统。万历二十二年(1594),应道士张通源的请求,朱翊钧进关公爵位为“帝”,才是关公爵位正式由“王”为“帝”之始。关庙的称谓亦由“忠武”改为“英烈”。
万历四十二年说
万历四十二年(1614),敕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自是相沿有关帝之称”。同时,封关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关平为“竭忠王”,关兴为“显忠王”,并以宋名臣陆秀夫、张世杰配祀关公。
上述四种说法,只有第四种注明出自野史记载,其他三种说法都未标明出处。笔者翻看《明史》,并未找到关于关公封帝的任何记载。《明史·礼志》也无祭祀“关圣帝君”的礼制,直到《清史稿》中才出现。《明史》为什么不记,有待进一步探讨。有清一代,正史对关公封帝记载颇详。《清史稿·礼志三》“关圣帝君”条记载了清代八个帝王敕封或加封关公为帝,追封关公三代公爵的情况。早在清初都盛京(今辽宁沈阳市)时,就在地载门外建关公庙,赐额“义高千古”。世祖(顺治)入关,复建关庙于地安门外,岁以五月十三日致祭。顺治九年(1652),敕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按照常理,顺治应在明万历四十二年封帝的基础上加封,而不是另行敕封。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原因可能和朱元璋否认前朝封号一样,对明代封号不予认可,重新开始封帝,这是其一。其二,明万历时关公就根本没有被封帝,顺治九年(1652)才是首次敕封。但有万历年间关帝像为证,这种说法似乎不好成立。究竟什么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雍正三年(1725),追封关公三代公爵,曾祖曰“光昭王”,祖曰“裕昌王”,父曰“成忠王”,供后殿,增春秋二祭。关公在洛阳、解州的后裔并授“五经博士”,世袭承祀。
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封“灵佑”;嘉庆十八年(1813),加封“仁勇”;道光中,加封“威显”;咸丰二年(1852),加封“护国”;咸丰三年(1853),加封“保民”,后又加封“精诚绥靖”;同治九年(1870),加封“翊赞”;光绪五年(1878),山西大旱三年,终于普降透雨,故加封关公“宣德”二字。至此,关公帝君封号达二十六字,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各省关帝庙亦一岁三祭,用太牢,陈设礼仪略如京师。
总之,不管明清两代有无正史记载,但都缺乏关公封帝的实物证据。解州关帝庙收藏的万历时期有纪年的关帝像,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解州关帝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武庙,建国初期就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最初称“文物保养所”,直属省管。20世纪60年代后,改为“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下放地方管理)。老所长张洁严同志把一生献给了党的文物事业,不仅对保护关帝庙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嘉奖,而且潜心收藏了一批元明清极为珍贵的关公像和关帝像。有的像目前只有解州关帝庙有收藏。20世纪90年代,应洁严同志的请求,山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派专家对这批关公像和关帝像进行了鉴定。2002年,受省文物局委托,山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再次对这批像进行了鉴定和登录、拍照。经过两次鉴定,共确认明万历年间有纪年的关帝像五尊,他们是:
(1)万历十一年(1583),铜铸关帝坐像;
(2)万历三十一年(1603),铁铸关帝坐像;
(3)万历三十六年(1608),铜首铁身关帝坐像;
(4)万历三十八年(1610),木雕彩绘关帝坐像;
(5)万历四十年(1612),木雕关帝坐像。
这五尊像都是帝装像,头戴梁帽,身着龙袍,腰系玉带,脚穿云头鞋,并都有确切的纪年,且都比万历四十二年(1614)早。如万历十一年(1583)的关帝铜坐像,其铭刻在座的两侧,有阳文“万历十一年三月七日……”等字样。这一尊像的发现和收藏,可以证明至迟在万历十一年(1583)以前关公就封帝了,不然不会出现帝装关公像。在封建社会,如没有皇帝敕封,擅自铸造帝王像,是犯杀头罪的。因此,清光绪《山西通志》关于万历十年(1582)关公被封为“协天大帝”的说法是可信的,比“万历四十二年封帝说”早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