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尊崇为中国武圣的关公,自公元219年死后,在近1800年中,被历代统治阶级和民间奉为“忠诚、义气、神勇”的代表人物。关公的地位也由侯进公,再进王,再进帝,封号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长。他的事迹被渲染,并加以神化,社会各阶层都极力尊崇和祭祀他。民间大众把他当作追求的精神偶像,企盼他的神灵护国佑民;佛教把他作为护法神“伽蓝”供奉;道教尊他为“翊汉天尊”;儒家把关公当作春秋大义的践行者,把他“圣”化;皇家封侯、封王、封帝,在不断升温的敕封中,关公成为维系皇权、神权、伦理纲常的万能神灵;军人把他尊崇为战神、武神、保护神;商界把他奉为“财神”;社会组织用关羽的“江湖义气”维系组织、强化纪律,等等。关公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神灵”。
特别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关公封帝以后,明清两代对关公的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关庙遍布全国村村寨寨和世界各地,香火越烧越旺,膜拜者接踵而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庙。关庙早已成为伸张正义、惩治邪恶、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护佑一方平安、为百姓谋福祉的重要场所了。
关庙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封关公为“汉寿亭侯”(关公生前唯一封号),到宋崇宁元年(1102)的“忠惠公”,在900余年间,各地陆续出现了奉祀他的庙宇;二是自宋大观二年(1108)封关公为“昭烈武安王”,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学界公认的关公封帝时间)封关公为帝的500多年间,纪念他的庙宇陆续增多,并统称为“关王庙”;三是自万历四十二年(1614)关公封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30多年间,关庙遍布全国城乡,并统称为“关帝庙”。关帝庙在山西也称老爷庙、大庙、圣帝宫、关庙、武庙、关岳庙(同祀岳飞)、三义庙、关圣帝庙、崇武庙、佛爷庙、春秋阁、关帝阁、关老爷阁、仁勇大帝庙、三圣关庙、结义庙、汉寿亭侯庙、关圣庙、忠义祠、文武庙、帝君庙、关爷庙、关公庙、菩萨老爷庙等,名称繁多。
山西关庙最多时有三万处左右,现存较完整的有1036处(1988年,第二次文物普查统计数字)。其中太原54座、大同35座、阳泉18座、长治224座、晋城149座、朔州54座、忻州139座、吕梁45座、晋中97座、临汾88座、运城80座。从时代上看,最早的是阳泉和定襄的宋金关王庙;从规模上看,最大的是盐湖区解州关帝庙;从数量上年,大量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关帝庙。
本书以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庙为考察对象,概述现存关庙的情况,并简论关公崇拜和关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