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3100000003

第3章 关于撰写回忆录的问题(2)

关于苏共二十大以后的中苏两党关系,我最熟悉,也是我的回忆录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这个问题,我对赵仲元说了,你同阎明复两个人商量,情况你们最了解,手上也有材料,可以先去整理一个稿子交给我,然后我们讨论、修改,不像别的问题,必须是我谈了,他们才能动手写。现在我不干扰你们。

现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党的两位领导人毛泽东、***之间的矛盾产生和发展过程。这在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中是有反映的。你要写中央办公厅20年,对这些是无法回避的。但是,怎么写,需要认真地考虑。

如果回忆录第二册只写中央办公厅本身的工作,那很简单,有万把字就够了。办公厅的工作实际上就是秘书工作,处理中央交办的日常事务。主要是处理文件和生活服务,还有安全保卫。我在中央办公厅这个岗位上,就是中央交办什么就办什么,所以我常说我是“听用”。比如,1962年精减城市人口,动员2000万人口下乡,就是我办的。我是中央精简小组组长,经常办事的就是马文瑞、郗占元和我几个人,搞了一年多。

中央办公厅有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各种制度。过去在延安时,办公厅管的面比较窄,各种制度有也只是个雏形。以后逐步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央办公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摊子”,机构和各种制度都逐步健全,如保密制度,机密文件的管理、文书立卷和归档制度,中央档案馆的建立等等。中央档案馆是我和曾三两个人积极筹划,在周总理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中央办公厅的机构也是有分有合,时分时合,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地变化。还有一点,由我那时起直到现在,中央办公厅和地方各级党委办公厅没有隶属关系。那时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都提出要中央办公厅领导,我说这不行。各级党委办公厅是为你们的同级党委服务的。你们党委要你们做什么、怎么做,你们就做什么、怎么做,业务上可以互相交流经验,但是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关于中办本身的问题,我的回忆录里可以写一点,也可以不写。如果写,笔墨不能太多。

写中办20年,还是要靠中办的几位老同志。他们都很积极、很热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情况,写起来得心应手。陈麒章也是80岁的老人了,他仍自告奋勇写出了那篇《高饶事件》。他所以写得好,因为他也是亲身经历,熟悉情况嘛。当然就回忆录全书讲,要靠中央文献研究室。这方面,应该讲李琦已经尽了很大力量,除了章学新、龚希光这些已经退下来的老同志以外,还设法从文献研究室给我们挤出了几个年轻的业务骨干。但是像现在这样搞下去,时间要很长。要考虑他们工作也很忙,不可能长期抽出这么多力量来帮助我搞回忆录。因此,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力争朝夕。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取掉,要有一个总体布局。

最后,“文化大革命”写不写?如果写,在我这本书里也只能简单地写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罗织了什么罪名,受了什么折磨就可以了。还有,由于我的问题株连了很多好同志,要向他们表示歉意。

写回忆录最可靠的是历史文献

杨尚昆说:

写回忆录要充分利用档案。我想,周总理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结束以后,要请档案馆的同志来谈一下,可不可以直接同他们建立关系,我们这里的同志可以到他们那里去看点材料。我认为写回忆录最可靠的还是历史文献,比如哪件事发生在哪年、哪月、哪一天,当时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仅仅靠个人的回忆是说不清楚的。原来中办机要室编的《中央工作大事记》可以找出来看看,作为线索,可以引出很多回忆。薄一波写《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就使用了它嘛。刘吉顺从陕西带回的那些材料很好,我都看了。关于那时胡耀邦和刘澜涛发生争论的情况,现在也可以写一本书。当时西北局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左”的,胡耀邦反“左”反得厉害。胡耀邦的文章很漂亮,他到陕西以后给毛泽东写了一个题为《走马到职报陕情》的报告,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这次你们到广东去也取回了不少材料,都很好。你们根据这些材料整理的那篇《在改革开放的前哨》我也看了,广东那一段的情况大体上就是这个样子,比较容易写。所以,应当请中央档案馆的同志了解我们这里的工作情况,给我们一点配合。

1998年2月25日,杨尚昆请中央档案馆的同志来谈利用档案问题。他说:

我打算写一本回忆录。这一来就要查阅很多材料。我手上什么历史材料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我自己保存下来的日记,“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被人抄家抄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给我平反的时候,原来专案组的人说这些东西都烧掉了。但是究竟烧掉没烧掉,谁都拿不出一个凭据来。最近,崔双甫从已经撤销的“中办政治部”遗留下来的废品堆里给我找回来一个帆布箱。箱子里面除了一些信件、照片、杂物外,还有几本日记。日记只有1949年到1967年的一部分,很不完整。我的日记也没有很大的用处,因为日记里只写哪一天做了哪些事,并没有具体内容。但是从日记里可以搜集到我的历史脚印,多少有些参考作用。现在要写回忆录,我想请你们帮助我再找找,看能不能把遗失的部分再找回一些。

我在中央办公厅搞了20年,这20年的档案原来由机要室档案科立卷归档,比较完整,听说这部分档案已经移交给你们了。现在就是要看看你们那里有哪些和我有关的材料,请你们提供给我们使用。具体办法你们去商量,当然要按照你们的规矩办。我们这里怎么保管、使用也要立个规矩,不能把你们的材料随便拿给第三个人去看,那不行。现在大家都在抢材料,抢到一点材料就去写东西。不是叫“市场经济”吗?我们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请你们帮助找些档案材料,要按照你们的规矩,你们的规矩也是过去在我主持下订立的。我不能违反我自己立的规矩。当然,原来立的那些规矩你们已经把它进一步完善了,所以还是按照你们的规矩。你们提供给我们使用的材料,我们向你们负责,严格保密,保证不扩散。

关于回忆录中如何反映中苏两党关系问题

1998年3月24日,杨尚昆同阎明复、赵仲元谈话,他说:

前些日子我约中央档案馆的同志来,商量写回忆录要利用档案,请他们给以支持的问题。他们告诉我,他们也买了一批苏联的档案,但是还没有翻译,有些什么重要内容还不知道。据我了解,现在我们国家从俄国买了不少档案回来。但是买回来以后基本上没有动,就是说没有组织力量翻译。到俄国买档案的单位很多,但是相互间缺乏通气。我现在跟你们商量一下,我想关于中苏关系,就是从苏共二十大以后到赫鲁晓夫下台,这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只有我们几个人。外交部那时都不大清楚这些事情,因为那时实际上把这一部分工作拿到中央办公厅来了。苏联驻华大使馆有事直接打电话给中办,他们的大使差不多每个月都要求见我一两次,很多事情通过我转达,而不是经过外交部。所以中苏关系离开我们这些人,许多情况说不清楚。

中苏两党吵架的时候,斗争最坚决的是阎明复。在会场上,人家有多大的嗓门他就有多大的嗓门,因为他那个时候真动感情了。我现在想,可否由外交部牵头,包括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央联络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还有中央文献研究室,把各自掌握的东西开出个目录,然后集中起来大家合力把这一段的中苏关系认真地研究一下。在这个基础上,你们两个参加进去,把这一段历史详详细细地整理出一篇东西来。否则,谁掌握一点材料,谁就写一篇东西发表,不但出不了真正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弄得不好还可能引起许多问题。你们是不是找外交部商量一下,请他们牵头把这件事搞起来,因为这也是外交史嘛!

我觉得我的回忆录不算什么,慢一点也没关系。现在趁你们两个在,我还在,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给他们补一补,叫“补白”。要把力量组织起来,弄点经费,一起搞一下。将来我的回忆录可以从这里抽出一两个问题交代一下就行了。

从中苏两党两国的历史关系上讲,斯大林时代,当然也包括后来的赫鲁晓夫在内,总认为我们不听他们的话。所以他们对我们的做法也有很多是不赞成的。那时苏联确实是大国沙文主义。比如,他们提出不准第三国进入我们的东北、新疆,还有保留在我们的旅顺、大连的特权问题,等等。那时有的苏联专家在我们这里态度也很坏。科瓦廖夫就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90%以上都是俘虏兵,是农民,纪律涣散。这简直是莫明其妙,不知根据何来。另外,他们还认为中国以周恩来为首,外交部的一批干部都是亲美的,黄华是亲美的,王炳南也是亲美的。为此,我同阿洛夫还吵过一架。我问阿洛夫,你说他们亲美有什么根据?王炳南同美国根本没有关系嘛。他无言以对。还有,阿洛夫在延安时看到我们同美军观察组的关系搞得比较好,也不满意。在他看来这就是亲美,亲美是我们外交的基本政策。有这么一个故事,你们可能不知道,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陈毅留守北京。有一次尤金跟陈毅开玩笑,说现在他们都到山上去了,北京就留下你一个人,你可以大权独揽,你可以搞政变嘛。陈毅把这件事反映到毛泽东那里去了。毛泽东就认为苏联有一个颠覆我们政权的计划,寻找我们党里的赫鲁晓夫。后来就认为这个赫鲁晓夫已经睡到我们的身旁了,所以,什么“秘密录音”问题呀,等等,都联系起来了,就是怕他老人家百年之后也有一个中国的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

同类推荐
  • 了凡处

    了凡处

    中国传统的官员,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我们现在的官员体系里,官员的人文素养缺乏整套的体系。但是在中国传统的结构里面,修身正心的体系,是主流的体系。本书从了凡的为官之道、从政之风来看了凡的实践主张,以期给我们当下如何为政,提供一个传统优秀官员的借鉴。
  •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治理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大课题。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裂变过程,社会位置的差异、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见使这一过程充满着隔阂、矛盾、误解、偏见和冲突,而最为社会情势表征的舆情恰是其中最为活跃和富有驱动力的一道社会景观。本书将社会裂变中的传舆情态势及问题的治理分别置于社会学和舆论学视野下,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释与现实图景呈现。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
  • 皇权的战争

    皇权的战争

    “皇权战争”和“帝王术”是封建专制的本质和精华,它决定了王权对人权的任意侵犯,决定了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与奴性,因此,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年来的大不幸。本书通过大量真实的历史案例来揭示帝王封建专制的本性,为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 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的党群关系问题研究

    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的党群关系问题研究

    张哲所著的《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的党群关系问题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及党群关系理论出发,立足于利益多元化格局的背景,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剖析党群关系背后的利益关系,直面利益多元格局中党群关系出现的新问题,求证利益多元格局中党群关系嬗变的原因和时空边界,提出并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党群关系新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群关系理论支撑范式。旨在使读者正确认识利益多元化格局中党群关系的变化,为我党更好地履行利益整合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发展提供依据。
  • 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史

    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史

    2013年,中央情报局(CIA)前雇员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让美国颜面扫地,也把这个神秘的情报机构再次带进人们的视野。CIA是如何诞生的?它在美国和世界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都干了些什么?本书将为你揭开中央情报局的神秘面纱。
热门推荐
  • 妖孽帝后:傲娇魔帝心头宠

    妖孽帝后:傲娇魔帝心头宠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特工,穿越成了落魄废材,天不怕地不怕,抓神兽,炼糖豆,寻秘宝,探古迹,揍渣男,虐白莲,可谓混得风生水起。可一穿越就被大陆禁忌给吃干抹净了,这是个什么情况??揍几拳?打不过怎么破?!那就跑呗,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下一秒她被他壁咚到墙角。“女人,你救了本君,本君要以身相许。”“我可以拒绝吗?”“本君的女人,没有拒绝的权利!”“……那我可以……”“你可以享受本君对你的宠爱……”
  • 民国毒商:女人我最大

    民国毒商:女人我最大

    一个普通身世的来上海打工的女孩,因为做微商送面膜不小心穿越到民国,她到底经历了什么,让她不仅仅成为了亚洲护肤品女王,还成为了民族女英雄?她又有什么样的魅力和胆识,不仅仅让同龄的男人喜欢她,还让比她爹都大的民国上海富豪想娶她做大太太?最终,她嫁给了谁?最终,她是因为笼罩的光环和荣誉而留在了民国,还是放弃了一切财富穿越回上海从头开始……
  • 微神

    微神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杰出的风俗、世态“画家”。他的作品幽默诙谐、耐人寻味、独具一格,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复制的语言”。《微神》收录了老舍多篇经典散文、杂文、小说,以及三幕话剧《茶馆》。这些作品以当时的大社会环境为背景,通过对平凡百姓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各阶层、势力间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批判和对百姓的悲悯同情融入笔墨当中,让人在发笑的同时,陷入深深的思考。
  • 孤臣无力可回天

    孤臣无力可回天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然而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李、伊二人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这样悬殊的结果,难道真的是南桔北枳、水土不服?还是真如李鸿章所抱怨的,只怪“君臣朝野人心不齐”? 生前身后 命运迥异 甲午战败,1895年4月,天朝首辅李鸿章枉驾屈尊,赴“蕞尔”小国日本马关乞和。议和期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访。
  • 慕香

    慕香

    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她只想做一名安安静静的美少女。事实上她却很忙——要养成天然属性的哥哥,还要铲除各路牛鬼蛇神;要发家致富走康庄大道,还要洗去女汉子的污名……向来游刃有余的她,在感情的道路上,却朝着她无法预料的路线狂奔而去……※本文架空民国
  • 正一威仪经

    正一威仪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第一下堂妻

    第一下堂妻

    刚刚穿越,便要嫁给一个从没见过面的二皇子,在出嫁前夕却被下了剧毒,此后便经常恶梦连连,而这些梦连起来,便组合成了一个十年后的历史。原来,她穿越来的当天,正好是原主重生之日。被皇帝软禁宫中,又遇到女鬼相逼。因为有了梦里面的提示,她已经小心的避开,但是,历史的巨轮却在悄然接近,一切如初,似乎,并没有改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雄辩艺术

    雄辩艺术

    孔夫子也有句千古不坏的名言:“慎于言而敏于行。”这是说话、做事的诀窍。言在前,行在后,可见“言”的重要性和首要性,在中国,首先要会说话,尤其在今天的社会。本书截取的是历代思想家通过雄辩化解危机,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小故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需要而阐述的说话的技巧和艺术。
  • 三国之无赖兵王

    三国之无赖兵王

    穿越三国耍无赖,收猛将纳贤才,美人江山我都要
  •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由张康桥所著,以散文化的笔调,阐述了孔子、苏格拉底、“希腊三贤”、卢梭、杜威、蒙台梭利、蔡元培、尼尔等中外十几位最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智慧,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洞穿当下教育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并启示我们思索如何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