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行为是行为主体大脑中所积累起来的关于他的处境、前景的信息束全部没有参与作用的心理反应。这也就是在他自身现状信息、环境已有变化和未来变化信息、环境变化方向和程度识别信息,以及变化应对方式方法信息中,没有一种信息参与到他的行为选择过程中。由这种心理反应推动的行为超越了关于他的处境、前景的判断,仅仅是一种没有目标,没有动机定义的行为。目标和动机是人对于他的处境和前景的应对。无意识行为强调的是他没有目标和动机,他的行为本身就是一切。但因为其行为本身仍可分解为一定模式化的程序并且相对稳定,所以它也就具有复制因子的特点,不同的人在这特定行事方式上高度一致,这说明它也是由复制而形成的。夏天的时候性犯罪率上升,也就是有众多的男人被女性暴露的身体诱致犯罪,情境大同小异,这就说明驱动他们实施性犯罪的力量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通过基因传递的复制因子,这种复制不是通过相互交流信息实现复制的,而是通过基因遗传实现的。
五、文化在人的行为选择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条件
讨论文化脱离社会就失去了意义,文化是社会的文化,而一定社会只要持续存在一定时间,又都会形成它特定的文化,是人作为一个族群整体创造了文化。这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化进行关联分析的结论。就构成社会的单个个人而言,文化则成了主体,是构成社会的个人被文化所塑造,直接作用于他的行为选择。这种作用是怎样实现的?这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解答的又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1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作用于人的行为选择
从人的形态特征来说,基因决定了人的高矮、胖瘦、外貌等一系列的身体特征,以及聪慧与迟钝,开朗与狭隘等智力、心理特征。它是否也作用于人的行为选择方式,现在开始有了明确的答案。
据环球时报2009年4月7日《全球十大最有趣双胞胎故事》透露,“双胞胎拥有几近相同的生活故事总是令人惊讶,但世界上可能再没有一对双胞胎的生活会像美国俄亥俄州这对双胞胎的生活那么如出一辙。这对孪生兄弟出生后就分别被两个不同的家庭收养。这两个素不相识的家庭都给小男孩起名叫吉姆,这种巧合才是仅仅开始。两个小吉姆渐渐长大,都受过执法培训,都擅长机械制图和木工工艺,都各自娶了名叫琳达的妻子,各自生下的儿子一个名叫詹姆士·艾伦,另一个也叫詹姆士·艾伦。这对孪生兄弟后来又都和妻子离了婚,且都和名叫贝蒂的女人再婚,两家都给宠物狗起名叫‘托伊’。名叫吉姆·刘易斯和吉姆·斯普林格的这对孪生兄弟最终在分别39年后于1979年2月9日团聚。”
据《北京科技报》2007年8月8日《双胞胎故事证实心灵感应?》一文透露:“异卵双生双胞胎的弟弟出差时突然腹部剧烈疼痛,而后发现疼痛的时间正是哥哥被谋杀的时间。”“1955年3月,当里克和罗恩即将降生的时候,医生不得不施行剖腹产手术,因为他们似乎不愿分离,四肢缠绕在一起。难分难舍的情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深厚。兄弟两人是最好的朋友,感情超越其他的兄弟感情。里克和罗恩是异卵双生双胞胎,即两个卵子同时受精,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受精卵。他们同时学会走路和讲话,喜欢相同的科目。稍大一些,他们发现,他们能知道彼此心里在想什么。1995年1月,里克从休斯敦国际机场起飞,前往非洲安哥拉的一家石油公司审核账目。在安哥拉起初的几天很平静。但在5月31日凌晨4点钟,里克被腹部剧烈的疼痛惊醒。里克说当时剧烈的疼痛导致全身麻痹。4个小时过后,疼痛逐渐消失。稍后,医生为里克做了全身检查,但并未发现身体有任何疾病迹象。但坏消息却在当天夜里降临,里克的双胞胎哥哥罗恩,前一天夜里被杀。验尸报告和911的电话记录都表明罗恩的死亡时间是中部时间晚上10:30,正是里克夜里因腹部疼痛惊醒的时间。里克相信他感应到了哥哥被杀时感受到的剧烈疼痛,这种刻骨铭心的疼痛会让他牢记一生。”
这就是基因作用于人的行为选择的最有力证据。
基因作用于人的行为选择的方式,从动物学研究类比中可以得到结论,它仍然是通过特定复制因子的复制和传播实现的,只不过这种复制因子是超越于人的意识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这种复制因子存在于何处,怎样参与人的行为选择过程,还是一个谜。这就像灰雁在生蛋到幼雏孵出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什么东西推动它对巢边的圆形物体加大了关注力度一样,无人能作出解答。
不过基因对人的行为选择作用在范围和力度上也都很有限,所以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毕竟人的行为选择占主导地位的是意识,包括完全意识行为和非完全意识行为。
2人们为什么要入乡随俗
有这样一个成语——入乡随俗,也就是说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就要适应当地的环境,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入乡随俗的俗就是当地的文化,这也就是入乡的人自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接受当地社会的“三个共同”,与当地社会人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上一致起来。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入乡随俗?如果不入乡随俗会怎么样?
一个人进入异乡,一定有其进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些特定的需要,就必须入乡随俗。如果不入乡随俗,会被当地社会视为异类,也就难以达成工作、学习、生活需要满足的目的。入乡随俗的本质就是接受当地社会“三个共同”对他的行为选择的主导作用,把构成这种当地社会“三个共同”的复制因子吸纳到自己头脑中来,并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选择。
比如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包括甘肃、内蒙古、新疆和东北三省,以及河北、山东等,就有一种非常强势的酒文化,不会喝酒被认为不是男子汉,喝酒不醉被认为不诚实。如果一个外乡人,会喝酒装不会喝,没醉装醉,就会被人看不起。相反,如果你喝得烂醉如泥,还会受到加倍的尊重,认为你够朋友。如果被置于这种文化中,你拼死拼活也得喝几盅,否则你就别想在此地立足。相反,你喝得痛快淋漓,无论是在酒桌上获胜,还是醉倒桌下,都会得到对方的好感和称道。所以有人说,到甘肃、内蒙古、新疆跑业务,首先得在酒桌上有好的表现,或者把对方喝倒,或者自己喝倒,成为对方称道的好朋友,业务上的条件就什么都可以谈了。
文化对于人的行为选择作用,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实现的,而是通过认同与否、接纳与否的约束让人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接受当地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你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在内蒙古草原上装斯文,唯一的可能就是被孤立和排斥,让你失去应该有的社会帮助而寸步难行。
但入乡随俗的前提是知俗明俗,通过交流了解到当地社会的风俗规矩。这种风俗规矩就是当地社会文化的复制因子。当这些复制因子冲进你大脑中,无论是以什么方式冲进来的,为了得到当地社会的帮助和配合,你就不再有选择的余地了,除非你早已是能对这个社会施加影响的人物。据说有一个来头很大的人物到了山东,地方大员宴请。在酒桌上敬酒,因为这个人物腿有残疾,站不起来,别人敬酒,他不能站起来回敬。山东是酒文化极为丰富而慎重的礼仪之邦,就由此出了一个新礼,敬酒回酒都不必站起来,并且说,站起来喝了不算数。山东的酒文化也就由此改了一个内容,敬酒回酒站着喝了不算数。
文化对人的行为选择作用,开始是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因为要让具有某种文化的社会接纳自己、帮助自己,他也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除非逃离这个社会。若要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学习、工作,就必须改变自己以适应当地社会的文化。这种适应的过程也就是文化对人的行为选择发挥作用的过程。
文化就是“三个共同”,可它们仅仅是一些承载有一定信息指令的复制因子,但它却是拥有这种文化的社会成员相互交流、相互认同和判断的根据。如果没有“三个共同”做媒介,相互之间就难以理解对方的行为,就会因为不理解对方的行为而发生矛盾和冲突。
3谁都可能为自己已有的“文化”辩解
“三个共同”不过是一系列的复制因子,只不过这复制因子包含事物评价的标准和依据、思考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加思考就有的行为模式。而当这些复制因子进入他的大脑后,他首先会把它们与他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进行对比,如果存在矛盾和冲突,他首先想到的是排斥,在大脑里为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进行辩护,寻找理由和编造理由来反驳和抵制。
基督教徒都坚信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有基督教徒去理发店理发和修胡子,快结束时他与理发师讨论到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理发师说:
“我不相信上帝存在。”
“为什么您这样说?”他问。
“您只需出去上街走一走,您就意识到上帝不存在。如果上帝存在的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患病的人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被遗弃的儿童呢?如果上帝存在的话,应该是没有受苦亦没有痛苦。我无法想象一个爱人的上帝会允许这些事发生。”
他没有办法回答这个现实的问题,付了钱准备离开。正在此刻一个留着肮脏的长发,满面胡子的男人从理发店门口走过。这个基督教徒回头问理发师:
“您知道吗?世界上没有理发师存在。”
“您怎么可以这样说?”理发师惊奇地问道,“我就是理发师,刚刚为您理完发,刮完胡须!我就在这里,怎么说理发师不存在。”
“你不是理发师!”他说,“理发师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他们存在,应该是没有人留着又肮脏又长的头发和胡子,好像外面那个人。”
“理发师仍然是存在的呀!他没来找我理发呀!”惊奇的理发师说。
“就是这样!”这基督教徒很肯定地说,“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同样也是存在的!因为人们不去找寻他,才会有这么多痛苦和灾难发生在这个世界上。”
这就是寻找理由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辩解的一个故事。
4与对方的利益关系不同,对其文化的态度也会不同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只要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那么一方就难以拒绝另一方的影响。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不同,会使二者在对待对方文化的态度上也不同。
(1)当他的利益与他认定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的人和社会相关联时,这种关联关系对他只要不是可有可无,他则会慎重选择自己的态度,首先是避免与之发生冲突和矛盾,在平安相处中保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
(2)当他在这种关联关系中存在比较大的利益时,他则会宽容对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上与自己不同。美国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也重视与美国的关系,就是如此。美国人和中国人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上应该说差异很大,但二者之间紧密的依存关系,使之都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并在此基础上,与对方建立多种多样的联系。
(3)如果他严重依存于这种关联关系,舍弃对方无法达成自己所寻求的重要价值需求满足时,他则会强制性地约束自己,让自己与对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要求保持一致。我国有些所谓的不同政见者逃窜到西方国家后,完全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唯西方敌对势力之所需,就是如此。他们在西方国家不得不靠这股势力提供条件以维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因此,企业文化也首先是老板的文化,其道理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