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矛者》大理石。高200厘米。原作创作于约公元前450年—前440年,现存为罗马摹制品,藏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
波利克里托斯活动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略晚于米隆,他是纯正的古典时期的雕塑家。由于他出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阿尔戈斯,人们往往称他为阿尔戈斯的波利克里托斯。当时,波利克里托斯与雅典人菲狄亚斯,可以说是雕塑界的双雄,这对敌手共同为古典初期的希腊美术谱写出动人的乐章。
波利克里托斯属于伯罗奔尼撒派的雕塑家。这一派以青铜为主要的雕塑材料,题材也偏重于运动员、竞技士等现实人物。
波利克里托斯十分关注理想的人体问题,他在这方面的不懈追求,为他赢得了“雕塑家中的雕塑家”的美誉,鲜明地体现出他的理想人体观的作品是《持矛者》。
一名体格健壮、比例匀称的青年男子,赤身裸体站立在我们面前。这样的袒露肉体的情景,在以往的希腊雕塑作品中,不知出现过多少次了,古风时期那一大批“男青年像”,全是一丝不挂。那么,波利克里托斯究竟做了什么,让人们这般赞美他和他的这件作品呢?我们还是回顾一下历史吧。希腊人最初踏上他们的创造之路时,借鉴了埃及人和其他民族的成果。上述的“男青年像”,依时序,一点点反映出他们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开拓出新天地的历程。“古风的微笑”以及对人体结构的探索,显示了希腊人力求再现自然的努力。不过,这些“男青年像”依然受到埃及样式的束缚,无法真正使人物活起来。而波利克里托斯的这尊男青年裸体像,则以一种典范的形式,让雕塑作品具有了真人般的生机。
这尊雕像最大的贡献,就在人体的安排上。波利克里托斯排除了“男青年像”僵板的直立姿势,让持矛者自然而然地站立在那里,就像我们平时随便站立的动作,重心落在右脚,左脚则处于放松的状态。这样一来,整个人体一侧紧张,一侧松弛,有了对比和变化,而相应的双肩、两胯、双膝这些水平的部位,也就有了高低错落的变化。这种全新的构图处理,不单使人物立像摆脱了僵直的不自然状态,让人物真正如生活中那样自然生动,而且替后来的雕塑家树立了一个立像的法则。只要看一下西方此后的那无数立像,就不难发现,为求自然生动,几乎无不遵循波利克里托斯的这一法则。
与此相比,那相当完美的人体比例,那精确动人的塑造,尽管也都颇有意义和价值,但终归还应放在第二位。
波利克里托斯认为一件艺术作品的成功“是要靠许多的因素,任何一个细节都具有意义”。
见仁见智
持矛者这一个人物的沉着是和内在的紧张相结合的,这一种内在的紧张赋予他的表面上似乎冷静的形象以强烈的英雄气概。足部和大腿的有弹力的直线的对照,在这一座雕像上显示出对于人体结构的正确的考虑与推敲,从而形成了贯彻着对比力量的平衡,这一种平衡,是和在陶立安柱式里赋予柱子与檐部以对比关系的平衡相近似的。
(科尔宾斯基等《希腊罗马美术》)
《持矛者》原作已不复存在,据考证,古时保存着几个大理石复制品,其中以在庞贝发现的这一尊最好。
波利克里托斯已经在角斗士、赛跑者、驭手、掷铁饼者等形象中发现了与和谐比例有关的思想。在波利克里托斯的作品中,聚集着粗犷的力量,隐藏着雄浑的和谐。
波利克里托斯的作品中,人被稳定的形象所塑造,其造型框架呈直角形,手臂和腿部的肌肉呈饱满的束条状。人体腹部收缩时,胸部随之舒展,环状的锁骨和肩胛骨支撑着颈项,浑圆的头部吸引观众的视线,其视线可以不间断地在头部任意浏览。总之,在这之后,人类的想象在短暂的几年时光中迅速飞逝,然而,神人同形的思想已然在其中发育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