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3300000007

第7章 文化理念 思想框架与译学范式(2)

世人多将严(又陵)林(琴南)分而论之,认为前者求“信”,后者却以所谓“中介翻译”(medio-translation)著称,因“达雅”而致“顺”,乃是我国翻译实践“不忠实”这一传统路径的突出代表。但严格地讲,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考察,严复前期的翻译其文化理念基于当时的思想框架(抑或政治语境)倒与林纾类似,因此《天演论》的翻译路径便和林译小说差可近似,皆以“达旨”为目标,并不以“死扣原文”为目的。王克非指出:“严译《天演论》无论在引进西学还是在翻译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它是严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本着特殊目的以特殊方法移译出来的。”【13】又说:“特定的历史环境,使严复产生了特殊的翻译动机,并使用特殊的译法,这便是《天演论》的由来。”【13】1896年10月《天演论》移译甫毕,严复便与梁启超一封长信,述及自己感愤甲午之败,遂奋笔而作《原强》等文,于此便可推知所谓“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翻译动机”,故而尤可玩味:“意欲本之格致新理,溯源竟委,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以智、德、力三者为根本。三者诚盛,则富强之效不为而成;三者诚衰,则虽以命世之才,刻意治标,终亦颓废。故其为论,首明强弱兼并乃天行之必,而无可逃,次指中国之民智、德、力三者已寙之实迹。夫如是,而使寙与寙遇,则雌雄胜负效不可知,及乎衰与盛邻,则其终必折以入。然则中国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存亡之数,不待再计而可知矣。是以今日之政,于除旧,宜去其害民之智、德、力者;于布新,宜立其益民之智、德、力者。以此为经,而以格致所得之实理真知为纬。本既如是,标亦从之。本所以期百年之盛大,标所以救今日之阽危,虽文、周、管、葛生今,欲舍是以为术,皆无当也。”【14】据此当可揣摩出严复是时的文化理念:

一,他要以西方“格致新理”即进化论原理从根本上探讨国家富强之因;二,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遍规律,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概莫能外,中国已在世界竞争中落伍,只有除旧布新,提高“三民”,才可能与外强决胜负;三,以引入的进化论和提高三民互为经纬,作救亡之术,最终为了国强民富之本。【15】可以说上述文化理念乃是严复翻译策略得以确立的基本思想框架。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开宗明义,申明此译乃为“达旨”,意在“取便发挥”,而不斤斤计较于“字比句次”【16】,其实质便是“意译”,因其“不忠实”而与林纾殊无二致。但这种“不忠实”却是严复基于自己以及当时的文化理念和主体设计所作出的理性选择,符合当时的历史逻辑,而据此衍生而出的翻译策略则毫无疑问便是当时文化策略的具体体现,并非率意而为之,故而严复的翻译便在近代中国有了明确的文化定位,姑援引吴汝纶之论而申说之,便是:“仰执事之译此书(按:指《天演论》),盖伤吾士之不竞,惧炎黄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欲进之以人治也。本执事忠愤所发,特借赫胥黎之书,用为主文谲谏之资而已。”【17】严译西学与林译小说虽然同为“古文翻译”,而且就“信”而言,林纾也远不能同严复相比,但是林译小说却由于林氏完全不懂西文及其译作规模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占据了特殊的位置,而这却又是严复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正如刘纳所说:“林纾的功绩是不可替代的。他脍炙人口的译品先声夺人,既显示了古文最后的风采,又昭示了西方文学诱人的魅力。”【18】即以郭沫若或钱钟书而言,林译小说的“不忠实”不但没有引起这些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不满,相反倒是给了他们比那些“忠实”的译作更大的满足感。【19】而在这一点上,严复的运气似乎就没那么好,虽说他所翻译的西学名著在模筑现代中国新文化思想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过远远大于林译小说所曾发挥过的作用,但正由于他的“翻译”是翻译,而非简单粗率的“改写”或“挪用”,因此才使他的译品“丰于名而薄于遇”,并因其译品是否以“达雅”压倒了“信”而一直为后人所诟病。鲁迅曾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为其申辩,指出“他的翻译实在是汉唐译经历史的缩图。中国之译佛经,汉末质直,他没有取法。六朝真是‘达’而‘雅’了,他的《天演论》的模范就在此。唐则以‘信’为主,粗粗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这就仿佛他后来的译书。”【20】当严复被力主白话文的瞿秋白置于与赵景深同等的位置而加以批评的时候,鲁迅却认为有必要对这二者加以区分:“严老爷和赵老爷,在实际上,有虎狗之差。极明显的例子,是严又陵为要译书,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赵老爷引严又陵为地下知己,却没有看这严又陵所译的书。”【21】但即使是鲁迅,也不能不在为严复辩护时表面上也附和瞿秋白的说法,一边强调严复在翻译上曾下过很深的工夫,同时也承认说商务印书馆翻印“严译名著”没有什么意义。

作为晚清一名著名的翻译家,严复之“不信”决非今日的“乱译”,更非简单粗率的“假借挪用”。所以,把他和林纾的翻译活动、当时的文化选择和文化策略及其社会模筑功能加以对照研究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因为恰巧是严复而不是林纾暗示了我国佛籍翻译薪火相传的历史线索及其深远影响,这于我们重返历史深度,在当今中国汇入世界文化大潮、在多元异质文化交融共铸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并作出更为符合历史理性与历史逻辑的文化选择,无疑是一种颇具历史深度的文化启示。而鲁迅就严复翻译动机的具体分析也告诉我们,对于“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的追求和理解其实也是基于严复自己的历史/文化定位而非某种纯粹的理论诉求【22】,此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译学理路及其文化策略无疑大有裨益。

除却上述两大区别以外,严复和林纾之间其实还存在着另一个潜在的分歧,那便是林纾的单语性和严复的双语性【23】,而林纾的单语性又体现为从某种外语里“为我所用地”搬运内容到自己的母语里。在晚清这个时代,中国的翻译及其译作标准极其混乱,却也因此呈现出了最为丰富的可能性(比如严复个人在“信”和“达雅”之间进退两难即至少暗示了这种可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后来的翻译走的却不是严复那条“贴合原文而感觉举步为艰”的路,却是林纾身体力行所倡导的“单语性”归化之路。这即是说,翻译的政治抑或文化策略在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里与中国的“大政治/文化框架”相吻合,其运作便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单一的文化框架、而以“引进”的方式来进行。林纾不是翻译的“翻译”之所以在当时以至后来的文化格局里独占鳌头,除却其它因素以外,则毫无疑问是与这种政治框架的文化诉求密切相关的。

另外,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与新月派之间就“硬译”问题所展开的那场论争的时候,即可发现这场论争其实更加凸显了翻译与政治、与文化选择和文化定位这样一些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休戚相关的时代命题。由于这场论争,“硬译”成了现代汉语的一个新词,这仿佛就是一个隐喻,其蕴意之深刻恐怕远远甚于那场论争的具体内容。鲁迅历来主张翻译要将“信”放在第一位,其目的一在“益智”,二在为汉语引进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求“尚文”“尚质”两相耦合,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免不了“宁信不顺”的嫌疑,而鲁迅本人也曾以“直译”一词为自己的翻译操作模式打上了很深的主观印记并因此而招来梁实秋、赵景深等人的猛烈抨击。1929年,梁实秋发表了题为《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和《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24】这两篇文章。前者抨击了鲁迅移译的马列文论著作,后者则力倡“人性”,而反对“文学的阶级性”。前文甚至还将鲁迅的“直译”径直贬作“硬译”或“死译”。文中说道:“曲译诚然要不得,因为对于原文太不忠实,把精华译成了糟粕,但是一部书断断不会从头至尾的完全曲译……并且部分的曲译即使是错误……而你读的时候究竟还落个爽快。死译就不同了:死译一定是从头至尾的死译,读了等于不读,枉费时间精力。”显然,梁实秋个人认为曲译胜于直译,所以主张“宁顺而不信”。就“新月派”而言,梁实秋的观点无疑带有艺术本体论的理论特质,所取定的立场正可反省翻译之为跨语际实践的内在要求,却并没有认识到鲁迅所谓“直译”其理论初衷却正是要凸显翻译之为跨文化实践其与政治、与文化选择和文化定位这样一些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休戚相关的时代命题。1930 年,鲁迅发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25】一文对“新月派”发起还击,同时也明确地提出并再次重申了自己从事翻译活动其内在的政治与文化诉求即是“因了改造世界的思想”,声称“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甚而至于使人气闷,憎恶,愤恨”。文中鲁迅首先对由“新月派”所挑起的这场翻译论争做出了明确的政治定位,认为:“新月派的声明中,虽说并无什么组织,在论文里,也似乎痛恶无产阶级式的‘组织’、‘集团’这些话,但其实是有组织的;至少,关于政治的论文,这一本里都互相‘照应’……。”

同类推荐
  •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本书以汉承秦制铸造半两钱为切入点,论述秦半两的深远影响,同在另一方面也阐述其在生活中造成的种种不便,从而使得汉代统治者下决心将货币政策大刀阔斧改革一番,而这一改革在汉武帝时期终于得以实现。统铸五铢钱这一措施不得不说是极其明智的,其为以后的经济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本色中国人

    本色中国人

    全面、客观地描绘中国人的性格、品质,既包括缺点,也包括优点。缺陷和不足纠缠在一起,相映成趣。理论分析,与场景描述和故事记录相融合。
  •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本书荣获2018第13届“文津图书奖”。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现代卷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现代卷

    本书着重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传统道德生活向社会主义道德生活转变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必然性,主要论述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生活的发展、演变——新的道德观念的产生,新的道德关系的形成,新的道德生活风俗的兴起等等。
  • 金钱的革命

    金钱的革命

    具体对尊重金钱就是尊重你自己、掌握现代理财方法、花钱的学问等十四章内容进行了阐述。
热门推荐
  • 蚌妃驾到:王爷水中捞

    蚌妃驾到:王爷水中捞

    瓷清竹落水穿越成了河蚌,不过好在老天有眼,这是一只即将成精的河蚌,那她就坐等成精好了。小场景:瓷清竹纵身一跃跳进了水里,某男过来:“你上来!”,瓷清竹:“我不”某男也跳进了水里:“那我捞你上来。”瓷清竹诡异一笑。某男看着手里抱着的硕大河蚌一脸黑线。
  • 龙劫战神

    龙劫战神

    吾有玉皇经一部,修吾之法,可成神通之身,即无量身、自在身、不坏身、如意身等无上法身;身成神通自现,可放大神通光,即大慈悲光、大自在光、大如意光,大解脱光等无上神光…能无敌否?神通之身无敌!神通之光无敌!故而双修无敌!石云大叫:“妖月,我有一部双修之法,我们一起修炼…”妖月说:“双修是我吸你的真元在体内运转一周,你吸我的妖元在体内运转一周,你体内的真元塞牙缝都不够,我的妖元却能把你撑死,你也好意思和我双修…”
  • 快穿之主神大人请低头

    快穿之主神大人请低头

    凉风微拂,你,是否还在那处,静静倾听着,那一串风铃的声音?。。。。。。
  • 董姝传

    董姝传

    她是将军府不受宠的小姐,原以为爱情把她拯救,却不料心上人旦夕间变心,她心灰意冷,却被一纸圣谕召进宫,她本无心争宠,却被他人推着一步步的越陷越深。从原本心地纯良,忍气吞身变得手段狠辣。她是否能得宠始终,又是否能获得自己的真爱呢
  • 无忧君凰

    无忧君凰

    无忧,衣食无忧,还是一世无忧?君凰,伴君之凰,还是君上之凰?一朵生长在冰峰之巅的沾血蔷薇,无人可以轻易靠近,无人能够轻易采摘,不论是人中龙凤、还是年轻俊杰,都无法使她绽放。后有一人,踏入冰峰征途,凭借其…额,脸皮的厚度,死皮赖脸的程度,终使冰峰山破,蔷薇花开。虽是无忧,其名君凰。这是一个冷艳杀手,与可爱太子的故事。
  • 别中了她的温柔圈套

    别中了她的温柔圈套

    给好基友推文《笑言暖暖很贴心》求支持,超好看的啦~-学生时代的蒋漓,貌不出众、自卑懦弱。获得一次和校花同台的机会,人人都觉得她不配。…几年后,蒋漓牵起裙摆站上舞台,全身散发出自信迷人的光芒,美艳不可方物;她唇角绽笑,庆幸道:“年纪轻走过不少弯路,我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事,就是嫁给了颜先生。”观众席尖叫声连成一片。…【甜美逆袭女歌星vs俊美骄矜名企大亨】
  • 傻傻徒弟腹黑师

    傻傻徒弟腹黑师

    “师父,为何您这般看着沫儿?是沫儿又做错了什么吗?”黎芸沫一脸迷茫的躺在千叶旬怀里。“沫儿没错,都是为师不好。”向来无欲无求的千叶旬内心竟起了一丝涟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若爱上我只会让你痛苦,我宁愿从来不曾走进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师父?”“不要再叫我师父,我已经没有资格……”“师父当真不要沫儿了?”“难道沫儿从来没有想过做我千叶旬明正言顺的妻子?”
  • 做更幸福的自己

    做更幸福的自己

    幸福的人生不会从天而降,不要埋怨先天的不足,也不要懊恼先天的缺陷,因为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走过的已是历史,走进的将是明天,尊重现实,改变自己。不管未来如何,抓紧现在是我们的选择,把握明天是我们的补救措施。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失去光泽。刘萍编著的《做更幸福的自己》从塑造个性、生活技巧、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细节、人生规划、心态调整、人生交际等方面,运用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思维全面传达了新的幸福理念,告诉我们如何用新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以及走向成功。通过阅读《做更幸福的自己》,你会变得更坚定,更有信心,使自己更幸福。
  • 冷面总裁的绝情恋人

    冷面总裁的绝情恋人

    二十年前,“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人了,你要记在心里知道吗!你重复一遍!”十年前,“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人了。”三年前,“我不爱你了,再也不爱。”今天,远在大洋彼岸的她,终于回来,本以为这辈子永不相见,却没想到……
  • 异能宠婚:重生心机女王

    异能宠婚:重生心机女王

    【甜宠爽文,男女主双异能,女主手辣,男主心黑】前世,她被骗,被辱,被虐,被杀,活的不如狗。重生后,我命由我不由天。伤她亲人?血债血偿!害她惨死?加倍报复!抢她男人?让你生不如死!可说好的不被骗呢?她心伤:骗纸,说好只唱歌跳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