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2200000003

第3章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2)

我们认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是由不同的层面构成的,原创性的理论观念当然重要,但在中国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借用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如果说创新是金字塔,那么金字塔也是需要许多具体的砖与石作为其庞大基座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要得到发展,只有几个人振臂高呼,是不可能大功告成的,它需要一支能够从事比较文学各个方向研究的队伍,更需要了解与支持比较文学研究的爱好者甚至普通的读者。对于国外比较文学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即使完全没有创新,也是可以发挥其普及比较文学理论与知识的作用的,这种层次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也是有贡献的。这是我们首先要强调指出的一点。

二、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倾向,主要是指那些注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要求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理论宏观研究,如“跨文化研究”、“跨文明研究”、“中西异质话语比较研究”等,由于其学术影响很大,的确体现出一种值得关注的研究模式。中国本来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当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了一百年,并产生了巨大学术影响之后,中国学者才开始发现比较文学的确具有非常广阔的天地;但是,由于在中国的传统学术史上,既缺少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观念,也缺少自己独立的、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因而要真正从事西方学者那样的比较文学研究,并取得巨大的成果,谈何容易;同时,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与影响,中国学者在分析西方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时候,发现中国的传统文论话语往往失去了适用性;中国学者在从事中国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研究的时候,也发现西方文化话语本身与运用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学者从一开始就深切地感到,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学理论与文学话语方式,包括与西方并不一样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中国学者简直不能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于是许多中国学者产生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强烈愿望。这正是中国学者要建构自己的理论观念、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心理动因。事实也确是如此,中国学者只有建立自己的学派,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集体力量,才能有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9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面对已经建立起国际声誉的国外三大比较文学学派,只有像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学者那样,勇于挑战现有的比较文学国际秩序,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学派。正是在这样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下,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才提出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并进一步研究西方三大比较文学学派建立的过程与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有的比较具有学理性,有的则流于一种学术空想,直到今天,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还处于摸索之中。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却已经形成,并引起了外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与兴趣。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的形成,是有其现实与历史原因的。

其主要表现有这样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中国学派的建立与提倡。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中外文学与文化》等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言文章,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提倡学派最力的可能要算曹顺庆先生和刘介民先生,正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强烈的使命感与民族自尊心;那种总想建立自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理论的热情,那种以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代表自居的自信力,那种勇于提出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主张的气度,的确是令人深为钦佩的。第二个层面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即中国式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主要体现在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学》、刘介民的《中国比较诗学》等著作中。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本身并没有受到任何人的质疑,只是建设的方式与途径存在争议:西方各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虽然是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但也并不是没有学者的积极提倡与努力建设,理论研究本身就可以包括学科发展所存在与需要研究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学者建立自己的学派,就必须研究自己的学科理论问题,并争取自己的学科理论不同于西方各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因此它是作为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建立的具体方式与途径而存在的。第三个层面是对一些比较文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如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译介学、比较文学文化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主题学等,都有一系列的论著出版。这些研究是作为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某一个方面而存在的,从总体而言,世界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是来自法国和美国,有的已经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科,因此谢天振先生从事比较文学的译介学、孟华先生从事比较文学的形象学、刘介民先生从事比较文学的比较诗学研究,是有其原因与价值的。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宏观化、理论化、体系化、空洞化。所谓“宏观化”,是指研究者往往采取一种开阔的视野,讨论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种、一种文化作为背景与生存形式文学之特征及其种种现象;同时,研究者往往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或者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高度来讨论相关的问题;研究者所运用的方法,也是一种宏观的整体把握的方法,而绝对不是一种微观的“元子论”层面的方法。这种宏观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线条式的、照相式的,缺少对一个点的集中开掘那样的深度。所谓“理论化”,是指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往往以进行理论探讨的面目出现,基本上不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不太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原始把握,既不想考证、也不想对某些作家作品做出认真的欣赏,只注重于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以追求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对某些理论做出预测,虽然也会描述一种现象,但在对于现象进行分析的背后还是要提出某种大而化之的理论。因此,这种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限于一种理论问题,即观念的问题、方法的问题,它当然不太注重对作家与作品本身的研究。所谓“体系化”,是指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总是热衷于建立一种理论体系,追求建立一种理论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参照西方的已经成功的经验,建立的途径是一种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建立的目标是指导比较文学的实践。当然,他们也许会牵涉到中外历史上的一些现象,也会有一些材料的引述,但那些材料与观点都不能得到确证。他们提出的理论往往非常重大,即注重自身体系的完备,既有理论的基础也有理论的观念与方法,既有哲学的背景也有文化的支撑,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实质性的漏洞。所谓“空洞化”,是指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往往不愿意去做历史的考证与探讨,也没有对文学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常常从理论的概括到理论的表述,从理论的抽象到抽象的理论,这样构建起来的理论往往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也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些年来中国的西方文论研究,往往体现出这种倾向;中国自身的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基本上如此。比较文学学者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从西方比较文学史上的学派建立得到启示,往往也就跟着要如此地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于是使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形成了很大的气势,但却是一种比较空洞的理论形态。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时代根源与历史背景。它来自外国的传统,同时也有着自我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认同这种运行模式,但也不能不认识到这种模式也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这就是:它能够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比较文学,让更多的以前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加入到比较文学学科队伍中来,使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的队伍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得到极大的扩充,这有利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至少,这种模式的选择能够让更多的学者以比较辩证的眼光来观察与探讨中外文学现象,以利于更清楚地认识中外文学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因此,对这种在中国引起广泛影响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运行模式,我们要辩证地认识,不能用极端的言行予以简单地否定。

三、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同时还存在第三种模式,即“下潜模式”。

所谓“下潜模式”,是指一些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既不想从外国平行地移动一些理论与方法介绍给中国,也不想从事只有宏观视野的理论研究,他们一般不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建立中国学派的宏大意愿,他们至少从表面上看没有与外国学者进行平等对话,并与之进行文化抗衡的学术目标;他们往往只是从小处着眼,一个作品、一个作家、一个流派、一个思潮地进行分析与研究,只有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考察的基础上,才敢于做一些重要的理论课题。这种选择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学者常常注重的,而最近三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由于受到外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影响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不像上述四个学科的学者有那样多的人来进行这种选择。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更为精细的、扎实的、基础性的研究,正是这些学者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努力,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才真正完整与独立地建立起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之所以有今天,与他们的选择及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是由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吴宓先生、范存忠先生、钱钟书先生等建立起来的,并在十多年的历史时间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范存忠先生在博士论文《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中,不仅勾勒了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交往的历史,并且重点对英国作家珀西译的《好逑传》、哥尔斯密的《世界公民》、哈切特的《中国孤儿》等进行了个案研究,其学术见解非常独到与深刻。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和《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国古代与西方古典文学作品与文论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找共同的文心与诗心为目标,为建立中西比较诗学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之后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到了80年代则有了极大的发展,因此,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不仅有“平行模式”与“上升模式”,也有一些“下潜模式”的典型个案,如王锦厚先生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乐黛云先生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龙泉明先生的《中国新诗流变论》。(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乐黛云:《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的研究,相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来说,始终是不够充分、丰满与扎实的。

中国学者所进行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同类推荐
  • 浴火重生

    浴火重生

    去冬才历冰雪苦,喜见春风入我怀。年初又弭『藏独』乱,八月奥运准时开。不意忽逢大地震,汶川惨罹亘古灾。庐舍顷刻夷平地,数万生灵化尘埃。噫吁...
  •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知青”,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群人。《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此外,作者子蕴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内蒙古下乡建设,图文对照下,读者如置身实境。《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子蕴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 余华作品全集(共13册)

    余华作品全集(共13册)

    本套装收入了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13部经典代表作品。
  • 雨巷:戴望舒诗选

    雨巷:戴望舒诗选

    本书节选了戴望舒各个时期最著名的诗。其中以《雨巷》为代表。集中反映了戴望舒先生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思想变化历程。
  • 刘心武自选集:散文随笔卷

    刘心武自选集:散文随笔卷

    刘心武的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体现时代的脉动,意蕴深厚,充满人情美、人性美。本书精选和节选了他在散文随笔方面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散文随笔《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建筑评论《城市望点》、《享受“灰空间”》,《红楼梦》研究心得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心语》等篇章,全面展示了刘心武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散文创作和《红楼梦》、《金瓶梅》研究方面的艺术成就。
热门推荐
  • 夜色撩人:娇妻,别惹火

    夜色撩人:娇妻,别惹火

    【甜文,不虐,放心入坑】初次见面,两人都带着面具,都没有看清对方的脸。再次见面,他身穿一身白色衬衫,她带着一副黑色大眼镜,一副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样子,但是他还是捕捉到了她眼底的狡黠。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原来会这么幸福。
  • 神女嫡妃:邪皇天天宠

    神女嫡妃:邪皇天天宠

    婉凝为了能在这杀人不眨眼的乱世中活下去,刚穿越来,就选择了和眼前这位病娇太子合作,成为他的太子妃。两人携手智斗奸臣,铲除奸妃,还南梁朝一片太平。可惜,他之前对她有多宠,之后就有多狠心。一次次的欺骗与利用,只不过为了逼问她黑域的下落。多年后,当她终于成为黑域的主人,面对他的前来寻找,也只是凉凉一笑。“上官楚,我现在是黑域的主人,整个江湖尽在我手中,你那什么破太子妃的位置,我才不稀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倾城时光错流年

    倾城时光错流年

    她总是能吸引住众人的眼光,不管是那张漂亮的脸还是她身上那种清雅的气质,又或是不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惹人怜爱的柔柔弱弱,总是让人移不开目光。
  • 孤岛之鬼

    孤岛之鬼

    故事从一段畸型的三角恋开始,医科学生诸户道雄是同性恋,他爱上“我”,“我”并不感到不快。大学毕业后,我到商会上班,在那儿认识了十八岁的木崎初代,并与她相恋。木崎的本姓是樋口,幼年时被父母遗弃,之后被木崎夫妻认养。奇怪的是爱“我”不成的诸户,却向初代求婚。不久,初代在一个密闭的室内被刺身亡。“我”请业余侦探深山木幸吉调查事件真相。案情稍有进展之际深山木在海水浴场被刺身亡。故事的前半部分是本格推理,当杀人凶手浮出水面后,作者笔锋一转,进入另一个复杂怪奇的惊险世界。虽然结构前后不统一,却充满了“乱步趣味”。
  • 逼婚总裁:傲妻难伺候

    逼婚总裁:傲妻难伺候

    他林立锋是林立集团的总裁,有谁见了他,敢不礼让三分?这个该死的女人!几乎让他身败名裂。如果他放过她,他就不叫“林立锋”!他要娶她回家,再把她抛弃!贺子晴很无辜!他给人算计,她却成了代罪羔羊。他竟然要她一辈子的幸福来换取他名誉!她不要嫁他,她有自己爱的人。可是,为了爸爸,她被逼嫁了给他……婚后他处处为难与威逼,让她心生厌恶!一次意外,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当她爱上他,他却把她忘了……
  • 医学真传

    医学真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级警戒:首席大人要偷心

    一级警戒:首席大人要偷心

    “号外号外,特大号外!全球首席板砖王老五易少吃错药,迎娶一名带着拖油瓶的丑女!”一周之后,丑女变身美艳贵妇,拖油瓶施展拳脚横扫易氏企业所有对手。某油瓶:“老头儿,俗话说干的好不如娶的好,娶了我妈咪你赚大发了!”某妈补刀道:“儿子儿,婚姻是一场投资,他是亚洲股神。”某男额头闪过黑线
  • 海昏侯异闻录

    海昏侯异闻录

    刘贺即位十余日时,霍光已与张安世谋划废之。六月癸已日,即刘贺在位第27天,其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为庶人,史称汉废帝。上官太后诏令刘贺回到故地昌邑,赐其汤沐邑两千户。昌邑王国被废除,降为山阳郡。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四月,刘贺前往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南昌)就国。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2016年3月2日,海昏侯墓墓主得到确认,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本书收录了八篇以刘贺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八篇脑洞大开的小说各以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八个不同的刘贺。
  • 铭道仙

    铭道仙

    仙路难!难于上青天!吴风本一介凡人,机缘巧合进入修仙门派,在生死边缘不断挣扎,寻找自己的出身……
  • 丞相不敢当

    丞相不敢当

    私生女谢殊被迫无奈女扮男装成为当朝丞相。皇帝为了遏制谢家势力,将武陵王卫屹之调回都城。然而卫屹之表面看似和谢殊争锋相对,私底下却主动与她示好。二人从争锋相对到兄弟相称,来往密切,实际上虚情假意。谢殊遭人劫持,卫屹之出于利益考虑救了她,发现破绽,对她的性别起了怀疑,但被谢殊机智地隐瞒过去。卫屹之不自觉地对谢殊动了心,愈发想要确定谢殊的性别,但每次谢殊都圆了过去。卫屹之确定心意,用尽方式追求谢殊,但谢殊根本不信他是真心。谢家家族内斗。卫屹之出手相助,发现了她的女子身份,不仅没有威胁利用,反而一直暗中相助,终于使谢殊放下心防,情愫暗生。然而紧跟着的皇权争斗又将二人拉到了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