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结怨。秦派兵攻打赵国,齐国答应出兵救赵,但前提是让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国的臣民都知道,赵太后最疼爱长安君,谁劝谏都没用。
有个叫触龙的大臣,十分担心赵国的安危,决心进宫劝说太后,让长安君去齐国。触龙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见到太后,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聊了些家务之事。待气氛缓和了以后,话锋一转,马上切入到主题上了:“太后啊,我也一把年纪了。您怜爱儿女的心情,太让我感动了。但我觉得,您疼女儿超过了疼儿子啊!真正的疼爱应该是为儿女的将来着想。想当年,公主远嫁燕国时,您为她考虑,一心想让她生下子嗣,世代为君。可现在,你的儿子锦衣玉食、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功勋,要是日后立了储君,大臣们能信服吗?时间一长,他的日子也就会不好过了。您口头上说疼长安君,却阻止他去齐国为人质。所以依我看啊,您这样做,等于害了他啊!”赵太后听了觉得有理,就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齐国果然出兵,与赵国联手,这才打退了秦军,解除了燃眉之急。
触龙从母子的话题入手,以亲情打动赵太后,然后将“送长安君入齐国为质”一事,理性地分析给她听,这才收到了效果。可见,与人交谈时,除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才能引起对方的兴趣。
会说话,不单单是说好话,还得说得恰到好处。有时候,当面夸一个人,人家会以为你是在奉承他、讨好他,气氛反倒尴尬了。好话,在人前说,还不如人后说。好话在背后说,会显得更有诚意,也更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7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路
——待人有礼,少走弯路
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取决于学历、才干或背景。做人真诚,待人有礼,得道多助,才能先别人一步而成功。
人这一辈子,做事之前,先得学会做人。古人以礼为先,将“礼”看作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当今的社会,只有以礼待人,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共处。
生活中,见人施礼,就好比打开了一扇真诚的窗户。有了礼节,沟通就会变得轻松,行事也会更加便捷。任何一个有志之士,都不会伪装真诚。相反,他们正是靠着一片诚心,才赢得了周围人的信任,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直到今天,礼貌,作为传统“礼数”之一,仍被国人广泛推崇着。礼貌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彬彬有礼的态度,温文尔雅的谈吐,示意的微笑,得体的着装等等。
可以说,待人之礼,由细节决定,却与一个人的修养密不可分。有人说,礼貌是一门“心灵选择的艺术”。这话一点儿不假,礼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东西,“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数、没有气度的人,一辈子都摘不掉“庸俗”的帽子。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礼数。可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诚意的,不是流于形式的。如果把形式化的礼貌看得高于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变得客套、虚假。太看重礼貌的形式,而忽略其真意,到最后,难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礼貌举止,和人的穿衣是一样的道理。既不能太松弛,也不必太紧绷。有的人,逢人做事,太强调自己,原则性太强,骨子里还总散发着一股清高劲。只要别人的言行不在自己的原则之内,他就投以鄙视的眼神。常言道“高处不胜寒”,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被人孤立,也不受欢迎。
常言道“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路”,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不想自己被孤立,就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对于别人的不足和缺点,尽量包容,不可太挑剔。
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浑浊一些,你好我也好。生活,不是艺术,没有那么多天花乱坠的想象,也没有理想中那么完美。要成功,就得接触不同层面的人。
年轻人常常自命不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看谁都不顺眼,对一些业内的“规矩”更是不屑一顾。然而,这就是人情世故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得学会适应,除非有一天,你厌倦了,身心疲惫了,彻底逃离出这个圈子。
凡事有自己一套标准,有自己的原则是好的,可如果不懂变通,固执己见,就免不了被他人疏远。很多人被身边的人“隔离”了,都不明白是为什么。太过于坚持自己的原则,才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到他人的排斥。还有一些人,天生透着一股亲和劲儿,办事灵活,懂得进退,很容易和身边的人打成一片,也十分招人喜欢。
做人,还是世故一些的好。即使自己真的很优秀,也要懂得放下架子,也不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优势来。放下学历,放下背景,踏踏实实地,谦虚地向人学习。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不和,价值观不一致,就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暑期到了,一位老教授带着女儿到附近的乡村度假。女儿想玩水,老教授便雇了一条小船,让船夫划到了江心。船开动了,女儿却害怕地缩成一团。老教授见船夫一副乡野村夫的样子,便傲慢地问道:“你会数学吗?”船夫回答:“先生啊,我只会算术。”教授又问船夫:“你会化学吗?”船夫回答:“化学?没听说过,也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用电脑吗?”船夫笑着答道:“压根儿没听过。”教授听后,哀叹道:“你不会数学,人生意义已失去三分之一;不会化学,又失去六分之一;不会用电脑,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意义总共失去三分之二……人生岂不是很悲哀吗?”这时候,天空飘来一片乌云,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了。如此小的船,还处于江心位置,一旦暴雨侵袭而来,根本抵挡不住。老教授慌了神,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急切地问道:“船夫啊,这可怎么办啊?”船夫淡定地说:“你会游泳吗?”教授愣住了,嘴里吐出两个字:“不会。”船夫则说:“那你的人生意义恐怕要全部失去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某些方面,即使别人不如你,或者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要谦虚一点,试着放低自己的身段。尊重别人,礼貌待人,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一定要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不要刻意地奉承别人,但可以试着真心地赞美别人。只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任何人的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世上的很多事都是多面的,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必然要走不少弯路。有的人一路奔波,却在追逐着错误的东西,心静不下来,自然什么都容不下。失败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坏情绪带给别人,给自己一个微笑,坦然地面对厄运,阳光才会流进心底。
以礼待人,不应该只流于表面。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承认自身的不足,你会因此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借人之智,提升自己,少走弯路,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8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尊重,但获得尊重的前提是,你得尊重别人。你敬人一尺,人才会敬你一丈。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现实,才能正视现实。
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都有获得尊重的权利。尊重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尊重应该是互相的,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别人,又怎么能要求别人来尊重你。生活中,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也包括你不喜欢的人。尊重他人的人格,承认他们的付出,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价值观。
很久以前,有一位郡王,有一次带领大臣外出狩猎,途中遇到一个沿街讨饭的乞丐。
这个乞丐和其他要饭的不一样,他很年轻,虽然衣衫褴褛,眉宇间却透着一股英气,让人一下子被他的气场吸引住。郡王看了他两眼,竟然欣喜地下马问道:“年轻人,你愿意跟随我,做我的侍卫吗?我保你以后衣食无忧,生活富足。”
年轻的乞丐一听,大喜过望,跪在地上,磕头谢恩。回宫后,乞丐经过一番梳洗,并换上了侍卫的衣裳,果然显得气宇不凡。两个月后,他便被推选为皇家的卫队长。为了报答郡王的知遇之恩,他日夜守护王宫,不离郡王半步。可是,时间久了,郡王身边的一些小喽啰心里不自在了,他们对这位年轻人的受宠甚为不满。没过多久,各种谗言便传到了郡王的耳中。有人甚至诬陷他与小郡主有私情。这件事,可算是戳中郡王的心肝了,他大吼一声,命人将年轻人抓上殿来,大骂道:“你不过是个又脏又臭的乞丐,你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熊样,你配吗?”对于这劈头盖脸的痛骂和屈辱,年轻人似乎有些麻木了。但他心似明镜:这里的生活毕竟不属于自己。于是,当天晚上,他便背着包袱出了城,从此远走他乡,再无消息。
一个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应该获得足够的尊重。物质基础上,可能有优劣之分;但人格尊严上,则是完全平等的。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布衣乞丐,与他交往的第一步,就是尊重他。满足了这一前提,接纳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对于“尊重”二字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在学生的心中,父母和老师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可是,进入社会以后,这份尊敬马上变得浅薄了。人生是分阶段的,但并不意味着进入下一个阶段,就该遗忘上一个阶段。对于一个有心之人而言,父母和老师,一辈子都在他们心底,从不敢忘。
除了自己的父母、老师、上司之外,那些与我们平级甚至地位卑下的人也应该值得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才有可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当下的社会,外在的诱惑太多,想要心安理得地生活,并不容易。很多人刻意地表现自己,做事力求尽善尽美,不过是想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同。一旦这种认同感无法获得,内心往往变得浮躁而不安。
人生是不确定的,外在的事物总在不断变化,好与坏,顺与不顺,总会接踵而来不要对他人要求太高,更不要对生活要求太高,只要感觉到幸福,就该知足。
别人生活得好,起点高,机会好,对我们的人生并没有太大影响。做人,没必要压抑自己,也没必要阿谀奉承,保持自我的人格,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任何时候,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都重要。
一位名叫李瑞的社区记者,曾在自己的日记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末下午,天气很热,李瑞和他的朋友约好去户外踢球。来到他家门口,李瑞轻轻叩开了门,喊了声朋友的名字,却没有人应答。这时,他听见里面正发出断断续续的吼声,好像是他的朋友正在和谁吵架。李瑞便装作什么都没听见,灰溜溜了走到了一边。
过了一会儿,朋友大概是看到了他,才开了门,让他进去。李瑞知趣地说了句:“不进去了!我在外面待一会儿。”朋友有些不高兴,还是将他拽了进去。进来屋里,李瑞更加尴尬了,他不晓得刚才发生了什么。于是坐在椅子上,随手拿起了身边的一本杂志来看,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时,争吵声又来了,李瑞这才看清,争执的双方正是朋友和他家里的保姆。那位保姆五十多岁,两鬓霜白,身子骨也很瘦弱。两人足足吵了十多分钟,朋友终于停下来了,霸道地喊了句:“给我弄碗饭来!”只见老妈妈一声不吭地走向厨房,盛了一碗饭和几勺菜,轻轻放到了桌上,语气和缓地说:“您过来说吧!”朋友大摇大摆地走向饭桌,斜着眼睛望了望,苛责地说:“下回给我弄点好吃的!年纪一大把了,连个饭都做不好,真是不中用!”朋友盘腿坐在沙发上吃饭,李瑞用目光扫了一眼老妈妈:她正低三下四地蹲在地上洗抹布,眼中充满了哀伤。
人与人之间,不该是这个样子。“保姆”,只是一份工作,不是一个人的“标签”,她也有自己的人格,也需要做人的尊严。
“尊重”一词,其实蕴含着太多的深意。一个人,生活在尘世中,只要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一定会以百倍的尊重来回报你。这就是所谓的“以心换心”,也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
尊重一个人,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行动上。做人,一定要坦诚,虚情假意的东西别太多。只有用一颗真心去感染别人,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