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2700000015

第15章 感谢经典

本文原载《文汇报》2009年4月29日第11版“笔会”。

美国音乐学者科尔曼的《作为戏剧的歌剧》一书的中译本[美]约瑟夫·科尔曼著,《作为戏剧的歌剧》,杨燕迪中译本,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终于在近日面世。翻看还散发着淡淡油墨气味的书页,一时间恍若隔世——回想当初着手这件译事,那已是近二十年前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部译稿曾连载于《歌剧艺术》杂志(1990年第2期至1993年第6期)。随后,我曾不断向有关出版社推荐,但出于各种原因,正式出版一直未果。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打消了出版的念头——心想,“婆家”难找,那就干脆认了“藏在深闺”的命。毕竟,我自己从此书翻译中已获得很大收益。仅此,足矣。

有何收益?不妨清算一下。当年在杂志上连载的稿酬是以千字十元计,二十多万字的译稿,在三年多时间中陆陆续续拿到约两千多元人民币。现在看,似是不足挂齿的“薄利”。不过,按那时的物价,还是给我以小小的物质性驱动。但此书的翻译着实耗费精力和时间,仅靠那点稿费,实不足以维持。从“成本核算”而论,业余时间教教钢琴学生,收益效率明显更高。但我对这件译事仍然是“乐此不疲”,甚至是“欲罢不能”——不是出自任何外在的动因,而是受到此书内在的吸引。翻译这样的经典名著,对译者其实是真正的心智享受,这本身已是莫大的回报,何需再用物质性的稿费来驱动?

这是一本经得起深入细读、持久咀嚼的书——它通过解读歌剧的经典剧目,自身已成为学术的经典著述。当然,这并不是说此书完美无缺。相反,它的缺憾凸现在前,任何有心的读者都会看出——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犀利,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不免显得偏颇有余,老练不够。但也可能正是这种尖锐的刺激性,成就了此书的可读性和经典性——科尔曼直逼歌剧这种体裁的中心艺术问题,死死咬紧,一刻不松,俨然摆出艺术审判官和质量裁判长的架势。面对各类名作和各方名家,作为艺术的接受者、鉴赏者和评论者,科尔曼的姿态从来不是低声下气的俯首臣服,或是唯唯诺诺的应声作答,而是平起平坐的对谈争论(在某些过分的时候,甚至有“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之嫌)。批判性的回应是科尔曼的基本策略——这,显然是西方人文思想传统的直接反映。

回想此书对笔者的影响,除了针对歌剧体裁理论和众多歌剧剧目的理解和认识,最珍贵的也许正是这种对待前人(以及今人)经典作品的批判性态度和个人性回应。《作为戏剧的歌剧》一书对我的深刻教益是,如何以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体验,一次次去激活前人的、他人的艺术作品,并在这种新鲜的激活状态中,使自己的眼光和体验得到更新。尽管我早已不再完全同意作者科尔曼针对具体人物和剧作的某些评论和评判,但必须承认,在我翻译这本书直至今日的近二十年时光中,它磨炼了我观看歌剧的眼睛,并转化了我聆听音乐的耳朵。

我已经数不清楚,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中,阅读这本书到底有多少次。二十次?三十次?恐怕不止——因为除了从头至尾的多次通读之外,每当观看任何经典歌剧,我总是要在此书中查找相关评述,即便我并不赞同作者的意见。我不禁想到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针对“经典”的堪称“经典”的定义——“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我的个人经验印证了卡尔维诺的这一定义。《作为戏剧的歌剧》就是这样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

作为译者,也作为普通读者,在此我向这本书和作者表达衷心的感谢。

同类推荐
  • 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

    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

    《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作者的画很有创意,给人一种遍历天下的感觉,在构图上全部突出了背后的特殊旨趣,作品在画面上的整体面貌上,依然传递出一种大山大水的气势,其中所体味到的那种感觉,可能这也是这作吕比较吸引人的一个特点吧。
  •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有过踌躇,有过烦恼。更有过欢乐,有过向往。学院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书所收文章便是教师们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是建院十年教学工作最生动的佐证。
  • 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在对新时期以来全国戏曲创作做宏观把握的同时,重点选择了一批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创作成就,以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走向进行了系统介绍和理论阐述。书中还对新时期以来以热情和勇气为这个时代奉献出智慧和心血的多位剧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了理论概括。作者从审美理想的视角选择,审美价值的意趣判断,审美感受的形象摹写等方面,论述了从审美理想到审美表达的创作过程。作者还用具体地区的实例,对新时期戏曲创作的成因进行了考论。特别是本书对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和儿童题材戏曲创作做了较为系统论述和理论总结。
  • 打回原形

    打回原形

    新文人画代表朱新建随笔集,王朔、陈丹青、姜文、陈村、叶兆言、苏童、杨葵联袂推荐。朱新建刻过一枚闲章,“打回原形”,这次拿来用作书名,因相对于他的画而言,这些文字应该算是某种形式上的原形,或深或浅地折射出一些画里未尽的意思。近三十万字,收录了朱新建这辈子散落在各处的话语,有关千年画史,文人往事,古今中外,世事纷呈;有精妙通透的阐释,亦有零零落落的碎语,却都是掏心窝子的实话。或深或浅,或隐或白,都是他的性情与风流。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热门推荐
  • 再跃龙门

    再跃龙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群来自农村的高考失利的孩子,再次走进复读班,准备他们的再一次高考。高考的压力,家长的期盼,考上大学同学的炫耀,让这伙复读生的生活变得并不轻松。梦想能否实现,只有靠自己去拯救。三十年前农村中学复读生的生活,原汁原味地展现在面前。作为过来人,就算是重温一下那个特殊的年代吧。
  • 实用口才全书

    实用口才全书

    人的一生需要许多“资本”,口才就是其中重要的资本之一。为了让千千万万因嘴巴上功夫不到家的人不再有人生遗憾,都能够有机会通过提高口才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有了这本《实用口才全书》。本书除了在用材、选材上细分不同层次人才的个性需求上下功夫外,更注重从具体情景出发,尽力增强其可读性和实用性。在读者面的覆盖上,既强调了通用性,又照顾到了不同行业、专业人才对口才的独特需求。
  •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著名人物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著名人物

    从佛祖在菩提树下人生的意义,到达尔文用毕生心血造就进化论,区别人猿;从呼唤知识的第一人培根,到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儿;从边走边唱的盲人诗人荷马,到倾倒东西方的爱国诗人泰戈尔……人类的精英们总是走在探索与追求的奋争前沿,他们是全人类的脊梁,是最顶级的精英人物。
  •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宇宙之窗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宇宙之窗百科(奥秘世界百科)

    宇宙天地和自然世界真是丰富多彩、纷繁庞杂,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奥秘。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越多,这种奇妙对于我们就更加不可思议。”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 超神学院之君临诸天

    超神学院之君临诸天

    本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超神学院同人小说,而是以超神学院为主世界的无限流小说。主世界:超神学院经历世界:长生界→神墓→一人之下→风云→武庚纪..........................阅读前须知:1丶警告!本书为新人新手之作,剧毒,毒抗没有达到MAX境界的书友请谨慎考虑!2丶本书有缺章,但是这是由于某高维神兽的关系,请不要乱喷作者。3丶.......已经说过有剧毒了,觉得写的烂可以提建议,欢迎,但是请不要骂人,谢谢!
  • 学生作文知识讲话

    学生作文知识讲话

    《作文知识讲话》是作者几十年作文教学实践及其研究探讨的结晶,对中小学生和语文教师具有切实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 最强修炼系统

    最强修炼系统

    游戏玩家王浩,带着九龙系统穿越元武大陆,从此踩天才,灭凶兽,怀搂绝世美女,成就无上霸业!
  • 诸家神品丹法

    诸家神品丹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谋略之成事经

    中国谋略之成事经

    《成事经》一书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成功者,来剖析成事之道。当然,成事之道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但它们却又是具有共同性的。因此,我们尽可能比较全面、合理地描述它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