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7300000016

第16章 毛泽东专心于农民运动

毛泽东在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之后,仍勾留在羊城。他的主要精力,从宣传工作转向农民运动——因为他被任命为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

这时,毛泽东的助手不再是作家沈雁冰,而是萧楚女。“楚女”这名字,会使人以为是湖北女子或是楚楚动人的女子,实际上却是一位跟毛泽东同龄的男子。他是湖北汉阳人氏,本名树烈,学名楚汝——后来去掉“三点水”,变成了“楚女”,故意用其反义。有时,他写文章,以“丑侣”为笔名,倒是用其原义。

萧楚女此人,出身贫寒,当过学徒、报童、小贩,192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他擅长写作,工作勤勉,为人豪爽。他是农民运动讲习所唯一的专职教员,跟毛泽东一起教授学员。那时,萧楚女正患肺病,支撑着病体讲课,据当时听课的学员笔记所载,毛泽东如此讲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中国的农民问题,在以前没有人研究过,远自文武周公,近至现在各学校都没有人研究它。现在中国能代表一般民众的利益的党,有两个,一是共产党,一是国民党。共产党对于农民问题,比较注重些。而国民党对于此问题,二年前才开始注意。在国民革命时候应该注意农运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政权落干军阀之手,完全是未得三万万二千万农民的帮助和拥护。

国民革命,就是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的革命。唯有把农民动员起来,参加革命,国民革命才能成功。农民一支军,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尤不可抛弃……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醉心于中国农民运动,以至于被人们称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大王”。

就在毛泽东忙着在广州番禺学宫为农运学员们讲课的时候,蒋介石步步高升:

6月5日,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6月29日,出任国民政府委员。

7月5日,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人部部长。

7月6日,张静江以患足疾为理由辞职,蒋介石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这样,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国民党的第一号人物。

7月9日,广州东校场人头攒动,十万军民云集那里,举行北伐誓师大会。蒋介石头戴大盖帽,一身戎装,在万众欢呼声中宣誓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蒋介石发表就职演说:“今天,是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典礼的纪念,亦是本总司令就职的日子。本总司令自觉才力绵薄,为中国国民革命的前途负如此重大的责任,惶恐万分。但现在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已来重重包围我们、压迫我们了,如果国民革命的势力不集中统一起来,一定不能冲破此种包围,解除此种压迫。所以本总司令不敢推辞重大的责任,只有竭尽个人的天职,担负起来,以生命交给党、交给国民政府、交给国民革命军各位将士。自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一天,成了蒋介石的“登基”之日。随着传媒的广泛报道,蒋介石的知名度迅速上升,“蒋总司令”之称由此而起。而此时此刻,毛泽东并不为人所注意。

国共依然保持着合作,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员并肩北伐,苏联顾问亦在总司令麾下效力。蒋介石率八个军,十万兵马,向北推进。

9月3日,蒋介石在武昌城下涂家湾指挥攻城,毛泽东则前往黄埔军校,发表演讲。毛泽东演讲的题日是《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关系》。

11月,毛泽东接中共中央通知,偕妻杨开慧及二子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来沪后,毛泽东出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不久,毛泽东挈妇携子经武汉回到老家湖南,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列为《毛泽东选集》第二篇的著作……

在中共内部,陈独秀并不看重毛泽东,倒是瞿秋白非常赞赏他。1927年4月,瞿秋白在为长江书店所印毛泽东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书作序时指出:“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该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蒋介石陷入国民党内群雄纷争之中就在这时,1927年4月12日凌晨4时,上海响起密集的枪声,显示了蒋总司令手中枪杆子的威力。蒋介石下令“清党”,大批逮捕、枪杀中共党员,史称“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走了三步棋:一年前的“三二○事件”,只是崭露头角的他实行反共的“火力侦察”;接着,《整理党务案》的通过,表明他决心从国民党中“分共”;这一回,已经立稳脚跟、大权在握的他,以武力实行“清党”,亦即反共。

外电急急报道:“在中国,‘KMT’与‘CP’火拼,彻底决裂!”

“KMT”,国民党的英文缩写;“CP”,共产党的英文缩写。

“CP”当时自然斗不过“KMT”,因为蒋介石手中握有枪杆子。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等,一个个倒在血泊里。

毛泽东倒是从中悟出了一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虽说有人挖苦毛泽东是“枪杆子主义”,毛泽东却不悔。1927年秋天,毛泽东在湖南发动了秋收起义,然后带着兵马上了江西西部的井冈山,走上了用枪杆子对付枪杆子的道路——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叫做“武装斗争”;用斯大林的话来说,那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蒋介石呢?虽说他在清共、反共方面步步得手,可是他在国民党内却不孚众望。

他独揽大权,引起了不满。那个汪精卫,依然是他在国民党内的劲敌。虽然汪精卫被迫远走法国,但他的“影子”仍威胁着蒋介石。

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南洋大楼召开。会议掀起反独裁运动。蒋介石、张静江拒绝出席。毛泽东作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倒是出席了会议。此会推选尚在国外的汪精卫出任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和国民政府主席,裁撤了原由蒋介石担任部长的军人部。这是蒋介石上台后头一回受挫。

于是,4月1日,汪精卫兴高采烈地从法国回到上海。汪精卫成了国民党左派领袖。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中央下令开除蒋介石的党籍,免去其一切职务,通缉拿办。一时间,蒋介石声名狼藉。

不过,到了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也实行“分共”,又跟蒋介石走在一起了!

就在这时,蒋介石率北伐军在与军阀孙传芳作战时败北,受到各方指责。8月13日,蒋介石宣布下野,辞去总司令之职——这是蒋介石政治生涯中头一回跌到最低点,离“四一二政变”不过四个月而已!

一个多月后,蒋介石出走日本…

挤走了蒋介石之后,国民党内又爆发了汪精卫跟李宗仁的争斗。汪、李相持不下,不得不提出请蒋介石复职。

一下子,蒋介石“行情”看涨,从日本返沪。

1928年2月上旬,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跟一年前的二届三中全会截然不同,这一回蒋介石由落到起,由沉到浮,他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手中的党政军大权失而复得!

于是,人们对他的称呼,从“蒋校长”、“蒋总司令”,变为“蒋主席”。

这年10月8日,蒋介石又兼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集三“主席”于一身。另外,他还兼任海陆空军总司令。

1929年3月,蒋介石主持召开国民党“三全”大会,胡汉民与蒋介石合作,在会上致开幕词。大会通过了《奖慰蒋中正同志案》,大有“大树特树”蒋介石“最高领袖”权威的味道。汪精卫则拒不出席会议,指责会议代表百分之八十由蒋氏“圈定和指派”、“所谓代表者,已完全丧失其意义”。

“三全”大会加深了国民党内部的纷争,新军阀们纷纷反蒋。先是桂系反蒋,爆发蒋桂战争;接着,阎锡山、冯玉祥义揭起反蒋之帜,爆发蒋、阎、冯大战。一时间,打得好热闹。反蒋派拥戴汪精卫为领袖,另立中央,选举汪精卫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阎锡山为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再度成为蒋介石的对手。

蒋介石和阎、冯在中原展开大战,好不容易,蒋介石战胜了对手。这时,蒋介石才腾出手来,坐镇南昌,对江西的朱(德)毛(泽东)红军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担任立法院长的胡汉民,不再与蒋介石合作,在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上猛烈抨击蒋介专制独裁,又爆发蒋、胡之争。1931年2月28日,胡汉民被骗至蒋介石的总司令部,遭到软禁。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汪精卫看准了时机,第三次跟蒋介石作对。汪精卫举起了“护党救国”、“打倒独裁”之旗,联合反蒋派,于1931年5月在广州另组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向全国发布《反蒋宣言》。

于是,蒋介石调兵遣将讨汪,爆发了宁粤之战……

看来,在四分五裂、群雄并存的国民党内部,蒋介石欲成为最高领袖、“绝对权威”,也并非易事。一部国民党史,简直成了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三巨头”的纷争史!国共分别确立了蒋介石、毛泽东为领袖就在蒋汪对抗、宁粤冲突之际,1931年9月18日晚10时,沈阳北大营响起了炒豆般的枪声。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发动突然袭击,炮轰沈阳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的东北军:“遇有日军寻衅,务须慎重避免冲突”、“绝对不准抵抗”。

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导致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三千万人民的东三省,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落人日军之手!

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激起全国上下的愤慨之情。汪精卫借此机会,猛烈抨击蒋介石,坚持要蒋介石下野。

国民党的四分五裂,此时达到了高潮:

国民党的“一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召开;

国民党的“二全”大会,在汪精卫主持下召开;

国民党的“三全”大会,在蒋介石主持下召开;

眼下,竟然有三个“四全”大会,分别在南京、广州和上海举行!

在南京,蒋介石主持了“四全”大会;

在广州,孙科主持了“四全”大会——理应由汪精卫、胡汉民主持,会议开了一半,胡汉民回粤主持;

在上海,汪精卫主持召开了一个“四全”大会。

国民党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日军侵略,民怨沸腾,而国民党的“三巨头”又如此分庭抗礼!无可奈何,蒋介石不得不于1931年12月15日发表《蒋主席辞职电》,宣布下野——这是蒋介石平生第二回下野!

口中嘟囔着“娘希匹”,蒋介石回奉化溪口老家去了。

总算蒋、汪、胡三派合一,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于193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召开。蒋介石“下野”于奉化,汪精卫称病在上海,胡汉民也说自己“血压高”,留在广州。“三巨头”都没有在四届一中全会上露面,会议由于右任主持。会议作出了折中的方案,即由蒋、汪、胡三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常委,轮流担任主席;此外,改组国民政府,推举空头元老林森为主席,由孙科任行政院长。

没有“三巨头”出席的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毕竟缺乏权威性。

就在四届一中全会结束半个多月,一场重要的幕后交易在杭州进行:已经“下野”的蒋介石,从老家奉化来到杭州,住人澄庐。他写了一封密信,托陈铭枢、顾孟余赴沪,面交汪精卫。一直“称病”的汪精卫见信,立即精神抖擞,百病皆无,赶往杭州。于足,这两个多年来互为政敌的巨头,在澄庐通宵密谈,“相见甚欢”。这次密谈,变“蒋汪对抗”为“蒋汪联盟”。

消息不胫而走,胡汉民气歪了鼻子——因为汪、胡有密约在先,两人联合反蒋,谁也不与蒋单独密谈。如今,汪背弃了胡,胡也就决心独力与蒋、汪对抗。

蒋汪携手,返回南京。1932年1月28日,汪精卫接替孙科,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主持政府工作;3月6日,蒋介石复出,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掌握军权。从此,人们对蒋介石改称“蒋委员长”。

由此,形成了维持多年的“蒋汪体制”,形成了“汪主政、蒋主军、蒋汪联合主党”的格局。胡汉民则在两广主持国民党西南执行部,跟蒋汪保持半独立的状态,但毕竟在中央失去了地盘。在蒋、汪之间,蒋掌兵权,实力胜于汪……

在中共党内,斗争也颇激烈:

连任五届总书记的陈独秀,因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于1927年7月12日下台;

取而代之的瞿秋白,又闪犯了“左”倾盲动错误而下台;

接替瞿秋白的李立三,犯了“左”倾冒险错误而遭批判;

1931年1月7日,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由于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他的得意门生王明掌握中共中央领导权,又开始实行“左”倾机会主义……

这一右三“左”,折腾着中共走马灯似的改换领袖,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到博古……

1933年2月28日,蒋介石发表了《告共党书》,以讥诮的口吻,论及了中共的党内斗争:

中国自有共产党以来,没有一时一刻不在错误路线当中。

十五年、十六年(引者注:此处指民国纪元,亦即1926、1927年。下同,不另注)有陈独秀机会主义的错误;十六年、十七年又有瞿秋白盲动主义的错误;十八年六次大会(引者注:指中共“六大”)又发生了农民问题及职工运动的错误;至于所谓立三路线的破产,邓中夏退却路线的荒谬,都是你们自己所宣告的。以此推论,你们便再若干年,也无非是一个错误的环境,这种铁的事实是在雄辩着共产主义不能施行于中国,即共产党不能存在于中国。

无论你是什么策略,什么路线,左的,右的,折中的,总之是此路不通,迟早要寿终正寝……

蒋介石说这番话时,中共确实正处于领袖危机之中——由于中共那时没有一个能够稳稳地掌舵的领袖,使中共连连失误。

然而,在蒋介石说那番话的一年多之后——1935年1月,中共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脱颖而出,成为中共舵手。

在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即洛甫)成为中共中央总负责,而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掌军权,成为中共实际上的领袖。

毛泽东也走过了曲折的时浮时沉的政治道路:

他上了井冈山之后,与朱德会师,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为军长,他为党代表。这样,他的最初的称呼日“毛党代表”。

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治委员。这样,人称“毛委员”。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出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从此,对毛泽东的习惯称呼便叫“毛主席”。

不过,在中共党内,毛泽东历受打击,时而被“开除出政治局”,时而被撤销中央农民委员会书记、党代表、前委书记职务。他又几番病重,以致一度误传他病死,共产国际还为他发了讣告!

毛泽东在中共党内遭到批判,被戴上“三顶帽子”:一曰“枪杆子主义”,二曰“一贯机会主义”,三曰“狭隘经验论”。

那时,中共受共产国际领导,毛泽东未曾在苏联受训,得不到共产国际信任,遭到以王明、博古为首的从苏联归来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排斥。然而,毛泽东毕竟在错综复杂的党内斗争中,显示了他的睿智和才华。特别是处在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谁能领导部队打胜仗,谁就会在党内、军队中享有威信。

如果说蒋介石还算在日本振武学校念过一点军事的话,毛泽东则连这么点“资本”都没有。诗人气质的他,原本书生一个,写文章是他的看家本事,打仗则纯属外行。奇怪的是,此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居然从中谙熟韬略。虽说也曾打过几回败仗,但他十有七八能克敌制胜。就连蒋介石坐镇指挥,也多次败在这位“笔杆子”手下……如此这般,当中共中央总负责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连连指挥失误,几乎断送了红军之际,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呼声甚高,也就顺理成章地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从此,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与以蒋介石为领袖的中国国民党相对抗;实际上,也就开始了以毛泽东和蒋介石为棋手(亦即“旗手”)的两党对抗的棋赛……

虽说在此之前,蒋介石跟毛泽东有过几番较量。那时,蒋介石似乎对井冈山上的朱毛红军不屑一顾,称之“朱毛股匪”,先是几番“会剿”,接着又几次“围剿”——不过,那只是大搏斗之前的“热身赛”。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终于从覆灭的边缘得以挽回,没有成为“石达开第二”而葬身大渡河畔。红军挺进陕北,在保安站稳了脚跟,再不是“朱毛股匪”。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的红军,在陕北迅速扩大,已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于是,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开始了第一次真正的较量。

同类推荐
  • 走过荒原

    走过荒原

    徐传化是陆亚芳近作《走过荒原》的主人公,这位从沙地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做过年,扛过活,跑过腿,十五六岁从老家逃难出来,在钱塘江边搭个草棚住下来,什么活都干,三百六十行几乎干了个遍。这个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的老农民,一直在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终于有一天,他嗅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凭自己的胆识与气度,找资金,找人才,找地方,开始了由两千块钱、一只缸起家的小作坊向一个民营企业王国的进发。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徐传化,他是沙地里长出的一棵参天大树,是沙地里盛传不衰的神话。陆亚芳用的不是笔而是自己的心写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从外表写到内心,渗透了她的智慧和热情。
  •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点点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 隋唐历史人物狄仁杰评传

    隋唐历史人物狄仁杰评传

    本书从思想、信仰、品格、心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等方面,对狄仁杰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全面客观地写出了狄仁杰曲折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 吕不韦十讲

    吕不韦十讲

    王朝的建立需要血与泪的浇注,是谁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又是谁默默无闻地流尽了最后一滴泪,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他们的牺牲而驻足。君臣博弈,胜的骄傲,败的灭亡!父子博弈,胜的真能骄傲,败的真能灭亡?吕不韦的悲剧是对君臣共荣、互利的否定,更是对君臣斗争、暗算、倾轧的写照。血腥的斗争莫不以两种结尾收场一不是君亡便是臣灭。吕不韦献身于这场斗争中,失败的却是既为臣又为父的自己。甚悲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性总结。尖锐与现实的评判折射的是吕不韦之类的名臣们悲惨的结局。慨叹吕氏悲惨的人生之余,我们似乎应该回过头,看看他传奇般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我有一座地狱场

    我有一座地狱场

    滋……滋……欢迎进入……地狱场!玉兔:“呜呜呜,好阔怕,我不玩儿了。”周星拎着兔子的两只耳朵:“不玩?你钱都花了,不玩怎么行!”悟空吓得毛都竖起来了:“场主,我要退出。”周星淡淡道:“可以,把你身上的一件贵重物品给我。”白雪公主瑟瑟发抖:“天呀,我的冒险路线怎么还没完,场主你没骗我啵?”周星拿着手机一边直播一边说:“加量不加价,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 循光录

    循光录

    如果有一天,末世爆发,丧尸横行,你会如何在这个混乱的年代生存下去?在万般黑暗中,只有抓住仅有的一道光,循光而上,才能冲破黑暗。且看重生者林锋如何解决危机,组建军团,追逐真相,结束这场末世。
  • 心态对了,事就成了

    心态对了,事就成了

    人生就是由许多起起落落组合而成的,这些遭遇都是我们无法改变、无可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的是自己如何去面对。人生所呈现出的色彩是艳丽还是暗淡往往取决于我们选择怎样的心态。《心态对了,事就成了》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与力量,将会引导你积极面对挫折、勇于攻克困难,最终获取成功。
  •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

    本书是人物传记故事。作者以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史料,讲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不平凡的一生。孔子少时家境贫寒,但在母亲的教育下,好学不倦。成年后做过小吏,50岁时担任高级官员,但因与统治者政见不合,离开家乡周游列国14年。晚年返回鲁国后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六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密不可分,名字透射着社会秩序、礼节礼仪、价值判断、宗教信仰、群体审美等文化信息。一些人的名字简直就是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关键词,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西人名,包括真实名字、绰号、外号、笔名、庙号、谥号、年号等。通过对名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精彩纷呈的文化表征。
  • 啸旨

    啸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妃子泪

    妃子泪

    【保证更新,求收藏求订阅求留言,感谢大家哟!】<br/>三个有个血肉亲情的男人,为了一个身分不明的女子柳红杏而反目而仇,他们三人从此走上了一条争妃的斗争之路,而情同姐妹的女子亦相互明争暗斗。她独钟情于他,他心里更容不下其他女子。这,其实是一场雪雨腥风的爱情战争。男人最终赢得美人归,可美人却落下伤心泪。<br/>读者群:16698382[28岁以上者入],<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3606237[28岁以下者入]<br/>&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兔子的修仙奶爸

    兔子的修仙奶爸

    “喂!哪有兔子从蛋里孵出来的?”“什么?爸爸?我不是你爸爸!你认错妖了!”……“安泽啊,你女儿怎么这么瘦?”“可能...因为她只吃萝卜吧。”彗星袭来,灵气复苏,群仙乱舞,魔孽破封。……安泽:一边带女儿一边修仙,还得升级系统,拯救世界,我很累的...
  • 二擒娇妻,偏执老公宠上瘾

    二擒娇妻,偏执老公宠上瘾

    第一回,是酒醉迷情。第二天醒来看见那张俊脸,仓皇而逃。第二回,是他把她堵在厕所里,一点一点靠近她。南欢怒极反笑,“席总是不是搞错了,这里是女厕所!”男人慢条斯理,眉眼不惊,“没搞错,我来这里,不是为了上厕所……”后来,是她不告而别……几年后,再遇,男人居高临下,嗓音狠戾,“欢欢,回到我身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