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孩子有钱乱花家长会苦恼,没想到邓女士还会为儿女有钱不花而苦恼。她的女儿今年11岁,说出来大家也许不相信,女儿小小年纪居然有了近3万元的存款了,都是女儿从小到大,慢慢攒下来的压岁钱和零花钱。从女儿7岁那天起,邓女士就把压岁钱交给女儿自己管理,本来是想看看她会不会乱花钱的,过了好几个月她数了一下一分钱没少,邓女士很高兴,连连夸女儿懂事,知道钱来之不易。
可过了半年,她发现女儿从来就没有动过那些钱,并且在家里看到茶几上有一两角钱就赶忙收起来放到自己的零钱罐里去,零钱罐满了就跟爸爸妈妈换成大面值的钞票放起来。刚开始邓女士还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只是有时候开玩笑跟女儿说没想到这么小就知道爱钱。本以为等女儿上学了,需要买文具时她就会开始用钱,可是邓女士估计错了,上学后凡是用钱的地方,女儿都会找他们夫妇要,就是不肯动自己的一分钱。
有一次邓女士的丈夫提出用女儿自己的钱交学费,商量了一晚上,女儿就是不肯。还有一次班上有一个同学生病了,同学们每人出3元钱鲜花和礼物去看同学,女儿就是不愿出钱。
“故事解读”
理财,就是管理钱财,当然包括节约。
节约是个好习惯,节约是人们长久以来公认的美德,但理财时,很多人就只会想到尽量省钱,少花钱,甚至不花钱。
理财教育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节约教育。因为有的时候,该花的钱就必须花。
一方面,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节约习惯和行为,有的孩子节约的过程会走向一个极端,绝不多花一分钱,用钱上自私自利,结果会变成小小守财奴。父母要正确引导,钱该用就用,只要是为了自己学习成绩、自我素质的提高,帮助别人等地方都应该花钱,如果出现故事中女儿的节约行为,可以从家里长辈生病了,让孩子出一部分钱买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孩子容易接受的行为上来慢慢调整。
另一方面,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把不该花的钱花出去了,那是对钱的一种浪费;如果该花的钱却不花,那就成了金钱的奴隶。
孩子在花钱购物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这类节约现象:只图便宜,不看质量。如孩子经常在校门口或路边一些店买几元钱的小玩具,有的还没到家就坏了;在街边买了便宜的面包、小吃,结果是吃完就拉肚子;买了一些学习用具,没用几次就坏了;等等。
我们教育孩子花钱购买东西时要强调质优价廉,便宜的前提必须是商品质量得到保证,要货比三家,要到正规的商场买东西。要给孩子算清楚这样一笔账:如果花了15元买了一样东西,由于质量不好只能用一个星期,结果只好重新花25元钱去买正规的东西,这样加起来就等于用了40元钱买正规的东西,这不是白白浪费了15元吗?
所以,理财不仅仅是节约,而是要让钱得到最合理的运用,对于正常的支出就要舍得花钱,不能成为守财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