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破釜沉舟,置之死地,不得已用于一时一事则可;而不分场合地用于一生一世,则非智者所为。
所谓预留退步,又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为个人的安危荣辱计,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功成身退,挂冠归去,蹈入山林,就像范蠡泛舟五湖,张良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那样;另一重意义是为事业成败计,使你的上司能用人不疑,放手专任,而不敢于临敌变计,临阵易将,以免功败垂成。
高明的人总是承认事物总有看不透、不可料的一面。事实上,而世事诡谲,风波乍起,非人所尽能目睹,所以主张立身唯谨,避嫌疑,远祸端,凡事预留退路,不思进,先思退。满则自损,贵则自抑,所以能善保其身。
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事迹已为人所熟知,但很少人知道,这位功极一时的大将为人处世却极为小心谨慎,与他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风格全然不同。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住进了位于长安亲仁里的金碧辉煌的王府。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别处官宅门禁森严的情况判然有别。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并且命姬妾侍候。有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看见他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儿子们觉得身为王爷,这样子总是不太好,一齐来劝谏父亲以后分个内外,以免让人耻笑。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1000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了。但是,谁能保证没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呢?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二心,我就百口莫辩了。现在我大开府门,无所隐私,不使流言蜚语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也我不到什么借口了。”
几个儿子听了这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
中国历史上有大功于朝廷的文臣武将,多数的下场都不好。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60年,虽然也几经沉浮,但总算保全了自己,以80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给几十年戎马生涯划上完美句号。这不能不归之于他的这种“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的谨慎。
10装愚守拙,形醉而神不醉
真醉和装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
看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人都知道,极喜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断: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飘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这就是所谓“醉拳”,乃武术中一高难度拳术,委实厉害之极了!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其待人接物极有讲究,且善于从小事做起: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制一灯谜,令宝玉及众裙钗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对这“并无甚新奇”,“一见就猜着”的谜语,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有专家们一语破“的”:此谓之“装愚守拙”,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实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高招。
“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偏偏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
愚者和装愚者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宠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蒋门神遭武二郎一顿狠揍而退出霸占的快活林,最终死于二郎刀下,喋血鸳鸯楼,自是恶贯满盈,令人痛快之至;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却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装醉打拳乃格斗上乘技法,装疯卖傻是人情操纵的一流功夫。那些能够使他人“买”下自己傻气的人,正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推销员”。他们的成功自古至今皆无例外。
在政治风云中,有时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傻弄呆,还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
公元239年,魏少帝曹芳被曹爽控制,架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虽然甚为不满,但一时又无能为力。为了免遭曹爽的再度加害,同时也为了隐蔽自己,以待时机,司马懿告病居家,不问朝政。一日,曹爽派心腹李胜去探视司马懿,以查虚实。司马懿也知道曹爽的用意,因此,当李胜来到时,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个侍女正在喂他喝粥,米粥洒满了前胸。李胜与他说话时,司马懿故意做出气喘吁吁的样子,话也听不明,说也说不清。李胜回去后,详细报告给曹爽,并说:“司马公不过是尚有余气的尸体而已,形神已离,大人不必再对他有何顾虑了。”曹爽最感棘手的就是司马懿,听到他不会久留于人世,心中无比高兴和放心,在朝中更加肆无忌惮了。司马懿则加紧秘密组织力量。成功地打了一次“醉拳”。公元249年正月,魏少帝曹芳拜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乘机发动兵变,废免了曹爽兄弟,不久将其全部处死。
11糊涂之人,人不愧,天不畏如果没有做什么有愧于人的事,那么对于上天也没有什么可怕的。糊涂之人,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曾有一位哲人这样说道:“盲人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却很少受伤,反倒是眼睛好好的人,动不动就跌跤或撞倒东西。这都是自恃眼睛看得见而疏忽大意所致。盲人走路都非常小心,一步步摸索着前进,脚步稳重,精神贯注,像这么稳重的走路方式,明眼人是做不到的。人的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伤或挫败,那么,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颇值得引为借鉴。
前途莫测,大家最好还是不要太莽撞才好。”
这位哲人的名言,其主要目的是要求我们凡事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人生前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们就应该慎重选择自己的脚步,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为人处世,朝着既定的目标行进,自然会有所作为。
道元和尚认为:一个人只有首先树立了正确的见识,一要从思想上培养,二要从实践上开始。那么,怎样才称得上有见识呢?我们又以怎样的标准去评判它呢?其实,我们只需看他追求名利的动机与结果就足够了。
当然,任何追求都带有功利性,而追求功利又无可非议,重要的是,这种功利是为个人谋私利还是为社会谋福利。前者人人唾弃,后者受人景仰。
修行佛道,需要的是从实践开始,也就是身体力行。
12当老实人,莫被聪明所误
《孟子·尽心章句下》中说:只有点小聪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那就足以伤害自身。盆成括做了官,孟子断言他的死期到了。盆成括果然被杀了。孟子的学生问孟子如何知道盆成括必死无疑,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却不懂得君子的大道。这样,小聪明也就只足以伤害他自身了。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大智才能使人伸展自如,只有大智才是人生的依凭。
“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杨修恃才放旷,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他的才华,在大智者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大智者虽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是表现比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处就在于他不知道自己的聪明一定会招来灾祸。这样的人是聪明吗?显然不是。多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对此他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该聪明的时候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如果他能迎合曹操不表现他的聪明,或适时适地适量地表现才能,那么他很可能会成功的。人们也许会说,杨修之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他的多疑。但是换了谁,一个上级能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呢?显然杨修最终非失败不可。这可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罗贯中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华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曹操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重用,才能太露又有“才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聪明反倒不如不聪明,实在是至理名言啊!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写出了《吟呻语》这一千古处世奇书。书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者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这就是说,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以使人毁掉。凡事总有两面,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
一味耍小聪明,其实是笨蛋。因为那往往是招灾惹祸的根源。无论是从政,是经商,是做学问,还是治家务农,都不能耍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