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诸国当作修行的道场,把旅行当作磨炼的方式,这就是游历式的修行。不只是武士在修行武艺时会利用游历,学者在积累学问时也会利用游历,禅僧在修习佛法的时候也会利用游历。此外,在研习技艺与美术的人士中间,游历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
武士之间有武士道,百姓之间有百姓道。秋田县的著名农学家石川理纪之助翁就曾为了积累农业经验而踏访各国,与各国的百姓交流种田知识。
如果这样说下去的话,那我们说多久也说不完。总而言之,武士为了提升自己而进行的游历就是武者修行。武者修行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起点,也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终点,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诸多变化。
武者修行这一词最早出现于《室町殿日记》,共有以下两条内容:一、十二代将军足利义晴执政的天文十一年(1542年),中国地方的武士山内源五兵卫通过游历进行武者修行。二、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执政的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将军与三好长庆发生激战,各国的浪人和武者修行者也纷纷投入战争。此外,《虚无僧寺史》中也有记载,说楠木正胜曾混入虚无僧的僧群,和他们一起在各国漂泊。当然了,楠木正胜的这一举动不应该被看作是武者修行,而是他隐于社会的一种方式。
那些进行武者修行的武士不存在特殊的规范,也不需要特殊的着装,武者修行只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特意进行的游历修行。后来,武者修行的定义泛化,不仅是武士,其他像虚无僧等人的修行也被称作是武者修行。鉴于这一原因,武者修行在社会上逐渐流行起来,并且形成了一个认知度很高的群体。甚至,进行武者修行的两个人见面打招呼时,根本不需要报出彼此的名号,只要说自己是去各国游历的武者修行者就可以得到对方的认同和接纳。
第十代将军足利义稙执政的明应年间,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弓箭手,名叫日置弹正,他也曾游历各国进行武者修行。《足利季世记》对他的事迹进行了记载,这应该是有文字记载的最高的弓道家的武者修行,后来很多人在写武道史的时候,经常会引用这段记载。当然了,日置弹正进行武者修行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提升自己,还不如说是为了向世人宣传自己的日置流箭术。
当时,日置弹正在游历诸国时,带了大批的弟子,而且配备了完备的弓箭用具,骑着高头大马去叩响各位权贵之门,向他们宣传自己的射艺。这样的游历方式最早并不被认为是武者修行,但随着后来武者修行的流行和定义的泛化,这样的行为也被冠以武者修行之名。
《都新闻》的学艺部长兼作家上泉秀信先生是上泉伊势守的后裔。有一次,我问他:
“在伊势守的古代文献中,有没有关于武士道方面的资料呢?”他回答说:“在老家的兄弟家里可能会有,不过我从来没有见过。”
伊势守和冢原土佐守等兵法家生活在天文、永禄和元龟年间,恰值战国初期,武士道在社会上已经初步形成。而且,当时兵法家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都比较高,被当作专家来对待。
其实在伊势守和冢原土佐守之前,室町中期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兵法家,例如:镰仓的僧慈音、中条流的中条兵库助、念流的樋口家以及促成剑法中兴的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的饭筱长威斋等人。可惜的是,他们的事迹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发出一点光芒之后,就迅速从历史舞台上陨落了。
直到弘治、永禄和元龟年间,上泉伊势守和冢原土佐守等人才以兵法家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松本备前守、富田势源和北畠具教这样的高手。永禄三年(1560年),兵法家伊藤弥五郎一刀斋在伊豆的桶狭间之战中一战扬名。二十四年后,武藏出生。
武士道的出现要比弓道和马术晚得多。在前文提到的日置流的日置弹正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弓道大师出现。马术也是如此,在大坪流的大坪道禅之前,已经有很多马术高手存在。武士道萌芽于黑暗、颓废和战火纷飞的室町末期,随着织田信长势力的崛起以及武力统一步伐的加快,日本出现了专门的兵法家,他们开始宣扬和提倡武士道。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中,武者修行开始出现,并且逐渐走向辉煌。上泉伊势守曾是上州大胡的城主。永禄五年(1562年),也就是川中岛之战的翌年,他离开自己的封地,以修行兵法为名到各国游历。
《看闻御记》中记载了上泉伊势守进京的情形。伊势守被正亲町天皇招到皇宫之内,并且亲自给天皇表演剑技。伊势守在各国游历的时候,带着很多家奴,他们人人拿着武器,骑着高头大马,那阵势宛如是武士队伍在行军。
冢原土佐守在东海道游历的时候,跟随的家奴也有六十人左右,光是他自己用的马就得准备两匹,一匹骑着,一匹备用。而且,打头的那名家奴还得给他拿着鹰。
当然了,这二人的游历虽然也可以被看作是武者修行,但是和后来的武士们树下石上的修行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上泉伊势守、冢原土佐守以及伊势的北畠具教和大和的柳生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宗族,他们的武者修行方式自然不具有代表性。对一般的武士来说,他们的武者修行主要是以“克己”为目的,过的是一剑一笠、树下石上的生活。
林崎梦想流的创始人林崎甚助重信以他的坐姿快速拔刀法著称于世。他在天文和永禄年间,离开故土出羽国,开始在各国游历,过的就是典型的孤行独步式的武者修行生活。
据林崎梦想流的《祖师传》记载,有一夜,林崎甚助重信投宿到京都的一处民宅,突然一伙被称作茨城组的暴徒闯了进来。林崎甚助重信临危不惧,坐在那里快速拔刀把他们一个个都杀了。
《室町殿日记》中有一段对茨城组的描述:他们赤裸上身,腰间系着好几层锦缎腰带,暗红色的遮羞布从腰间垂下。刀刃三尺八寸,外配朱鞘,鞘首有八寸长的白银装饰,柄长一尺八寸。另外还配一把一尺八寸的短刀。头发散乱,随以麻绳扎绑。脚穿黑皮袜。经常是二十余人同行,手持铁爪斧头等物……行进途中,遇到路人,便会恐吓道:“大名鼎鼎的茨城组驾到,见者让道!”可以看出,茨城组是一群非常嚣张的不逞之徒。林崎甚助重信后来追随上杉谦信的属下松田尾张,而且也上过战场。林崎甚助重信选择武者修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升自己,另外就是为了打败亡父的仇敌坂上典膳。
在武者修行的风潮兴起之后,很多以复仇、归隐、逃避等为目的,以及有着各种各样隐情的人也纷纷加入武者修行的队伍。从战国时代一直到江户初期,这些抱着各种各样想法的游历者与纯粹的求道者几乎难以分辨,他们都以武者修行的名义,游走在各国的都会和乡村之间。
所有关于明智光秀的传记都记载了他在投靠织田信长之前的青壮年时期一直都是在武者修行生活中度过的。此外,同样的经历也见于山本堪助的传记之中。
他们二人的武者修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行呢?苦于没有线索,我们无法下手研究。从明智光秀和山本堪助后来都成为了一代谋将来看,他们在青壮年时期那段缺乏记载的日子里,应该是考察了各国的城池、兵力和地理等情况,以备自己日后所需。后人在为他们立传的时候,为了弥补他们人生中的这段空白期,于是就臆测他们可能是进行武者修行去了。
弘治元年(1555年),美浓国的斋藤一族发生内乱,惠那的明智城也惨遭陷落,二十八岁的明智光秀被迫开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活。明智光秀当时寄住在叔父明智光安家中,他和堂弟明智光春一起逃出明智城,翻山越岭逃往越前。
后来,他在若狭的武田家隐藏了很长一段时间。三十五岁时,追随朝仓义景。三十九岁时,在朝仓家初识细川幽斋。四十一岁时,遇到织田信长,从此追随其左右。
可以看出,明智光秀离乡之后的十三年间,他一直寄身于名门望族,而且后半段一直在出仕。他有职责在身,并且活动范围有限,不可能去游历各国进行武者修行。另外,明智光秀当时比较穷困,他也没有条件去进行武者修行。
不过,他的旧主斋藤道三却在非常潦倒的情况下,实现了武者修行。斋藤道三的传记中,没有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但是,在蜂须贺家的藩史以及《蜂须贺蓬庵传》中却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中村能祐规劝龙空禅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还是赶紧还俗,生个孩子吧!’”禅师听从了中村的劝诲,蓄发还俗,在蜂须贺村娶妻安家。足利上台以后,禅师更名为小六正昭,此后又改姓蜂须贺。……后来,累世子孙都沿袭蜂须贺这一姓氏。
有一天,武者修行途中的松波庄九郎来到蜂须贺村。日暮时分,他挨家挨户请求借宿,但无人肯接纳他。蜂须贺小六正昭的后人小六正和见他在自己屋檐下踌躇徘徊,面有难色,于是就上前问他有什么可以帮忙的。松波庄九郎将自己求宿而不得的遭遇告诉了他。蜂须贺小六正和觉得救人于危难乃武士之常情,于是就非常诚恳地邀请他到自己家中留宿。松波庄九郎感激不尽,表示他日一定报恩,并且临别时,还将自己的一半印符留给小六正和。后来,松波庄九郎出任斋藤山城守,改名斋藤道三秀龙,他把小六正和召到自己门下,月领俸禄二百贯。
文中的小六正和是小六正胜的父亲。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矢矧桥的故事,有一天,小六正胜在矢矧桥上救助了一个小孩,名叫日吉丸,这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斋藤道三夜宿蜂须贺村的故事虽然没有矢矧桥上救助日吉丸的故事流传广,但真实性还是很高的。
斋藤道三的人生经历非常复杂,他出过家,卖过油,而且还在世间漂泊流浪过。从后来斋藤家和蜂须贺家的关系来看,当年他受到小六正和救助的故事应该是真实的。
战国时代部分武将的武者修行,以及前文中提到的上泉伊势守和冢原土佐守那样的武者修行,甚至以报仇和归隐为目的的武者修行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者修行。他们受时代潮流的影响,借武者修行这一称呼,混入武者修行的队伍,只是形式上的武者修行而已。
武者修行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是武士精神层面的修行,核心是“克己”和“求道”,要求修行人必须有昂扬的求道意志,能够舍弃安逸的生活,能够忍受千辛万苦,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禅门云水僧的修行。
室町末期,整个社会一片黑暗,混乱不堪,武士阶层也都处在一片颓废的气氛之中。但其中部分武士不甘于沉沦,他们努力从令人窒息的时流和腐败的俗世中挣脱出来,并且萌生出新的思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士训应运而生。武士训既可以是主公对晚辈的教诲,也可以是对自家武士的训诫。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是新思想的一种产物,主要是为了促进他人对现实生活的反省,或者表达自己的忧虑。
毫无疑问,武士训就是武士道德的诫语,是对将会成为武门中坚力量的年轻一代的训诫,它告诉年轻武士什么嗜好不能有,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室町末期和战国时期流行的武士训其实是镰仓时代武士道的复古。在江户时代,山鹿素行和山本常朝对各种各样的武士训进行了提炼,分别写成了《士道》和《叶隐》。这两部书揭示了日本武士道的最基本精神,也因此成为日本武士道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