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町末期的武士训主要有楠公题壁文,斯波义将管领的《竹马抄》和今川了俊的《今川状》等;战国时代的武士训主要有北条早云的《早云寺殿二十一条》,武田家的《信玄家法》,长曾我部元亲式目和黑田长政遗言等。
在众多的武士训中,大内义隆的大内家题壁文、细川幽斋的《幽斋纪要》和细川赖之的武士训最为出名。这些武士训通过各家的家臣传到世上之后,很快就流传开来,并且成为时人的座右铭。
宫本武藏的《独行道》也可以看作是他为自己写的一则武士训。武士训并不仅是大名或名门望族为了训诫子弟和臣下所做,还有很多是像武藏这样的武士,甚至是毫无名气的人写的。他们写下武士训,主要是借以自诫,或者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某一信念。
在当时,除武士训以外,道歌也非常流行。细川幽斋写的道歌非常多。武藏也写过。兵法家主要是借道歌来传达兵法的深奥和言外之意。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首道歌是这样写的:
“抡起大刀有地狱,退后一步是天堂。”有人说这是武藏写的,其实不是,这首道歌的原作者是柳生宗严。武藏写的道歌是下面这首:“乾坤如庭院,万物入怀抱。悠然天地外,我自任逍遥。”上泉伊势守创作的道歌是:
“何处可栖心,最佳是故乡。”在日本历史上,这样的道歌有很多,如果整理一下,可以编成一本很厚的集子。我本人最喜欢的还是柳生十兵卫三严的这首:“身入深山中,苦心求道成。偶遇一村寨,山民乐无穷。”这首道歌与其说是在暗示剑法,还不如说是柳生十兵卫三严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表达。仔细体会,会发现这首道歌真的非常有意思。以上有点扯远了,我们书归正传。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以及颓废的氛围中,无论是细川幽斋等人写的道歌,还是各种各样的武士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唤醒武士阶层的道义精神。此外,还有很多有志之士选择了独自修行,并且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希望自己在时代的浊流中沉沦。
就是这些人,他们有的踏入禅门,有的踏上武者修行之路,在求道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虽然当时武者修行者的规模非常庞大,但是抱着纯粹武者修行精神的人却极其罕见,不过武藏就是其中一位真正的武者修行者。
伊藤一刀斋、丸目藏人、柳生兵库助、小野典膳和诸冈一羽等剑客也都进行过武者修行,但他们的目的却各不相同,让人不禁怀疑他们进行的究竟是不是纯粹的剑道修行。
在当时参加武者修行的人中,大部分都是漂泊的浪人,他们游历的主要目的是找到肯接纳他们的主人或者出仕为官。但武藏和他们不同,武藏有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通过修行提升自己的剑道。
应仁之乱后,浪人的人数空前增多。在战国时代,风云突变,很多山野之中的青年也离开自己的故土,被卷入时代的动荡之中。
在战乱中,很多名门望族被战火所摧残,他们的遗族和部曲也被迫加入浪人的行列,但这些人的境界要比普通的浪人高得多,他们不甘于随波逐流的生活,开始在各国间游历,借以提升自己。
总而言之,在武者修行的大潮中,混杂着各色人等。武者修行得以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开放的生活方式为游历者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当时的经济状况,在战国时代,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自由的,物质也相对充盈,所以游历者得到衣食并不是十分困难。
像冢原土佐守和上泉伊势守这样的贵族,他们即使离开自己的城池,也还是会有众多的家仆和门人服侍其左右,所以衣食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成问题。
当然了,也有很多游历者背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暗中接受主公的委托,化装成浪人,潜入敌国刺探对方的兵力状况。这样的游历者背后自然会有强有力的支持,所以他们的衣食也没有任何问题。
稍微有些问题的可能是那些独行的剑客,他们短则数年,长则十年二十年,在各国间游历,居无定所,希望通过修行让自己的武艺得以精进。
对那些毫无背景的武者修行者来说,他们活下去的唯一方式可能就是和一个有能力提供资金的人合作,或者是通过教授武艺为自己谋一口饭食。
战国时代的日本是一个以中下阶层为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边教授武艺边游历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在当时,寺院都是对外开放的,武士和寺院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此外,寺院还是武者修行途中修养身心的重要场所,游历者可以在寺院中求得一个暂时的容身之所。
室町中期以后,战乱频繁,百姓对武术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在当时的一些偏远村落,领主的统治力量难以到达,再加上茨城组这样的暴徒、野武士等经常来袭,百姓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这就使得他们迫切希望掌握防身的武艺。
此外,在那个杀伐成风、道义沦丧、充满欺诈与权谋的时代,作为个人来说,掌握一门防身的技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后来,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执政期间,都曾出台法令,收缴农民的武器。据说,当时从各村落收缴上来的武器数量惊人,这也足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当时的一些偏僻村落中,村民是非常欢迎武者修行者来的。因为修行者来了以后,不仅可以教他们一些防身的技能,还可以成为整个村子的保护者。从一些关于山贼的故事,以及人身供养的传说来看,村民和武者修行者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在这样的地方,武者修行者的住宿和衣食自然是不成问题的了。
在都市地区,武者修行者的生活主要靠相互之间的扶持与帮助。可以通过相互间的人脉关系,把自己介绍到某位贵族的门下,从而获得必要的生活条件。
武藏的青年期和壮年期就是在武者修行的状态下度过的,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也应该像我在上文中介绍的那样,在农村有农村的生活方式,在城市有城市的生活方式。
在关原之战前后,以及大阪夏冬两战的前后,日本社会在表面上看来是一片安静祥和,但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很多大名预感到战事随时可能爆发,于是就积极整装武备。但苦于财力有限,不能大规模养兵,有时即使看到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不能招致自己麾下。
但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暗中支持。在无战事的时候,这些被支持者过着普通浪人的生活,一旦战事爆发,他们就会为支持自己的大名服务。九度山的真田幸村就是一大典型。幸村住在草庐中,过着非常简朴的隐士生活,并且还给自己起了个别名——传心月叟。他平日里从大阪城的秀赖那里得到不少财力支持,但这么多钱自己又用不了,于是暗中资助了很多浪人。
大阪之战爆发之后,他和儿子披挂出山,从高野出发,经纪泉前往大阪。途中,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浪人有两千多人,瞬间就集结成一支战斗力惊人的部队。
毫无疑问,这些浪人的生活费都是来自大阪城。其实不只是大阪城,当时很多藩国都在用这种方式供养浪人,以便在战时为自己服务。
除了浪人,一些正在进行武者修行的武士也会通过某种特殊的渠道,从相应的大名那里得到扶持。
大阪之战时,武藏三十一岁,他当时参加了西军,但其所属的部队以及所立功绩至今不明。我们不难猜到,他之所以参加西军,肯定是因为受到了西军中某位将领的扶持,参战其实是向帮助过自己的将领报恩。
总之,室町初期武者修行刚刚出现的时候,修行者更多的是模仿禅门的行脚僧。后来,随着参与人员的增多,武者修行出现了杂乱无秩序的状况。直到战国时代的元和年间,武者修行才逐渐走向规范,并且焕发出蓬勃生机。到江户时代后,世间恢复平静,统治者的控制力也得到空前加强,武者修行者的生活就不是那么好过了。
在江户时代,为了对付那些假装的游历者,政府颁布了非常严苛的法律,一些正当的武者修行者也因此受到牵制。不过从后来千叶周作写的《廻国日记》来看,直到江户末期,参加武者修行的人数还是非常可观的。到幕府末期,武者修行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交的形式,武者修行者的行动也没有受到什么限制,他们仍可以自由地游历诸国。
江户时代的武者修行者跟眼下凭着一张嘴在各地巡回演讲的演讲家,以及凭着一支画笔走遍天下的画家一样,他们凭自己的本事吃饭,饿不着,也冻不着。
当然了,在这众多的武者修行者中,受主公之命,秘密到各国游历的人也不在少数。据说,柳生十兵卫三严就是受德川家光之命而开始了武者修行之旅;很多剑道家也都是受到各自藩主的派遣而到各国游历。
据《柳生旅日记》记载,宽永三年(1626年)十月,柳生十兵卫三严受德川家光召见,回家之后,他剪断发髻,佯装发狂而去。这一去就是十一年,其间他游历诸国,直到三十一岁时才回到江户。
现在奈良县添上郡的柳生寺内依然保存着柳生十兵卫三严所写的兵书《月之抄》,他在序文的开头写道:
“宽永三年十月,我离开家,开始修行。”
接着,又介绍了自己山中生活的情形:
“从德川家光将军殿内退出之后,我即来到山中修行,世人都言我是在逃脱人世。随他们说吧,我自得其乐就好。我修了一个草庵,日夜沐浴山风,而且还用竹子做了一条引水管,时时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最后,柳生十兵卫三严在序文的末尾写道:
“这些年来,跟他人比武不少,有胜也有负,积累了一点经验,所以就想把它写出来,也算是献给父亲的一份礼物吧!……个人觉得,比武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一份纯净与自由。泽庵大和尚曾告诫我们要‘以心载道’,父亲也曾教育我要‘以心传心’,我这本书其实就是围绕这两个主题来创作的。暗夜行路难,执杖辨危安。月出天地亮,舍杖径向前。因此,将本书定名为《月之抄》。”
《柳生旅日记》后来被认定为是伪作,所以他受将军之命,秘密到各国游历这一事情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不过有关他的传记,以及很多兵书中都还在沿用这一说法。
通过《月之抄》的序文,我们可以得知,他在离家之后,孤身一人进入山中修行的事情肯定是真的。
柳生十兵卫三严性格刚毅,幼年时就失去了一只眼睛,他的性情比弟弟飞騨守宗冬温和,而且剑法也更为精湛。从《月之抄》的序文,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文笔非常典雅。在这里,可惜大家看不到《月之抄》的原件,要是大家看到原件的话,会发现柳生十兵卫三严的书法也非常漂亮。在柳生宗矩的众多儿子中,柳生十兵卫三严应该算是最为出色的一个。
《柳生旅日记》中认为从事特殊任务的是柳生十兵卫三严,其实从历史资料来看,真正接受秘密任务,游历各国的人应该是柳生兵库助。
柳生兵库助的父亲是但马守柳生宗矩的哥哥柳生严胜,爷爷是柳生宗严。因此,他和柳生十兵卫三严是堂兄弟关系。
兵库助二十五岁时,出仕加藤家,年俸五千石。当时,祖父柳生宗严特意恳求加藤清正说:“兵库助性情急躁,若给您惹下什么乱子,恳请您饶他三次不死。”但是,柳生兵库助上任之后,没过几年,就离开了加藤家。此后九年,他游历诸国,最后在德川家落脚,成为尾张柳生的祖先。既有祖父柳生宗严这样的背景,又有加藤清正的宽容,柳生兵库助在当时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但是他却轻易就离开了加藤家,在各国间游历,其中的深意绝对不是他自作主张那么简单。请允许我臆测一下,在当时,柳生宗严带着儿子柳生宗矩面见德川家康,双方一定是做出了某些约定。柳生兵库助在各国之间跑来跑去,肯定有他深层次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极有可能跟当初做出的约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