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之术是众多权谋中,较为高深的一种谋略。将韬晦之术应用到最高统治阶层的是韩非子。他主张君主为了保身,绝不可让臣子们看到真心,主张通过法制加强中央集权。他从权臣们的发动政变到君主的防身之策,都深有研究。《韩非子》中有许多关于君主统御术的记载,其中特别强调“君主不应把自己的真心爱憎公开化”。
《韩非子·二柄》中说:“君主如果把自己的所憎所好都溢于言表的话,臣子们就会肆意在你面前显示或隐瞒什么。如果知道了君主的欲望,臣子们就会找到投机的机会。”“君主如果喜怒不溢于言表,臣子们就会显出本色。这样,君主就不会被欺骗。”《韩非子·外储说》中说:“一定要慎于言,否则就会被人看穿;一定要敏于事,不然就会盲从。如果你显示你有知识,别人就会隐藏起他的无知;要是让人知道了你无知,就会受骗。所以只有无为,方可察知对方。”
春秋时代,郑庄公就是利用这一韬略,粉碎了弟弟共叔段妄图夺权的阴谋。
郑庄公是春秋时郑国国君。庄公之父为郑武公,其母为申侯之女武姜。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了惊吓,故名“寤生”,从此就不喜欢他。但庄公多心计,善谋略,他继任国君后,郑国成为春秋初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之一。
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本是一母所生。因其母不喜欢庄公,多次在武公面前说共叔段是贤才,应立为继承人。武公不答应,仍立寤生为世子。姜氏一计未成,仍不甘心;她在庄公继位之后,又逼庄公把京城(郑国邑)封给共叔段。
共叔段在京城加强扩展自己的势力,与姜氏合谋,准备里应外合,袭郑篡权。
郑庄公深知自己嗣位是国母大为不悦之事,对姜氏与共叔段企图里应外合夺取政权的阴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不动声色,采取“知者不言”、“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计策,先施韬晦,待机破之。郑国大夫祭仲向他报告说:共叔段招兵买马,扩大城池,会给郑国带来麻烦。庄公却回答说:“这是国母的意思。”祭仲建议庄公先下手除掉隐患,他却说:“你就等着吧。”共叔段又占领京城附近两座小城,郑大夫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你想怎么办?如果你想把大权交给共叔段,我们就去当他的大臣;如果不打算交权,那就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有二心。”庄公却假装生气,说:“这事你不要管。”
郑庄公知道,过早动手,必遭外人议论,说他不孝不义。因而庄公故意让共叔段的阴谋继续暴露,一直到共叔段和姜氏密谋里应外合时,才命公子吕率军伐京城。共叔段逃到鄢(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郑庄公伐鄢,共叔段只好再出逃。
在共叔段一再招兵买兵,不断侵城夺隘的时候,郑庄公一直深藏不露,使共叔段得意忘形,也过低估计了郑庄公的本事,最后落得一个失败出逃的境地。
在中国人的智慧中,十分重视“韬晦”,即自己和行动目标,不能轻易暴露,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掩饰。如何在人生实践中把握自己的志向目标,便成为一个正确运用韬晦策略的问题。
春秋时楚庄王上台执政,楚国刚败给晋国,国势不振,楚庄王也不知有多少人肯给他卖死命,于是来了一个韬晦之计——三年不理国政,还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看一看大臣中有无不怕死的人,有无忠谏直言的人才。通过伍举、苏从等人冒死抗争,他争取到了支持改革的力量,通过诛、进各数百人的大举措,整顿了行政机构,又对百姓减庸,对外作战获胜,一举成为“五霸”之一。楚庄王不肯过早暴露自己目的,是为了目的能最终实现,这便是在韬晦中所把握的“度”。当他成事之后,敢于公开问鼎,因为已无人能改变他的霸主地位,这便再不必行韬晦之策了。为此,是否行韬晦之策,只是对自己所处形势作分析后的结论。
生存之道
在与对手交锋时,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固然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但韬光养晦,暂时隐藏实力,削弱对方对自己的提防与控制,特别是在自己处于劣势时,借以隐蔽和保护自己,并发展壮大力量,伺机待发,最后一举战胜对手。同样,在做大事之前,如果时机不成熟的话,不妨也韬光养晦一下,这样更能厚积薄发,取得决定性胜利。
生存之道19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与单纯的人交往放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随意欺骗与作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净、宁和、淡泊,他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他把他的心智放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那种人:温和如玉,完美纯正。
明代洪应明在其着名的《菜根谭》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意思是:雄鹰和猛虎是最凶猛的两种动物,它们一旦出击捕食,几乎从不会空手而归。有趣的是,在准备捕食前,雄鹰站在那儿就好象在打盹,猛虎走起路来则似乎生了病——这其实只是它们故意示弱的一种障眼法罢,既可避免因锋芒过露而遭到攻击,又可麻痹对手。因此,君子只有善于掩藏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才能肩负起重任,以实现鸿鹄之志。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
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懂得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处世应变的方法。
唐初的重臣李绩,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
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绩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己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激,认为李绩能如此尽忠,必是一个忠臣。李绩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怀怨恨,不久竟又叛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绩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说起来,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李密已死,知道什么?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绩的一种愚忠,实际李绩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之”,都称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绩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绩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的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李绩此举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显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最后一并群雄当上了大明开国皇帝。
生存之道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生存,气焰就不要过于张扬,要学会低调,要学会隐忍。“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不但可以避免对手的攻击,获得自保,往往还能后发而制胜。
生存之道20
把聪明掩藏起来,以免遭遇不测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古人认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察又要有度,“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什么叫“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有人不愿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只好装作不知,以免自己太过聪明而遭不测。
春秋时,齐国有位智者叫隰斯弥。当时当权的大夫是田成子,颇有窃国之志。一次田成子邀他谈话,两人一起登临高台浏览景色,东西北三面平野广阔,风光尽收眼底,唯南面却有一片隰斯弥家的树林蓊蓊郁郁,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隰斯弥在谈话结束后回到家里,立即叫家仆带上斧锯去砍树林,可是刚砍下了几棵,他又叫仆人主住手,赶快回家。家人望着他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颠三倒四的?隰斯弥说:“国之野唯我家一片树林突兀而列,从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会高兴的,所以我回家来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后来一转念,当时田成子并没有说任何表示不满的话,相反倒十分笼络我。田成子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谋取国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把树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着的能力,那就会使他对我产生戒心,所以不砍树,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尚算不上有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树,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这个祸,闯得可就太大啦!”
在这方面,刘睦采取的态度也隰斯弥的做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睦是东汉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学上进,喜好结交有学问、有道德的名儒,长大后被封为北海敬王,忠孝慈仁,礼贤下士,深受百姓的爱戴。有一年的年底,他派一名官员去都城洛阳朝贺。临行前,他问这位官员:“皇帝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怎样回答呢?”这位官员说:“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官虽然不才,怎敢不把这些如实禀告。”刘睦听后,连连摇头说:“你如果这样说,就把我给害了!”这位官员感到很迷惑。刘睦又对他说:“你见到皇帝后,就说我自从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日只吃喝玩乐,对正业毫不担心。”刘睦的做法是为了避免皇上起疑心。
生存之道
在许多情况下,有时最高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不必是白痴,只是假装如此。智慧对愚人并不紧要,疯人根本不注重理智。所以,貌似愚人者并非愚人,愚者本身才是愚人。一个人只要懂得装蠢,就并不愚蠢。一个人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要想远离灾祸,就要学会掩藏自己的聪明。可以先把自己的聪明藏起来,需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就是。
生存之道21
装装糊涂,隐藏自己真正的意图
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某些“意图”,可不是件什么好事。聪明的人会在必要的时候装装糊涂,把自己的雄心壮志隐藏起来,让对方认为胸无大志,对他构不成威胁。这样不但可以自保,还可以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春,这时候的刘备刚在徐州立足不久,羽翼还没有丰满便被吕布打败。苦于没有栖身之地,只好率众投奔了曹操。
在曹操处,刘备为了使曹操不加害自己,对曹操百般奉迎。在空闲的时候便到后园种菜,每天亲自浇水灌溉。关羽、张飞见状,责问刘备说:“兄不留意于天下大事,为什么偏酷爱这等小人做的事了”刘备笑了笑说:“二位贤弟日后便知。”
有一天,关羽和张飞到街上去闲逛,刘备一个人在后园浇菜。突然,张辽、许褚来到园中对刘备说:“丞相有请。”带着狐疑的心情,刘备跟随二人来到了相府。
一见面,就听曹操问他:“你近来做了件好大的事啊!”
刘备暗暗吃了一惊,心想,难道我与国舅董承密图曹操的事泄了?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双手搓弄着,像做错了事的小孩一样,痴立在一旁。
见到刘备这种憨样,曹操笑着说:“玄德学圃不易吧!”
这时候,刘备才知道曹操所说的“大事”,原来是指他学圃而言的。于是放松下来说:“不过无事消遣罢了。”
曹操说:“此刻梅子正青,煮酒已熟,我二人在此以酒消遣一会儿如何?”说着便把刘备引到了后园的小亭坐定。品着青梅,开怀畅饮起来。
刘备边吃酒边想:“曹操今天请我来此,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
几杯酒落肚后,曹操指着远处阴云翻腾、龙卷风顶天立地的场面说:“现在正是春深季节,龙也乘时而变化,由地面升腾于九霄。龙能大能小,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我看世间的英雄也可比做龙。大凡英雄人物都能屈能伸,不失时机地把握和驾驭形势。你走南闯北,觉得谁可称为当世之英雄?”
刘备心想:“曹操所说莫不是在影射于我?这个时候,不管怎样都不能让他看出我的心志。”于是便装愚说:“备肉眼凡胎,怎么会识英雄?”
曹操说:“不必过谦嘛,请随便说说。”
刘备说:“备得丞相的恩护,才能仕于朝中,怎么可能结识天下英雄呢?”
曹操说:“虽未见其面,但也总有耳闻吧?”
见曹操执意让他开口,刘备便只好说:“淮南袁术,兵粮足备,能算位英雄吧?”
曹操大笑说:“你可真能开玩笑,袁公路不识时势,妄自称帝,已是众矢之的、冢中的枯骨,命在旦夕,怎配得上英雄二字!”
刘备说:“河北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后裔,朝中故吏大多数是他家的门客。如今又虎距冀州,麾下贤人众多,足可谓英雄了吧?”
曹操说:“袁绍表面严厉,可胆子极小,遇事好谋无断。不敢为大事,专图小利,算不上什么英雄。”
沉思片刻后,刘备说:“江南八俊之一,刘表威镇荆襄九郡,我看足可称为英雄。”
曹操摇头说:“刘表徒有虚名,坐守田园,迂腐已极,何置一提?”
刘备肯定地说:“独霸江东、血气方刚的孙策足可称之为英雄了吧!”
曹操不在乎地说:“孙伯符不过是借其父的英名罢了,还称不上英雄。”
刘备又说:“益州的刘季玉,独霸西蜀数载,能不能视为英雄?”
曹操说:“刘璋虽是汉室宗亲,不过是个看家守户的材料。”
刘备好像猜谜似的又说:“那么南阳张绣、汉中张鲁,西凉韩遂该如何?”
曹操大笑道:“玄德公越说越不着边际。这些人都是碌碌鼠辈,何足挂齿?”
刘备说,“这些人都是我所恭慕的人,除此以外,我就不知道了。”
曹操站起身说道:“依我看,能称得上英雄的,普天下只有你和我了!”
刘备万万没有想到曹操会提及他,暗想,难道我的心思已被他看穿?情绪一紧张,手中的匙筋不觉失落在地,正巧这时有一阵雷声刚过,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刘备乘机说:“这雷声来得真疾呀,吓了我一跳。”
见刘备被雷声吓得如此,曹操大笑道:“大丈夫还惧雷声?”
刘备自我解嘲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曹操见刘备如此没有胆识,遂不再留意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