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建国,到“文革”,再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北大都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北大的传统就包括追求学术真知和肩负社会责任的传统。在不同的时代,北大的风气会有所变化,但是北大精神都一脉传承。
“兼容并包”主要体现了自由的学术传统,它代表了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鲁迅先生所描述的“常与黑暗势力抗战”则体现了北大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的传统。北大学子向来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并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常为新”则是体现了北大的创新精神,勇于打破条条框框,这既体现于学术传统,也贯穿在北大的社会责任之中。
如今的北大,更加强调其学术的传统,希望在学术上取得长足的发展,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要强调学术呢?为什么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呢?因为在如今,大学的职能被认为是要带动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发展,以及要带动科技产业的创新。教育是兴国的关键,德国19世纪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果是明显的例证。教育带来人才,人才带来发展,如此才能良性循环。同时大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型机构,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因此大学本身也可以很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诚然,学术的传统是必须要保持和发扬的,但是北大的社会责任却被淡化了,因为潜心学术似乎就已经足够,就像世界上其他的大学那样。很多进入北大的学生,都被北大传统中所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所感染,到了北大却好像一下扑了一个空。他们看着校园里熙熙攘攘的人和车,徘徊在网上吵吵闹闹的BBS……那种“使命感”,不光是学术上开拓进取的使命感,也是希望在这个地方改变世界的使命感,如今已经很难体会得到了。
为什么在北大百年的历史中,那么多前辈都有那样的使命感?原因是那个年代。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家正是内忧外患。人们纷纷探索救国之道,而置国家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因为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国家兴盛,个人亦可兴盛;国家衰落,则个人即使有所成,也没有很值得欣慰的地方。因此北大的学子深入学习和探讨西方各种进步思想,引进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发起了五四运动。如果我们生在那个时代,同样也一定不能忍受当时政府面对西方列强的软弱,也一定会热血沸腾地参与到五四运动高呼口号的人群当中。
20世纪80年代的北大同样活跃。在“文革”的长期压抑之后,各种新的思想又进入中国,引发大家学习新思想、新知识的浪潮。大家积极讨论改革开放的各种利弊得失,人人都把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富强作为自己的理想。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虽然有过曲折,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中北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动肩负社会责任的优良传统。
在50年代提倡生育的时候,北大有提出“新人口论”,与错误政策不懈抗争的马寅初校长;在“文革”动乱的时候,也有思想自由,敢于直抒己见的北大人的身影。他们以及其他无数北大的老师和学生们都继承和发扬了北大精神。那是对真理执著的追求,亦是对错误言论勇敢的抗战。
为什么这种社会责任感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就变得不再强烈了?同样是因为这个时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个人的利益往往是人们最高的追求。成功的人被加上了五彩的光环,而失败者则受人鄙视。大多数人都追求自身的成就,他们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自己走好每一步。一个好的工作和不好的工作可能使得将来的发展差别巨大,因此没有理由不去拼命争那个好的工作。于是,实习,工作,出国……成为了人们奋斗的主要目标,成了同学好友之间谈论的焦点。当我们的生存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的时候,争取个人的利益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一个新生刚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前途盘算,也可能蒙蔽了原先自然、求知的天性。也许有的人对于成功并不抱有极大愿望,他们或追求安乐,或追求新奇,或漠然,或愤世嫉俗。这个社会已经非常多元化了,人们也接受不同的价值。个人主义和多元化都很大程度地削弱了社会责任感,而我们在引进西方的这些价值的同时并没有强调西方的集体主义、世界主义,因为我们似乎自己的幸福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就先不管别人了吧。
个人主义带来的是欲望,是人与人的隔阂。当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容易迷失心灵的归宿。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使得很多人的思想都变得迟钝或者故意冷漠了。因此有人认为现在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人们有自己的目标,但是没有理想。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一个人愿意为之付出一切,为之不求名利,甚至在极端的时候为之舍弃自己的生命健康的崇高的追求。一百年来,北大没有失去过理想,没有停止过付出。
北大既是一个顶尖的学术机构,又是精神传承的象征。她有着崇高的责任,这需要作为她的孩子的我们向世界证明。我们应该去同情弱者,去促进社会公平,提倡民主、自由、法制和正义。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一生的行动之中。
改编美国肯尼迪总统的一句话,以此勉励大家和我自己——
“My friends, ask not what the world can offer you, ask what you can offer the world”。
(谭济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04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