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元旦晚会回来,我沉默了。在桌前坐了许久,不经意间双眼已经浸湿了。这是在北大参加的第四次院元旦晚会,也是最后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我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参加的,而今天,我像三年前一样,坐在观众席中,在看,在感受,在回忆,在找寻。晚会在同学们的祝福声中结束,我没有久留,心里有种很复杂的情绪,淡淡的,但却让人无法抗拒。
想起大一的那个夏天,我坐在未名湖边的椅子上,看着一群一群穿着学位服的学长拍照。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位师兄,站在湖边的一块石头上,很细心很细心地整理着衣角。傍晚金色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在地上拖出斜斜的影子。我在想,一个男生如此仔细地理衣服,心里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眷顾,依恋……那天以后,我时常想起那位师兄,想起那天金色的阳光。眨眼间,我已成了毕业班的学生,时间在我们一遍遍地告诉自己要珍惜的同时悄然溜走。我又时常会想,当年的那个师兄,现在何方?
大二时听过杨澜的讲座,记得她说的一句话:“人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北大让我成长,北大教给我的东西太多太多。迎新的时候,我对新生说:“北大真的太大了,所有的问题你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耳朵去倾听,用你的内心去感受,用你的头脑去思考,你一定会被她所感染。”
忘不了于年才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那堂课也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课。那是一个上午,课堂依旧和平时一样,于老师认真地讲解着每一个知识点。内容讲完了,于老师把黑板擦干净,然后转过身,微笑着对我们说:“同学们,这是我最后一堂课,下学期我就退休了。希望同学们以后再接再厉,祝你们成功。”那个瞬间,我们都没有说话,看着他依旧微笑着,默默地走下讲台。刚擦过的黑板,粉笔灰在明亮的光线中飞舞,飞舞在他的身边,飞舞在我们的心中。沉寂终于被打破了,教室里响起了持续的掌声。后来,我们问过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教师,您后悔过么?”他回答:“用老祖宗的话来说‘集天下英才而育之,亦乐也。’看着你们成长,我觉得很欣慰,我不后悔。”听着他的话,看着他那一如既往的笑容和头上花白的头发,我们再一次深深地被感动。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他让我们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才能够无悔。
大一的时候一个师兄跟我说:“我现在每天有24个小时,我真希望能有48个小时。”那个时候听着并不十分明白,三年多了,对那句话的感受也越来越深。夜里十一点寝室熄灯后,楼里自习室却灯火通明,那是同学们的应急灯照的,大家都还在埋头苦读。我常常想,这样的景象真的是北大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北大的同学们时刻都在努力,成绩的背后是数不清的付出。多少次大家咬紧牙关,互相鼓励,一起加油,彼此的目光让我们充满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在无人喝彩的时间里,我们学会了为自己喝彩。
北大之大在于她的宽容与批评并存。她包容你,却又同时批评你。她始终是一个指引者,指引你去思考,去探索。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抉择的日子。大四面临选择,由于种种原因,家里很不支持我的选择,给我非常大的压力。眼看着梦想就在不远的前方却不敢去拼搏,我的心里异常痛苦与孤独。我甚至想放弃自己心中的梦,因为觉得梦想对于我已经成了一种折磨。然而,当我又想起于老师那句“我不后悔”的时候,当我又想起那一次次咬紧牙关的时候,当我想起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多少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奋斗一生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信念。北大就是这样,在你软弱的时候以她独特的方式批评你、指引你,让你在经历了心灵的挣扎与痛苦之后重获勇气,踏上新的征程。
北大之大在于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久前我参加了北大战略规划座谈会。会上各院系的学生代表发言异常踊跃,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想法和问题。其中,一位07级同学的发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说作为一名来到燕园不久的学生,他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园子里弥漫着的自由与博大的气息,可是他也对一些现象感到困惑。他觉得现代社会功利性的倾向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一些同学表现浮躁,不能踏实读书做学问。还有其他几位代表也谈了相似的看法,认为现在的学生缺乏责任感,北大的传统渐渐被忽略。然而,我却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北大的传统、北大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在五四那个年代,北大学子为了民族的独立而奔走呼号;在当今和平年代里,北大学子依旧紧密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不同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有着不同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你就会发现北大的传统处处闪现。辩论赛针锋相对,演讲比赛群雄逐鹿。同学们对社会热点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图书馆里与先哲们对话,自习室里和思想一同前行。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北大传统的体现么?座谈会结束后,那位同学给我发了邮件,同意我的看法。他写道:“北大诞生在那一个血泊之中,她注定是与救亡、复兴相连,所以北大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想有一天做出贡献,都有一种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的欲望,因为在危机的时刻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人去引领社会。”我回信说:“看了你的信我觉得自己变年轻了。从你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你强烈的责任感。好好努力,祝你成功。”
北大之大还在于她充满了理想与激情。记得那次我参加“爱·活”主题活动的启动仪式,主持人是张羽,他是北大国政系毕业的,在央视主持《东方时空》。他说:“每次踏进母校的大门,我总是又喜悦又警醒。喜悦的是回忆起当年在这里读书时的激情与梦想,警醒的是我会问自己‘在社会上工作了这么多年,我的激情还在么?我的梦想还在么?’北大就像一面能够穿透时空的镜子,总能让我找回生活的激情。”虽然已是职业的主持人,但我想这段话一点也不形式,的确是他的心里话。是的,在这个园子里,理想是永不褪色的,激情是不分长幼的。北大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努力追求着心中的完美。正是这种理想主义色彩,让北大蕴含着一种高贵的气息,超凡的气质。也正是这种色彩成为智慧与创造力的源泉。
那么,到底什么是北大精神?为什么她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我常常去想这个问题,但却发现每次的答案都不会一样,因为她前进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110年来,她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她与时代的发展丝丝相扣。北大人敢于追寻,勇于挑战,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北大人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却孕育着伟大。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的不懈努力延续着北大精神,正是他们执著的追寻让这片热土永远年轻。也许,正是这永远不停止的脚步恰恰是北大精神之要义。
(陈伟 北京大学工学院04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