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走在清华园里,面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铿锵誓言,我迷惑,北京大学在这一百多年的沧桑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是什么?于是去问,你知道北大校训吗?有人说“兼容并包”,有人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然而老师却说:“北大没有校训。”哗然一片,窃窃议论。
我学朱自清,踽步未名,故作深沉。时值初秋,乍寒还暖。博雅塔的灯光总是带了点现在都市的气息,辉煌气派,但在一片幽冥的湖面上也只不过作了星月般的点缀罢了,周遭清冷而静谧。没有蝉鸣,没有蛙叫,没有人世喧闹,感官在此刻有点失灵,然而思绪却异常活跃,酌饮湖上待晴雨交替,望秦时明月晕洒千里,何其诗画。稍稍酝酿一点乡愁,掺杂上迷茫的人生,竟也有些许的醉意,突然惊醒,其实仍是一片黑暗的空虚,什么都没有。
很不合时宜的突然想起初入校园那个9月18号的夜晚,灯熄人寐的时候却有人高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被提醒的新生们逐渐加入这个行列,各种血性的声音在楼里回荡。我的热血也跟着沸腾了好一会儿,直到黎明时才冷却睡去。这似乎是些青年的胡闹,可是谁教会他们这么去闹呢?我打电话问清华的同学,昨晚有什么活动么?她很无辜的问我,昨晚是什么日子呢?一时间,感觉有些东西,在佩带上北大校徽的时候就被烙进了灵魂,默默地铸造一个北大人的意志。是什么?或许是“爱国”,或许是“激进”。
时常在朦胧中想起蔡老的那句话“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于是一堂课就这么在睡梦中度过了。每一位北大青年似乎总在有意无意间变得有点懒,有点散,有点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独特的开放氛围所造就的必然结果,大家被赋予了自由民主的选择权利,与此同时却并没有丢掉对学术的热情和对组织的尊重。不禁想拿教学评估说事儿,从那些匆匆的身影中很真切的看到一种个人的责任感。有一种内在的约束,似乎就不再需要形式上的戒律了,北大的自由是本质的自由,是民主的自由,因而是可贵的自由。
仍旧是在清华园的草坪,仍旧想起那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北大没有校训。然而,脑海中竟浮现出张艺谋的《英雄》。古亭,细雨,意念中的战争已经展开,思维刹那间的触动,我似乎理解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北大没有校训,却已将北大精神熔铸进了课堂,融进了生活。无,就是北大的校训。越来越新的北大人,越来越进步的北大人,越来越棱角尽显的北大人,他们不需要铭记理解校训、校风、校纪、校规,他们所受的教育就内涵了北大独特的思维精神,耳濡目染间,总是能够感悟到真正流传百年的精髓。
(方浩锟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0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