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8600000011

第11章 生前为民族 身后为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冯沅君怀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中。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她积极拥护共产党,全身心地投身于思想改造运动等一系列政治活动中,但她主要仍作为一个著名学者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而鞠躬尽瘁。二十多年间,她一直兢兢业业地从事教学工作,20世纪50年代,她历年都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授课,讲述宋元明清文学,并开设过《历代散文选》、《陆游研究》、《中国戏剧研究》等专题课;60年代,她重点指导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坚持每周给他们上课、辅导答疑,定期为他们批改作业和读书报告;70年代,她还曾和师生一道编写教材,研讨教育方法的改革。

由于冯沅君在教育、学术研究、新文学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及她为培养人才方面做出的卓越成绩,她曾先后被推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妇联副主席,1963年又被国务院任命为山东大学副校长。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冯沅君还坚持进行学术研究,并取得了新的成就,她与陆侃如合作撰写了《中国文学简史》(修订本),这是一部重要的文学史著,曾由国家外文出版社译为英文、捷克文,在国外发行。毛泽东生前曾将这部书放置案头,作为他喜欢并常读的书。冯沅君还受教育部的委托,先后同中山大学的王起教授等编写了《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1956年),同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历代诗歌选》(1965年)。前者为全国大学的中国文学史课提供了教科书,后者为大学中文系奉献了一部完整的诗歌教材。此外,她还撰写了《王实甫生平的探索》、《陆游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等水平很高的学术论文。

作为学者,冯沅君有一句名言:“做学问,功夫要死,心眼要活。”所谓“功夫要死”,就是要肯下苦功,博览深钻,不能玩花架子;所谓“心眼要活”,就是要肯动脑筋,勤于思考,有所创见,不能人云亦云。她一生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遗留下来装订成册的就多达几百万字,为了写《古优解》、《汉赋与古优》、《古优解补正》三篇论文,就引用了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达一百多种。精益求精是她做学问的一贯风格,她从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不断探索、不断充实。她与丈夫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在解放前已经出了八版,是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论著,但她仍然不满意,解放后又进行了改写,在《文史哲》月刊上连载,搜集反馈意见后再进行修改,至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在体例、内容和观点上已较原著有了大幅的改动,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史佳作。

冯沅君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她热心培养青年,提携后进,她的学生或者是她指导过的青年教师都深得其益。她为留校的青年教师制定非常细致的进修规划,并被作为其他教研室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参考。冯沅君虽然兼着许多社会职务,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工作,但每周还坚持上五六个学时的课,并对青年教师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她对自己负责培养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都是热情认真,尽心尽力地进行培养,辅导唯恐不细,帮助唯恐不足,关怀唯恐不至。凡是经她培养过的师生,没有一个不深受感动,不深感受益良多,在业务上成长都很快。她坚持每周都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课、作辅导,年复一年地培养出一批批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方面的人才。

冯沅君素承家学,一生苦读,皓首穷经,对古诗词尤其造诣深厚,她也要求学生们“在知识的掌握上要做到博、深、透、熟”。在治学上,她严谨细致,勾微阐幽、善于思考、颇多创见;在课堂上,她对课文的分析透辟精到,讲文学史时,往往能做到不沿袭拘泥于他人陈说,在深入研究作者和作品中得出结论。在倾倒于那些独步千古的作品的同时,冯沅君总能独辟境界,别有识见,既不人云亦云,更不武断臆测,而是有严谨缜密的学风。冯沅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不赞成完全按照她讲的内容答卷,她对学生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思想上的火花很敏感,赞许备至。对学生作业,她都是字斟句酌地修改,不少毕业后任教的学生,仍然得到她的扶持,凡有请教,辄获解答。

但是,冯沅君身上也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悲剧的缩影。1957年,她的丈夫陆侃如先生被划入另册,打成右派分子,撤掉了山东大学副校长职务和一级教授职称。在文学馆中文系办公室一次对陆先生的批判会上,这两位大半生相濡以沫的伉俪,迎着暴风雨般的批评指责,瞠目结舌,相对无言。会议主持人指名要冯沅君表态,与丈夫划清界线。冯沅君沉默多时,说出的两句话堪称妙语隽言:“我大半辈子与‘老虎’同寝共枕,竟无察觉,是得了神经麻痹症吧?”1958年,冯沅君步丈夫后尘,沦为拔“白旗”的典型,天天到千佛山砸矿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冯沅君顺理成章地成为“反动学术权威”,成为全校的重点打击对象。一次,那些造反派们把她推到一个高处,作为“教育黑线”活靶子展览,她站立不住,摔了下来。后又勒令她去打扫教学楼的走廊和厕所,将这位一级教授推向罚苦役的深渊。有一个时期,陆侃如先生被关起来,七十多岁的冯沅君孤苦无依地生活,每天服劳役之后,神情麻木、步履艰难地到学校食堂打饭。她年高体弱,站立不稳,手抖得厉害,多次把饭菜泼在地上;有时饭打回家,却吃不下,呆呆地坐着、望着,在饭桌前和衣睡着了。冯沅君的一生,砥砺心志,坚忍不拔,她不随俗俯仰,对富贵荣华看得很淡。但晚年那种悲凉的岁月,是一个老人所难以承受的。她在黎明前的暗夜撒手人寰,不曾看到希望的曙光。但她桃李满天下,祖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有受到她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滋养的学生。

冯沅君一生生活俭朴,他们夫妇二人皆为一级教授,工资收入高,又有相当数量的稿费,身边无一子女,生活应当是相当充裕富足的。然而冯沅君在吃、穿、用方面对自己却极其苛刻,她的艰苦朴素是有名的,始终过着节俭的生活。吃饭是一饭一菜,内衣是补了又补;山东大学从青岛往济南搬迁时,要退掉青岛当地的粮票,别人退粗粮票,她竟退细粮票。长兄冯友兰借出差之机去看她,看到她室内的陈设非常简陋,她喜欢买书,但书架子几乎是用几根棍子支起来的,给人的感觉是住旅馆,好像明天就要搬家的样子。冯沅君对自己如此节省,有时近于吝啬,而对别人却相当大方。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位进步的哲学家被反动派追捕而隐匿在胶东,其家属面临着断炊的危险,冯沅君得知后亲自送去四十块银元接济他们;建国初期,国家经济还很困难,他们夫妇认购了万元公债券。冯沅君和陆侃如生活如此节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为中国的学术文化事业贡献一点力量。冯沅君生前曾对山东大学王仲荦教授表示:“我一介寒儒,连个后嗣亦无,能为国家民族留点什么?我想个人艰窘一点,存几个钱,身后让国家做学术奖金,奖掖后人吧!”陆侃如生前也留下遗嘱说:“按冯沅君和我个人的愿望,将全部藏书,数万遗款赠山东大学。”生前为民族,死后为国家,其拳拳爱国之心日月可鉴,他们可以说是春蚕到死丝未尽呀!

1973年春天,冯沅君感到身体不适,但她舍不得离开自己耕耘了一生的讲台,不肯去医院就医,一直坚持到放暑假才不得不住进医院检查治疗,但同时又考虑着下学期开课的事。经过确诊,她不幸患上了直肠癌,从此不得不告别了她所热爱的讲台和学生。1974年6月初,冯沅君大概感到自己不行了,便请求医护人员把她扶到病房隔壁的房间去。一走进那座屋子,她便正襟危坐,大声地讲起课来,态度和蔼安详而又严肃认真,医护人员和病人们不解但又屏着呼吸认真地听着她的讲解。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课,也是冯沅君讲授的最后一堂“课”。1974年6月17日,冯沅君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文学史家、教育家离开人世了,但她如同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用自己一生的勤奋和智慧丰富着这块园地,为人们留下了一片亮丽的色彩。她绝世的才华,杰出的成就,高尚的人品,也必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谢宁撰搞)

§§第三章 严倚云——仁爱的化身

同类推荐
  • 老舍的青少年时代

    老舍的青少年时代

    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记忆的童年,都有属于自己价值体系的少年和青年的时代。这是年华方富的时光,它充满细想与追求,它赋予浪漫与神奇。不管它是美好的还是苦楚的,也不管它是多彩的还是平淡的,它是自己生命年轮最重要、最可珍贵的部分,它是人生旅程的起点。
  •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清朝最后一批士大夫们,用自己的经历和人生书写出了上承大清下启民国的那段历史。本书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他们在这样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迷茫、痛苦、奋进与革新。他们的人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曲折就是当时中国的曲折。
  • 郑板桥:绝世风流

    郑板桥:绝世风流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研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

    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

    名人传记丛书——居里夫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科学家:“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

    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

    Facebook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连Facebook的创建者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urg)也说不清楚。有1000个人使用Facebook,就有1000种关于Facebook的定义。对于喜欢收发信息的人们而言,它是一个发布、收取信息的平台。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截至2011年12月31日,Facebook的网页上每个月有近75亿张图片、2000万个视频和6000万则新闻、 日志之类的新内容上传。这里上传的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致扎克伯格不无骄傲地说:“我们拥有整整一个世代里最具威力的信息传播机制。”
热门推荐
  • 玉清内书

    玉清内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山南人境

    山南人境

    “山南人境”,借用陶渊明先生诗句“悠然见南山”和“结庐在人境”为名。全书文如其名,自然怡淡。没有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洪流,只有柴米油盐的小人物的人心俗情。在被称为分水岭的江淮丘陵有个叫“山南”的小镇,小镇生活着这么一些普普通通的众生,他(她)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构成了这几十篇故事。这几十篇故事分为两辑,分别以“男人们”和“女人们”为名。故事不新奇,少曲折,尚显平淡、平凡,然而在作者直率朴实的文字下极具可读性,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交替上演,延续不绝,心结万千,变景昭新。全文不加雕琢,充满生活况味。山南镇是有韵味的,山南的男人和女人也是有韵味的。
  • 丑女敛财:驭夫女将军

    丑女敛财:驭夫女将军

    (棺材里重生,丑女敛财,玩转古代。)面对他的压迫,“曾经的曾经我将心全部的交给了你,你用一万万两买下了它。”对于他的纠缠,“当初为了一万两,你的残酷,我从没宽恕!想娶我,就算下辈子也未必轮到你。”唯有他,“这是我全部的家当,你签收吧!”见她拿钱走人,他邪气一笑,“你遗落了一样珍宝。”“什么?”她双目放光,四处寻觅。
  • 化装穿越·迷人的追捕

    化装穿越·迷人的追捕

    《化妆穿越》集合了十七篇小故事,人物和动物一样,都有自己的故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一一描绘,发人深省。《迷人的追捕》主人公“盛双豆”与乡下的小舅舅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男子汉公式。双豆和舅舅抓到了偷鸡贼“水貂”,却不想这只名叫“四眼”的水貂离奇死在空荡荡的小屋里。双豆和小伙伴积极破案,最后被舅舅一语道破,小屋墙面上的石灰粉有毒。尽管如此,双豆依然得到了水根伯的赞誉“有道行”。
  • BOSS追缉:至爱萌妻很迷糊

    BOSS追缉:至爱萌妻很迷糊

    她傻傻笨笨迷迷糊糊,身边还跟着一枚小竹马。他一无所缺,却唯独睡不着觉,直到遇见她。“顾苏苏,你如果再敢逃,我就把你做成标本放在我的床头!”“温煦,我不是你的催眠枕!”大BOSS倏尔一笑,“你的确还有别的功能。”
  • 如何让生意来找你

    如何让生意来找你

    将李嘉诚的成功历程逐一呈献给大家,给渴望成功与财富的大众读者树立了决心、梳理了思路、告诉人们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创造财富、如何取得成功、如何让财富来敲门。同时,本书还将李嘉诚创造财富的诸多细节揭晓与众人,给渴望成功与财富的大众读者树立了决心、梳理了思路、告诉人们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创造财富、如何取得成功、如何让生意来找你。
  • 首席的独家宠爱

    首席的独家宠爱

    经历过严格训练,却在执行任务之后被莫名判决了死令,只因为成为了某个阴谋的牺牲品?正当年华,又掌握着巅峰权利,这个时候死,我会甘心?意外重返学生时代,开始展开一盘巨大的棋局。和时间赛跑,总能在那个时候到来之前,凭一己之力,让他们万劫不复。可就像游戏里永远会有系统bug,那个年少时暗恋过的白衬衫少年堵住她:“既然你喜欢我,我就答应你吧。”What?而那个一言不合就牵扯他人的霸道少年也搂住她:“从今往后,她就是我的新女友了。”你确定没搞错?知道我姓甚名谁吗?
  • 快穿:等我来寻你

    快穿:等我来寻你

    禾琯:宿主,你没钱不如去留宿街头吧莳萝:呵几分钟后,莳萝从巷子里出来直接去五星级酒店,而在她身后躺在巷子里的男人泣不成声。禾琯:它就知道!!!某只:小姐姐,我没地方去,能收留我吗QAQ莳萝笑吟吟:好啊禾琯:拐卖未成年犯法啊喂!!!
  • 无世游天

    无世游天

    一生不提剑,一世不杀人。若是来生时,自愿为平庸。一生中的人,一生中的事,谁能知?谁能晓?再会时,终明了。命运的齿轮转动,终将面对的事,终将来到。
  • 乱世风华爱成殇:萧红

    乱世风华爱成殇:萧红

    本书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传主萧红,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极端的苦难与坎坷,唱响了搏击与抗争的强音。本书笔触细腻,感情充沛,对萧红境遇的记述让人唏嘘不已,读后使人同情,但更多的是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