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8100000002

第2章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是明代长篇小说,共100回,作者许仲琳。全书以宋元时期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演绎而成长篇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表现了称扬王道、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思想倾向,说明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同时,《封神演义》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封神演义》以内容篇幅巨大、幻想奇特而闻名于世。它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给读者以较深印象,被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

推崇道教的神魔小说

姜尚辅佐武王伐纣的故事,很早就成为民间说书的材料,在存留下来的元代所刻《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中,就包含了不少神怪故事。

之后在明代,文学家许仲琳以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并加上自己的虚构,演绎成了《封神演义》这部长篇神魔小说。

流传中《封神演义》被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小说充分发挥了神话传说的想象特征,讲述的是商代末年,纣王暴政,宠信妲己,残害忠良,武王行兴仁义之师讨伐无道昏君纣王。

在这样背景下充分展现了上古诸神呼风唤雨,动摇乾坤的通天法术,塑造了大批的艺术形象。借助众多的神仙形象来宣扬道教,推崇道教。

其中涉及很多历史上传闻的道教人物,如元始天尊、老子李聃、广成子、赤精子。甚至连一些原本是佛教中的人物,如托塔天王、哪吒、燃灯古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都变成了道教人物。

元始天尊所在的阐教是作者赞扬肯定的教派,故不难看出,作者是崇敬道教的。还有第五回云中子说:“但观三教,唯道至尊……但谈三教,惟道独尊”。在第八十二回黄龙真人则说:“自元始以来,惟道独尊。”

对道教的推崇还表现在对《黄庭经》的崇尚。《黄庭经》曾是道教中早期上清派的两大经典必读书之一,而作者多次强调阐、截教教徒都诵读它。

在第二十三回姜尚“日诵《黄庭》,悟道修真”;第二十四回子牙诵读“《黄庭》两卷消长昼”。第三十七回子牙感叹:“蒲团静坐,朗诵《黄庭》,方是吾心之愿”。第四十九回陆压作歌:“白云深处诵《黄庭》,洞口清风足下生”。第六十四回李靖也歌:“洞中戏耍,闲写《黄庭》字”。第七十二回广成子作歌:“三卷《黄庭经》,四季花开处”。

其次,是截教尊奉《黄庭经》。第三十八回和四十七回都提到通天教主要教徒们“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第四十三回闻仲也说:“脱却烦恼,静坐蒲团,参妙悟玄,闲看《黄庭》一卷。”在第八十二回中,阐教截教教徒在万仙阵完成1500年大劫数后,只是为了“缘满皈依从正道,静心定性诵《黄庭》”。

并且,在第四十一回闻仲等人卸任后的最大心愿就是静心诵读《黄庭经》。可见《黄庭经》是小说中阐、截两教共同尊奉的最高经典。既然尊崇《黄庭经》,自然可以说《封神演义》是崇敬道教的。

小说崇“道”表现在人物命运的安排上。在小说第一百回的结尾部分,特意写到了李靖等人拒绝武王的再三挽留。武王因为李靖、哪吒、韦护、杨戬、雷震子等人立下赫赫战功,是开国元勋,劳苦功高,欲留他们在俗世享受富贵。但李靖等人执意要回山中修道,说:“臣等恬淡性成,志在泉石。”

最终,他们得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卸甲归隐,肉身成圣。这种命运的安排实际上是作者再一次强调道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就宣扬道家思想观念而言,这一命运安排是非常完满的,是非常成功的一笔,因为从语义结构上看,这使全书对道教的推崇显得有始有终,一以贯之。

《封神演义》还以诗赞的形式赞扬了李靖等人的道家选择,在第一百回有这样一段话:

两耳怕闻金紫贵,一身离却是非朝。

逍遥不问人间事,任尔沧桑化海潮。

这升华了小说道家思想的精神境界。

另外《封神演义》打乱了传统神位系统,按自己设想作了另外的安排,而道教中只看做是神话小说,在醮坛科仪中并未加以参考。但这小说出现以后,在宗教观及神职神位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影响。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象化。小说的背景是在商末周初时代,这一时期在道教经典记载中代表道的尊神传说已经存在,但在世间则三教教主都没有降生。所以作者用了避实就虚的写法,在道教鸿钧老祖下,神化老子列于第一位,虽领袖群仙,但不管实际事情,而仙在神上,以元始天尊为尊。

对佛教则只称西方,以准提道人为尊而不提释迦。因为释迦此时尚未降世,“人间的老子”也是在东周才诞生,并未成立道、佛、儒三教,所以第十五回谈到三教会定封神榜的三教是阐教、截教、人道。“人道”是哪一教,此回以后并未再提。

所以,书中避实取虚,在此以后凡后来历史上有姓名记载的均不列入,只采神仙传中的古代仙称神号,以免有时代不符之嫌。

又将佛教几位菩萨列于元始天尊十二弟子之内,这就是说佛受仙传,由无生有,三教本源,皆是仙派,这小说实际是在明代三教合一思想上,又用塑造形象创造故事将其更加具体化,在道教思想上消灭了对立的因素。

而道观中供奉慈航道人,即观世音菩萨,就是《封神演义》出刊以后开始的。《封神演义》泯灭了两教界限,起了混合两教的进一步促进作用。

道教神位的增添和补充。“封神”系统,道教中并未采用。庙宇尊神,仍按宋代系统未变。但因这小说的影响,增添了不少的神,例如玄坛殿。

玄坛殿是供赵公明的庙宇,因《封神演义》中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主管迎祥纳福,并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十部下大神,所以自此尊赵公明为财神。

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传说的变化。二郎神话本是由李冰父子治水衍变而来,后来在宋元时期杂剧中已渐神化,《朱子语录》中说他是李冰第二个儿子,自《封神演义》、《西游记》两书流行,遂尊杨戬为“二郎尊神”,在《封神演义》中梅山七怪为杨戬所歼灭;二郎神由李冰第二小儿子一次衍变为隋代嘉州太守赵昱,再衍变为杨戬,确是受《封神演义》影响。

东岳大帝及其子炳灵公,为泰山之神,神位来源很早。即炳灵公封号,也在宋代。但本书行世后,一般信奉的人,却认为东岳大帝是黄飞虎,炳灵公是黄天化。

甲子太岁神像,虽姓名为金辨,但形象却为目眶中生两只手,手心中有两目,很明显是受小说中杨任形象的影响。而且杨任在书中是封为甲子太岁的。

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小说中的形象,如开路神方弼、方相,古书虽有记载但颇简略。自书出刊后,在大殡葬行列中,前面均有此两开路神纸扎的巨像。

支配自然之理想。作者思想基础,受《阴符经》影响较大,他相信“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的道理,要从有为到无为,所以放开想象,塑造仙神异术。

如雷震子背生双翼,飞翔天空,土行孙土中穿行,地下无阻;杨戬八九玄功,随心变化;哪吒脚踏飞轮,驾风御火;又如魔道中高明高觉,眼看远方,耳听千里;闻太师额生一目,时发神光。这些都是作者认为“万化生乎身”,人类可以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体现。

总之,《封神演义》在宗教上它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这一部小说在道教史上是值得一提的。

拓展阅读

《封神演义》一共出现了四教,即阐教、截教、人道及西方之教,而在《封神演义》中多次提到三教是一家之说,老子、原始和通天三人都师从鸿钧道人,而鸿钧道人为玄门领袖。所以,这三个教主则对应道家三清。但是在道教至尊的三清之中,玉清元始天尊为原始,太清道德天尊就是老子,而上清灵宝天尊却不是通天教主。那么通天教主的原型为何人呢?

在《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作为一派教尊,其教育观点也是“有教无类”。我国历史上,提出“有教无类”也有一人,那就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人,无论等级高低,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而通天教主同样是圣人,因此,通天教主即为孔子了。

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早期道教经典中所描绘的神仙都是虚无缥缈、完全超越了人的欲望的“完人”,他们或得道飞升,或逍遥避世。显然,那时神仙形象是道教宗教体系的部分,仅是些拥有单一性格因素和毫无情感可言的神学象征。

但在《封神演义》中,我们见到的人物形象却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其中许多神仙更是积累了丰满的人的形象。这正是《封神演义》中神仙观念的变化,即神仙形象中宗教色彩进一步减弱,而“人性”色彩逐渐加强,也进一步证明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封神演义》中人的性格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如小说中有的人物虽性格单一,但却结果迥异。或者是具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性格因素。再或者随其故事情节发展,神仙形象也呈现出较大明显的变化等。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封神演义》中比比皆是。

闻太师的命运。在人物性格单一的条件下,仍能展示其形象的复杂性,这是《封神演义》的一大妙笔。此类人物中,殷商太师闻仲的复杂化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

小说中,闻仲忠诚殷商、文武双全、敢于直谏无道纣王,这点在小说第二十七回“太师回兵陈十策”中得到诠释。当闻太师班师回,回朝后得知纣王种种无道恶行,书中有了这样的描述:

心中甚是不平,乃大言曰:“今四海荒荒,诸侯齐叛,皆陛下有负于诸侯,故有离叛之患……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

而后他3天日内陈述十策。第一件:拆鹿台,安民不乱。第二件:废炮烙,使谏官尽忠。第三件:填虿盆,宫患自安……

这十策具是金玉良言,字字点破纣王无道的缘由,全面地展现出一位“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的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但也正是由于他的愚忠,又使其成为纣王暴政的支柱、逆天行事的鹰犬。

闻仲在明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道理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助纣为虐。为稳固纣王统治,其一意孤行下愤然发兵西岐。闻仲虽知天理,不顺民意。

在小说第四十二回“黄花山收邓辛张陶”中,闻仲给姜尚的战术中写道:

盖闻王臣作叛,大逆于天。今天王在上,赫赫威灵……今奉召下征,你等若惜一城之生灵,速至辕门授首,候归期以正国典。

这正体现闻仲愚人愚己的愚忠本质,直至最后命丧绝龙岭。

一个“忠”字,却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种写人手法的运用,跨越式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发展,使神仙形象突破了宗教的束缚,展现出一个小说人物应有的复杂形象,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土行孙的多面。《封神演义》中有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土行孙其人,小说着墨颇多,尽写其机智幽默,英勇善战,而又暴躁好色,贪图富贵。

小说第五十二回,土行孙出场,轻信申公豹言语,盗了师傅的捆仙绳,五壶丹药,径直往三山关来。后在邓九公麾下,甘当五军督粮使。此时的土行孙给人一种憨厚愚笨之感,完全看不出有任何成大气候的可能。

在第五十四回“土行孙立功显耀”中,邓九公屡屡战败,土行孙治好邓九公及其女邓婵玉的伤,主动请缨说:“当时主将肯用吾征时,如今平服西岐多时了。”

这又显现出土行孙勇敢的一面。后来智斗哪吒,大叫曰:“哪吒!你长我矮,你不好发手,我不好用功,你下轮来见个输赢!”

于是趁哪吒下轮,利用身体矮小之便,打了哪吒三棍后,用捆仙绳擒了哪吒回营。此后依照此法,擒了黄天化,更是险些也擒了姜尚。

此番三轮争斗,尽显土行孙英勇善战一面。但如果人物形象刻画到此停笔,充其量也只与一般过客神仙一样,给读者不会留下太多印象。但作者匠心独运,又巧妙地写出了土行孙狂暴嚣张的性格特点,文写道:

其见大功多成,渐渐嚣狂起来,再加邓九公许诺:“你若早破西岐,我将弱女赘公为婿。

于是土行孙仗自身本事,趁夜进城,试图杀了武王,诛了姜尚。多亏姜尚早有预见,才得以避难。然而此事还不算完,土行孙行刺期间,看见妃子脸似桃花,异香扑鼻,不觉动了欲心,欲与其极人间之乐,终导致被杨戬智擒,后虽逃走,但其暴躁好色,贪图富贵的一面,也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以上种种性格聚集在神仙身上,这不仅丰富了《封神演义》的内涵,而且完全颠覆了宗教神学中的神仙特征。虽然如此丰硕的神仙形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实为少见,但此时已显现出其复杂的神仙形象构成,拉近了宗教神学体系和广大民众生活的距离。

姜尚的秉性。姜尚作为小说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历来就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在《古史考》中曾记录:“吕望常屠牛于朝歌,卖饭于孟津。”而小说第二十四回之前,姜尚于朝歌屡屡受挫,后虽隐于磻溪,但也并非其志向,一句“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尽抒其胸臆,不然也不会在垂钓处留下深深的印痕。

此时的姜尚,虽志向远大,却完全一副软弱无能的样子,即便有“火烧琵琶精”的小勇,但更有一事无成的大耻,完全看不出一点“代劳封神”的架势。

而后姜尚仕周,终可一展抱负,其先后兵伐崇侯虎,受文王托孤,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形象。此处姜尚的英明神武,贤臣良相的姿态让读者耳目一新。

但后来又有反复,当张桂芳、九龙岛四圣、魔加四将、闻太师亲征等接踵而来时,姜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上昆仑搬请救兵。更甚的是破十绝阵时,竟把帅印交给了燃灯道人。

唯一述其智谋的一处,仅是推算出土行孙夜袭,其他的都是依靠别人去建功立业的,半点看不出首相的才能。但主角非假,后姜尚“金台拜将”,大义凌然的向武王陈列出师表、挂“斩法纪律牌”,又微露了一点英气。更甚的是出征前,敢于冒大不韪,更显出其果敢英勇之姿。

虽然征讨殷商过程中,姜尚依然受人帮扶,但封神者姿态已经初露,诸神终靠姜尚才能位列神位,此时的姜尚才彻底回归到核心地位。

纵观全书,姜尚性格几经反复,也正是人之常情。虽未刻意为之,但一个暮年老朽的形象已然立于眼前。全书也多是在这种“无心栽柳柳成荫”的情况下,写出了一番人间情趣。

《封神演义》众多人物形象虽参差不齐,但其中性格最鲜明,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非哪吒莫属。如哪吒闹海,作品描写了两个有着对立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一是哪吒,他是一个勇于斗争、敢作敢为的少年英雄;一是哪吒的父亲李靖,他是一个平庸懦弱的官僚。

李靖自幼访道修真,学了一些本领,但因仙道难成,所以下山辅佐纣王,官居总兵之职。他追求的是人间的富贵,想的只是怎样保住自己的官职。

而哪吒对其父亲的反抗,也将他塑造成为了一个敢于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英雄形象。在《封神演义》中,哪吒这一人物是塑造的较为成功的形象,他的价值突出表现在他的叛逆性格里。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的思想也没有经过文化的浸润,他的灵魂中完全是一片文化意识上的纯洁净土,他的是非善恶的判断完全发自生命的本能。因此,他的叛逆也是最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叛逆,就连自己的父亲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

正因为哪吒的无知,也造就了哪吒的无畏。哪吒做事没有那么多世俗功利的考虑,他只是对自己不能认同和接受的对象进行反抗。所以,他面对邪恶毫不畏惧,面对父威绝不妥协。

但是在那时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君臣父子伦理观念已是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父权,更是把创造生命的义务看成了特权。作品中的李靖完全把哪吒看做了私人物品,当哪吒打死巡海夜叉,杀死龙王三太子,龙王敖光前来问罪时,哪吒毫不惧怕,虽然承认是自己不好,连累了父母,但却强调“一人做事一人当”。

后来哪吒在南天门拦路殴打敖光,李靖仰天长叹,不知如何是好时,哪吒也只是跪到父母面前,请父母“只管放心”。再后来四海龙王大闹陈塘关,李靖胆小怕事,要绑缚哪吒交龙王处置,哪吒愤而自杀,将父母生养的骨肉还给父母。

《封神演义》写到此处,哪吒还没有和父亲发生直接冲突。但是,当李靖在翠屏山打碎哪吒的塑像,焚烧了哪吒的行宫之后,父子之间的冲突变得尖锐而直接了。

哪吒几乎把李靖看做不共戴天的仇敌,他一次又一次地追杀李靖,直至灵鸳山元觉洞的燃灯道人救下李靖,并送他玲珑宝塔作为镇物,哪吒才“心中暗暗叫苦”,不得不放弃对李靖的追杀。

哪吒的所作所为完全违反了儒家君臣父子伦理观念,简直可以说是大逆不道。而后哪吒通过了他的师父复活,他获得了新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这里又体现出了道家的思想,即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如何使个体精神愉快。

同时也在述说着一种观点,儒家约束了个人作为人的独立人格,而道家则帮助人,使其拥有独立的人。

黄飞虎的理智。在第三十回,当黄飞虎得知夫人被纣王侮辱而坠楼,妹妹同时被害时,他无语沉吟;当他看到身边四将持刀反商时,还在迟疑甚至还把他们大骂一通;而当周纪设计激将时,他便一气之下反出朝歌。

以后,随着情绪的稳定,则清醒地认识到纣王无道,终于变被动反商为主动归周。这里写出了黄飞虎理智和情感的矛盾,以及这个矛盾发展、转化,从而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

《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即便这种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有时脱钩,流于表面,但文学家在塑造复杂人物、提高文学形象的真实性和艺术吸引力等方面已然大放异彩,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并且,《封神演义》中的某些片段,刻画人情颇为真实动人。如写哪吒出世及他与父亲斗争的故事;第四十八回至第五十回云霄由拒绝下山到终于摆设黄河阵的故事;第七十二至第七十三回的广成子三谒碧游宫的故事等。

这些故事合乎情理,合乎人物感情变化和事件发展的逻辑,丰腴的形象具有颇富诗意的人生经验,是作者才情暴发的部分,是《封神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段,可以和我国古典小说优秀之作相媲美。

另外,《封神演义》的风格类型属以对立双方的斗法为主,写法宝,写神通,侧重于想象的神奇,千奇百怪的幻想是《封神演义》最大的艺术特色。

《封神演义》里的想象给人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包括科学想象的因素。《封神演义》用散文描写自然环境能情景交融,富有新意,是古典小说环境描写的一大进步,它突破了堆砌辞藻的韵语范式,写出了不可重复的自然环境。

《封神演义》的思想题旨是多元的,从积极意义上来讲,《封神演义》揭露和反抗暴政,歌颂仁义,赞扬仁君贤臣,同情推翻暴政的正义战争。

作者把西岐作为理想和谐的大同世界,体现出作者对开明政治的向往,作者把感情倾注在正义一方,认为有道伐无道是应当支持的,殷纣王的败亡是历史的必然。

《封神演义》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神话化,借此重塑上古诸神的形象,恢复神话英雄的威名,再造神祇谱系,使历来杂乱无章的仙道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上层为仙道,中层为神道,下层为人道。

《封神演义》使纣王的暴行和武王伐商的史实具体化、情节化,它诠释、补充和丰富了史书对殷末那段历史的记载,为殷末史的流传提供了条件,使3000多年前晦暗不明的殷末史在下层百姓中得到有效的普及和传播。

《封神演义》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扛鼎之作,它对后来各种文艺创作的影响也是世所公认的,其民间影响力足可以和《西游记》比肩。

拓展阅读

鲁迅先生对《封神演义》这样评价:“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则委之于劫数。其间时出佛名,偶说名教,混合三教,略如《西游》,然其根底,则方士之见而已。”鲁迅先生并没有进一步阐述“方士之见”具体指什么,但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便可以把“方士之见”理解成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小说创作者对个体命运的一种潜意识关怀。

《封神演义》的最大亮点,就是都赋予了顺天意和逆天意的人和神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其人本主义意识的着重体现。比如作者对小说中所谓的正反两大阵营战死的人和神都封神的,小说家的情感是一种多方同情,同时对正义也有挖苦。于是作者陷入了迷惘状态,动摇了自己的立场,人性的觉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同类推荐
  • 意思

    意思

    这是一本写给光阴的书。轻缓而清淡的细节,清澈而质朴的情感,组成了系列关于时间流淌过乡村生活的故事。乡村生活,是中国大多数人的共同记忆。作者在这样的记忆里,叙述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种生活秩序、情感秩序。秩序里那种规律性的东西,随着乡村的消失,迁移到当下人的生活中重新建立了起来。以眺望远方的方式,守望已逝的乡愁。作者文笔清丽,叙述视角巧妙,故事中蕴含着清灵的哲思。
  • 时光随想

    时光随想

    《时光随想》本书主要分为五章”从业絮语“”人生感悟“”读书有得“”春秋记忆“”韵满情怀“。
  • 义理与考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义理与考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系作者的自选集,分为“论文”、“书评”、“序跋”三编。从材料出发,重视考据,以文献带义理,学术研究与校注古典文献并重,构成作者的治学路向与方法。论文如《〈红楼梦影〉的作者及其他》,首次揭示署名“云槎外史”的《红楼梦影》作者就是晚清女词人顾太清。《寻诗与灵感——读钱钟书〈寻诗〉诗》一文,曾得到钱钟书先生的指教。《〈四溟诗话〉考补》、《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的融通意识》亦多发前人所未发之见。书评如《走近大师——写在《季羡林全集》出版之后》,意在廓清社会对季先生学术研究成就的错位模糊认识。
  • 白居易集

    白居易集

    《读张籍古乐府》约作于元和九年(814)前后。张籍(768?~830?)字文昌,祖籍吴郡(郡治江苏苏州),后徙和州(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五年进士,授太常寺太祝,历官秘书郎、国子博士,后升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官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因家境困苦、官职低微,了解下层疾苦,故其诗多写当时社会现实。长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诗集》传世。同“元白”、李绅、王建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反映民生疾苦,白居易对其乐府诗评价很高。多相互赠和之作。“乐府”本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职掌搜集整理民间及文人诗歌,配以乐谱,供朝廷祭祀或宴会唱奏。
  •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本书是以古代登临为创作主题的一类诗歌作品,共选录作品300首。以《诗经》起点,延续到晚清的登临诗词。对自《诗经》以来历朝历代重要的诗人、经典的诗词作了重点选录,其中尤其突出选录了唐代宋代的登临诗词,又重点选录了王维、李白、杜甫、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人的经典诗作,丰富地展现了古代登临诗词的不同风貌。 古代登临作品通常是在睹物兴情时写成的,多属“为情而造文”,所以这些作品往往显得真实、亲切、感人。而登临时作者心中所涌起的时空感和历史感、生命意识,使作品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性,可以引起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热门推荐
  • 宿灵山兰若

    宿灵山兰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网游之萌植暴医

    网游之萌植暴医

    (一路成长,一路花开)原本以为来到5000年后,遇到将是科技文明,星辰大海。没想到一头扎进仙缘游戏,遇到的是比她前世还古代的古代。她怎么这么难呢!好在她还算有点技能,一路也有相伴的好伙伴,更有这个世界相亲相爱的家人。就让我们看看她能走出一条怎么的人生吧!女主性格开朗,随和,还有些小简单(错!错!错!那都是表象罢了,我要死死捂住我的内心,谁也不让知道。)盛夏高喊:“还好我懂中药,看吧,我的丹药天下无双。”小凤撒娇:“夏夏,我可厉害了,可以帮你找到好多好多草药呢!”小楠羡慕:“姐,求抱大腿!”夏季关心:”小妹,想做什么就去做吧,有大哥在呢。”随心诱哄:“盛夏,你考虑的如何?只有我可以帮你哦!“
  • 红包请小心

    红包请小心

    我们只是一群普通的学生,却因为抢了一个红包而被拉进了恐怖的游戏中,在死亡的游戏中,我们不断的寻找生的契机,寻找为什么会选择我们的理由,不想更深的谜团还在等着我们,更多的恐惧还在不断的袭来……
  • 次元综漫旅

    次元综漫旅

    这本书加入了我自身的想法和其他小说的内容,保证每一个世界都有特殊的内容。位面暂定为:刀剑神域、罪恶王冠、我的英雄学院、斩!赤红之瞳、幽灵子弹加外传之大逃杀、学战都市、斗罗大陆之龙王传说因为次元世界有些少,节奏会变快,我会加入现世剧情。群号:552020433让我康康有多少加群的
  • 鲁滨逊漂流记(纯爱·英文馆)

    鲁滨逊漂流记(纯爱·英文馆)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多出海遇难,先被海盗攻击,再到种植园,最后漂流到无人小岛,并坚持在岛上生活,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的故事。
  • 兽王·神鹰之城

    兽王·神鹰之城

    宠兽学校的暑假到了。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离开了学校。在邱雷的帮助下,留在学校的兰虎有幸来到了传说中的新人类聚集之地 ——神鹰城。为了凑齐邱雷下学期的学费,两人在神鹰城开始辛苦奔波,兰虎在一个意外的情况下通过考核参加了神鹰城举办的宠兽电子大赛。然而面对来自四面八方,身怀绝技,武功强悍的宠兽战士们,兰虎也只能咬牙坚持。就在宠兽电子大赛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因为兰虎暴露了兽王身份,却意外地引发了另一场危机。潜伏在暗中的敌人虎视眈眈地窥视着 ……
  • 边塞英雄谱

    边塞英雄谱

    自从清兵入关,奄有华夏,到了康熙、雍正两朝,叛乱悉平,根深蒂固。当时的一班旧臣遗民渐渐感觉处境日危,存身不住,没奈何只得怀着耿耿孤忠、满腔热血,流亡转徙到西北、西南等一带边塞地方去隼路蓝缕,开辟草莱,明以佃渔畜牧为生,暗中却仍奉着前明的正朔,等到生聚有了成效,财富日充,才渐渐号召亲友,招集流亡,欲等机会一到便图匡复大计。
  • 头牌俏捕头

    头牌俏捕头

    作为21世纪为人民服务的女警察,路小满意外来到一个陌生的时代,欲发扬其正义泯然,打击犯罪的职业精神,因为某个人,改变了她坚守的信仰。他是大周朝齐州县知府卫白杨,学富五车,聪明睿智。时空穿越,让他们相遇,是惊喜,还是劫数?看俏捕头与明智县知府携手破案……
  •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本书是教育部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项目,主要内容是从学校生活主体的儿童的视角关注学校管理应该如何改进与创新,并结合项目实施的经验,给与学校管理如何改进与创新以实际的指导,可与已出版的《爱生学校与学校管理》成为姊妹篇。
  • 南唐新梦

    南唐新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昔年南唐后主的遗恨,由今世李从嘉所继承。今世娥皇女英,大小花蕊,尽皆收揽;金戈铁马,千帆竞发,逐鹿中原,江山如画;这个天下是大唐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