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7100000003

第3章 佛教绘画的中国化过程

佛教绘画作为一门重要的佛教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在中国的历史很久远,它的发展过程是先接受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形式,之后和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逐步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从而逐步中国化,到了它的发展后期逐步走向世俗化甚至庸俗化。佛教在完成了中国化的同时,也完成了佛教绘画的中国化过程。

中国佛教绘画从其存在形式基本上可分为石窟绘画和寺庙绘画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卷轴画(是一种画在纸或绢上的艺术作品)等。佛教卷轴画有汉地传统绘画风格与吐蕃传统绘画风格(唐卡)两种形式,前者较多表现汉地净土信仰题材,特别注重于“阿弥陀佛来迎”场面,体现了西夏在继承唐代绘画基础上的独特性;后者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内容,皆可从12世纪前后的西藏唐卡中找到源头,但由于社会动乱,古老的唐卡已不多见。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以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大家较为熟悉的唐卡,如《六道轮回图》《四大部洲及风火水土图》《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香巴拉图》等,构图更是变化无穷,从地球天体、藏历历法、十二属相纪年、四季变化、人类轮回、天堂地狱无所不有,它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使人增长知识。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的空白,尺寸一般长为75厘米,宽50厘米。除条幅形唐卡外,还可以看到横幅形唐卡。这种唐卡大幅的长约1.1米,宽约3.5米。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是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萨迦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宋时期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保存有三幅,其中两幅是在内地订做的。帕玛顿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题款,意思是说江村扎订做这幅唐卡赠送其师扎巴坚赞。扎巴坚赞是萨迦五祖的第三祖师,公元1182年继任萨迦达钦。另有一幅贡塘喇嘛像,他的这幅近乎写生画的唐卡,也属宋末的作品。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构图朴实。莲花网目观音像,画面不求工细富丽,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题,堪称元代的代表作。明清两代,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时的西藏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唐卡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无比崇敬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石窟绘画和寺庙壁画是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主要遗存,所以仅对石窟绘画和寺庙绘画作主要论述。寺庙壁画由于历代寺庙的大量被毁和重修,宋、元以前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只能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大概了解各时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成就。石窟绘画由于地处远离城市的地方,所遭受的破坏相对来说较小,所以仍然保存着历代大量绘画作品,这是非常珍贵的,它们成为我们研究佛教绘画艺术的最为直接的资料。说到佛教绘画,不得不提到佛教雕塑,它们二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可以说,二者属于一个不可分离的有机体—佛教艺术体系。所以,同一地域、同一时代的绘画与雕塑在风格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说法。由于史料和佛经的不同记载,有的说秦始皇(前259—前210)时期就有佛教徒到中国传教;有的说汉武帝时佛教才传入中国,但这些说法都未得到证实,一般公认的佛教传入中国的起始年是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他命使者前去古印度求法,公元67年,使徒带着西域僧人摩腾、竺法兰和大量佛经以及佛像回到洛阳。明帝为他们建立了寺院,就是现在洛阳的白马寺。摩腾、竺法兰在寺中翻译出佛经《四十二章经》,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寺院和最早的佛经。佛像也在这时传入中国,所以说,中国佛教绘画是和佛教同时存在的。

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大多数中国人是不能接受的,人们仅把它列为和中国的神仙传说一样的地位,故而佛像雕塑和绘画仅仅是一种装饰品。而到东汉末年以后,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逐步发展起来,佛教绘画才真正起到宣传佛教思想观念的作用。但佛教绘画的迅速发展应该是在六朝时期才开始的,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大致是相应的。

佛教绘画传入中国后得到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是印度佛教艺术直接或间接地长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长期持久的改造,从而使佛教艺术逐步中国化的结果。正是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才使佛教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显得灿烂辉煌。

印度佛教艺术对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是印度佛教艺术的直接引入。当时一些中国僧人及其他使者去印度求法和印度或西域僧人来中国传教,带回一些艺术品;另一方面,印度佛教石窟艺术自西向东逐渐传入,也形成了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北宋时期,不断有中国人去印度求法,也不断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传教,这些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佛教艺术不断地进步、更新以至繁荣。这些活动如明帝求法,接下来有确切记载的还有:三国时期康僧会到吴地设像传道;六朝时期法显和尚去天竺回来时带来大量的佛经、佛像;公元518年,胡太后(北魏宣武帝皇后,孝明帝的母亲)派两位僧人去西域取经,他们到达犍陀罗国,把铜摹造雀离浮屠仪一躯和释迦四塔变带回中国;最为著名的是唐朝贞观年间(627—649)的玄奘取经,唐太宗重视佛教,派僧人玄奘到佛教发源地去取真经。唐僧离开长安,一直西行。一路上饱受艰险磨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到达天竺国(今印度)并取回了真经。他曾带回七尊佛像,这对唐代的佛教艺术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从此,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弘扬、传播。此外如鸠摩罗什、达摩等来中国传教,虽然主要是佛经的讲解和佛理的传播,但对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些中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接受的具体事实,可以很好地说明印度佛教艺术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作用。这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各种形式树立了规范,在这样的规范基础上中国佛教艺术才得以发展和变革。

印度犍陀罗艺术传播很广,从印度东北地区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新疆并向内地发展。其主要的艺术形式就是石窟,石窟艺术从西向东虽然已被逐步中国化,但其蕴含的印度佛教艺术的基本内容却与中国相同。中印两种文化艺术的融合创造了如云岗、龙门、敦煌等石窟杰出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中国寺庙的绘画艺术风格,它们两者之间是相互共生联系、相互发展的。

印度佛教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是有所差异的。在六朝时期,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发展到了如日中天的时候,所以中国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成就最为杰出的就是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到了唐代,印度却是笈多时期艺术的繁荣时期,所以这时候的中国佛教绘画艺术则更多地体现了笈多艺术风格,唐代那种博大、高贵、而不失典雅的气质,是唐代社会欣欣向荣的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活力固然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不断吸取印度佛教艺术成就的结果。

宋代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已经失去地位,曾经辉煌一时的佛教艺术也已经日益暗淡下去,从印度吸取艺术创造的活力已经不可能,而且佛教自身在中国的发展也已经失去往日的辉煌,佛教艺术的交流活动从此中断。从此,佛教绘画艺术开始了真正的中国本土化发展过程。

同类推荐
  • 西方音乐简史

    西方音乐简史

    该书概括地介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力求简明阐述了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和重要作曲家及著名作品。全书分为六卷,如第一卷古代音乐这一阶段的西方音乐的主要事情及整体状况进行了横向的飞类叙述,最后一卷为现代音乐,介绍了20世纪西方音乐的成就及其多分化发展态势。
  • 当代陶艺问道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当代陶艺问道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学术文库》是系统总结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发展的大型出版项目,共200卷。文库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将学术性与资料性很好地结合,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极具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墨瑶先生生长于滦河岸边,自幼对滦水孕育的皮影艺术情有独钟。他长期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对唐山皮影的历史有着深入了解,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地。虽年逾花甲,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本书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 《第三自然界概说》解读

    《第三自然界概说》解读

    公木(张松如)先生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先生长期在大学或其他教学岗位上工作,科研成果丰富,“第三自然界”学说是其最重要,最具有创新性、前沿性、拓展性的研究成果。2018年是公木先生去世20周年,也将迎来先生诞生108周年。推出这部《第三自然界概说》解读本,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课题的再度关注,并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建设、理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生活魔术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生活魔术

    本书是专为青少年和魔术初级爱好者量身打造的魔术全集。通过轻松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一个个奇妙、有趣的生活魔术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本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选取了生活中简单易学的小魔术,通过直观的图解和明白简洁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魔术高手,成为朋友中受欢迎的开心果。
热门推荐
  • Black Beauty

    Black Beau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本书讲述了NBA名将迈克尔·乔丹的故事,描绘了“飞人”从高中的崛起、大学时的全美最佳球员、梦之队征服世界、两次三连冠成就霸业、最终退役走下神坛的故事。乔丹的命运是最完美的命运。在大学时期,他得到了名帅迪恩·史密斯的指点,奠定了他扎实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视角;乔丹从一支弱队进入NBA,正因为当时的公牛积弱已久,才能给乔丹最大的空间去释放他的个人能力,奠定他的自信和位置;在该需要进一步的人生导师指引的时候,乔丹得到了菲尔·杰克逊;在该需要一个杰出副手的时候,乔丹得到了斯科蒂·皮蓬;在该需要成为一个领袖的时候,乔丹改变了打法,皈依三角进攻。
  • 倾绝天下:修罗女皇

    倾绝天下:修罗女皇

    【本故事纯属虚构】【本文已完结,请收藏】蓬莱岛作品】女强文她是修罗中的女皇,在三阴河里洗过澡,血海中踏过浪。跟阎王是铁哥们,跟凯撒是好兄弟。揍过牛头马面,黑白无常,调戏过十二翼坠落天使!而在这之前,她却也仅仅只是一个平凡女……
  • 购物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购物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以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效用”,这是花钱购物的最高经济原则。花钱购物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远期、中期、近期的打算,先拟好支出项目,编订预算。在编定预算时,应量入为出,只能开支已有或确有把握的收入,而且应留有余地。要反复地考虑,妥当安排吃、穿、住、用、赡养、教育、文娱、交往、储蓄等生活费用的比例,对全家共同需求和个别需要作统筹安排。从安排次序讲,一般要首先保证全家的吃住,保证尽到赡养之资,保证子女的教育费用,安排好婚嫁事宜,然后才是娱乐、发展费用。从安排重点讲,穿的多想到青年,尤其是女孩;吃的方面多想到幼童和老年年人,当然,中年夫妻也不能太“苦”了自己。
  • 重生九零婚然天成

    重生九零婚然天成

    (新书《重生六零有空间》已开坑~求支持)重生在家里还没发生事故前,学医术又有异能空间在手,再收留一只萌宠。这辈子来得及挽回一切然后同家人好好过日子,奋斗致富路上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却没想到会遇上他,本来以为两人的亲人关系不能在一起,直到后来人生似乎跟她开了个超级大玩笑……世人皆知,慕天城宠妻上天,他的口头禅是:把老婆宠成妖精,绝不能做怨妇。叶清欢脸红扭捏:那我能不能再扑倒你一次~后来他深情说道:“喜欢你很久,等你也很久!”而她的答复是:“你宠我如初,我爱你到老!”(重生背景架空年代文,男强女强,1v1甜宠+励志+商战职场)
  • 解放武汉

    解放武汉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武汉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再见,我的爱人

    再见,我的爱人

    渣男背叛,养姐偷吃,亲妈不疼,林闻言的日子怎一个惨字了得,还有那个把她当老白干一口闷了还嫌弃她辣的男人,你有本事嫌弃姐,你有本事别爱上姐啊!“齐淮远你这个混蛋,我生孩子你叫个什么劲儿!”
  • 马氏诊所

    马氏诊所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前世

    前世

    百花洲杂志社编著的《前世(身穿尘埃的字符)》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把我们挂在单杠上

    把我们挂在单杠上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