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闻的缘故而认识志忠。志忠对新闻工作很投入,总在路上,总在忙乎着一篇又一篇的新闻报道。工作之余,他又在他所钟爱的文学世界里自得其乐,时有佳作。就是这一篇篇的作品,大致构成了他工作生活的时空经纬。
志忠是仙游县委报道组组长,从事新闻报道十几年,作品颇多,已结集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子,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文化人。无论就其个人喜好,还是工作需要,近年他关注的重点,首选是“仙作”古典工艺家具。除了他自己著文为“仙作”鼓与呼,他还编刊物、乡讯,利用各种载体,集结更多钟爱古典工艺家具的人,宣传“仙作”之美,传播“仙作”之价值,可谓倾情尽心,“为伊消得人憔悴”。
眼前这本《古典情思》,汇集了志忠近年关于“仙作”的作品,以及他漫读诗书的感悟与感时论世之作。
何为“仙作”?直观其义,“仙作”乃仙游制作,其实是“仙游创造”。
仙游,传说中神仙游过的地方。远且不说,就说进入新世纪这十多年,仙游再次名扬天下--“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在业界得到广泛认可,愈益鼎盛。仙游因此而被誉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
一说起红木古典工艺家具,不能不提及“仙作”。世界各地的红木一到深圳码头,十有八九都运往那个叫仙游的地方。据说,奔波世界各地的红木收购商,大多操着那古韵悠扬却难以听懂的“地瓜烧”
方言。
如果说以上说法可能有些许夸张的成分,那么以下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仅京津等北方收藏界对“仙作”古典工艺家具颇多青睐,而且南北各地不少小康人家把“仙作”古典工艺家具摆上厅堂书舍,以示主人之清雅好古。
于是,红木古典工艺家具在仙游这个地方成为一个支柱产业,从业者多,受益者众,多少人家因此脱贫致富,多少创富的传奇成为坊间励志的事,为人津津乐道,赞叹不已。仙游古典工艺家具之红火,从现今蜿蜒十公里的店家即可看出:从仙游县城到古典工艺家具的核心区坝下,公路两边尽是以红黄为主色调的古典家具展示厅、红木原材料展销厅,蔚为壮观,令人震撼。
“仙作”之影响力,已如浩浩波澜荡漾开来。这自然是因为“仙作”本身之独有魅力,还有那一群群走南闯北的红木家具商的尽力推广,当然也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中不能不提及的一个人,即郑志忠,他以手中之笔,为“仙作”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
翻开志忠《古典情思》,第一辑“仙作鉴赏”的内容,就是大谈红木古典工艺家具,谈红木古典工艺家具中的人和事,以及红木中人之情与思。
从书中可以看出,“仙作”之美,美在材质,美在工艺,美在工艺中的文化内涵,三者缺一不可。传扬“仙作”之美,理所当然要向这三个维度深入,才可能直逼古典工艺家具之美的内核。在这一方面,志忠除了向各大媒体提供新闻稿件,广泛报道“仙作”古典工艺家具的发展动态外,还深入研究,深度挖掘,试图全方位展现古典工艺家具的独特魅力。志忠虽不是工艺师,也不是专业的文化研究者,但他是明智的,也是用心的,以自己的悟性和才情,穿越古典工艺家具繁简不一外表下的迷障,向着这三个维度深入,把貌似简单其实复杂的“仙作”说得有眉有眼,有滋有味,颇为引人入胜。
难能可贵的是,志忠的作品直逼红木家具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红木家具的独一性。
现代家具所用材料,鲜少取于天然木材,绝大多数是在工业流水线上制作出来的。生产制作也是在工厂车间依靠各式机器完成的。流水线批量生产的结果是缺少个性,更无几许文化含量。而一件古典工艺家具的制作,大抵要经过选材、开料、打样,然后精雕细刻,依榫卯结构成型,再经打磨、着色、上光等,最终才算完成。所用材料不仅取自天然,而且是天然木料中最上乘的。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手工操作。工匠师傅在已定的尺度范围内,可以凭个人的艺术感觉,自由发挥,是一种“创作”,而非“制作”。因此,每一件成品都有不同于其他成品的独特个性。每一件“仙作”的独一性,可能体现在整体造型上,也可能表现在局部细节的处理上,木面的色彩甚至一丝一毫的纹理几无相同,都是不可复制的。在“仙作”里,你几乎找不到两件在材质、造型、色彩等方面一模一样的红木家具。
就此而言,“仙作”实乃“仙游创作”或“仙游创造”。天然材质加上人工之创造,构成了“仙作”独有的品格与价值。
志忠在第一辑“仙作鉴赏”中,以浓淡不一的笔墨,由表及里,藉今溯古,向人们全景展示“仙作”的工艺流程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不时而现的具体入微的细节,也透露出志忠内心对“仙作”抑制不住的钟情。这些发自内心的赞叹,看上去只是个人化的理解与感悟,但一如那朴拙天然的红木,因其实诚质朴而打动人心,阅之不能不受其感染。
花这么多的笔墨来说“仙作鉴赏”,这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一部分内容最能体现志忠写人著物的风格。新著中的其他部分,“文苑拾美”、“心湖微澜”、“杂谈短评”,不管是读书读人读事,还是遍览世事评评点点,都体现志忠为文的一大特色,那就是用心体察、用心感悟、用心思考、用心写作。本书涉及面广,题材多样,驾驭功力有所不一,但每写一人一事,志忠都饱含深情,倾尽笔力,既有必不可少的外层静观与描摹,更有深入内里的洞察与思考;既有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锐,感时论世,激情勃发,也有文化人的细腻心思,内敛涵咏,自由思考,不轻易随众,不人云亦云,多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不俗的见解。
不管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议论,往深处观,往内里想,大抵才能抒写性情,表达思想,触及文化的内核。挥泼如此笔墨,既可赋予写作对象以文化之魂,又能恰当地展露自己的才情与智慧,使笔下文字码成的世界别有一番地方文化意蕴。从志忠《古典情思》可以看出,他正十分用心地朝这一方向努力,不少作品也显露了这一特色。志忠自当以此为新起点,精心打磨,让自己的写作更为灵动,让自己的风格更为鲜明,一如当下古典工艺家具中的“仙作”风格、“仙作”气派。
(作者系《福建日报》新闻评论部主任,高级记者)莆田市领导一直关心莆田市杂文学会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支持和鼓励广大杂文作者弘扬主旋律,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民众鼓与呼。莆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立华同志帮助杂文学会出版“莆田杂文丛书”,担任丛书顾问。陈立华同志殷切希望杂文学会在全国独树一帜,为繁荣莆田文艺创作,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莆田而继续努力,团结、培养、带动、激励莆田广大杂文作者,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杂文作品,发挥杂文革故鼎新、激浊扬清、针砭时弊、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莆田市文联的支持下,经市杂文学会同仁的努力,现在出版的“莆田杂文丛书”一套,有:陈天宇的《伪名人时代》、郑国贤的《鲁迅的鼻子》、许咨新的《呼唤清风》、蔡忠辉的《易变的脸》、邱南强的《灵魂的舒展》、李金贤的《猫眼内外》、潘真进的《照镜解闷》、郑志忠的《古典情思》、郑庆彬的《嘶哑蝉声》、郑玉珠的《大眼瞪小眼》。丛书的出版将成为莆田文学创作史上一件盛事,也将为莆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