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28700000005

第5章 “仙作”鉴赏(2)

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而在“琴、棋、书、画”中居于首位。而承载琴之桌,就成为文人雅士必备物品,若见绝佳之琴桌,他们何足惜千金散去,所以流传下来的古典琴桌,大凡成为“仙作”琴桌的衣钵。

今有幸见到艺苑珍藏的古典琴桌,它体型别致,俊秀雅丽,雕刻精美,选料上乘,做工精细,包浆莹润,华丽处带几分清秀,着实让人“一见钟情”。主人严星辉告诉我,这古典琴桌的制作款式,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听琴图》轴中受到的启发。画中拨琴者为宋徽宗赵佶,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其中着红袍低头静听者,就是官至宰相的仙游人蔡京。画右角有赵佶所书瘦金体“听琴图”三字,画正中蔡京题诗:“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由此可知,当年“仙作”已经成为京城时尚风向标。

书画琴棋诗酒花,而今件件不离它。曾几何琴桌的命运与琴一样远离人们的生活,想不到时至今日古典琴桌又回归了。主人拿出了一叠厚厚的订单,这是近年来古典琴桌畅销的明证。于是乎,他开始搜集琴诗及琴事,每每有朋自远方来,便可听一曲《高山流水》,或弹一曲《梅花三弄》,不失为一件雅事。琴桌随琴器而生,严星辉精心制作的古典琴桌,可谓是为这雅事锦上添花,今后他还要为操琴者设计琴几、琴架、琴台,为琴心交流和情感抒发打造更温馨的平台。置身琴音之中,我有感而吟起《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此番琴音悠韵绵长,真是难忘,此间人人尽兴而归,诚为难得。

吉祥如意赠嘉宾

元宵时节,艺苑为表乔迁之喜,隆重推出了仿古木雕如意,虽然是新近制作的产品,但给人以玲珑剔透、古朴典雅之感,堪称仙作如意中之翘楚。

细瞧,那如意头、如意柄和如意尾,通体雕刻有仙鹤、蝙蝠、松树、云头、仙草等等,采用了镂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刀工娴熟,精雕细刻,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图案纹饰繁密,有福(蝠)、寿(鹤)等等,寓祥和平安之意,幸福美满之期望,很好地显现出中国独有的审美趣味。

如意的来历,是古人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裨史类编》说:“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爬,如人心意。”随着历史的演变,其搔痒功能消失,逐步成为精致的装饰品,演绎如意吉祥文化。这是一种在精神上取悦于人的文化,是心灵的慰藉和对人生的祝福,所以颇受世人青睐。

追溯唐宋时代,如意已是一种吉祥之物,成为人们祈望吉利祥和的象征,也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在太平年景,人们的富裕程度越高,追求美满的动力越大,吉祥文化也就越会得到发展,所以承载吉祥的木雕如意也就越受国人的喜爱。明清时期,如意成为皇宫贵族们的玩赏之物,在皇帝的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朝有幅宫廷画轴《雍正观花行乐图》,描绘端坐的雍正皇帝手执木雕如意。当时如意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地位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都必进如意于朝,取兆“吉祥”之意,以博雍正皇帝之欢心。在民间,大型如意也成为富贵人家厅堂里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则成为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珍品,以示吉祥的祝愿。

如意难在选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与造化天成的契合无间,是一种非常符合我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工艺品。从古到今说如意,我不由得更加珍惜“如意”。

乐在书案饱眼福

每晚归来,总是书桌相伴。一直希望有张心仪的书桌。每每在红木楼看到红木书桌,都要瞧上半晌,坐在配套的椅子上体验,感受那份安逸。那精美的做工,考究的用料,雅致的款式,奢华得让人真有一种清风爱与窗前伴的不舍。

正如欧阳修《读书》诗曰:“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由此我体会欧阳文忠公当年的工作和生活。窗前一桌一椅,窗外垂柳荷花,宛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在如此诗情画意中,摸索于书桌的诗林书海中,仿佛有一种“书案连四海,心思贯古今”的境界。书桌日复一日地浸润着主人的心血,才生成一种异乎寻常的气质。

书房虽小,五脏俱全,其中必备之物,便是书桌,它是书房的心脏。如果平生能拥有一张精美的红木书桌,集朴素与华丽、优雅与丰富于一身,天然、脱俗、雅致,那可谓是文人雅士们的一件幸事。记得南朝梁简文帝写一篇《书案铭》,称赞一张书案的做工:“刻得镂采,纤银卷足,漆花曜紫,画制舒绿……”可知这张书案已经运用了七宝镶嵌、金银镶嵌、绿沉漆饰等多种结合的工艺。

伏案于这样的一个好书桌,一个字不写,一行书不看,便已沉浸于书桌文化之中了。

雅号八仙摆正堂

透雕与浮雕手法相结合,雕刻着卷草和牡丹,牙板上雕刻着植物变形图案,与整条腿的雕刻造型相结合,显得沉稳大气,典雅美观,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颇受人们青睐。

八仙桌形态方正,结构简单,用料经济,是一种实用的家具,摆在厅堂里,显得亲切、平和又不失大气。无论厅堂装饰的典雅还是简单,甚至粗糙,只要空间不是特别逼仄,摆上一张八仙桌,两侧放两把椅子,就会产生非常稳定的感觉,如一位大儒,稳定平和。坊间认为,正是八仙桌极强的安定感,从而在民间广泛流行。

雅号八仙摆正堂,倾诉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五代时有一布衣人家办酒席,在空地上用木头和石板搭桌摆酒,太阳当午照,宾客满头大汗;席间大雨瓢泼,宾客浑身湿透,饭菜也吃不成。八仙路过,见众人狼狈状,问明缘由后,便进主人屋里施法,变了一大排木方桌,四周放上木条凳,亲戚朋友按每桌八人坐下吃酒。后来,布衣百姓称之为“八仙桌”,每逢家里办酒席都用它摆酒菜,而且入席次序很有讲究,长辈不入席,晚辈不落座,虽然彼此很清楚该坐哪里,可是还要互相谦让一番才肯入座。

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载,八仙桌的雏形可追溯到五代。现在可考的八仙桌至少在辽金时代出现,明清盛行,尤其在清代,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几乎家家都可以寻到八仙桌的影子。清式八仙桌,造型日趋完善,大部分改成带束腰的,腿有的也改成了三弯腿,牙板加了诸如吉祥图案浮雕之类的装饰,做工精巧,美观大方。

由于八仙桌的桌面比较大,数百年方可成才的珍贵硬木都很难出得如此完整,所以除柴木外很少有整块料做成的桌面。目前制作的八仙桌,大都是面板三拼,纹理清晰自然,四腿与桌面直接相连,圆腿写意阴雕分外美神韵和抒写画家主观的情致。正如徐贲《写意》诗曰:“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客来客去日日,花落花开年年。”

仙作阴雕浸润着民族文化内涵,潜在于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和艺术境界,其实就是仙作人的性格。那是恬淡从容的诗性生活,是波涛涌退后一种卓然兀立,是浮华散尽之后的自在品茗。

阴雕又称“沉雕”,是“仙作”家具制作的一种基本刻制方法。它是按照字和画的轮廓,将轮廓以内的红木用刻刀刨除,雕出凹槽,即低于木材平面、凹下去雕刻的一种雕法,能产生一种黑白分明、近似中国水墨写意画的艺术效果。

红木家具阴雕内容大多为梅、兰、竹、菊之类的花卉,也有诗词、吉祥语之类的文字。可以说,阴雕手法既是白描的,又是写意的。它通常是在一块刨光处理后的平板上,运刀划划,以线条刻划图形轮廓之方式,将图案呈现出来的技法,类似图画之白描手法,大都在古典家具的装饰性部分,以构图简洁明朗,主题简单明确为原则。

我曾看过阴雕的龙柱,只是在表面雕刻,远看有时看不清,但如果近看,可以看出那龙栩栩如生形状。我也常常在屏风、橱柜、箱匣等家具的装板上看到阴雕,这是一种古老的装饰工艺,把古典家具雕镂成岁月的记忆,雕镂成月下的诗歌,雕镂成哲学的本真,雕镂成一坛醇醇的陈酿,芬芳馥郁。

工艺与文学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而写意,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画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它不着眼于详尽如实、细针密缕地摹写现实,而着重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客观物象的隽美典雅话浮雕条流动的“飘带”,以产生流动之美,创造一种灵动通透、主题突出的美学效果,好像给家具安上“眼睛”,使家具富有生命力。

显然,雕刻艺术,不能一味仿制前人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创精神,要体现时代气息。让人们在品味古典、品味时尚之时,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

站在艺苑落地屏风前,青松翠柏、寒梅红枫以及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种种美景尽收眼底,浅浮雕和深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既突出了画面的立体感,又延伸了画面空间。整件作品布局严谨和谐,刀法老练,线条流畅,细腻精致,可谓是栩栩如生,即使上面蒙着一层灰,也难抑其光彩。此时此刻,你会看到严谨优雅、和谐自然之美,仿佛听到禅声与琴音的和弦。

浮雕又称“平面雕刻”,是一种在平面上的浮凸表现,分为深浮雕和浅浮雕两类。深浮雕是一种多层次、多深度、浮凸度较高的一种雕刻,是利用较厚材料,表达多层次而且图形复杂的技法,由于背后并未透空,里层图案运刀雕刻极难。深浮雕作品常见于古典家具中的面板、屏风隔扇、靠背等构件上,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它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深浮雕追求的是形象的逼真性与完整性,流淌的曲线美给人以妍秀疏朗之感。它不仅是家具装饰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区分不同的家具流派与风格的一种标志。

而浅浮雕如同线描,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以行云流水般涌动的绘画性线条和多视点切入的平面性构图,传递着轻音乐般的平和情调和抒情诗般的浪漫柔情。它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通常仅做小面积的雕刻,是一种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围子等处,常用以线和面结合的方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使家具在静态中展现动态感,给家具环绕上一精致圆润立体雕精致,还是精致,这是我看到圆雕作品后最深刻的感受。工匠采用圆雕手法创作的人物、动物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真实感强。在制作过程中,雕刻师对木材刻下的每一刀都包含着对作品的思考,用“刀刀用工、点点扎实”这句话来形容他们的工作一点儿也不夸张。

圆雕又称立体雕,古代木雕技艺最难的一种,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因此,圆雕要求精而深,强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既要掌握雕刻艺术语言的特点,又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

在木槌敲击声中,我走进雕刻车间,现场感受圆雕技艺之美。只见十几位雕工或坐或趴,正忙着凿坯、细刻、磨光,三五位师傅正在操作打模机,对木材进行切削钻孔,打制木雕粗坯。一位上年纪的师傅说,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木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特别要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坊间传闻,晚明竹刻的嘉定派朱氏祖孙、金陵派代表濮澄,还有清代封氏三兄弟,以及张希黄、方契、濮仲谦等众多竹雕名家,都擅长圆雕。晚清民国以后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爱。此后的一两百年里,圆雕技艺皆以闽南及莆仙地区最为出众。至今,仙游地区仍有圆雕技艺的高手,譬如榜头工艺美术大师王新明先生,将莆仙传统圆雕工艺运用得炉火纯青,其以人物圆雕为特色的仿古竹雕作品在海外艺品市场已成抢手奇货。

仙作圆雕作品的表现手段极为精练,要求高度概括、简洁,要求从各个角度去推敲它的构图,对形体起伏大胆夸张、舍取、组合,要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观众,正因为如此,硬要它去表现过于复杂、过于曲折、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将无法体现圆雕的特点。它常常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集中深入地塑造富有个性的典型性格,用强烈、鲜明、简练的形象表现深刻的主题,通过构图布局,讲求虚实、对比、平衡、空间和掩映等现代绘画知识的运用,使圆雕作品意境更加生动而自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给人以难忘的回味。

精巧入微镂空雕

同类推荐
  • 新世纪诗典(第四季)

    新世纪诗典(第四季)

    “新世纪诗典”是诗人伊沙开设的微博(微信)诗歌荐评,每日推荐一首优秀原创诗歌,也因此每年集成一本《新世纪诗典》,此为第四本。不以姿态、立场、资历、辈分取舍作品,只以作品质量为唯一评价标准,《新世纪诗典》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集体呈现,它记录时代的声音,展示国人的生存,传递诗人的情感。伊沙的编选不含门户之见,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大气象,他对每首诗所作的精彩点评加在一起也可看做是对中国当下诗坛所做的一次整体性观察和评价。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

    似水的流年,律动着如风的往事,撩拨着无痕的记忆。经典的散文恰如这似水的流年,勾起诸多往事和记忆。一篇短短的散文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因为它的到来应当属于灵魂的澄清和精神的拯救。正如人们常常形容可以使我们迅速摆脱困境的那棵稻草,虽微不足道,但很有力量。这本书正有这种震撼心灵的法力。
  • 最后一个贝勒

    最后一个贝勒

    长篇抗战小说《最后一个贝勒》讲述了抗日战争中,来自中、日、韩三国的三个贵族青年在战争中的际遇和情感冲突,题材独特,史料翔实,振聋发聩,是作者于川根据自己的父母在抗战中的真实经历所创作的一部半纪传体长篇小说!于瑞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卢沟桥事变”暴发后,报国心切的瑞年返回天津,参加了国军部队,几经周折,最终投效于范筑先将军的麾下,屡立战功。在此其间,他接触到一些共产党人,也开始了和女大学生淑娟的恋情。范筑先将军殉国后,瑞年和淑娟几经周折,终于投身于八路军中,但受到他初恋女友,日本间谍宇垣琴音和乳娘之子郑宝仲的牵连,他又被迫离开前线部队,到八路军冀南军区“觉醒联盟”担任翻译工作。
  • 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有:中国士大夫的山林之趣、青山自在红、鸡足山中、佛门中的隐士、永远的楼观台、九华山礼佛记、诗中的三峡、与李白对饮、怎一个愁字了得、运河是一段乡愁、到双峰荷叶乡、游洞庭西山记、大理三塔、饮一口汨罗江等。
  • 淡定从容,诗意优雅:做一个自有香气的女子

    淡定从容,诗意优雅:做一个自有香气的女子

    生活是一条宽阔的河流。从容淡定,静水流深,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品质。只有当一个人远离了繁华与喧嚣,彻底安静下来的时候,才会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如若没有一颗安静自持的心,怎能敌得住外界的声色犬马,又怎能守住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呢?诗意地栖息在这尘世的角落,写一句注脚,落一笔眉批。不管朝来暮落如何再匆匆,对喜欢的东西沉着镇静,内心笃定,始终守护一方净土,静观尘岁,莲心不染。
热门推荐
  • 九天魔帝

    九天魔帝

    一入玄冥万骨枯,沧桑红尘尽成土。血衣铁刀乾坤泣,九天苍穹叩......魔帝!
  • 卖铜镜的公主与驸马

    卖铜镜的公主与驸马

    节令已进入晚秋,十多天来,寒风不断,霪雨霏霏。长江南岸不论是官道还是小道,早已被从长江北岸逃过来的衣衫褴褛、扶老携幼的堆民踩踏得泥泞不堪。长江北岸烽火连天,日横遍野。南北朝时期志南朝最后的一个朝代——陈朝的兵将,慌慌张张败过上来,沿途烧杀掳掠,无所不为,江南百姓不堪其苦,呼天抢地,也在作逃难的准备。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派儿子晋王杨广带领五十万大军,已经打到长江边上,眼看陈朝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市)难保,臣民们如惊弓之鸟,慌慌张张。疏散财物,准备南逃。
  • 假爱真做

    假爱真做

    她叫傅染,他叫明成佑。傅染不知,爱情是债,有借必有还。那个名字使得她前半生错了位,竟还要颠覆她的下半辈子。
  • 熊孩子升级系统

    熊孩子升级系统

    一个高中生穿越,获得了系统后。熊孩子沈浪在这个大陆碾压各路强者,笑傲世间!
  • 职工饮食健康手册(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职工饮食健康手册(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了职业健康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现代职业健康的良好读物。
  • 元阳子五假论

    元阳子五假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成小官之女

    穿越成小官之女

    泱泱穿越大军里,贺霜娘算是最没用的那一拨,亲娘早死,亲爹靠不住,她落到姨娘手里,小姐当了丫头使,及到花嫁,冲喜成了寡妇,人生之多艰,真是不提也罢。然而世事如流水,人生无定论,她拿着一手烂牌,靠着不算好的牌技,慢慢地,日子也过出了滋味。但已死去三年的丈夫忽然归来,她的一切,从头开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两生花

    两生花

    沈星随笔的第一个文学亮点,是对自己初恋的描述。一个大一女生对于一个大帅哥的单相思,她写得非常节俭。例如,哪一天大帅哥又打篮球了,她会主动地把全寝室打开水的任务全都承担下来,因为去水房的小路要经过篮球场。——这很普通,不普通的是,她一趟趟地走,居然红着脸却不看篮球场一眼。又如,当大帅哥终于发现这个小妹妹的心理,便约她一见。她看着他,他却避开目光,只说自己已经有女朋友了,说完还是不看她。她自始至终一直在笑,笑到最后,笑出两行泪,却还在笑。为什么在任何人都没有发现的情况下,提着水瓶来来往往一下午都不看球场一眼?为什么明知自己已经失恋却始终在笑?这些怪异,就包含着文学意味。
  • 唐宋八大家(第3册)

    唐宋八大家(第3册)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他们的作品在许多方面给现、当代散文写作以深远的影响。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编者精选了八位大家的著名篇章合做而成《唐宋八大家》一书,希望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能够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运用。
  • 神奇的新材料

    神奇的新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新材料。然而对于新材料,大多数人都觉得他们离我们很远,更甚者认为其很神秘,其实他们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神奇的新材料》带你走进新材料的世界,给你一场别让的旅行,让你在感受新材料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可思议的特效外,同时也可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感受一份新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