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深藏的木纹一层层展现出来,精致到极点。经过细致精巧的打磨后,家具会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通润感。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家具表面会形成一层温润如玉的亮光,表现出自然的“包浆”效果,让观赏者为古典家具的工精艺绝而赞叹!
雕刻好的红木家具随后会被送到下一个车间进行打磨。俗话说:“三分雕刻七分磨。”打磨是一个慢功夫,不平,继续磨,一直磨,磨到光滑精致,真得有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和功夫。经过夜以继日的打磨,一磨,再磨,把握形、磨出神、倾注情,让每一件家具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木纹。这木纹成为明式家具最主要的,甚至是开创性的超装饰元素,创造了红木家具新的美学范畴。
传统打磨最讲究的是用刺茅草,一种与芦苇共生的细草。打磨工先给家具涂上蜡,再以刺茅草和细纱布反复摩擦,直到擦得家具亮如锦缎。而现在的打磨工会根据刮磨不同的部位,用刀、刨、锉等工具做不同的处理,按不同方向先从粗到细经过五、六道砂纸的磨工,最后再使用最精细的砂纸将家具表面打磨的平滑无比,然后用上核桃油,更有甚者还用刨光机将其刨光。如此追求完美,家具的表面光滑精细程度就不难想象,可谓精致非凡。
在“仙作”家具制作中,打磨是重要的一道工序,分为刮磨和磨光两个阶段。经过水磨等专业技术反复细腻的刮磨处理,去除红木表面的毛刺,由粗到细循序渐进反复磨,把上一道打磨的痕迹抹净。对于物件的转角、棱角刮磨,更要加倍用心,用力和缓适当,保持原来的圆形或方形的轮廓,雕刻的接角处要磨得平整,使家具线条流畅平滑,手感舒适细腻。磨光也是一个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活,砥砺琢磨到面平无凹凸,边角平直无缺损,圆物体均衡匀称,收缩缝、上下线、左右线各自对称,平直深浅一致,整体完整立体,洁净光滑透彻,让着色上光臻完美“仙作”家具以“天然去雕琢”形态呈现出来后,便进入了着色上光的收尾阶段,这时是选择上漆还是打蜡,一般根据消费者自身的需求决定。
打蜡分为开放打蜡与封闭打蜡,按照颜色、光泽、光滑度、饱满度、清晰度的要求进行操作,好材料的木头、工艺水平高的产品一般采用开放打蜡,以此显示工艺品档次。因为打蜡可填补木材本身棕眼里的空间,置换红木中的一部分水分,形成保护层,防止湿度变化造成木材较大的伸缩变化,可以自然地保留原木特有的光感、色泽和气息。
不同区域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有些消费者偏好给家具上漆。上漆作为一种传统的国粹艺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红木的开裂变形,让家具看起来更为明莹光亮、滋润平滑,散发出无穷的神韵和自由洒脱的魅力。红木家具对上漆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技术精湛的老漆匠才能做到,精选的是绿色环保的天然生漆,也叫大漆、国漆。这种生漆要经晒、露、烘、焙等过程精制方成。
那么,“仙作”家具是如何打蜡或上漆致臻完美呢?“仙作”打蜡工艺分为烫蜡、起蜡、擦蜡三道工序,使用的蜡是蜂蜡。工匠把蜂蜡加热融化后,散点在家具上,然后用大板刷来回均匀地将蜡刷到所有的部位。接下来就是起蜡,注意用蜡起子将糊在家具表面的残蜡、浮蜡弄净,不粘不黏后,就可以擦蜡了。通过反复的磋磨擦拭,木材的自然纹理、质感及本身亮度,逐渐呈现出来,蜡面显得晶莹剔透。
“仙作”上漆工艺精巧繁博,有着苛刻的要求,必须色泽美观,磨漆光亮,平滑细腻,木纹清晰,涉及到的上漆工序有:做底子、刮面漆、磨砂皮、上头胶漆、缕砂皮面漆、缕砂皮、揩漆、推砂叶面漆、推砂叶、揩漆等。完整的一道上漆工艺,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它能给古典工艺家具锦上添花。
诚然,打蜡上漆各有态,致臻完美谁都爱。其实,“仙作”家具着色上光,也是工艺师表达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载体,决不是坊间流传的所谓行业潜规则:“光鲜”背后是瑕疵。
殚精竭虑做精品
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优秀生活用具,不但体现了仙游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而且造就了一个造福于民的民族家具品牌,不仅为国人所珍视推崇,也在世界家具之林中独树一帜。
要制成一件古典家具精品,让人们窥视到仙作的内涵,工艺师必须殚精竭虑,考虑其功能的合理性,按照人体功能比例尺度,尽量符合人体使用功能上的需求,做到美观舒适。
工艺师必须潜心专攻,推敲其造型的优美性,在变化中求统一,既有简洁大方的仿明式,又有精心雕琢的仿清式,也有典雅大方的仿欧式,适合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工艺师必须聚精会神,突出其严谨之结构,精细之做工,灵活采用榫卯结合,一刀一锯一刨完成的都是心机,达到整体结构上和谐统一。工艺师必须贵木精工,讲究红木之材质,做到随手拈来,恰到好处,彰显各类红木的魅力。如此制成的古典家具,必集实用、观赏、保值于一体,成为中外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一句话,古典家具是文化精品。做古典家具,就是做文化、做精品。工艺师果真有“衣带渐宽、为伊憔悴”的坚持,必会坚持“一木一器”,必会坚持“一人一器”,必会坚持纯手工制作,一件家具做下来就能让你产生出神入化的感觉。这就是源于中华文化赋予木器的灵魂。由此,我以为作为“仙作”的传承者,必须学会这种“坚持”,善情入化境出妙艺,敢刀绘神韵写春秋,以一颗虔诚之心坚持到最后,才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风光,才能制作出流芳百世的古典家具珍品。
而今,一批又一批的“仙作”大师,经过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殚精竭虑下苦功夫创作出的家具精品,已经发展成为科学性、艺收藏与拍卖280万、397万、432万、716万、858万……近年来,拍卖会中的明清古典家具价格不断被刷新,使得古典家具成为继书画、陶瓷和玉器之后,另一种受人瞩目的收藏品类别。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背后,体现了资本和市场的强大推动力,让古典家具的艺术表达渠道多元化。
古典家具的文化虽然是过去式,但它跟现代能形成关系,是因为它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实物,保留了过往的记忆,不至于在某个时候被掐断,形成断层。如今,城市的日新月异发展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艺术收藏则给了人们一次喘息的机会。值得收藏的艺术作品是种文化现象,又极具升值潜力,当然也要为之营造一种与之匹配的精神。国内外各大拍卖行里出现的古典家具,就像一个个瑰丽的视觉片段,向人们诉说并展示着那凝固的时代辉煌。在这个相对崭新的平台上,古典家具拥有了强大的价值张力。
明清时期的家具是我国古典家具中的精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存于世的高品质明清家具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高,资源匮乏的现实也就越来越难满足收藏者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大趋势下,人们退而求其次,自然而然地将眼光转向可遇可求的仿古家具,尤其钟情于那些选料精良、做工精细、形神兼备的仿古家具精品,因为无论就其珍稀名贵木材的价值,还是其艺术价值而言,它都具有增值的潜力。
于是乎,我们可以将收藏与拍卖市场的繁荣视为一条引线,去规划和塑造“仙作”的未来空间。“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尽管十分推崇工匠的个人创造力,但它不应该等同于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般的所谓“独创性”。仿古家具的市场化包装与运作,远比一般产品复杂,由于这个产业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的特性,因而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等均处于一定的范畴之中。因此,“仙作”未来走向,除了工艺与材质的精益求精外,还需要创意策划、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的协同与联合,才能成就最终辉煌。
众所周知,“仙作”古典工艺家具拥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与材质卓越性,蜂拥而至的人们在这个舞台上感受着传统文化给予的视觉冲击与内心感动。“解读古典工艺家具的历史与未来”,简单的话语间蕴藏着我们对“仙作”现状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的遐想。当然,我们在这个行业中要汲取的不单单是某件作品的风华,而是要关注并参与“仙作”的产业化、品牌化运作。我们不希望“仙作”就像一场嘉年华,一切结束后就如烟花般消散在空中。因此我们需要思考,让它不限于闪亮的口号,而是落实到“仙作”的具体操作中。
“软实力”蕴含“硬道理”
面对10公里“仙作”工艺走廊,长街两侧尽是古典工艺家具和红木原材料展销展示厅,蔚为壮观,令人震撼。面对36万平方米的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大明宫内萃取了数千件的“仙作”精粹,精美绝伦,令人赞叹。面对4.1平方公里的仙游工艺产业园,作为省级六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之一,气势恢宏的建设场面,令人憧憬。所有的这些画面,无不是“软实力”蕴含“硬道理”的明证。
仙游县,是全国“田径之乡”、“武术之乡”、“戏剧之乡”、“绘画之乡”、“梦文化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在海西建设中,这个县积极打造文化特色产业,抓住当前发展机遇期,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和科技、金融相结合,实现传统艺术资源向艺术资本转变。目前,文化产业,催生新的发展形态,正成为仙游经济跨越发展的又一亮点。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进入新世纪以来,仙游人逐步认识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他们根据全县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制定了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狠抓区域品牌、技术研发、行业自律和销售渠道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乡镇特色产业为核心的雕刻、绘画、编织、漆器、仿古家具等5大集群,呈现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良好发展局面,推动了文化产业成为全县的支柱性产业,走出了一条文化“软实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硬支撑”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