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次让我大长见识的闲聊,省工艺美术大师林庆全告诉我,在仙作家具制作过程中,常用的榫卯可分为几十种,作为面与面的接合,诸如“燕尾榫”、“穿带榫”、“扎榫”之类的,可以两条边拼合,还可以面与边交接构合。作为“点”的结构方法,诸如“格角榫”、“出榫”、“锲钉榫”之类的,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作为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诸如“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之类的做法。高明的工匠总能通过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榫卯,可以将家具的各种部件作平板拼合、板材拼合、横竖材接合、直材接合、弧形材接合、交叉接合等等,制作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家具。
榫卯结构在“仙作”中普遍使用,可以说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历史典故中,从诗词成语中,找寻榫卯结构影响着中国人思想的痕迹,譬如战国时代楚国宋玉《九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后来演变为成语叫作“方枘圆凿”,比喻双方意见不合,不能相容,配合不好,格格不入。而跟它相反的一个词大家就很熟悉了,叫作“丁是丁,卯是卯”,木凿技术讲的是做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我想,仙作正因为如此严谨制作,成就了家具之极品、艺术之神品、收藏之珍品。
“仙作”之三重境界
贡品轩,一个魅力四射的仙作品牌,一个汇聚明清古典工艺家具精华的艺术之轩,成为我每次带宾朋去坝下参观家具的首选之地。格高韵雅、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仙作”古典工艺家具,让宾客流连忘返,沉浸在东方艺术的氛围中,体悟高深的仙作追求之境界。此时,我更愿意静坐聆听大师林福星的高谈阔论,深入浅出地演绎“仙作”之三重境界。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我以为“仙作”创造之根源,乃是主体心灵和人格价值。每当我揣摩林福星关于“仙作”境界说的精辟论述,不能不被他那振聋发聩的声音所震撼,犹如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让人感悟良多。此刻,我的脑海里总能浮现他的声情并茂:“型材艺”,此第一境界也;“韵律神”,此第二境界也;融儒家气节风骨,涵道家大道法度,蕴释家空灵禅理,此第三境界也。这笃定了“仙作”大师艺术论、价值论与人生论的三重意义。你说我能不为此而高歌一曲吗?
每每采访之余,我从采访包里拿出大师的文稿读一读:“仙作”家具交融着“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完美融合了“型材艺”的造化之美,凝合了“韵律神”的心源内涵,蕴涵着儒家“中正儒雅”的气质,渗透着佛家“简寂空灵”的禅理,浸染着道家“道法自然”的玄机。简约朴实的明式家具意趣天然,接近禅理;庄重稳健的清式家具,静穆沉郁,接近儒学;同时明清两代家具又都共同遵循着道家的“法度”,熔铸着道的最高奥义!
由此,我想起在师大求学时,古典文学的老师朗诵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林福星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为这三境界作了一个很好阐释,形成了自己关于“仙作”之三重境界说,从而奠定了他在“仙作”界大师的地位。
“仙作”觉醒应有时
的设计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促进“仙作”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
“仙作”觉醒应有时,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仙作”,早在唐宋时期就相当发达,而今又有了裂变式的大发展,实属不易。这是仙游人民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家业,应当直挂云帆济沧海,塑造成为民族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去年底,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节目《“白皮”料抹黑红木家具》,曝光仙游个别红木家具企业造假的现象。这就是引起“仙作”行业内震荡不小的“白皮门”事件。
面对质量问题和舆论压力,仙游人不回避,不气馁,敢于担当,雷厉风行地进行拉网式大检查,一旦发现有“白皮”的红木家具半成品一律暂扣,集中整改;对存在严重“白皮”的红木家具半成品一律收缴,集中销毁。这无疑是对“仙作”产业的一次全方位整顿,也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危机公关。
祸兮福所倚也,“仙作”人将这件坏事变成一件好事来努力,矢志不渝地抓质量促品牌,“仙作”的品质得到了有效保证。一段时间过后,经销商、消费者们反而更信任“仙作”了。“仙作”人纷纷在“白皮现象”中觉醒了。于是乎,600多家规模较大的古典工艺家具企业负责人共同签署了规范生产承诺书,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还向会员单位企业分发了“仙游县古典工艺家具产业诚信经营倡议书”,“三福工艺”、“龙禧艺苑”等8家古典家具生产企业发起修订《古典工艺家具福建省地方标准》的行动。
“产品质量是关系‘仙作’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更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去爱护‘仙作’。”诸如此类的声音不绝于耳,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仙作”的品牌形象。“仙作”人开始对古典工艺家具质量安全标准进行重新构架,修订了《古典工艺家具福建省地方标准》,并由福建省质监部门发布实施,使它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匠心打样贵玄通磨合论证,最终到达一个最佳点的设计效果。一个具有造物之美的家具设计图样便这样诞生了。
诚然,并不是每一位打样师都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但是每一位打样师也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总能精益求精,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峰,为仙作家具设计一个最佳的图样,也必将为古典工具家具刻下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静与境的世界里,我观赏设计师“打样”,图纸上远处的山、湖、林犹如一副水墨画挂幕天边,又近在眼前,充满写意的东方意境。憨厚的设计师告诉我,这些设计图为人工手绘,除了花纹图案,还有榫卯结构,之后用电脑扫描进去,工匠们就按照这个图样开始制作。
《老子》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一件别出心裁的古典工艺家具设计,往往闪烁着“仙作”人的智慧之光,是仙作创造力的体现。我倾听设计师的侃侃而谈,每件家具的制作,总要先设计图样,仙游叫“打样”,通过创意思维,画出提纲挈领式的制作样图,既要体现家具的使用功能,又要符合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
一个好的打样师必须融古汇今,在模仿借鉴前人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吸收、消化其设计精萃,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凭借丰富的经验,不断捕捉灵感的火花,寻找设计的突破口,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生活实用品又是文化艺术品双重特征的家具。换句话说,打样师首先要解决历史性和时代性问题,在吸收历史上有价值东西的同时,还要为其增添我们自己的独有东西。很多人在消费传统,而没有给这个传统增加新的东西,那么这个传统的断裂、衰败也就是必然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打样师贵在匠心独诣,融汇贯通,没有抽象的理论,也没有抽象的实践,而只有本于“打样”这一个总体的理论和实践。在“做活”过程中,打样师处在一个思维跳跃和流动的动态过程,由概念到具体,由具体到模糊,通过反复的螺旋上升,不断的选材之路非一途径。工匠根据家具造型与线条结构,制作时倘若材选得好,选得顺,榫卯就好做,家具就牢固;倘若料配得好,颜色统一,纹理协调,过渡流畅,看上去就美观。显然,只有在选材和颜色搭配都合理,并且尽量追求自然,才能算是古典家具精品。由此观之,凡选材之路,自非一途。这里头的功夫,无非就是两个字--“用心”。
平时接触红木家具,我很看重家具的选材,因为材质的优劣,直接关乎家具的收藏价值。大凡仙作名家选材都有自己的原则,我姑且把他们的选材共性归纳为三则。一则为一木一器,就是制作家具时确保家具的每个部件为同一棵木材上的木料;二则为树龄相同,就是说若实在难以做到一木一器,则应力求树龄相同或相近;三则为同材相拼,就是指若非一木一器,要尽量做到同批次、同产地、树龄更接近的材料来拼做。
“仙作”选材大抵如此,作文选材亦然。高考作文得高分者,必选鲜活新颖的材料,必选情感充沛的材料,必选底蕴深厚的材料;反之,作文失分者必定在选材上失误,譬如选司空见惯的“大路货”,选毫无新意的“陈旧货”,选简单模仿的“舶来货”。而提升选材的要诀在于精巧合适,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新经验等,让人耳目一新。
再推而广之,在选人用人上亦然。我读《三国志》,有感于三国的用才之道。曹操“唯才是举”,才用其长,不求全责备,故战将千员,谋士如云,一统北方。刘备“求贤若渴”,以情动人,以信用人,故诸葛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开创蜀汉基业。孙权“得人者昌”,举贤成风,人才辈出,故能雄踞江东。今之用人提倡导向和风气,能者用、好者上、庸者下,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果真如此,跑官要官者还能跑往哪里呢?
话题扯远了,再回到“仙作”的选材上,由此来反观其选材之路木尽其材巧开料弯翘、腐烂、死节、虫孔部分;然后根据心材的大小、形态进行构思,实现木尽其材,让它的功能发挥到极限。
欧阳修有句格言:“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红木开料同样得量料赋形艺尽其材,再运用锯、钻、刀、锉、凿等工具,经过一番精雕细刻,打磨上光,最终创造出一件件出神入化的艺术家具。
如今红木的料子这么贵,好料子更是难得一见。有人预言,5年内,东南亚红木木材将会用尽。
因为很难找到红木大料,厂家即使手里有料,也不太愿意去开料制作,因为这块料用掉了,就没法买回这样的材料了。面对古典家具供不应求的市场,一位工艺大师淡定地说:“我做了一辈子红木家具,对木头感情太深了。在我的有生之年,就盼着多做出些能真正流传下去的家具,也就对得起祖传的技艺和自己这些年的努力了。”
红木家具承载了国人诸多的人文、情感寄托,更因其稀缺的天然属性,日渐积累起了令人艳羡的使用和投资价值。对红木感情甚笃的人,谈到红木开料时,心里总有千万个不舍,但果真要把红木开料,他总是再三嘱托开料师傅:“合理锯材,因材施用,木尽其材。”
以材为贵,释放潜力,这要看开料师傅如何把这三句话运用到极致。师傅根据图纸工艺规格尺寸,用锯机床、电锯、开料锯、拉锯等工具锯,对红木进行开料时,必须做到开锯结构合理,开料尺寸适当,做到开料的切割面要垂直、光滑并与板面成直角,规避里边出现爆边现象。诚然,师傅要做到每一块木头,都能找到匹配它尺寸的部件,甚至连边角料、碎料都用得上,寸木不丢,就得有因材施用的基本功。
开料师傅挥舞工具锯,噼噼啪啪劈去外围的“白皮”,取出心材来,细致检查木板表面有无明显划伤、划痕、破损、空心松散、发霉现象;严格按照料单要求下料,控制加工余量的尺寸,并去除开裂、精雕细琢藏意蕴如今,仙作人高擎传承创新的火炬,把每一件雕刻家具都当成艺术品,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通过上下对比、虚实相生、轻重衬托的形式,综合应用多种雕刻技法,通过精妙艺术手段,创造出构图生动、形象鲜明、线条流畅、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具。
“仙作”雕刻,俗称“洋塘雕花”,属于福建龙眼木雕的一个支流,是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古老木雕流派,发轫于闽中莆仙一带,素以“精微透雕”著称,涵藏着无穷的美学意蕴。
据宋代出版的《仙溪县志》记载,“洋塘雕花”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元初,仙游民间雕刻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树木料,雕制成围屏、栏杆、木雕古玩、乐器、家具之类作品,集精湛技艺和高雅艺术于一体,而声名远播。明清时期,仙游的红木雕刻家具,无论制作造型,还是图案花纹,都已日臻完美,能将不同风格的家具入微传神地呈现出来,超凡脱俗,焕采生辉,可与皇城下的北京木雕家具、苏州红木雕刻家具、浙江东阳木雕家具相媲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洋塘风格”家具。
所谓的“洋塘风格”,就是仙游民间雕刻艺术揉合了中国“文人画”的精髓,是民间雕刻技艺与“仙游画派”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立足传统文化基础,兼收并蓄,集明清时代雕刻艺术之大成,继承和吸取了明式家具“外柔内刚”的风格,又融入了福州圆雕的优点;它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的高度统一,既满足了人们艺术观赏的需求,又具有较高的收藏和实用价值。
据坊间流传,20世纪20年代初,“仙游画派”先驱李耕先生创作的《弥勒佛》、《刘海戏蟾》两幅作品获得“东南五省画展”一等奖后,“洋塘雕花”更是名声大噪,誉满京华,洋塘艺人纷纷走出仙游前往省内外传经送宝。
砥砺琢磨显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