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在位十八年,死时只有二十四岁,关于顺治之死广为流传的是出家圆寂之说。这位年轻皇帝因爱妾董鄂妃死悲恸无比,随后看破红尘,竟将万缕青丝一净跑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其子康熙三上五台山寻父,顺治心灰意冷拒不相认,若干年后终成善果,坐化升天。所以传言孝陵是空券,墓中仅葬一把扇儿和一双鞋。
许多传说是有影可捉的,顺治皇帝平生信佛,他先后把几位高僧请入宫中说法,并请高僧为其净发,确实有过出家的念头。他于顺治九年五月降旨:“敕景忠山主持僧海寿知道,别山法师在尔山洞居住修静已经九载,朕今降诏请入京都大内供养,敕封曰慧善普应禅师。”上改椒园为禅室,特自景忠起。“顺治十六年因建储之议,远卜元君,复赐银一千两。十七年,又颁帑金一万,重修殿阁。”
顺治十四年,皇帝驾幸南苑,前往海会寺召见憨璞聪住持,并请进宫在万善殿说法十天,顺治十五年再次进万善殿说法,十六年敕封憨璞聪为“名觉禅师”,派他住持悯忠寺。
顺治十五年,皇帝遣使到湖州报恩寺请玉林住持进京说法,玉林于顺治十六年进京,受到极其优厚的待遇。顺治皇帝以禅门师长相待,一个月后玉林迟归,钦赐黄衣、银印。遣官护送回江南,并让玉林派其弟子随船回京。
顺治十六年,浙江宁波天童寺住持孟隐道人应召入宫,住在万善殿。顺治皇帝钦佩他博学多闻,赐封为“弘觉禅师”。驻京八个月,顺治十七年五月出京。顺治皇帝留下了他的弟子让他们分别在前门的善果寺、隆安寺住持开法,以便皇帝早晚和他们说话。
顺治十六年七月,顺治皇帝对玉林的大弟子茆溪森和尚极为赞赏,多次想封他为禅师,都被他拒绝。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死时,顺治帝郁郁寡欢,曾想弃俗远世。十月初请茆溪森为其履行了净发仪式。当十月十五日玉林第二次进京时,见到顺治皇帝已经净,发勃然大怒,当即命人架起干柴要把茆溪森当众烧死,顺治皇帝向玉林承诺蓄发,茆溪森才免了一死。顺治皇帝如果没有他理性深厚的母后和汤若望加以阻止,他一定会当了僧徒的。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刻,顺治帝因病痘死于紫禁城养心殿。遵从顺治遗诏请茆溪森为其举行荼毗--火化仪式。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祖章皇帝宝宫往孝陵,六月初六日葬世祖宝宫于孝陵地宫。
七十多年后,乾隆皇帝感到皇祖与和尚交往,和尚所写《北游记》、《侍香纪略》、《帝王明道录》等书,有失皇家体面,于是下令将皇祖批谕字迹收回并销毁。并说“昔我世祖章皇帝万几余暇,留心内典。比时玉琳国师、木陈禅师,并蒙宣召,讲论佛法。此不过偶尔方外之交,无可纪载者。前年我皇考检阅玉琳、木陈语录,见木陈所著《北游记》六卷,其中乖谬荒诞之处,不可殚述。又玉琳之弟子骨岩作《侍香纪略》一册,以纪恩遇,怪幻支离,竟同梦中呓语。我皇考已降旨中外,将此书悉行查毁。今朕又查出《帝王明道录》一书,系木陈门人纪载者。其荒唐之处与《侍香纪略》等,盖当日玉琳、木陈虽并承世祖章皇帝眷注,而二人之优劣,迥乎不同。至于两人之门徒甚众,而天下狂悖无知,行止不端之人往往藏其中。遂因偶尔之恩遇,矜肆夸张,并造作全无影响之谈,欺世惑众。此亦人心风俗之有关系者”。
“昔我皇考已降查毁之谕旨。朕恐外间奉行不力,可密寄信与各省都抚,凡丛林寺庙中,除敕赐御书匾额、对联、碑文外,若有世祖、圣祖、皇考批谕字迹及伊等抄录藁本与僧人所刻语录,如:《北游记》、干涉时事,捏造言词,夸耀恩遇,遇有一字关系世祖、圣祖、皇考者,无论刻本、写本,悉行查出,密封送部,请旨销毁,不得私藏片纸。此事奉行不在各处寺庙贴写告示,以图了事已也。必差员密访,细细搜查,又不可借端生事,若有疏忽遗漏等弊,将来发觉,必于乾隆元年、二年之该省督抚是问,不稍宽贷。”
其实顺治皇帝选择佛门规矩以火化处理后事的另一个原因,是遵循故土先祖之习,塞外满洲风俗就是火化。但到乾隆年间,皇帝谕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所以通变宜民,而达其孝心也。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随身捧持,聊以随其不忍相离之愿,非得已也。自定鼎以来,八旗、蒙古各有安居。祖宗墟墓悉隶乡土,丧葬可依古以尽礼,而流俗不染或仍用火化,狃于沿司之旧,而不思当年所以不得已而出此之故也。朕思人子事亲送死,最为大事。岂可不因时定制而痛自猛省乎?嗣后除远乡贫人不能扶柩回里,不得已携骨归葬者,姑听不禁外,其余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例治罪,族工及佐领隐匿不报,一并处分。”
关于顺治皇帝入葬的具体仪程。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辛酉,世祖章皇帝宝宫往孝陵,先是诸王大臣引据古礼,劝阻康熙皇帝亲驾远送,康熙皇帝执意不肯,最后诸臣以顺治皇帝生母,太皇太后的懿旨,再三恳切相劝,康熙皇帝不得已,才勉强遵奉慈命。
这一天黎明,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及内大臣侍卫,分两行聚集在寿皇殿门外。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各官全都集中在东安门外。年仅九岁的康熙皇帝亲自奠酒,无比哀恸悲不自胜。顺治皇帝灵舆启行,王以下文武各官随后行。那些不能亲自送往孝陵的公、侯、伯以下满汉文武各官,随着送出城关,方伫步回转。灵舆每经过门、桥之地都要进行奠酒之仪,每天宿驻享殿都要供献奠酒,举哀行礼。
康熙二年六月初六日,葬世祖章皇帝于东陵与先前故去的孝康皇后、端敬皇后合葬。在举行安葬地宫礼前期,遣派辅臣及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到孝陵致以祭祀,陈奉纸锭三万、纸钱三万、纸帛三万,盛筵二十五席,全羊七只,酒十五尊,进行读文、祭酒行礼。
前期三日,遣派官员祗告天地、太庙、社稷。安葬当日早上,帝王仪仗队全设礼部堂官、掌仪司官,奉世祖章皇帝、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香册、宝奉安,置各自灵舆之内,送至地宫。辅臣一人到宝位即棺椁前跪叩,行奉移之礼,祭酒三爵。世祖章皇帝宝位由辅臣二人、内大臣一人奉安灵舆内。两位皇后的宝位分别由亲族大臣等奉安灵舆之内。入地宫时,内大臣侍卫在木城外,公、侯、伯以下参领、云骑尉在网城外排列两行站立整齐,等候灵舆一到全都跪下举哀。灵舆过后跟在后面举哀行。到地宫前,辅臣、内大臣、侍卫、公、侯、伯以下,副都统、侍郎、男以上官员,在地宫园城内序立。参领、云骑尉在圆城外,享殿后两旁序立,各自举哀。到了所谓吉时,恭奉世祖章皇帝宝位奉至地宫,安设宝床上正中。孝康章皇后宝位安设于左,孝献皇后宝位安设于右,完后掩闭元宫石门。辅臣在地宫前再跪,祭酒三爵。内大臣、侍卫、文武各官都随着再行祭礼而后各自退出,当日葬礼所用的依仗全部焚烧干净。第二天辅臣、内大臣、侍卫、文武各官还要到陵拜谒辞别,进圆城之内序立举哀完毕,辅臣等跪于陵前祭酒三爵,文武各官皆行三跪九叩之大礼,再序立两旁举哀。这一套做完后各自退出回京。
康熙六年五月初六日所建立的孝陵神功圣德碑上,刻有“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所以人们都传说孝陵是空券,里面没有珠宝金银。实际上孝陵地宫中只葬有三个骨灰罐,与“皇考遗命”相符。可能这些事也曾传入盗陵者耳中,所以孝陵地宫洞口已被人打进3米但没有打通,这大概是施工者灰心胜过侥幸的结果,才使孝陵成为清东陵所有陵寝中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寝。
孝陵葬两位皇后的传说
在顺治皇帝的孝陵地宫中葬着两位皇后。一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40-1663),初入宫册为妃,为都统佟图赖之女,居景仁宫。
佟佳氏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生皇三子玄烨,年纪十五岁。这段历史官书上曾有过神奇的描绘,说佟佳氏到慈宁宫给婆母皇太后问安,将出门时,从她的长袍衣襟处有盘隐龙出现。皇太后感到惊异,忙问左右其是否已经妊娠。皇太后向身旁的侍卫们说:“朕曩孕皇帝时,左右尝见朕裾褶间有龙盘旋,赤光灿烂。后果诞生圣子统一寰区。今妃亦有此祥征,异日生子必膺大福。”等到玄烨诞降之辰,果然合宫异香经时不散,五色光气充溢庭户与日并耀,这时宫人、内侍无不称奇瑞。
玄烨接皇位后于康熙元年十月二十七日,尊封生母为慈和皇太后。皇太后病重期间,康熙皇帝以九岁之龄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亲尝汤药夜晚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康熙二年二月初一日,这位年仅二十四岁的皇太后离开了人世。康熙皇帝哀号放声,捶胸顿足哭得死去活来,几天水米不进。二月二十一日奉移梓宫,二十八日奉移梓宫往孝陵。六月初六日随世祖章皇帝宝位,葬于孝陵地宫。
康熙十六年,康熙皇帝以孝康章皇太后推恩所生,特赠自己的外祖父佟图赖等公爵,令其子佟国纲承袭,并令改隶满洲镶黄旗。佟国纲曾任内大臣、都统等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作为副使参与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次年在乌兰布通(今赤峰境内)战死殉国,这位国舅在历史上也是位人物。
孝康章皇后乾隆元年尊谥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另一位是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1639-1660),满洲正白旗人,为内大臣鄂硕之女,生于崇德四年,十八岁入宫,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晋皇贵妃。她在宫中的生活情况有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曾写道:“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五十七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太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
汤若望在宫中任钦天监,他所记述的军人未亡人,正是皇太极第十一子,顺治皇帝同父异母兄弟和硕襄亲王的夫人。和硕襄亲王于1656年7月突然死去,董鄂妃正是这年进宫,第二年她生了一个皇子出生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皇帝为安慰董鄂妃,追封这个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的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在清朝宗室十二等封爵中为头等爵位。不仅如此,还在京东的黄花山下专门修建了一处荣亲王园寝。于顺治十五年在昌瑞山西部的黄花山下恭葬了“和硕荣亲王”,添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守兵一百名巡护防守。在和硕荣亲王的地宫中,有一块墓碣石,上面刻有“和硕荣亲王,朕第一子也……”此石现藏天津蓟县文物保管所。然这位顺治皇帝过分钟爱的不足百天的“第一子”死后两年,其生母董鄂妃也忧郁而亡。
顺治帝对董鄂妃之死悲痛欲绝,不仅亲自为其守陵,还传谕亲王以下四品官以上并公主、王妃以下命妇,俱于景运门内外,齐集哭临,辍朝五日。又破例追封。“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围,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顺治皇帝还专为董鄂妃写了“行状”数千言,夸赞她对皇太后孝顺,对皇帝起居饮食问寒问暖关怀备至。虽不干朝政,却主张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她生活节俭,不用金玉,顺治帝又命大学士金之俊为妃作传。
董鄂妃正是汤若望笔记中的满籍军人之夫人,卒年二十二岁。董鄂妃生前居承乾宫,死后在景山建水陆道场,由茆溪森一手主办。顺治帝亲诣景山观德殿,先后为董后祭五七、六七、十月初八日为董后断七。“景山启建大道场、忏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陆坛,一百八员僧,日里铙钹喧天,黄昏烧钱施食。厨房库房香灯净洁,大小官司员上下人等,打鼓吹笛,手忙脚乱,念兹在兹,至恭至敬,申供养董皇后。”顺治帝临终时在遗诏中曾谈及“端敬皇后于皇太后恪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渝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孝献端敬皇后宝宫停黄花山,康熙二年六月初六日付葬顺治帝孝陵地宫。
在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中记载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恭惟皇第一子生,本月初九日告祭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四处提到“臣第一子生”,颁行诏书礼仪天下,当天将刊刻诏书颁布天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帝王继统立极,抚有四海,必永绵历祚,垂裕无疆。是以衍庆发祥,聿隆胤嗣。朕以凉德缵承大宝十有四年。兹荷皇天眷佑,祖考贻庥,于今年十月初七日,第一子生,系皇贵妃出。上副圣母慈育之心,下慰臣民爱戴之悃,特颁肆赦,用广仁恩。”
董鄂妃与顺治皇帝之间的缠绵情节,被一些文人墨客巧施移花接木之术,竟然编造出一段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风流故事,此与事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