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6300000008

第8章 陈设类工艺(2)

珐琅

珐琅器的制作实际是珐琅工艺与金属工艺的复合工艺。其工艺过程是先把石英、瓷土、长石、硼砂及一些金属矿物原料粉碎,制成珐琅粉,并加以熔炼,然后涂饰于金属胎上,最后焙烧冷却。有的还需要磨光或镀金。珐琅器既有金属的坚固性,又有玻璃的光滑性、耐蚀性,既实用又美观。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珐琅器,是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银胎金掐丝珐琅镜。但此后三四百年未见其它珐琅器。元代晚期,中国珐琅器已淡化了阿拉伯文化因素的影响,日益民族化。

珐琅器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即内填珐琅)、画珐琅等。以胎地种类分,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最为流行。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景泰蓝,其学名就是铜胎掐丝珐琅,因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制作最精,釉料又多为蓝色而得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点蓝时,根据装饰需求,用小铁铲(俗称蓝枪)或玻璃管将各色釉料填在图案轮廓里,先点地,后点花,最后一次点蓝,加上亮白。点蓝和烧蓝反复进行,点一次烧一次,精品景泰蓝需反复三次以上。

由于清廷的大力提倡和扶植,清代珐琅器工艺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发展迅速。康熙年间,清内廷设立了珐琅厂,烧造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随后试制画珐琅获得成功。画珐琅器体小巧,釉色浓厚,类似早期的粉彩。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是瓷器与画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乾隆时期,画珐琅工艺十分繁荣,主要产地有内廷和广州。内廷画珐琅图案工整,画工精细,格调高雅,多用明黄色,皇家气息浓厚;广州画珐琅线条奔放,构图繁密,多用欧式大卷叶装饰,由从西方输入的珐琅釉料绘制而成,釉色鲜艳明快。此时,出现了结合珐琅、玉石、水晶、玛瑙、瓷等与绘画、书法艺术而成的鼻烟壶,样式众多,制作精致,还出现了欧洲妇婴或西式阁楼等西方题材,为前朝所未见。

竹木牙角器

竹刻

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或文字,或用竹根雕刻而成的各种陈设摆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现存较早的竹刻实物是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彩漆竹勺。该竹勺以龙纹和编辫纹为饰,并采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制作精美,十分珍贵。

明代中期以后,竹刻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最开始,仅是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艺人致力于竹刻。由于竹材价低易得,或父子相传,或师徒相授,或私自仿效,从事此种雕刻的人逐渐增加,形成竹刻专业,并有大量作品传世。竹节雕是竹刻中的代表品种,传世较多。其工艺是先将竹节制成臂搁、笔筒、香筒、茶叶筒等器物,然后在上面作深浅浮雕或镂空雕等雕刻,最终获得精美绝伦的艺术效果。明清的许多竹刻名家都兼工书画,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以书画艺术充实竹刻的题材、技法,从而使竹刻具有书画笔墨的神韵。

明嘉靖(1522—1566)之后,竹刻工艺发展迅速,竹刻名家纷纷涌现,但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和金陵(今江苏南京)一带。嘉定派竹刻以擅长诗文书画的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人最为著名,人称“嘉定三朱”,他们以深刻和透雕见长,形成了“高、深、透”的风格。其创始人朱鹤,善书画,通古篆,常将笔法运用于刀法之中,推动了高浮雕竹刻技法的发展。金陵派竹刻的创始人是濮澄,其工艺以浅刻、简刻为主要特征,虽雕镂不深,却层次不减;擅长利用盘根错节的竹根,随形施刻,自然成器。金陵派还擅长竹雕书法,作品富有浓郁的文人气息。

竹刻的工艺主要有留青、贴黄、圆雕、镶嵌。

留青始于唐代,即保留竹子青色的表皮作为图案,刮去图案之外的表皮露出淡黄色的竹肌作地。竹材干后,表皮由青转淡黄,此后变化不大,但是竹肌则由淡黄而深黄,由深黄而红紫,色泽逐渐深沉而终似琥珀,经常抚玩则光滑如脂,温润如玉。随着时间推移,表皮和竹肌的色泽差异越来越显著,图案亦日益清晰。

竹黄即竹子浅黄色的内皮,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又有“文竹”、“反黄”、“翻黄”之称。贴黄工艺以大型的南竹为材料,将新鲜的竹黄片经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后,贴于各种形状的器物表面。器物通常以木做胎,色泽与竹黄近似、质地细腻的黄杨木是做胎的上等原料。由于装饰纹样的需要,有的还要贴两至三层竹黄,使各种纹饰达到衔接紧密、宛若天成的效果。贴黄工艺盛行于清代,清中期以来,江苏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福建上杭均以制作贴黄著称。

圆雕则多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状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镂,使之成为或巧妙或古朴或精致的陈设品。工艺最有名的要数清代嘉定地区的竹刻世家封氏家族。他们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所作器物以造型新奇、神采奕奕著称。

为了增加竹木雕的层次感,可采用镶嵌工艺,将质地、色泽不同的材料通过镶嵌形成图案,还可把玉、石、竹、木、骨等多种材料镶嵌在一件作品上,形成“百宝嵌”。

木雕

中国木雕大致可分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工艺品雕刻三大类。木雕作为陈设、把玩的工艺品,始于宋代。在文人的介入与推崇下,把玩之风逐步兴起,及至明清两代,进入鼎盛时期。陈设工艺品是木雕工艺中的一个传统品类,可陈列、摆设于橱、窗、台、几、案、架之上。木雕还可用于装饰各种家具和其他工艺品如玉器、景泰蓝、瓷器等。

木雕遍布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有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徽州木雕。

浙江东阳素以“雕花之乡”著称,东阳木雕大约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盛于明、清两代。东阳木雕保留了木质的原有色泽和纹理,并精细打磨,具有圆滑细腻、精美光润的特征。浮雕是东阳木雕工艺的精华,画面深度在2-5毫米之间,以刻线的力度来体现物体的主体感。东阳浮雕图案讲求“满地雕刻”,即在器物表面雕满纹饰,既密不露地,又充满立体感,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漆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特产,又称“潮州木雕”,因其表面贴金而得名。金漆木雕最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后受地方艺术特色的影响,成为一种木雕流派。潮州当地特意配置的一种漆,不仅可使金箔黏附于木上,还可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潮州木雕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以前,清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期,技法由单层镂空发展为多层镂空,构图也由“实实相映”发展为“虚实相生”,画面由此具有了远近、大小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

福建龙眼木雕以福外为中心,由建筑、家具装饰和寺庙神像的雕刻发展而来,成熟于明末竹雕壶清初。龙眼木主要产于闽南地区,质地略脆,纹理细密,色赭红。老龙眼木的树干尤其是根部,奇形怪状,是雕塑的良材。因此,树根雕刻是福州木雕的独特品种。当地木雕艺人因势度形,斧劈刀凿,将根部及其折痕疤节雕成各类人物、鸟兽形象,造型生动夸张,结构优美合理。福州木雕磨光、上漆后能呈现出古朴的铜黄或桔柚黄色泽,且永不褪色。

徽州木雕取材广泛,松、杉、樟、楠、白果等亚硬或软木材料皆可。徽州木雕虽不重材质,却追求题材内容、雕刻工艺和构图线条的完美,这在它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明清时期,徽州木雕以建筑、家具装饰为主,以精美的大面积雕画著称。雕画的题材内容,大多是男耕女织、渔樵耕读,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小说等,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也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品位。

牙雕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采用兽骨、兽牙、兽角等制成器物,与石器、木器、陶器并用。牙骨雕的重点材料是象牙,它纹理细密不规则,表面滑润如玉,而且硬度适中,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雕刻材料。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可谓殷商牙雕的代表作。

牙雕工艺水平在宋代得到突飞猛进,其标志是由宋代皇家工艺品作坊文思院所作的透雕象牙套球“鬼工球”,球的表面刻镂有各式浮雕花纹,球内由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每一层球里外都镂刻精美繁复的纹饰,玲珑空透。

明清时期,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象牙雕刻也得到普遍发展。加上中国与南亚、非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象牙原料被引进,牙雕工艺在明清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代,牙雕工艺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并得到官方、民间艺人、文人雅士的多方参与,发展迅速。牙雕和其他竹、木、金、石等小型雕刻器物一起,成为珍玩、清供的陈设品。当时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并没有严格分工,许多工艺家能够得心应手地加工各种质地的材料,例如明代的鲍天成、濮仲谦,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雕刻的多面手,由此,明清牙雕更多地吸收了其它雕刻技法的长处。清代的象牙雕刻有南北两派。南派又分江南与广东两大流派,江南派奇峭清新、气韵生动,广东派则以纤细精美为特征。北派牙雕以北京为代表,作品风格古朴典雅,常见局部加彩。

除了单线阴刻、圆雕、浮雕、微雕等雕刻艺术中的常见技法外,中国牙雕还有镂空透雕、劈丝编织、镶嵌茜色三种较为独特的工艺。

镂空透雕工艺最具代表性的,出神入化的镂空透雕象牙套球,可多至四、五十层,是中国特有的国粹。劈丝编织是利用象牙纹理细致、韧性好的特点,将象牙劈分成宽窄薄厚均匀的细薄片(称“牙丝”),再用这些牙丝精工编织成牙席、丝编宫扇、花篮、灯罩等工艺品。因为象牙只有在温润的环境中才易抽丝编织,所以劈丝编织成为地处亚热带、热带的广东派牙雕的独特技艺。镶嵌和茜色本非牙雕工艺的首创,但经牙雕艺人的融合创新,成为牙雕的特色工艺。镶嵌工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雕刻好的象牙雕刻品的外壁上镶嵌色彩艳丽的其他物质;另一种是将牙片和其他如宝石、彩石等色泽鲜艳的物质一道镶嵌在设计好的图案上。茜色即染色,它既能改善单调的色彩,也可遮蔽牙、角自身的色彩缺陷。镶嵌和茜色工艺增强了牙雕制品的装饰效果,使之更加靓丽多姿、异彩纷呈。

同类推荐
  • 西域要冲:阳关(文化之美)

    西域要冲:阳关(文化之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维笔下幽怨凄凉的别绪,千百年来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弦,也使人们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桂学元研究

    桂学元研究

    《桂学元研究》以“桂学”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研究视角评述桂学研究发展状况及其研究现状,阐发“桂学”概念内涵、外延及其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与文脉精神,辨析桂学作为广西地方学学科性质、特征与定位及其与百越文化、骆越文化、岭南文化、粤西文化、八桂文化、广西民族文化等关系,确立桂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学理依据,夯实桂学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为桂学学科发展及其桂学研究提供学科基础、文献资源与理论支撑。
  •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图书,为“比较文化产业学”的举旗之作。在文化产业纵深发展的中国,对文化产业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案例比较,无论对文化产业实践还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精心搜罗国内外多方面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并加以深入解析,既可作为文化产业学科教材或教辅资料,又是文化产业管理者、从业者、研究者和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本书分国际视域、区域比较、文化传媒、文化体验四大部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交融,对策思路与问题剖析相贯通,反面教训与正面启示相互验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兼具较强的学理性与可读性。
热门推荐
  • 赛尔号之永恒誓约

    赛尔号之永恒誓约

    夜,抬头仰望那北极空中的孤辰;我清楚,它的归宿是浩瀚星海。星际之旅犹如浮生一梦,记录你我年少不经事的轻狂。前行路上悲喜交集、得失参半,而今可否问心无愧,初心犹在?纵使长夜漫漫,也请勿要恐惧;因为,我们一直同在。看,时光水晶的光华已然闪耀,就让我们在它的指引下,共同谱写出这世间永恒不朽的诗篇——誓约。
  • 卓越员工高效工作法

    卓越员工高效工作法

    什么是高效工作?高效工作就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如时间、精力、物力等),取得最大的收益,达到投入与产出的正比。也可以这样认为,所谓高效,指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任务,而且质量与其他人一样,甚至更好。简而言之,高效工作就是效率和效果的完美结合。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高效能人才的竞争。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如何成为高效能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 河朔英雄

    河朔英雄

    公元397年,南北朝时期。东晋偏安江南,胡人逐鹿,中原狼烟四起。燕国天王慕容宝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让他的庶长子慕容盛与兰部大族长兰汗的女儿成婚。兰汗野心勃勃,杀了天王,夺取了燕国,从而,血腥的复仇与真挚的爱情相伴,使几个年轻人陷入其中的罗网。
  • 逆天记之皇子归来

    逆天记之皇子归来

    生母被逼反,生父丢二魂四魄,四大仙域破碎,小小少年寻找回家的路
  • 古代哲理诗词三百首

    古代哲理诗词三百首

    该书选取了从汉魏到明清时期的近三百首富含哲理的诗歌,介绍创作背景,阐释诗歌主旨,重点突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所谓的“哲理”,既包含反映客观世界运行规律的哲学原理,也包括佛、道、儒家的教义,更多的是一些古人的人生体验,这些都是中华名族创造的最高精神产物。相信今天的读者读来也会有很多的感触和共鸣。
  • 梦起始的乐章

    梦起始的乐章

    听,琴声悠扬,爱在音符中跃动,我爱着你,言语已经不足以表达我爱你的心…就用音乐来吧
  • 念仁心动

    念仁心动

    “慕大大!”薪念念眯着眼睛笑着了“嗯?”慕致仁抬眸“你喜欢吃肉吗?”“喜欢”“你喜欢吃蔬菜吗?”“喜欢”“你喜欢吃巧克力吗?”“喜欢”“你喜欢吃薯片吗?”“喜欢”“你喜欢我吗?”“不喜欢……你信吗”楚(阴)楚(魂)动(不)人(散)的作者:好!卡,这条不错下一……谁把灯关了!!
  • 将军,娘子又病了

    将军,娘子又病了

    年年都会被“死”几回的病秧子苏长笙嫁给了镇国大将军穆晟奕,因为某个江湖术士说,只要跟穆晟奕圆房,她就能长命百岁了!
  • 犹龙传

    犹龙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道平天

    大道平天

    茫茫宇宙,渺小的地球到底埋藏着什么?漫长的进化道路上,又有哪些文明能走到尽头?一个网瘾少年,从一座平凡的林场开始,第一次接触到世界的另一面。人类的进化真的不只有科技,原来修仙真的存在。请看周言是如何他的漫漫人生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