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9300000003

第3章 有用与无用(1)

一旦落入比较的轮回,那么由此而来的有用和无用都会使心目中的世界失去本真,认识上的错位和失位只能使自己也落入无休止的斗争和权衡,那么最不可靠的就是自己了。

千间房屋又有何用

【原文】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降雨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①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逍遥游》)

【注释】

①鹪鹩:一种小鸟。

【译文】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而烛火不熄灭,要和日月比光,不是很难么!及时雨都降落了,却依然挑水灌溉,对于润泽禾苗,岂不是徒劳么!先生一在位,天下便可安定,而我还占着这个位子,自觉得很惭愧,请容我把天下让给你。”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天下既然已经达到大治了,而我还要去取代您,我是为了贪图名声吗?而名声是从属性的东西,我岂不是成了从属的东西了吗?小鸟在树上占据一个枝子做窝,偃鼠在河里喝饱肚子,也就满足了。回去吧君主,天下对我一点用处也没有呢。”

拥有天下,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为什么庄子却主张逃避它呢?《庄子》书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意在说明,权力对人是有害的,它不仅会使人劳神,而且还会使人失去自由,甚至生命。

庄子认为,天下的最高统治者,看似自由,实际上却并不自由,起码作为一个人,他是不自由的。他对天下负有责任,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甚至连自己的人身自由也没有,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自由自在地活动,事实上他只是国家的一个工具、一个符号,一切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他也不敢自由活动,因为暗地里有许多人在窥视他的位子,一有机会就要置他于死地。与其战战兢兢地生活,还不如做一个普通人来得痛快。这就是庄子把权力看做腐鼠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样的结果,就是失去了自我,也即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主性。相反,名和利倒是成了主人,自己反而成了奴隶,自我就成了“实之宾”了。为了名而生活的人不仅被束缚于名的枷锁之中,而且实际上是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之中,因为“名”归根结底是不存在的,一切“名”最终都要消失。所谓出名,意味着别人知道你,可是知道你的人是要死的,而那些从知道你的人那里知道你的人也是要死的,一直到所有知道你的人都死掉,你所谓的名也就无处存在了。而且,我们这个地球终究是要毁灭的,甚至这个宇宙也是要毁灭的,即使你的名再大,到那时还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可见,名,从终极的意义上说,是无所依托的,因而为了名而耗其一生是没有意义的。

许由这段话还表明,人的自然需要本来很简单,不过像小鸟占有一枝、偃鼠喝饱肚子那样,有吃有穿有住,如此而已,其他都是多余的,拥有天下就更是一种奢侈了。况且,天下也是不能通过暴力而拥有的,就像老子所说的:“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以强力来占有,必定要失败;要想加以保持,则必定要失去。从表面上来看,国家权力的更替经常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然而,暴力毕竟是短暂的,而那些完全以暴力来统治的国家是不可能长久的,秦朝就是如此。秦始皇虽然以暴力统一了天下,但却不能维持天下,不过两代便轰然倒塌。这其中的道理在于,暴力越是强大其所遇到的暴力也会越强大。一方面是由于对方受到了致命的威胁,因而必然导致最暴烈的反抗;另一方面是由于强大的暴力会培养出更多的敌人。

所以,人们可以看到,那些企图以强力来维持统治,或者以强力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大多是失败的,甚至没有什么好下场。当你不尊重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当你以暴力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以暴力来对待你,强力是决不会偏袒某一方的。

在庄子看来,以暴力甚至生命来占有那些身外之物,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是非常有害的。庄子思考问题的方向与我们相反,人们所竭力追求的那些东西——如财富、权力和名声等,在他看来都是没有价值的,甚至还具有负面的价值,伤生害性。因此,只有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尽可能地限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够自由和幸福,因为过多的欲望是导致人生悲剧的根源;而我们总是认为财富越多就越幸福、越自由。尽管多数人很难接受庄子的观点,但我们不得不说庄子是深刻的,只要我们仔细地反思一下人类的行为,就不难发现,正是日益扩张的欲望使人们丧失了幸福和自由,甚至生命。

人类所欲求的东西大多是无用的,正如俗语所说:家有千间,夜眠八尺。虽然有千间房子,但真正有用的也就身子那么大的地方,其他都是多余的。然而人们往往是为了这些多余的、无用的东西而耗费了整个一生。这样的人生能有意义吗?

无用的东西或许有大用

【原文】

宋人资①章甫②而适诸越,越人断发而文身,无所用之。(《逍遥游》)

【注释】

①资:取。②章甫:一种帽子。

【译文】

宋国人到越国去卖帽子,可是越国人剪光头发,身刺花纹,帽子根本就没有用处。

庄子的意思是说,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在一个地方有用,到另一个地方则可能无用;在可用的地方有用,在不可用的地方就无用。有用还是无用,全在自己是否用。可见,有用与无用并不在事物自身,而在于人们对于事物的运用。你用的地方合适,它就有用;用的不合适,就可能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弄出笑话。

怎么样才是会用呢?有一位哲人的话生动地概括了这种“用”的特征,这就是:于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情。然而,究竟怎样是“合适”,这就需要每个人在具体的情况下去判断了。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出一个固定不变的、对一切人、一切时间、一切地点都适用的普遍标准。人的智慧恰巧体现在这里。

惠子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他对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理解透。有一次他对庄子说:“魏王赠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种上以后结成的葫芦有五六百斤重。这么大的葫芦实在没有什么用处。用它盛水吧,它不够坚固,而且盛上水就举不起来了;劈开它做瓢吧,则由于太大而没有什么好盛的东西。所以我就将它给砸碎了。”

庄子说:“你对大的东西太不善于利用了。我给你讲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吧。以前有个宋国人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线的职业,他擅长配制一种防治手部裂口儿的药。有个外地人听说以后,想以一百两金子购买他的配方。他就聚集族人商量说:‘我们干一辈子也挣不了几两金子,如今一下子就可以卖一百两,就允许我卖给他吧。’买到药方之后,那个人就把药方献给了吴王。后来正好遇上越国发动战争,吴王就让他做将领。时值寒冬,他率领军队与越人水战,那个药方派上了用场,结果大败越军。回来后吴王封他做了大官。同样是治疗手裂的药,在一个人那里只能卖一百两金子,仍然不能摆脱劳累的生活,而在另一个人那里却成为封官加爵的法宝,这就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方式不同啊。现在你有这么大的一个葫芦,为什么不做成一个舟而漂游于江湖之上呢?居然还发愁它没有用处。可见你还没有开窍啊。”

其实并不是事物本身没有用处,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的用处。事物本身并没有有用与无用之分,它是否有用,取决于我们会不会用。事物的用处,说到底是人的思维本身的用处,是我们能不能发现的问题。这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只要思维方式改变了,就可以发现以前没有看到的价值。

不过,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这种突破或者超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们往往受到自己能力、短见、成见或习惯的限制,而看不到事物的用处。要破除我们自己现成的偏见、短见,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不仅要见人所未见,还要见自己所未见。创造之所以困难,就在于它是一种自我超越,超越别人或许较为容易,而超越自己则不然。超越自己是超越已经形成的现成思维,而进行这种超越的就是这个思维本身!这正是自我突破的困难之所在。像庄子提到的那位漂洗丝线的人,永远不可能有那位外地人的智慧。他所能够具有的智慧也就是飘洗丝线和制造那个药方,因而不可能会想到这个药方还会有别的用处。所以他得一百两黄金也是适得其所了。

在这个问题上充分体现出了人的思维或意识的现成性。人总是惯于以现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一旦这样看待事物,事物的性质就被固定被僵化了,从而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可事实一再证明,人们当时以为有用的未必有用,或许还有大害;而以为无用的则未必没有用,甚至可能还有大用。

人们在对待钱财和他人的态度上就鲜明地表现出这一特点。比如世俗的眼光多嫌贫爱富,看一个人时只看到当前,而看不到未来。有一家姊妹四人,前三个都已经结婚,家境都不错。最后老小偏偏找了一个穷光蛋,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家人自然是竭力反对,骂她没有眼力,甚至还要与她断绝关系。但她不为所动,说只图他的人品,不图别的。为了不遭人家的白眼,两人到了北京。结果不出几年,挣了上百万,比那三家的总和还要多。于是人们一改往日的态度,开始赞叹起妹妹的慧眼来了。这就是以现成性来看人,这样的眼就是势力眼。在金钱方面,罪犯、贪官疯狂敛财,以为金钱是有用的。他们没有想到,这些金钱会将他们送进坟墓,等看到坟墓的时候才懊悔不已,但为时已晚。现成性的意识使人们只顾当前,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无论你地位有多高,也无论你有了多少金钱,都不要瞧不起那些地位卑微、穷困潦倒的人。你怎么知道他们有朝一日,不会如大鹏般跃起,飞上九重霄呢?

而处于社会底层、处境悲惨的人,对于那些位高权重、富可敌国的人也不必心怀嫉妒,或许某一天,他们会沦为阶下囚,想苟活而不得,对你的处境羡慕不已呢。

大众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也许最有用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①。其大本②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③,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④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⑤乎?卑身而伏,以候敖⑥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⑦,死于罔罟⑧。斄牛⑨,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⑩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11}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

【注释】

①樗(chū):臭椿树。②大本:树干。③塗:途。④去:弃。⑤狸狌:野猫,黄鼠狼。⑥敖:遨游。⑦机辟:捕兽的机关。⑧罔罟:网类。⑨斄(lí)牛:牦牛。⑩广莫:广漠。{11}夭:夭折。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称之为樗。它的木瘤盘结而不合绳墨,它的小枝弯曲而不合规矩。生长在路边,木匠连看都不看。你的言论就好像这棵树,空泛而没有用处,所以大家都不接受。”

庄子说:“你没有看见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已经够聪明的了。它们静静地隐藏起来,等待着过往的猎物;东窜西跳,逃避着陷阱,然而最终仍免不了落入人类设的机关。牦牛可以说很大了,但是它连个老鼠都抓不住。而今你有大树,担心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寂的乡土,广漠的旷野,在它的旁边清静无为地踱步,逍遥地寝卧其下,不为刀斧所夭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它。没有可用之处,哪里还有什么祸害可言呢。

庄子认为,人们认为无用的东西恰好有大用,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正是在这无用之处有着最高的用,即自由。

恰恰是在有用性中隐藏着危险。野猫和黄鼠狼很聪明,它们以为这种聪明是有用的,周旋于各种危险的境地,但这种聪明却使它们葬身于死地。人也如此,他往往只看见事物有用的一面,而看不到这用处后面的危害,结果适得其反。

无用,是庄子无为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无用才可以无为。从自己这方面讲,由于无用,自己也就没有有为的妄想;从外在方面看,因为无用,人家就不会来找你的麻烦。就像惠子的那棵大树那样,如果它笔直挺拔,恐怕早就被人锯断,做了家具,变成“有用”的东西了。

在无用处方有自由。“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正因为无所可用,才自由自在,才终其天年。人之所争,都是有用之物;有用,是一切冲突的根源。于是,有用的东西反而成了带来祸害的东西,谁去争夺这样的东西,谁就容易为其所伤害,以致丧命。即便是那些在争斗中胜利的人也不自由,他们时时会受到失败一方的威胁。

因此,只有逃避所谓的“有用”,达到无用之境,才能够避免冲突,逃避伤害;只有取众人认为无用的东西,才能够获得自由,因为这时不会有人与你争夺。那么什么东西是最无用的东西呢?这就是无为。无为,便无所用;无所用,也就无所争;无所争,就无所困苦,无所困苦就自由自在。自由自在,难道不是最有用处的东西吗?有什么样的“用”能够和自由相比呢?

真正的用处往往是无形的,而那些看得见的用处大多是短暂的,或者是表面上的。随着情况的变化,这样的“用”很可能变得无用,甚至还变得有害。常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哲学有什么用?其实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说哲学没有用,因为它不能给人们带来可见的好处,不能保证使人升官发财;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哲学有大用,大用无用,正因为它的用处太大了,反而显得没有用了。哲学所要解决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是给人生定方向的,对于一个人来讲,还有什么样的问题比这个问题更重要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就只是盲目地活着,就会只看到那些小用,沉浸于斤斤计较的生活中。

同类推荐
  •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已不新鲜了。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就想好了这个题目,并且作了动手的准备。由于研究赵村理更为急迫,我改变了方向。1981年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我当时在《汾水》编评论,特地开辟了一个《鲁迅与山西》的专栏,约请王瑶先生、冈夫先生、唐诃先生以及我的朋友王峻峰,分头写了文章。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本缉收入的是关于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讨论会的内容,收录38篇论文,具体内容包括:郑州大古都的年代学研究、郑州商城的建造及其性质谈等。
  • 海怪简史

    海怪简史

    《海怪简史》讲述中国古代海怪故事,全书分为外篇和内篇,外篇为来自底层的海怪,它们身上带着原始的野性,千百年来,它们的故事在民间秘密传递。内篇所记则不乏上古帝王苗裔、龙宫皂隶。可见,前者是“体制外”的海怪,后者是“体制内”的海怪,前者比后者可爱,故有此前后之序、内外之别。在当下,重新审视本民族关于海洋的本质追问,承续洪荒年代的奔放想象,无疑是告别平庸与浮泛的一条捷径,亦是物质年代的自救方式。
  • 中庸注参

    中庸注参

    本书乃陈柱先生为暨南大学及大夏大学两校讲授《中庸》时的成果。作者多以自家心得注解《中庸》,其别无新意者则仍采郑注,并选录各家之说,尤于近代戴震、康有为、马其昶及业师唐蔚芝先生之说,录之甚众,以备参考。同时,本书附有陈柱昔日讲学南洋大学时所著《中庸通义》,实乃研读《中庸》的经典文本。
热门推荐
  • 斗智斗勇的故事

    斗智斗勇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探案故事全集》包括《侦探出动的故事》、《高超推理的故事》、《蛛丝马迹的故事》、《扑朔迷离的故事》、《缉捕追踪的故事》、《原形毕露的故事》、《斗智斗勇的故事》、《智破奇案的故事》、《真相大白的故事》和《插翅难逃的故事》等10册,这些作品汇集了古今中外著名的疑案、迷案、奇案、悬案、冤案等近百篇,其故事情节惊险曲折,探案英雄大智大勇,阅读这些侦破故事,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增强思维、了解社会、增长知识,还可以学到自我保卫、推理破案的常识,防范日常生活的不测。
  • 战争中的飞行员

    战争中的飞行员

    以一次特殊的自杀式的飞行任务展开叙述了作者在二战期间琐碎的回忆。主人公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炮火交织中陷入绝望又重新向往生机,最终在璀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认同——人的价值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努力获得的。而为个人主义的牺牲而祝福,是文明加诸每个人的准则。
  • 樱空战队

    樱空战队

    幼年因为一场意外而失去父母的樱雪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弹珠世界,在这个奇妙的世界开始了奇妙的冒险。在最后,樱雪没有救回了父母,同伴们也一个个牺牲。而且,前世记忆伴随着力量的回归,一点点清晰,樱雪后悔不已,只觉着是自己害了前世所有的人。但,最后终于,一切都重生了……
  • 受益一生的41种学习方法

    受益一生的41种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好坏只能用我们学习的效果来判断,因为,学习方法只有运用于学习过程,有效地完成我们的学业才有价值。
  • 城市之光:香火

    城市之光:香火

    田家岭青年农民田二伏进城打工,生活仿佛早已设置好了一个个陷阱,诱惑毫无戒备的天真烂漫者一步步走向深渊。习惯常听广播法制节目,而且积累了许多法律知识的田二伏,最终却因法律观念淡薄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 救世修仙从游戏开始

    救世修仙从游戏开始

    天地灵气重新回归天地,灭世之灾即将来临,毫无修为的人们该如何应对?同一个世界的修仙者们啊!让我们携手战斗吧!为这世界再次献上自己的热血!游戏、科技、修仙三种规则的交汇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地判天道

    地判天道

    远古神话判官衙门,正邪难断。天道无常,自然法则。一句:地判令。无数生灵低头不语,归宿何命,走入无常路。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又是对错。无解,无缘由。哭着笑了,笑的伤了,轮回天地。一个人,走去走来,神秘又平凡,享受着无情无义的煎熬,经常流泪却不能让人看到,默默无言。选择只有俩个,没有绝对的观点,只是你命运寄托,一但选判,没有回头路。道本来就应该如此。到底是那天高还是地厚,地判天道,不反无常。
  • 巨兽危机

    巨兽危机

    人类总是以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认为世间万物都应该臣服于自己脚下,殊不知,它们只是在让着你,一旦惹恼了它们,它们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你——人类,什么也不是.......
  • 邪皇的重生弃妃

    邪皇的重生弃妃

    一生一世一双人真的只出现在别人的身上。她莞尔一笑,带着自己的妹妹踏入皇城,成为皇上的宠妃。世人皆道双妃倾城,盛宠无双,只有她心里苦笑。深宫大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影随形!当相依为命的妹妹惨死她手,她不哭反笑,披上红色衣衫送别。她轻舔匕首,妩媚的似妖精,想要报复一切。奈何还是抵不过心中的一抹情深意重,终究陨落在他的怀抱中,原以为这一切都已经结束,却蓦然发现她重生在幼年的自己身上......
  • 圣魂骑士夜

    圣魂骑士夜

    始于中国都阳市的都阳第七中学,17岁女生胡蝶在平凡的世界不平凡地生活着。一天上学的路上,她被一只女鬼和一个古代男纠缠,好不容易摆脱后,却又遇见了来找她的风听苍和花莲见。他们告诉她,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神镜宫的公主,她的双胞胎姐妹因受了魔法重创而长眠不醒,正等待她拯救;还有衰败混乱的魔法界,也正等待她救赎。就此,胡蝶变成了琉璃蝶,从高中生变成了魔法女王,从平凡的普通人界踏入了未知的魔法世界,也踏入了一系列探险和情感纠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