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0900000006

第6章 智读毛泽东诗词·励志智慧(5)

如该诗这般的山水风光之作,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较为少见。该诗与《七绝·五云山》、《七绝·莫干山》填补了他毕生游记诗之空白,且明征暗引绕有风趣。《七绝·五云山》云:“五云山上五云飞,院接群峰近拂堤。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晚莺啼。”诗人将美丽古老传说的向往与绚丽的现实生活及自身的愉悦心情对接,笔中五云山引人入胜,诗中的用意恰到好处。另有《七绝·莫干山》云:“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莫干山在浙江省德清县西北,传说春秋末年的莫邪、干将夫妻为吴王阖闾所召,在此山中铸剑而得名。诗人在傍晚从秦岭下来而回首,“峰峦入莽苍”,而“风驰又已到钱塘”极言行车之速。这3首词颇值得诗词家玩味,又有异曲同工的妙处,意境深远。

这段时间里,毛泽东还登上了阔别30多年的岳麓山,陪同他游览的周世钊有诗云:“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尺,来到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喜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此后毛泽东有诗奉和:“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野虫事可哀。莫谈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后人有诗咏《五律·看山》等三首云:“热寻扇子冷寻书,日傍西湖不咏湖。若问杭州何处好,五云山里得宽余。”

【智读笔记】

诗人游兴正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之后,将“凤凰”配“桃花”,“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的春景幻化,然后是温度上的对比,冷暖适宜的环境让诗人愉悦,“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视觉与触觉紧密结合,一片片落叶随风飘摇,欢迎游人的是那晚归的鹰。

诗中的山川日月风雷雨雪草树烟花鱼鸟似乎都在战斗都在歌唱,都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坚强的革命精神。山河无疑都是壮丽的,花草是鲜艳的,树木是坚劲的,风雷更是雄健有力的。毛泽东的诗词成就是建立在大量阅读上的,他的阅读内容“经常有对立的成分”,1957年8月1日,他反复咀嚼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渔家傲》两词后写道:“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界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袒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睡不着,哼范词,写了这些。”诗人对这段文字很重视,还特别嘱咐女儿李讷看一看,“兼读”主张强调了艺术鉴赏标准。

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并沿用这种思路深化思考。对任何诗人都很难用“豪放”或“婉约”概括周全,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往往用现实与浪漫、积极与消极、传统与现代、写实与象征等来概括。毛泽东坚持“对立统一”,“豪放”和“婉约”在深度意义上也是互相联系的。

评论毛泽东的诗词,惟有从伟大的政治家兼杰出诗人的特殊角度切入方为最佳,“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未有此奇雄。”因此是“永远不落的太阳”。“他的诗词比曹操、苏东坡的诗词毫不逊色”,他是“当代东方一位诗神”,“一个诗人赢得一个新中国”……毛泽东是时势所造应世而出的英雄诗人,他的诗具有的雄浑、刚健、豪放、壮美等来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种文化性格的精神强势和美学优势专属于当代“风流人物”:“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力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志气高远浩盛之余,诗人要有情有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毛泽东的壮志在生活中的生动折射是其诗词中内蕴的“生气与灵机”的自然流露。独经常人所未经,独感常人所未感,独悟常人所未悟。

10.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①八十寿辰

1961年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②,犹制小诗赋管弦③。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④,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⑤,一例氤氲入诗囊⑥。

【语词注释】

①鲁迅: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②龙华喋血不眠夜:1931年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了包括“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在内的革命青年23人,这一夜为有识之士难眠。

③犹制小诗:指的是鲁迅《七律·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④鉴湖越台名士乡:“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城西南两公里,附近有山阴人陆游吟诗处的快阁,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也是山阴人,自号鉴湖女侠。“越台”即越王台,为勾践在会稽为招贤士而建,浙江绍兴是古今名人荟萃之地。

⑤剑南歌接秋风吟:“剑南歌”指陆游的《剑南歌稿》所收诗作,“秋风吟”指秋瑾的《秋风曲》,以及英勇就义前书写的惟一供词“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一例氤氲入诗囊:“一例”意即一律一样,“氤氲”指烟或云气很盛,这里比喻陆游、秋瑾与鲁迅的诗篇。“诗囊”即装稿用的袋子,见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称:李贺“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抚今追昔】

该词首次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这两首词是毛泽东为纪念鲁迅先生80寿辰而作,他深深赞扬这位中国无产阶级的文艺旗手。在《新民主主义论》文中,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上个世纪30年代上半期,毛泽东在苏区领导军民反击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为创立和扩大红色政权而征战;鲁迅则在上海为粉碎敌人的文化“围剿”,为发展进步文化而奋斗。两位伟人虽然未曾谋面,但他们协同作战,革命的情怀是一致的。1937年10月,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发表了著名的评论鲁迅的演说,肯定了鲁迅的政治远见以及斗争牺牲精神:“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年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7周年,毛泽东又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61年9月25日,为纪念鲁迅诞辰80周年,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文艺界领导郭沫若、茅盾等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且演出了鲁迅所喜爱的家乡戏曲——《女吊》,以表示怀念之情。就在这一年的10月7日,毛泽东曾经手书鲁迅的“万家墨面没蒿菜”诗赠与当时访问中国的以黑田寿男为团长的日中友好协会代表团,可见对鲁迅诗文赞赏之一斑。

根据徐中远撰文回忆,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得到一套1938年上海出版的《鲁迅全集》的“纪念本”。他“忙里偷闲”在枣园窑洞里挑灯夜读,边读边圈点,遇有排版上的错讹,还顺手改正过来。鲁迅的诗歌不多,但都堪称精品,毛泽东有一段时间每次练习书法,差不多都要书写鲁迅的诗句,尤其爱书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句。1958年,在武昌召开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期间,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随团应邀为全会演出,演出结束后,她请求毛泽东给她写几个字,毛泽东便写了这句话。

毛泽东还改过鲁迅的诗,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曾改写《亥年残秋偶作》,用来表明自己的情怀。鲁迅的这首诗是应老友许寿裳“索书”而作的:“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这是鲁迅生前的最后一首诗,据许寿裳诠释,该诗表达的是“哀民生之憔悴,壮心事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栖身无地,苦斗益坚,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毛泽东改后的诗句是:“曾惊秋肃临天下,竟遣春温上舌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高官。喜攀飞翼通身暖,苦坠空云半载寒。竦听自吹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改写历代诗人的一些他看来声入心通的作品,是毛泽东与格律旧诗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体现了他的诗歌上‘戴着脚镣跳舞’的娴熟技巧。”

其实1934年初,文艺家冯雪峰是第一个向毛泽东全面介绍鲁迅的人,当时毛泽东为了筹备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从汀洲回瑞金,住在沙洲坝。冯雪峰与之正式会晤,汇报了上海的工作和左翼文艺阵营的活动,特别详细地介绍鲁迅的情况。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在经过一番沉思之后,他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冯雪峰还说,鲁迅看了毛泽东写的几首诗词后,认为有一种“山大王”的气概,毛泽东听后开怀大笑。

【智读笔记】

两首七绝质朴且平实,盛赞了鲁迅高超的斗争艺术与战斗实绩,以及他在白色恐怖面前的英勇无畏。“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几句”。1937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在归轮上就曾步此诗原韵,作《归国杂吟》:“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过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建旌旗。欣将残骨埋诸下,哭吐精城赋词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正如同“为国牺牲敢献身”,“我以我血荐轩辕”,毛泽东与秋瑾、鲁迅、郭沫若等在抒发爱国之情上是一致的。

该诗起句盛赞鲁迅广阔襟怀、远见卓识以及坚如磐石的原则立场,大气笼罩全篇。次句“刀光剑影”再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白色恐怖的严酷,生动描写了鲁迅英勇无畏机动灵活的战斗英姿。鲁迅后期娴熟掌握了辩证法,他高瞻远瞩爱憎分明,巧妙运用“钻网战术”、“壕堑战术”,使文氓、文探、文化刽子手一败涂地。该诗接着宕开一层具体点出轰动中外的左联五烈士遇难事件,这批革命者是在集会抵制王明在六届四中全会上推行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后而分头被捕的。左联五烈士的牺牲使鲁迅经历了一次巨大震动,他因失去好朋友,中国失去好青年而彻夜不眠。这时的鲁迅感到但丁还是仁厚的:“他还没有想出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来。”末句统摄全诗,“犹”字突出了鲁迅不避风险挺然屹立顽强抗争的战斗精神,这样的文字为毛泽东所深爱。

第二首诗深刻揭示了鲁迅赖以植根、成长的文化沃土,并将景、情、人融为一体。“鉴湖”、“越台”象征着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从“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到鉴湖女侠秋瑾,再到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年代制作的小诗,无一例外地融入优秀文化传统血脉。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诗词的瑰丽特色表现在遣词造句的新颖性和深刻性上,该诗遣词造句都从内容出发,并不完全为格律所拘。毛泽东和秋瑾、陆游、鲁迅等的励志诗气势磅礴,充满阳刚之美,让黑暗腐朽的势力望风披靡。毛泽东对鲁迅的赞美,如同一座高山对另一座高山的回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该诗的议论与史实结合,运用并不生僻的典故,增强了作品的概括力。该诗既取决于诗人对古典诗词的深厚造诣,又取决于其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闪耀的是时代精神的光芒。“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两位巨人的对话划过夜空,发出强劲有力的声音,激励后人在建设的道路上奋进。

11.七绝屈原七绝屈原

1961年秋

屈子①当年赋楚骚②,手中握有杀人刀③。

艾萧太盛④椒兰少⑤,一跃冲向万里涛⑥。

【语词注释】

①屈子:对屈原的尊称,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的爱国诗人。

②楚骚:“楚”指的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创作的一种长短不一、多用“兮”字的诗体——“楚辞”,它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骚”指的是《离骚》,也即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典作品中最长的抒情诗。

③杀人刀:喻指屈原作《离骚》所发挥的战斗作用。

④艾萧太盛:“艾萧”即艾蒿,一种臭草,这里面比喻奸佞之辈太多了。

⑤椒兰少:“椒兰”指申椒和兰草,都是芳香类植物,这里比喻有德之士太少了。

⑥一跃冲向万里涛:这里指的是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

【抚今追昔】

该词首次公开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6月版《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从青年到老年都十分喜爱屈原的作品,曾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各种版本的《楚辞》和屈原的著作。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他就在自己的笔记《讲堂录》中,用工整的小楷认真抄录了《离骚》、《九歌》的全文;并在《离骚》正文的天头上,标明各个小节的提要。1958年1月12日,毛泽东在信中说道:“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1961年他指名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宋版《楚辞集注》,并加以认真研读。

1961年由于工作失误以及自然灾害,国家的经济走入困境,国外反华反共势力也趁机施加压力。国内遇到了暂时困难,毛泽东在对屈原的人品与作品深刻领会的基础上,于这一年的秋天创作了盛赞屈原的该词。以此鼓励全国人民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信念并克服困难,在逆境之中奋发图强。屈原是先秦时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年轻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有关天文、地理、历法、农业、文学、艺术方面的著作,在刻苦攻读的同时还努力钻研写作。20多岁就在楚国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九歌》,传遍全国。

同类推荐
  • 说一万句我爱你,不如好好在一起

    说一万句我爱你,不如好好在一起

    本书精选多篇关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情感美文结集,有磕磕绊绊的陪伴,有错过一生的遗憾,有幡然悔悟的悔恨,有初恋的美好情结,全书以不同的视角来呈现出各种爱情的模样。是一部用故事诠释关于爱情的心灵读物。
  • 先做女王,再当公主

    先做女王,再当公主

    先做自己的女王,再当别人的公主。这是一本关于不同时代、不同际遇、不同职业的女性,如果寻找独特生命意义的书。有几千年前的妇好、赵飞燕,有地球另一端的香奈儿、简·奥斯丁,还有科学家居里夫人、艺术家蒋英、新凤霞……这些有故事的女人,横跨千年时空,跨越地球纬度,浓缩在一篇篇文章中,与你四目相对、灵魂对话。真正优秀的女子,必定既温柔又坚强。所有经历的低谷、绝望,禁受的无礼、冷遇,抵御的迷茫、慌张,最终会化为筋肉骨血,成为参透生命意义的力量。
  • 我与书的奇异约会

    我与书的奇异约会

    本书是著名作家普鲁斯特的散文精选集,包括《驳圣伯夫》和《阅读的时光》两部分,《驳圣伯夫》讨论了文艺批评的方法,认为文艺作品和作者个人不宜联系过于密切,《阅读的时光》则论述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考察了书籍带给我们的苦与乐,发人深省。
  • 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本书分哲学遐思、文化断想、读书札记、思想对话、学术演进等,主要内容包括:哲学的位置在哪里;哲学的作用是什么;哲学思维的特点;历史哲学:在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点上等。
  • 萧红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萧红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热门推荐
  • 袁督师诗集

    袁督师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虐渣:boss,别挡道

    快穿虐渣:boss,别挡道

    (1v1)柒九不是主动要完成所谓的“虐渣”任务的,她是被她之前坑过的那些人联手坑进任务世界的,对此,暂时被封印记忆的柒九童鞋露出两排发光发亮的小白牙,脸上浮现了一抹危险的笑容。等到本大小姐虐完这些渣渣,再回去一一找你们算账。七殿忽然挥手大喊:主人,有人来挡路了,你快离他远点,你打不过他……柒九磨牙,眼神凶狠:怎么哪个世界都有一个我打不过的大boss……七殿(看戏脸):主人,快别演了,他过来了,你还是快跑吧!柒九抹了一把脸,狠狠的瞪了一眼七殿,边跑边喊:你不早说!你等着,我早晚拔光你身上的毛!七殿幸灾乐祸的看了一眼已经被拎住衣领的某人,语气得意:你还是先从大boss手里出来吧……
  • 绝色狂妃:邪王的全能小商女

    绝色狂妃:邪王的全能小商女

    【本文双处,双强,护妻狂魔】初次见他,他扑了她,再次相见,他救了她,结果,他被她扒了!她是普通的商贾之女,他是天辰的神话,她与他身份悬殊,却是彼此的知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钟,天下为卿!半年之内成为天辰首富,之后陪他上战场,成为一方将领,她的命,由她定!他是天命之子,而她是全能的,她愿陪在他身边,帮他争天下!【小剧场】他问:“喜欢下雪吗?”她接过一片鹅毛般的雪,甜蜜一笑,“喜欢。”他浅笑道:“那我们一直走下去吧。”她嘟囔道:“不要,很累的。”他诱惑道:“我们一直走下去,一起慢慢白头……”她瞪大眼睛望着他,白色的雪花落在他的头发上,真像白了头,他个冰山,竟会说情话……红霞渐渐爬上她的脸庞,他凑到她的耳旁用蛊惑的语气说道:“阿夏,你可愿意陪我到白头?这大好江山,我只愿与你携手。”
  • 世界神秘现象

    世界神秘现象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 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 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 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的“未解之谜”。
  • 木偶奇遇记(奇迹之旅)

    木偶奇遇记(奇迹之旅)

    故事的主人公皮诺曹是个调皮的木偶。他天真无邪、头脑简单、好奇心强,但是又缺乏主见、没有恒心、经不住诱惑。他曾经想好好读书报答父亲,但是他游手好闲还逃避上学,结果差点儿搭上性命。在吃过许多纯属自找的苦头以后,匹诺曹终于觉醒了……
  • 愿我心安好

    愿我心安好

    十二个小故事,每一个都不负深情,,都是回忆,愿大家以后会更好。
  • 喻劫

    喻劫

    人类文明达到历史巅峰,环境不堪重负,神秘力量降临,帮助人类,困境中人类尊奉其为神,仅一年,危机来临,神侵占人类土地,并停止帮助人类,神的暴戾令人类屈服,突然神离去,并留下喻旨。人类明白必须强大,神的保护只有五千年。那时唯有人类来保卫宇宙。
  • 太古主宰帝

    太古主宰帝

    无所畏惧,天下无敌,人族的希望。横扫太古时代,举世无双,主宰之帝
  • CLOTELLE

    CLOTEL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名人的做人智慧

    名人的做人智慧

    做人是一生的修炼,学会做人,可让我们在路途中的风景更加惹人留恋。而读名人的故事就是探求人生,探求名人、伟人是如何成长、如何学习、如何生活,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来直面人生的风雨。他们崇高的理想及不平凡的经历时时鞭策着后人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