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都在用疑虑的目光审视对方的诚信而变得人人自危、个个防范的时候,在诚信危机橙色、红色预警频频闪亮的时候,走出了这样一位推销员,他推销好产品,推销让企业家成功的智慧,更担当社会责任,他就是邰勇夫。
与邰勇夫先生神交已久。先是他寄给我的一本记录着他的人生奋斗经历的纪实小说吸引了我,使用的方式还是他的专长:推销。当电话中传来了一个中气十足,声音洪亮又充满自信的陌生声音时,我在不经意间已被这个名叫邰勇夫的推销员的个人魅力所吸引——“黄老师您好!我用两腿做笔、血汗做墨、大地做纸,一步一个脚印、历经十年风雨书写了一部推销员的真情故事!希望您能够在《中外书摘》杂志上向广大读者推荐。”
这让我连犹豫的余地都不可能有了,我当即回答:“请你用最快的方式把书寄给我。”
当中国的各界名人都想到应该在写书上亮相时,一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也来赶此“热闹”了。他不像名人们一开始就能以其显赫声名奠定畅销书的基础,他得比一般名人有更曲折的经历,有更打动人的情感,当然还得有更生动的描写。这一切邰勇夫都做到了。这本以一个推销员的奋斗经历为主线的纪实文学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推销员形象。随着作者生动的叙述,让我不由自主地进入这个原本很陌生的推销员的世界,为书中主人公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和创业路上的曲折艰辛而关切、同情、愤怒、喜悦、感叹、激动。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全书的,并且立即决定摘用图书的部分章节,刊发在《中外书摘》杂志上。
这篇书摘刊出后受到了《中外书摘》杂志读者的普遍好评。一位美国好莱坞的制片商也曾打来电话表示对这本书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各地的报刊、网站也都以不同的形式推介或连载该书内容。一时间邰勇夫的名字不胫而走。这部书以自传纪实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中国推销员的生存状态,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推销员的形象,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邰勇夫以一个普通推销员的身份写就的优秀作品使人不由得想起了“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的至理名言。
因书中故事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而成,故时有思想的火花闪现。而蕴含其中的经营理念、商业智慧甚至超越了职业的局限,让不同职业的人都能从中得益。作者在写作时对读者的定位是面向社会底层读者,然而这本书却让社会各阶层的人喜欢,香港《大公报》的总编辑在书报摊上寻找这本书;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在北京图书大厦买到这本书,马上命令他的政治部主任,“一定要请这本书的作者邰勇夫来给部队做一次报告”;台湾一位退了休的老师读了这本书,专程从台湾飞到湖南拜访邰勇夫……当然他们首先是读故事,同时他们的社会实践又决定了他们更能从一些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而不是某些枯燥的说教中接受有益的教诲。当他们读惯了时下一些耳提面命教导你成功的“励志”类图书后,读这样一本贴近现实,贴近读者心灵的书时,当有清风拂面的感觉。
读邰勇夫的作品会有多方面的感受,这些已被多数人所传扬。我想到了被人说及较少的一点:他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推销员的喜爱。我曾惊讶于他情愿放弃政府公务员和大学教师那种比较稳定、也符合“高尚职业”标准的工作,而甘于面对一个充满艰辛、动荡又前途莫测的职业。我佩服他超越世俗观念的勇气。中国也许不在乎少了个政府公务员或大学教师的邰勇夫,却也许很在乎少了一个“第一推销员”的邰勇夫。他在选择推销员的职业时一定是在这个吵吵嚷嚷、充满了浮躁心态的世界里,倾听了发自心灵深处的要求。选择职业是追求财富的需求,也是追求精神愉悦的需要。人们往往记住了前者而忘记了后者。试想如果一个人每天8小时面对的是深感痛苦的工作,那么高薪带给他的快乐也就很有限了。而任何一种创造性劳动都基于对工作的喜爱,并由此产生的如痴如醉的工作状态。如果我们的社会环境都有利于每个人找到他们真正适宜、喜爱的工作,我们的社会进步将是何等可观!
从邰勇夫的作品中我们会感受到他发自内心地对诚信的呼唤。这种呼唤,更多的是在控诉、鞭挞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中发出的,这种揭露比颂扬有更大的感化力量。书中揭露了中国直销业一位借官方背景和“催眠术”来招摇撞骗的大师,人们对他的谎言都已经习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明知被他骗了还要感恩戴德、顶礼膜拜。这是极其可悲与可怕的现象。我们从书中感受到了一种沉重的忧患意识。
《中外书摘》杂志主编:黄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