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0000000010

第10章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发展(8)

马克思认为,如果撇开工业的资本关系性质,那么工业可以被看做是人类“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对象化,为自己创造人的生活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7页。从这种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工业可以废除了,也就是消除把工业当做是奴役他人、剥削他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时刻已经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8页。接着进一步分析道:资本主义工业使人类赢得了足够的力量来炸毁这个自私的逐利的肮脏外壳,“明天,这些力量将炸毁资产者用以把它们同人分开并因此把它们从一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变为(歪曲为)社会桎梏的那种锁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9页。资本关系成了自由人的活动锁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产生了摧毁这种锁链的物质力量。炸毁锁链只能是通过革命的办法,没有其他的办法来炸毁它。这些论述可以看作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明确的表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对立”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的最初表述。尽管现存的手稿太少了,但仍可肯定马克思在1845经济学手稿中阐述过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挥为第一个结论:“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接着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处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同样地,马克思在《1845年经济学手稿》中也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1—262页。同时这里表达的思想还相当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第四个结论:共产主义事业只有在实际的革命运动中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91页。

第三,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异化劳动问题,主张必须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能消灭异化劳动。

马克思批判李斯特试图借助交换价值来确定价值、资本、利润、工资、地租等概念的错误做法,人们应该借助现实来确定这一切。马克思论道:借助工资可以确定工人的生活,进而确定工人是资本的奴隶,还可以确定工人的活动不是他的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工人的劳动成为“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私有财产无非是物化的劳动,如果要给私有财产以致命的打击,那就不仅必须把它当作物质状态,而且也必须把它当作活动,当作劳动来攻击。谈论自由、人的、社会的劳动,谈论没有私有财产的劳动,是一种最大的误解。”由于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被异化了,因此,现有的“‘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4页。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消灭私有财产的观点:“因此,废除私有财产只有被理解为废除‘劳动’(当然,这种废除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有可能,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而决不能把它理解为用一种范畴代替另一种范畴)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4—255页。这些思想同样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91、93、95页。,并且相当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第三个结论:“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91页。

第四,马克思认为工人受所有的资本的统治,他没有自己的祖国,他的国家是资本,表述了类似《共产党宣言》中的 “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工人没有祖国”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马克思用排山倒海之势表达了这一思想:“工人的民族性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民族性,而是劳动、自由的奴隶制、自我售卖。他的政府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政府,而是资本。他的领空不是法国的、不是德国的、不是英国的领空,而是工厂的领空。他的领土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领土,而是地下若干英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6页。马克思再一次指出,不管单个资本家之间斗争多么激烈,作为一个阶级,他们的利益是共同的。总而言之,资本家是一个阶级集团,工人不是受一个资本家奴役,而是受全体资本家的奴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6—257页。

第五,人被看做是生产力,马克思质问道:“人同马、蒸汽、水”都充当生产力的角色,“这难道是对人的高度赞扬吗?”人被看做是“创造财富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2页。,人被看做是像牲畜、机器一样的生产工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制度”、“社会条件把人变成了‘物’”,“整个人类社会只是成为创造财富的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3页。利用这一切条件的主人是谁?当然是资产阶级,他们代表着私有财产统治着一切。工人必须起来炸毁这个锁链,这将意味着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自然矛头要针对统治阶级。这相当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二个结论:“那些使一定的生产力能够得到利用的条件,是社会的一定阶级实行统治的条件,这个阶级的由其财产状况产生的社会权力,每一次都在相应的国家形式中获得实践的观念的表现,因此一切革命斗争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手稿保存得太少了,当然,我们还是能够从现有的部分窥见一斑,马克思在这个手稿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史观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其阐述的唯物史观概括的四个结论明显的是《1845年经济学手稿》的延伸与拓展。因此唯物史观的“总结果”应该是体现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之中所得出的唯物史观的结论中。

不能因为恩格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价和定位,就可以否定《1844年经济学手稿》和《1845年经济学手稿》两个经济学手稿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地位。如果恩格斯知道了有这两个经济学手稿,他也许不会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做出如此评价——把它称之为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

综上所述,我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唯物史观的坯胎,《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是唯物史观的雏形,《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唯物史观的运用(马克思在《序言》中自述的),姑且像被人们称作的那样是唯物史观的诞生,这毕竟是唯物史观的第一次未公开的初步阐明。

正是已经得出了唯物史观的初步结论,马克思才有可能从费尔巴哈的“迷雾”中真正走出来,并进而实现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的。

§§§第五节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确立

在1845年春之前,尽管马克思已经接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他并没有发现费尔巴哈的历史观却是唯心主义的,所以马克思不但没有批判过费尔巴哈,反而对之大加赞赏。证明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迷误中醒悟过来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社会历史领域,为什么在马克思哲学之前就连旧唯物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也是唯心主义?其原因就在于旧唯物主义者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唯心主义的理解。为什么旧唯物主义不能真正克服唯心主义尤其是历史唯心主义?真正彻底克服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并实现了哲学革命的是马克思。那马克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里就不能不谈及唯物史观的辩证法。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我们不禁要问: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什么会“只是……而不是”呢?!因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眼中的人不过是一种抽象的自然人,由于自然人其中缺少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因而都成了一种抽象的自然人,所以仍然不可能是现实中的人。马克思为什么这时候能够转而去批判费尔巴哈,而且是一击即中其要害呢?

一、“感性的人的活动”再解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批判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批判唯心主义尽管和唯物主义相反,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是它“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五条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对“感性的活动”的理解事关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在西方哲学史上,感性( sensibi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sentise,它的意思是知觉到和感觉到。亚里士多德把感性理解为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对实体作了认识的改造。康德把感性定义为“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观念的能力(接受力)”。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思想,他认为“感性确定性”是“意识”的自我肯定阶段,经过知觉再发展到知性然后进入“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再发展最高阶段理性。“感性”是黑格尔自我意识发展的起点,是指人的感觉,“感性确定性”即“感性对象”是指“直接的或者现存着的东西”。[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63页。可见,在马克思之前,“感性的活动”往往是指与人的感觉感官相对应的一种认识活动。

马克思认为要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他的哲学诞生地和秘密的《现象学》开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把异化设定为“抽象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在黑格尔那里,“感性”、“感性对象”、“感性的现实”是指思维外化或者异化或者设定一个与自身不同的对象。马克思对“感性”作了自己的理解。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感性”与对象、现实是在一个层面上使用,是一个意思,这贯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揭示了人的本质即劳动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感性”、“感性对象”、“感性的现实”不是黑格尔哲学中纯粹思维意义上的,而是从进行着生命活动的、“自主活动、自由活动”的人意义上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也是“感性对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因此,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感性对象”相对于“纯粹”的唯物主义而言是个进步,但费尔巴哈却在此止步不前,犯了“纯粹”的唯物主义同样的错误。

在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那里,由于对对象只知道用直观的方法去解释,因此,在旧唯物主义那里基本是没有“感性的人的活动”、“感性活动”。因此,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尽管他把人也看成了“对象、感性”,但他把人、“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相反,人的活动只限于理论活动,真正的人的实践、“感性活动”则被贬低为“卑污的犹太人”的吃喝之类的生存活动。而在马克思看来,被费尔巴哈贬低的实践活动,没有被他看到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同类推荐
  • 大道与歧途

    大道与歧途

    五四至建国初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与历史、政治颇多纠葛的文人故事:陈独秀的频繁入狱与视死如归;瞿秋白参与矛盾《子夜》的创作;鲁迅与章太炎的师生之情;胡适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郭沫若、柳亚子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王彬彬的文章,一向以文笔优美、观点犀利著称。他不人云亦云,而是重视大量史料的参照、考核和论证,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呈现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侧面。作者饱含感情的文字,无论是批判、驳斥,还是赞赏、讴歌,都有理有据、爱憎分明,让人读后有所得,有所思。
  • 官德

    官德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2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
  • 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

    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

    《美国宪法》——划时代的宣告,美国大选——万众瞩目,“杨照公民课”系列新作,带你一览无余!从2004年起,杨照持续开设“现代经典细读”课程,希望经由这些现代经典,让活在当下社会的人,有机会摆脱许多理所当然产生的麻木,重新思考、认知。《打造新世界》是系列课程的第二种。本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美国宪法的条款,讲解了以这套宪法为依据的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如何运作,并讲述美国宪法制定背后的思想渊源、历史情境、现实利益考量和斗争妥协,宛如讲故事一般。讲故事的同时,作者也分析了这套背景下诞生的美国宪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和传统欧洲民主思想的差异,以及美国宪法和美国的现代民主精神如何互相成就。
  • 冷战后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关系研究

    冷战后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关系研究

    书主要讲述了冷战结束后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发展演变,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过程中,就如何提升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机会系数、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认为大陆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协助台湾参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区域经济整合,为开创两岸合作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 美国联邦调查局秘史

    美国联邦调查局秘史

    作为美国最大的执法调查机构之一,“FBI”这个名号向来很拉风,FBI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它不仅负责打击国内的犯罪,打击恐怖主义,还配合CIA完成情报、反情报工作。司法部长是FBI局长的顶头上司,FBI局长却更像是美国总统的超级警察。本书将为您解密FBI的前世今生。
热门推荐
  • 幸福痛中来

    幸福痛中来

    本书的女主人公小小是生活在病痛中,她孤独,自卑,消沉,以至失去理智。常常羡慕别人的健康,抱怨命运。她知道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还好,有很多亲人爱着她,让她依然在病痛中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明白了自己不能逃避现实,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她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
  • 让工作快乐起来

    让工作快乐起来

    工作中有两种人:一种人牢骚满腹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一种人快乐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虽然都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但过程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作态度,反映了两种人生境界:厌恶生活和快乐生活。那些工作时乐在其中的人总能把压力变成动力,轻而易举地化解工作中的疑惧和担忧,顺利地将成功囊括在自己手中。其实,快乐工作很简单,与其牢骚满腹也要做,开开心心也要做,何不选择快乐地去工作呢?
  • 脚气

    脚气

    一个星期过去,周道强觉得,自家的工地上也该直的像直的,方的像方的了。可是,当他走到工地上时,发现还是乱糟糟的,水泥、石沙、型材,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加上挖墙基时新掏出来的渣土,整个工地看上去犹如遭到了炮击。周道强走到工头李秀海跟前,脸上笑着,说出来的话却是埋怨的口气:“老李,怎么不见活呀,我指甲都剪两次了,你这墙根还没牙根高呢?”李秀海正蹲在一块砖上,手里捏着截烟尾巴,眯缝着眼,目光空洞地看着前方,听周道强问话,他努了努嘴。周道强顺着李秀海努嘴的方向看去。不远处,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正坐在一堆砖上向这边瞭望。
  • 风之缘起

    风之缘起

    五年前,三个深信被神眷顾的人为了心中的大义掀起了一场席卷天下的战争。五年后,一位少女带着一把弓箭闯入了陷山恶林之中。
  • 言言知我意

    言言知我意

    温言:“我们离婚吧!”林天逸委屈巴巴地说:“媳妇我身份证丢了,离不了,最少也要等三个月才能离。”温言磨牙,“那先把离婚协议签了!”“等我去找律师。”林天逸这样说,结果林家大少爷华丽丽地溜了。小奶娃酷酷地说道:“妈咪,如果你敢和爹地离婚,我就带着妹妹流浪街头。”不得不说林家大少爷这助攻,打的真不是一般的好,防止自己的儿子女儿变成流浪娃,温小姐这离婚的想法只能作罢,于是……(纯爱+初恋+甜宠)(不怎么狗血,有点小虐,附带两个小奶娃。)
  • 刻心爱咒:半缘修道半缘君

    刻心爱咒:半缘修道半缘君

    楚希静绝没想到,那个让全校女生为之疯狂的钟临霆会喜欢上她,而她则完全沦陷。就在被对方诱哄着要突破最后一重关系时,却因“尺寸不合”而意外让她保住了清白。而那个口口声声说爱她的耀眼男孩,也露出了真面目。他说,“不管怎么说,我最后不也没碰你吗?”他一脸无所谓的转身离去。而因为这件事,楚希静心态失衡高考落榜,从而不得不继承家里的灵符馆,原本期望的生活就此消失。而他,出国留学,成为让无数女人疯狂追捧的大明星。“楚希静!是不是你,你对我用了什么妖法?”又出现的男人用手在眼角狠狠一抹,皮肤上立刻出现诡异的紫色印记,如同丑陋的补丁覆盖在原本英俊无匹的脸上。
  • 定力

    定力

    本书将为读者提供训练和提升定力的途径。其内容涉及坚定的信念诞生强大的人生;不浮躁,沉住气才能成大器;雄心若磐,伟大是熬出来的;打拼职场,只有埋头才能出头;人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学会爱,更要学会坚守;拒绝诱惑,别让婚姻败给流年等。
  • 战帝系列(十四)

    战帝系列(十四)

    战传说、爻意都对冥皇的直截了当有些意外,想到殒惊天的冤死,战传说心头一股怒气腾然升起,他沉声喝道:“你身为冥皇,非但不体恤民情,造福苍生,反而无端逼害忠良,殒城主赤血丹心,为何要将他逼上绝路……
  • 唯我主宰

    唯我主宰

    原本渐显颓势的帝国第一世家南柯家族,皆因其嫡系血脉南柯睿救了一个来历神秘的邋遢老头而彻底改变;一颗不知名的神秘珠子,一个拥有起死回生之力血脉的乞丐女孩也悄无声息的融入了他的生活,牵引着他走向未知的人生轨道!无敌绝学《命经》、远古念力传承,神秘莫测的无上灵物,一步步将南柯睿推上唯我独尊的主宰之路。
  • 上海滩七百弃婴

    上海滩七百弃婴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长时期以来一直无法出现轰动效应的上海新闻界,终于打破了沉寂。这一天,《解放日报》“社会新闻版”刊登了一封由十九名六十年代初在上海被遗弃的孤儿写的读者来信,尽管所占版面极其有限,但却在整个上海滩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编缉同志:今天,当我们提笔给你们写这封信时,我们十九颗沉重的心只剩最后的憧憬。三十五年了,我们从一个个嗷嗽待哺的婴儿,开始步入中年,然而,我们那一段共同的身世,却像一块巨石压着每一颗曾经失去亲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