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智慧”表现在汪老师对教学内容深入、恰当的挖掘上。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汪老师能依托文本,根据学情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执教《钓鱼的启示》,他先引导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地说说课文内容,然后问学生“启示”是什么意思,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后,他说道:“课文通过叙述一件小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同学们,今后若读到这类的课文,我们可以先读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读出课文所说明的道理;若写这类的文章,也可以尝试着按这种用一件小事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方法进行写作。”在此处,汪老师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文章的特点,并将教学的触角延伸到日常写作之中。在《乡下人家》的教学中,汪老师与学生一起品悟文字,读出了图画与意境,然后他问大家是用什么方法来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与迷人的,学生一番静思与小议后,领悟到了是“抓关键词”和“想象情境”。接着,汪老师带领学生运用这种学法走进另外四幅图中,以此实现学法迁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另外,“智慧”也表现在汪老师对儿童学习心理的把握和运用上。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汪老师利用儿童乐于接受挑战的心理,设计了一个“创造奇迹”的生字识记环节:他说他曾在一个63人的班里作过一次实验,让学生速记一分钟后听写本课的四个生字,结果全对的只有19人,不知道在座的学生能不能创造奇迹。然后出示“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这四个词语,学生速记,当场听写,全班只有个别学生“融”字有误,其余的全对。汪老师这番激将法,让学生当场主动、积极地识记、听写并及时修正,收到了很好效果。在《詹天佑》一课中,汪老师设计的“采访”环节,也是以新颖的形式激发了学生阅读与表达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文”“意”兼得。
汪老师的课堂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课教学环节简约,气氛轻松幽默,节奏起伏有致,结构浑然一体。观摩他的课是一种享受,陶陶然乐在其中而不知时光之流逝。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汪老师智慧的教学自然也会催生孩子们智慧的学习,智慧的成长。
风格是特殊的人格。如果说汪老师的智慧教学得益于他的禀赋与勤奋,那么汪老师课堂教学的另一大风格——“务本”,则源于他为人真诚以及他对语文教学的坚守。汪老师是一位古道心肠的人。记得以前他在家乡教书时,我常去他那儿坐坐。他有时向我介绍一些新书,有时跟我交流课堂教学和教育写作的心得。2008年暑假,我配合上级部门开展了一次小学教师暑假培训情况的专项调查活动,约他做访谈。那时候,他正在准备参加全国小语会举办的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接到我的电话,他二话没说。后来,他又寄来一封近两千字的信,详细地记叙了他对教师假期培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给我们调查报告的撰写很大的帮助。
孔子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汪老师有着自己清醒的判断。课改之后,有一次我与他聊起小语界流派纷呈,有令人眼花缭乱之势,汪老师说道:“不管是什么流派,用什么口号,或是扛什么旗帜,都应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核心。所有的学习活动要围绕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来展开,这叫万变不离其宗。”
汪老师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他的课堂上,大家可以看到他对文本关键词句的品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关注。他常常对学生说:“真正会读书的人,能够把厚书读薄。他们能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在读书时要学会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做到字字入目;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去体会文字的意思。”执教《詹天佑》一课,汪老师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说说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以收“振衣提领,百毛皆顺”之效。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书,汇报时积极热烈:“詹天佑是一个爱国、杰出的人。”“詹天佑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詹天佑是一个身先士卒的人。”“詹天佑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詹天佑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詹天佑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汪老师让学生用心读课文,移情入课文,从中体会到好朋友要彼此坚守,要学会欣赏和尊重对方,会为其担心,要善于赞美,更要兑现承诺。在师生交谈与朗读中,文本的内涵得到了开发和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有效的训练。
汪老师的课堂上,一些并不显眼的小环节也体现了他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视。在《钓鱼的启示》一课中,汪老师出示他阅读课文后写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让学生也以“未来著名的XX家XXX”署名,写一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个写话训练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用时少而功效大。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的结尾,汪老师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或对自己启发很大的句子抄下来。看似简单的抄写,其实是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吸收和积攒语言表达的词汇和句式,用意深矣。
汪老师的课堂有“根”,这“根”立在他的学术修养和教育情怀之中。他常说:“教育是件针线活。”正是他的这份耐心、细心与责任感,成就了他智慧的教学风格,务本的课堂特色。犹如一棵夏日的绿树,汪老师活力四射,前景光明。祝愿汪老师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根扎得更深,花开得更艳,果实结得更硕大!
(作者系省级骨干教师、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婺源县中云中心小学)
特级教师汪智星教学风格初探
一直很遗憾,同是婺源人,认识汪智星老师却很晚;一直很遗憾,曾经和汪智星老师同事一场,时间却很短。如果你听过汪智星老师的课,你一定会对我上面这句话深表认同。走进汪智星老师的课堂,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被裹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他和他的学生的那个世界中去。2008~2010年,我曾经和汪智星老师有过短暂的三年同事。也就是这三年时光,让我开始自觉地关注起他的语文教学。从《詹天佑》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从《白鹅》到《钓鱼的启示》,汪老师的语文教学智慧而又本色,简约而又精巧。
特色一:智慧
走进汪智星老师的课堂,你不得不佩服当初他的父母是多么有预见性,给他起了这样一个智慧的名字。
汪智星的课堂是智慧的。在课堂上,他总能巧妙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质量,他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思考,无论是读到一个词、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只要脑子里产生了问题,就用笔及时地把问题记在书中相应的地方。看谁提的问题和我提的一样。如果有同学猜着了我要提的问题,那么,我立刻向他鞠躬。”能够得到老师的鞠躬,这对于学生来说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他们怎能不努力读书,努力思考呢?果不其然,孩子们后来抛出了一个个极有见地的问题。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他故意用红粉笔将“鱼”字写得特别大,用蓝粉笔板书“启示”一词,在“钓鱼”一词下画横线,引导学生品读质疑。
汪智星的课堂是智慧的。这智慧不仅因为教师的教学智慧,更因为在他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智慧的成长。教学最终是服务于学生,让学生获得成长。而在这种种成长中,智慧的成长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汪智星老师深谙此理,在课堂上,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获得智慧的成长。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把课文读成一句话,读成一个词。在这里,我们看到学生阅读智慧的成长;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想象乡下人家天高地阔地吃饭的情景,想象竹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的情景,在这里,我们看到学生感性智慧的抽枝;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学生在他的引导下,领悟到了用一件小事来阐明一个道理的写作方法,在这里,我们看到学生表达智慧的拔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一句话,汪老师的课是关注学生智慧成长的课。
特色二:本色
有一段时期,语文课被塞进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一会儿成了历史课,一会儿成了科学课,一会儿成了品德课,语文课“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但,我们走进汪老师的课,绝对看不到这种误人误己的现象。汪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言语这根缰绳不放松,始终把语文的本体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汪智星老师一直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学习言语的课,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和表达的课,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遵循两条规律——语言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汪老师不是满足于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道理,而是让学生用笔写出自己的感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对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学生似乎有些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词,他引导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使学生明白了:花儿成团,一簇紧挨着一簇,十分茂盛,就叫“花团锦簇”,花儿有紫有红,五顏六色,十分艳丽,就叫“姹紫嫣红”。汪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更为可贵的是,这种训练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汪老师自己就曾说过:“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老师的问题等情况,能否适应你所教的年级的学生?能否适应你所教的学段的学生?教师都要通盘考虑。”每次上课,他总会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在引导学生体会鱼的大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猜测轻声附耳对老师说,这样一种貌似游戏的行为却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来,在学生读鱼的大时,一个比一个读得大,不能不归功于汪老师的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正因为教师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所以在汪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学得情趣盎然。
特色三:简约
有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偏偏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纷繁复杂的表演、眼花缭乱的课件满堂飞,一节课下来,光教学目标就有十多个,一会儿讲东,一会儿讲西,最后连教师也不知道这节课自己主要在教什么。汪老师对这种现象一直保持着极大的警惕。他曾说过:“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学内容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溺水三千,只取一瓢’。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深谙‘有取有舍、取舍得当’的原则,力求‘一课一得’”。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教师紧紧抓住“独特、迷人”让学生体会。他的课堂结构也是简约的。他一直强调课堂的主线要清晰,整节课下来,要清清楚楚一条线,不可旁逸斜出,支离破碎。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教师紧紧抓住“奇”这个字,顺着“家中奇”、“街上奇”、“永远奇”展开教学,一节课上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都很清晰。
特色四:精致
课品即是人品。生活中,汪老师就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文章写完之后,他一定要改了又改;做一件事情,他一定要做到完美。他的这种人格特质,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教学。于是在课堂中,我们总能看到他对精致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是在一种理性自觉下的追求。比如,对于教学过程,他有过这样的论述:“教学是一个过程,它是由一个个点串联在一起的。只有点上的精彩,却没有整个过程上的有效、自然、完美的串联,教学也会大打折扣。”对于结课,他又有过这样的论述:“许多课叫人听后,总觉得课不能或不该结束,却硬生生地结束了。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老师在备课时,没有通盘考虑,像写文章一样,没有整体构思,想到哪,写到哪,失去了文章的完整美。备课中,教师一定要设置回顾课文,回归主题的环节。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能力要有一个回顾、总结与提升。”这位些话语,反映的都是他内心对于课堂的一种美的追求。其实,课堂的简约又何尝不是他课堂美学观的一种反映。记得他上《去年的树》一课时,以新美南吉始,以新美南吉终,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宛若天成。
我深知,以我的浅学,来解析汪智星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冒险的。像汪智星这样一位在教学之路上追求卓越的老师,岂是我这三言两语所能说尽的。汪智星老师的语文教学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值得所有有志于语文教学的同仁去发掘,去探宝。
(作者系省级骨干教师、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婺源县紫阳第一小学)
在自我人格塑造中追觅教学风格
风格为何物?
法国著名博物馆学家布封曾对风格下过定义:“风格是关于人本身的。”也有专家提出:“风格是特殊的人格。”
针对上述的定义或观点,我思考着:
第一、讨论风格就是讨论人。
第二、追求、形成风格的过程是塑造人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