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1000000015

第15章 受制于人

这天早朝,武帝正要宣布散朝,御史大夫赵绾忽然出列奏道:“启禀皇上,按古制后宫不能干政,现在皇上既然已经亲政,朝廷之事就请皇上自裁,没有必要再去请示谁。”

赵绾说出了压抑在皇帝心中的话,武帝惊叹他的直率和忠耿,但朕能表态吗?

满朝文武听了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谁”,当然指的是太皇太后,天哪!太皇太后是什么人!历经三朝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谁惹得起?但还是有不怕死的人站了出来,支持赵绾。

“臣以为赵绾大夫所谏合乎正道,皇帝既然已经大婚,就证明皇帝已经成年,那皇上就有自决权,太皇太后年纪已大,不应该再干涉朝廷政事。”

大家回头看是郎中令王臧。

王臧看了看四周,见无人再敢出来说话,就自己壮了壮胆,心想,说也说了,横竖是一死,不如再说得明确一点,便又接着说:“当今皇上年轻有为,志气盛高,凡事皆可自己做主,又何必再受制于人。”

武帝听了脸涨得通红,说明内心已经如翻江倒海,问:“众爱卿,还有什么要奏的吗?”

没有人再敢说话。

“皇上,草民斗胆进一言。”

大家把头转过去,见是太史公司马谈的儿子,都吃了一惊。司马谈急了,拉了一下儿子,说:“这儿没有你说话的权利。”

武帝早就知道司马迁是神童,所以特许他随父上朝旁听,便说:“让他讲。”

司马迁上前一步禀道:“小民以为,两位大臣所谏言之有理,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再说了,当今皇上既然是皇上,就应行使皇上的权力,就不应受制于人。”

武帝听了大惊,没想到这个少年司马迁竟有如此胆识。

武帝点头道:“说得好,还有谁要说话?……没有。朕看你们这些老臣,胆识还不如一个少年。”

司马谈忙把司马迁拉到身旁,小声对他说:“你呀,早晚要闯祸的。”

武帝又说:“司马迁,你年纪虽轻,却知识渊博,胆识过人,朕封你为侍郎,以后,你就在朕身边了,有什么话就可以随时进谏了。”

司马迁忙出列叩道:“小民叩谢皇上。”

“散朝。”

众大臣小声议论着散去。

王臧等赵绾走过来,两人便站着说了起来。

王臧说:“赵大夫,那些大臣都不敢说话,看来,我们还得再去劝劝陛下。”

“好,我把窦婴和田蚡也叫上。”

司马迁听了对司马谈说:“父亲,太皇太后的权力也太大了,她凭什么嘛!”

司马谈忙说:“天哪,小声点,被人听了去,这是要杀头的呀!”

长乐宫里,太皇太后午睡刚醒,两个宫女伺侯她起了床,扶到椅上坐下,一个宫女给她端来了茶水,她喝了几口,一个宫女给她端来了水果,她吃了几口。

她半闭着眼睛,眉头紧皱着,心里恨恨地想……这个刘彻,本就不该让他当皇帝,年纪轻轻的,成天就想离经叛道,黄老正学他不感兴趣,却被那些儒生们蛊惑住了,是该好好教训一下他了。正想着,听见内侍来报皇上来问安了。

“孙儿给皇祖母问安,皇祖母吉祥。”

祖孙俩表面上礼貌依旧,谁曾想到这位老太后正在谋划一场突变,又将有几位高官要被她拉下……银丝满头的太皇太后把半盲眼眯了眯,头向前倾了倾,说道:“唔,还能来向你祖母问安就不错了。”

“皇祖母何出此言,孙儿天天惦记着皇祖母,只是最近太忙所以……”

“所以就顾不过来了,是吗?”

“不是……皇祖母……”

太皇太后对面前这个本来绝对轮不到他当皇帝的孙子皇帝,从来就不大欣赏,现在听到他居然敢反对黄老思想,十分生气,尤其听到他手下的人竟敢提出要他亲握朝纲,大事不要再禀报她时,更是怒火中烧。

“不是?你以为我不知道?我的眼睛是看不清了,但我还有耳朵,我还听得到。你讨厌黄老的清静无为,想效儒生的有作有为,你召来了那么多儒生我都没有说话,现在居然要有作为到你祖母头上了。”

“孙儿不敢。”

“你不敢?”窦太皇太后想长公主真是瞎了眼,若不是她想让阿娇当皇后,那荣儿的太子位绝对不会废掉,这个刘彻也别想当上皇帝……她不禁叹道:

“唉,长公主真是有眼无珠啊!……”

武帝听了心中一震,这个瞎祖母还在对我当皇帝耿耿于怀,但我现在已经当上了,我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来让他们看看。

窦太皇太后的脸忽然由涨得紫红变成了铁青。唉,要是让小儿子刘武当皇帝,那他决不会违背我的,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麻烦事了。然后她一字一句地说:“皇帝,那赵绾、王臧挑拨离间我们皇家的关系,大有谋反之心,你看该怎么办?”

武帝一惊,忙分辩道:“皇祖母,他们二人并无谋反之心,他们只是进了两句谏言。”

“这还不够吗?建议你凡事不要和我商议,难道你认为他们对吗?”

“孙儿没这个意思。”

“既是这样,那你就看着办吧!……还有,那个董仲舒给你提了什么独尊儒术,不是明摆着的要罢黜黄老吗,难道这样的人你也要重用?”

武帝急得额头都渗出了汗:“孙儿还没考虑他的任用。”

“那你就去斟酌一下吧……那个窦婴和卫绾也跟着独尊儒术,他们还配当宰相,配当高官?你考虑一下吧!你去忙吧!”

“是,皇祖母。”

年轻的武帝退出了长乐宫,他满腹委屈,满眶泪水,可是他咬了咬牙,还是没有把泪水流出来……

回到未央宫,武帝一怒之下,就骑马到郊外去。

在长安城外古道上,几匹马飞奔在前,一队骑卫紧跟在后,武帝猛一扬鞭,纵马飞奔,卫青、司马迁、公孙敖、东方朔等紧护于两侧。

风呼呼地迎面刮来,树木在两旁闪过,武帝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委屈,为什么我已贵为皇帝还要受她的摆布,我还算是个皇帝吗?

“苍天啊,告诉我,我算个什么?我算个什么?”

武帝大声高喊着,卫青和司马迁、公孙敖等面面相觑,不知武帝心里有什么事。

每当心情不好之时,在林子里与野兽搏斗,是武帝出口恶气的最佳选择。

“驾、驾!”武帝不停地抽打马鞭,猎马飞快地驰骋起来。

“皇上,慢点。”卫青喊着追了上来护驾。

武帝只觉得头脑热烘烘的,心胸里气憋得慌,就不顾一切地让马飞奔。

东方朔拍马追了上来,对武帝说:“皇上何至于如此烦恼,其实,皇上只要像那棵树一样,何愁不能夺回失利!”

“什么意思?”

“皇上请看那是一棵什么树?”

武帝看了看,说:“桑树。”

“桑树是养什么的?”

“蚕。”

哦!蚕食,武帝明白了。表面玩耍,暗里逐渐把权集中过来……想到这里,武帝又兴奋起来,“驾!”一扬鞭,坐骑又飞奔起来……

奔跑了一段,武帝觉得心里好受一点,便减慢了速度,忽然两只野兔蹿了过来,武帝便策马去追,野兔见有人追便撒开四腿飞奔了起来,武帝“噢、噢”地喊着紧迫过去,眼看要追上了,不料两只兔子却窜进一片绿油油的稷苗地里……

卫青把马勒住,不敢踏庄稼地,武帝却大喊一声:

“朕是皇帝,朕怕什么!”

然后一扬鞭,马便踏上了苗地,卫士们也只得跟了上去,野兔惊得在庄稼地里乱窜,皇帝及卫士们的马也在地里乱踏,他们又喊又叫,只一会儿功夫就把一大片绿地践踏了。

正在地里锄草的农夫们见了,气得高喊起来:

“不要踏庄稼!”

“不要让马到地里。”

武帝依然追击着兔子,此时他什么都忘了,只是嘴里不停地喊着:“不怕你,不怕你!”

农夫们急得到县衙报告,县吏气得带了一队兵马来把武帝他们围了起来。

县吏在马上吼道:“大胆狂徒,竟敢纵马践踏庄稼地,给我拿下!”

兵士们就要去绑武帝,卫青急了忙喝道:“当今皇上在此,还不快跪下!”

县吏听了,回道:“大胆,竟敢冒充圣上,给我拿下!”

东方朔急中生智,把皇上戴在脖颈上的御印信物给县吏看,县吏又走近了几步,抬头见骑在马上的武帝相貌威严,气宇非凡,忙跪了下去:

“下官不知皇上驾到,死罪死罪。”又叫士兵们:“天子光临还不闪开!”

县吏及兵士们退到一旁跪下,武帝不但没有责怪他,却说道:“不知者何谈有罪?朕赏你们千金,把老百姓受损的庄稼补一补。”

“谢皇上,皇上万岁,万万岁!”

在一旁的农民们、县吏全都跪了下去。

这天午后,赵绾、王臧、窦婴、田蚧四人去未央宫武帝日常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的宣室,求见皇帝。武帝兴奋地让他们畅所欲言。

田蚡说:“赵大夫、王将军,你们的奏言真让人痛快,皇上是不能再受制于人了。”

窦婴慢慢地说:“话虽然说得在理,但这可不是可以急于解决的。太皇太后是我的姑母,我了解她,她是不会放权的。”

“那怎么办呢?”王臧问。

“只有等待。”窦婴说。

“等她归天之后?”

窦婴点了点头。

武帝年轻英俊的脸,渐渐地由红变暗……

难道真要等到老祖母百年后,我才能独立自治?

“唉,难哪。”武帝叹道。

大家都没有说话。

忽然内侍来报:

“皇上,太皇太后派人来传赵绾大夫及王臧将军。”

武帝一惊,但很快又镇定下来:“就说他们不在宫里。”

“那,皇上,我们就告退了。”

“太皇太后、皇太后驾到。”

“啊,来不及了,快快接驾。”武帝说。

“太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太皇太后坐下后,一脸怒气。

“孙儿给皇祖母请安。”

“起来吧。”

武帝站了起来,四个大臣还跪着。

“他们在你这儿商议什么?”

“回皇祖母,没商议什么。”

“好吧,你们不说我说,皇帝年幼登基,朝中大事,本宫没有不操心的,现在皇帝稍长,你们就来蛊惑皇上……”

“臣等不敢。”

“你们不敢?你们参奏本宫,离间我们祖孙,什么妇人不得干政,告诉你们,本宫今后大事小事都要过问。”

武帝听了心里一凉,脸色变得煞白起来。窦太皇太后看在眼里,就对武帝母后说:

“皇太后,看看皇帝羽翼丰满啦,敢不听我的话啦。”

皇太后王夫人只得说:“彻儿,皇祖母的话岂能不听?快给皇祖母赔个不是。”

武帝只得向窦太皇太后跪下说:“皇祖母息怒,孙儿给您赔不是。”

“起来吧,你还年轻,以后凡事要多与皇祖母商议,皇祖母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少听小人的奸计。”

“是。”

窦太皇太后看了看跪着的四大臣,说:“你们四个都是国家重臣,先皇给你们权力,是要你们辅佐少年天子,没有让你们挑拨离间。从先皇到现在,几十年都是崇奉黄老无欲无为,你们现在挑唆皇上搞什么儒家有为,我看再不制止,你们非把朝纲搞乱不可。”

赵绾分辩道:“启禀太皇太后,我们没有搞乱朝纲,也没有挑唆皇帝,而是为皇上实现思想大一统,巩固国家大一统。”

“什么儒家大一统?黄老无为才能大一统。别以为本宫不知道你们的居心。”

“太皇太后,我们……”

“不用说了,来人啦,给我把这四个佞臣拿下。”

“我们无罪。”四个不服。

“太皇太后,不能把他们抓走。”武帝向窦太皇太后跪了下去。

窦太皇太后不理,“把他们交廷尉处置。”

四人被卫士绑了下去。

“皇祖母,您要把他们怎么样?”

“我要你把他们四人都免职,把赵绾、王臧这两个离间我们祖孙关系的人关到牢里去。从明天起我也上朝,请皇上宣布罢免这些儒生官员,任命许昌为丞相,庄青翟为御史大夫,石健为郎中令,石庆为内史。”

“皇祖母……”武帝急了。

窦太皇太后气势汹汹地说:“我再说一遍,窦婴必须罢相,他身为宰相,不弘扬黄老无为却支持你闹什么尊孔子儒家,搞什么有欲有为,哼,朝廷老臣还不知天高地厚,岂有此理。”

“哦,还有那个鼓吹儒家有为思想的董仲舒,决不能把他留在京师,让他到诸侯国任相去。”

“皇祖母,董仲舒学术渊博,才华横溢,是不可多得的经国之才,孙儿正想把他留在身边,辅佐孙儿。”

“不行,愈是这样的人愈不能留在你身边。”

“皇祖母,孙儿给您跪下了,您不能罢他们的官。”

“什么?你小小年纪,竟敢不听我的,你别忘了,你一个十皇子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如果没有我和你姑母,你能有今天吗?……啊,我的眼睛……我的眼睛怎么看不见了……”

“皇祖母……传御医!”

“快扶太皇太后到后宫。”王太后见状,忙吩咐。

“太皇太后起驾回长乐宫。”

武帝忙跪送。

窦太皇太后走后,武帝一屁股坐下,气得哭出声来。

皇太后走过去,抚摩着儿子的头劝道:“彻儿,哭什么呢,忍一下吧,你也太性急了。太皇太后是历经三朝的太后,她能受制于你?再说了,她还有几年?”

“可是,我既然亲政了,就应该行使皇帝的权力。”

“不错,你是皇帝,可你还只是一个年轻的皇帝,彻儿,年轻皇帝没有不受气的,过几年就好了,别伤心。”

武帝止住了哭,委屈地说:“她又要垂帘了。”

“她再威风,也没多少年了,你就委屈一下吧。还有彻儿,你是皇帝,有几个爱妃,本也无可指责,但阿娇是皇后,她的母亲长公主的势力你不是不知道,所以,对阿娇不能太冷淡了。”

“孩儿是为了子嗣,母后,皇室能没有子嗣吗?”

皇太后生气地说:“彻儿,母后的意思你难道还不懂吗?阿娇是没有子嗣,但你也不能冷落她,你别忘了,她的母亲对你当上皇帝所起的作用。”

“彻儿没有忘记,但也最讨厌这句话,就是这句话把我拴在了她们三个女人的裤腰带上,我受不了啦。”

“受不了也得受。那长公主什么事做不出来!卫青就差一点被她害死。彻儿,母后是为你担心哪。”

“母后,您想想,我是皇帝,可是我却没有决定重臣任免的权力,她安排的这些丞相、御史大夫都是一些平庸之辈,怎能依靠他们成大业?”

“彻儿,”王太后关切地说,“母后知道这些人都是听她话的,可是没办法,还是那句话,暂且忍一忍,终有出头之日。”

“忍、忍、忍,我都快忍死了。”

“好,你自己想想吧,我还得去看看阿娇。”

“太后起驾!”

未央宫大殿里,今日格外肃穆,丹墀台上,武帝坐在正中,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分别坐在皇帝的两旁,两宫垂帘又开始了。武帝非常愤怒,一言不发地坐着。

满朝文武都敛声屏息地垂首立着,此时,大殿里静得就是掉下一根针都可以听到。

朝廷执事奉诏宣布:

“奉太皇太后旨令,鉴于他们煽动反对黄老,谤言太皇太后,故免去窦婴丞相、田蚡太尉职,将赵绾、王臧收监待审。”

满朝文武听了吓得目瞪口呆,再也没有人敢出来说话。

朝廷执事又宣布:

“任命许昌为丞相,庄青翟为御史大夫,石健、石庆分别为郎中令、内史。钦此。”

众官抬头见武帝满脸怒气地坐着,便小声议论起来。

“退朝。”

文武百官们不敢惹事,都低着头快步朝宫门走去。

“皇祖母吉祥,孙儿给皇祖母请安。”

太皇太后睁着一双瞎眼,满脸怒气,半天才缓缓地说:“皇帝,听说有个乳臭未干的少年敢闯殿堂,真有这事吗?”

“噢……这——”武帝支吾着。

“祖母知道孙儿爱才如渴,不过,也不能让这样的狂士入殿,看在他的祖辈、父辈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分上,祖母就饶他一命,让他滚出长安去,立即就走。”

武帝急了,忙求道:“皇祖母,司马迁的父亲年老多病……”

“让他立即滚出长安去。”窦太皇太后又重复了一遍。

“是。”

武帝一脸怒气回到寝宫,他狠狠地把砚台摔在地上。

“朕为什么要受制于人,为什么……”

杨得意听见喊声,跑进来,忙蹲下去把摔成碎片的砚台捡了起来。

午后,武帝在御书房看孔子的书……忽然,他猛地一击案兴奋地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说得太好啦。”

内侍来报:“圣上,董仲舒到。”

“带他进来。”

董仲舒向皇帝施了大礼后,侍立在一旁。他容光焕发,以为皇帝一定要重用他,把他留在身边,这样他也就可以尽心辅佐皇帝了。不料武帝说出了使他意想不到的话。

“董爱卿,朕本想把你留在朝廷,但江都王生性骄横,桀骜不驯,所以想以你的仁德之心去感化他,也可去掉我多年的一块心病。不知董爱卿是否愿意?”

董仲舒一听心都凉了半截,怎么不是在京城,不是在皇帝身边,却要让我到那边远的诸侯国?他早知那江都王刘非,是武帝的哥哥,从来不服武帝,他一贯野心勃勃,并且招兵买马,有谋反夺位的迹象。去给这样的人当助手,无异于助纣为虐……

“怎么,爱卿不愿意?”

“噢……没,没有,微臣遵旨。”

武帝又说:“你倡议的尊孔子,施礼乐,以仁德治国及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这些朕都已采纳了。还有你提出的大一统,朕今后将独尊儒术,朕要以孔子仁德治国为核心,要有欲有为。”

董仲舒听了,对武帝的决策十分崇敬,心想,武帝真不愧是年轻英主。便说:“我主有如此恢弘的抱负,真乃大汉的荣幸,微臣相信,我主一定会成为天下英主。”

董仲舒顿了顿,又接着说:

“先帝时候采纳的无欲无为、休养生息是符合当时需要的,因为汉朝初建,百废待兴,而现在,边患存在,诸侯势力日强,如果要保护中央集权,那就不能再无欲无为下去了。”

武帝赞同地点了点头:“说下去。”

“所以,我主不能再沿老路走下去了,要吸取吴楚七国谋反的教训,否则我们在这里清静无为,别人在那儿招兵买马,如果一旦有变,那可就晚啦。”

武帝听了,心里顿感相识恨晚,他感激地看着董仲舒,心想,现在是怕太皇太后算计你,只得让你远任,终有一天朕要把你调回身边,便说:“好,那你先去一段吧,在朝廷和诸侯国里效力都是一样的,关键在重要性。”

“微臣明白,微臣就告退了。”董仲舒深情地注视了武帝一眼,然后退三步而去。

董仲舒刚退到门口,武帝就留恋地唤道:

“董爱卿……”

“皇上……”董仲舒转过身。

“你……去吧!”

武帝看着董仲舒的背影,默默地叹息了一声,他怨太皇太后,怨她太钳制人,太擅权。唉,自己虽为皇帝,却不能成为一国之主,什么都得听命于太皇太后,只能信奉黄老而不能遵从孔孟,武帝又叹了一口气,然后便往母后寝宫而去。

王太后见儿子一筹莫展,心知其故,便安慰道:“太皇太后年已八旬,她再擅权也没有多少日子了,现在她又成盲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我儿不必烦恼。”

武帝说:“母后,赵绾、王臧已经自杀了,皇祖母又逼迫我免了窦婴、田蚡的宰相职位和太尉职,您说,我还像个皇帝吗?儿臣本想把董仲舒留在身边,又担心皇祖母讨厌儒家,儿臣只得把他派去江都王那里。”

王太后叹了口气说:“彻儿,母亲知道你胸有抱负,不愿做个平庸皇帝,母亲支持你,只是不可性急,你祖母在朝廷的势力根深蒂固,从你祖父到现在,她经历了三个朝代,培植了多少势力,难以扳得倒,你现在虽然羽翼丰满,但还不可能与祖母对峙,所以,各方面还是忍让些为好。”

“母亲,孩儿已经够忍让了,皇祖母要我学黄老清静无为,反对我崇奉儒学,不让我接近儒生,不让我有作为,也不让董仲舒留在我身边,只好让他去任江都相。”

王太后听了十分同情,说道:“董仲舒学识渊博,让他走太可惜了。太皇太后是太霸道了,她不应该干预朝政,但她是从太子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走过来的,她经历了太多的事,她也习惯了把握权势,要她放权是不可能的,否则又要引起动乱,我儿还需忍耐。”

“忍耐,忍耐,孩儿实在忍不下去了。”

“那也得忍,她现在眼睛也瞎了。以后,等太皇太后百年了,母亲绝不会干预你的,母亲要让你做一个真正的皇帝。”

“谢母后。”

董仲舒就要启程赴任,太史公司马谈父子在太史公府邸为董仲舒举行谢师饯行宴。董仲舒的大弟子褚大及吕步舒,还有任安都来为董仲舒饯行。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在益州任职,他愤愤不平地说:“皇上不知是怎么考虑的,像董老这么杰出的人才,本当为皇上身边的良相,怎么会任命去那千里之遥的小国。再说那江都王刘非骄狂不驯,派给他的国相,不是被杀头就是让其滚蛋,此任实在委屈了董老。”

董仲舒听了神色虽然黯然,但嘴上还是说:“哪里,哪里,仲舒不才,只有去小国任职之份。”

董仲舒的大弟子褚大说:“老师远任,我看并非皇上本意,其实皇上已经采纳了老师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意见,现在正在兴礼义,致教化,提倡有作有为,可见皇上现在是最需要老师的时候,所以弟子想,让老师离开皇上身边的一定是太皇太后。”

董仲舒的另一弟子吕步舒也说:“师兄所言极是,在下也有同感,我们老师不能留在京城,一定是受太皇太后的排挤。这次老师受委屈事小,我们老师也不会在乎,只是大汉王朝少了一位经国之才,这才是事大。”

大家都点头表示感慨。

司马谈说:“董老可暂时去赴任,君命不能违啊,老臣一定在皇帝面前极力谏说,劝皇上早日召回先生。”

“谢太史公。”董仲舒说。

司马迁举杯对董仲舒说:“老师,弟子敬您这杯酒,首先是感谢老师的教诲,让我学好了《春秋》大义,再有祝老师一路平安,事业大成,弟子相信像老师这样的旷世大才,是一定会为大汉的繁荣立大功建奇业的。”司马迁说罢一饮而尽。

“好,谢谢。”董仲舒也一饮而尽,并说:“司马迁,老师看你是史学人才,希望你今后能在天子身边,亲临历史,取得第一手资料,成为历史的见证人。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名垂青史。老师已在皇帝面前举荐你,皇上会重用你的。”

“谢老师。”司马迁起立躬身说。

“不过,老师还要告诫你,要想真正写好历史,就应像孔子写《春秋》一样,要敢于正视历史。”

司马迁谦恭回道:“弟子铭记。”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长安城门外,古道旁就已站着不少人,他们都是董仲舒的学生、朋友,今晨是在此为老师董仲舒送行的。

两辆马车驶了出来,董仲舒从车内下来,他看到这么多人来送他,禁不住热泪盈眶……

他向大家拱手过头:“谢大家,谢谢。”

司马迁走到董仲舒面前,跪泣道:“弟子司马迁给老师送行,祝老师一路平安。”

“谢谢,谢谢。快请起。”董仲舒扶起了司马迁。

“老师,您的天变道亦变的改革观点,使武帝采纳了您独尊儒术的倡议,老师,您开了大汉挣脱黄老无欲无为迈向儒家有作有为的新纪元。老师的观点将使大汉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老师不愧是儒学大师。学生一定要把汉朝的这一历史转折载人史册。”

“谢谢,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成就大业。”

“老师,一路平安。”

“祝老师事业大成。”

送行的人们挤上来围着董仲舒。

“时候不早了,大家请留步,董仲舒告辞了。”

董仲舒挥泪而别,正当他抬腿要上车时,忽听:“皇上有旨,董大人慢行。”

董仲舒及众人都转过了头。

董仲舒眼睛一亮,莫非皇上要留下我……

宫里传旨的人骑马来到,他们翻身下马,说:

“董仲舒接旨。”

董仲舒满怀希望地跪了下去。

“江都王相董仲舒,虽赴远任,但乃皇帝近臣,今后朝廷大事,朕将派快马联系。钦此。”

“谢主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董仲舒感动得热泪盈眶。

送行的人也都向东跪下高呼: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司马迁久久地凝望着,直到董仲舒远去的车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他噙在眼眶里的泪水才流了下来,司马迁为从此将失去一位高师的教诲而伤感。

董仲舒远行月余,方到达江都王的都城(今扬州一带)。

远远地见城门外旌旗招展,人头攒动,侍从说:“大人,莫非是江都王亲自接您来了。”

董仲舒放下车帘摇了摇头:“不可能,也许是有别的事吧。”

车快到城门时,鼓乐齐响,董仲舒正诧异着,前面飞跑过一个吏使说:“江都王亲接董相,请董相下车。”

董仲舒听了忙下了车,趋步前往,这时奏起了礼乐,只见江都王身着礼服笑吟吟地迎了过来,董仲舒忙施跪礼道:“臣董仲舒给江都王施礼。”

“啊,董相,快快请起。”江都王双手扶起了董仲舒。江都王见董仲舒须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相貌堂堂,器宇非凡,说:“久闻董相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是了不起的经国之才,今到小小敝国任职,实在是有所屈尊。”

董仲舒忙说:“哪里,哪里,微臣这是小材大用了。”

江都王向董仲舒指着他的大臣一一介绍。

然后江都王携董仲舒的手上了车,两人同乘一辇,大臣们都跟随于后,在鼓乐的伴奏下,进城而去。

董仲舒在车上,见城里街道繁荣,市民彬彬有礼,赞道:“江都王治理有方。”

江都王说:“哪里、哪里,以后还望董相多出谋划策。”

“微臣当尽忠效力。”

晚上,江都王又为董仲舒举行了宴会,并给他安排好了府邸。

回到府邸,董仲舒对夫人说:“没想到江都王这么礼遇我,看来传闻不一定都能相信。”

“是啊,看来江都王并非不可一世。不过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哪,夫君不可只看一时。”

“唔,反正,我以诚待人,他若能信任我,那也未必不能合作得好。再说即使他不能诚信于我,我也要恪尽职守,尽忠朝廷。”

一天,举行阅兵式,江都王高坐在阅兵台上,董仲舒及江都王的重臣都坐在他的左右。

在震耳欲聋的鼓乐声中,一队队雄伟的仪仗队通过,然后随着杀杀杀的喊声,两队身着甲胄的将士比起了武,接着是飞马射箭大比试,最后是威武的骑兵,高举着利剑通过,他们不停地高呼:

“英勇练兵,保卫大汉。”

江都王回头问董仲舒:“董相,将士们的武功如何?”

董仲舒回道:“一流的。”

江都王得意地说:“你刚进城的时候,你赞扬了我的文治,现在又被我的武功所折服,董相是在京城待过的,你看我的文治武功可与谁媲美?”

董仲舒听了心里一惊,他是在与天子比试。但董仲舒不露声色,只是赞道:“江都王的文治武功确实不错。”

江都王哈哈大笑了起来。

董仲舒在府邸看书,家人来报:“相国,江都王召你过去。”

“好,这就去。”

董仲舒忙放下书简,站了起来。

董仲舒来到江都王府,见豪华的客厅内已坐了三个权臣。

“来来来,董相,坐到我身旁来,你是天子派来的重臣,他们也都是我的朋友,我们今天小酌一番,叙叙交情可好?”

董仲舒报之以微笑。

只一会儿,佳肴美酒便摆满了桌子。

酒过三巡,权臣们便夸起了江都王,一个喝醉了酒的人,断断续续地说:“都说江都王有……有帝王之相,可苍天为什么只让他当……当诸侯王,冤……太冤哪。”

“是啊……是啊……苍天不公啊,怎么会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做天子?”另一个也带着醉腔接话。

董仲舒听了心里一惊,他看了看江都王方脸剑眉,天庭饱满,鼻直如山,一双大眼闪闪发光……还真是帝王之相。

江都王用试探的口气问董仲舒:“董相,他们是喝醉了,别听他们瞎说。”

“这……”董仲舒没有回答。

“他们俩醉了,扶他们下去休息。”江都王对侍从说。

“是。”

“我……我们……没醉。”

席上只剩下江都王和董仲舒,江都王一击掌,三个美女出来,歌舞起来,董仲舒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江都王看在眼里,暗叹董仲舒确实是一位真正的儒者。

“退下。”

“是。”

江都王见董仲舒不为美色所动,就吩咐:“把礼呈上来。”

于是一个侍从捧着黄金进来。

“董相,”江都王微笑着道,“这点薄礼略表敬意,请董相收下。”

董仲舒忙起身正色道:“大王的好意在下领了,但在下有功尚且不受谢,何况无功受禄。”

“哎,略表敬意嘛。”

“恕在下不能接受。”

江都王心里一震,暗想,这董仲舒既不为色所动,又不被金钱所惑,那么其心中必只有权力二字了,就说:“董相我们去喝点茶吧!”

董仲舒随江都王进入内室,侍从上茶后,江都王屏去左右,屋里只剩下他们两人。

“董相,我看你确是个人才,十分钦佩啊!”

“哪里、哪里,还望大王多多指教。”

“董相今后有何打算?”

“大王,在下今后准备致力于大一统,因为我是研究《春秋》的。我最想实现的是天下大一统。”

“大一统,好、好……本王也是推崇大一统,不过得看是什么样的大一统!”

董仲舒说:“当今江山一统,天子雄才大略,我虽然到诸侯国任职,但心系朝廷,维护天下一统是微臣义不容辞的责任。”

“董相的忠心实在可佳,董相真不愧是朝廷忠臣。”

“不过……”江都王意味深长地说,“有一天,假如本王取代天子,那董相,像您这样的大人才,我是决不会让您远任的,那必是在天子身边的权臣。”

董仲舒当然听出了语中暗含的玄机,便沉默不语。

江都王想,看他沉默不语,莫非是默认了,对我的默许动心啦?哼,再高尚的人也难过权力关。

不料,董仲舒不亢不卑地说:“江都王的话我已悟出一二,我想重申一句,在下是研究《春秋》的,是崇奉大一统的,我以维护天下一统为己任。”

“噢……好,好,高见,高见……送客。”江都王面露愠色。

“微臣告退。”

同类推荐
  • 楚庄王传

    楚庄王传

    打了胜仗,而且是大胜仗,理应举杯庆贺,可他却闭门不出,反躬自省。战争本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而他居然以德为上。他好色,但不贪色。夏姬,堪称中国第一美女,四十余岁了,还有人为她弃高官而不做,置全族人性命而不顾,携之私奔。如此一个女人,庄王岂能不爱?但为了社稷,为了大王的名声,他将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中。他是一个男人,男人中的男人;他更是一个霸主,霸主中的霸主! 在这本《楚庄王传》中,作者秦俊先生从杂乱繁复的历史资料中搜集、挖掘出众多故事,用通俗平实的语言、饶有趣味的故事把楚庄王的治国理念、为君之道、称霸过程、成霸原因等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 名人传记丛书:富兰克林

    名人传记丛书:富兰克林

    名人传记丛书——富兰克林——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方正人生:王选传

    方正人生:王选传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 他们这群人

    他们这群人

    青少戎马战敌顽,壮志凌云钢铁汉。日寇蒋军美国佬,甘拜下风把鬼见。建设祖国冲在前,艰苦奋斗排万难。救死扶伤医德好,白衣天使众称赞。一生辛苦何所乐,为民服务喜开颜。银发捻须高歌颂,夕阳普照红满天。
  • 中国古代贤人传

    中国古代贤人传

    这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荟萃的书,取名《中国古代贤人传》。书中所选择这些垂范卓越的人物,他们的影响、贡献很大,是中国人永远引为骄傲的。例如书中所选的周公、管仲等人,就是我们常想到的“贤人”。书的取名,响亮明快,发人联想,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给历史上的某个方面有名气、领风骚、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做传的书,很有文化意蕴。相信这部书一定很受欢迎。
热门推荐
  • 火车去哪儿

    火车去哪儿

    离婚后,为了温饱,她选择再嫁。半路夫妻,相敬如宾,却少了她熟悉的烟火气。是继续过体面却隔心隔肺的生活,还是回到千疮百孔但知根知底的旧日子里?白杨就像她的名字那样亭亭玉立,虽然接近不惑,却仍结结实实地挺拔着。你撇什么嘴?看你撇嘴我就来气,怎么了,女人上点岁数就不能亭亭玉立吗?当然可以,就像我们的白杨。白杨一直认为自己名字好听,挺脱俗的。像她那个年代出生的女孩儿名字大都跟果蔬和花有瓜葛,白杨却偏偏和树搭上,虽然爹说杨树不是什么好木头,大都劈了烧火。她不管些,觉得自己棵白杨就该美美地挺直了。小时候她用火柴棍画眉毛拿面粉涂脸,再后来拿牛奶往身上抹。
  • 寒门宠后

    寒门宠后

    深宫似海,女人如花,摇曳生姿地绽放在寂寞的深宫;尔虞我诈,刀光剑影,都敌不过你倾城一笑的风华!——这脸皮堪比城墙的贱人居然是传说中英明神武的皇上,老天啊,还能不能让人愉快地玩耍了?——这小娘子真是美呆了,美绝了,反正救命之恩,朕无以为报,要不,以身相许?——皇上,臣妾还小,十三虚岁,葵水都没来,您将近而立,三公主都跟臣妾一样大,您真的下得了这个嘴?——啊哈哈,爱妃真是太美了,太坏了,太招人稀罕了,就算装了一肚子坏水阴了这个整那个,朕还是好喜欢好喜欢啊,怎么办?秦瑄:昭昭,我怎么觉得你对朕一直不冷不热的呢?你不爱朕了?容昭:恭喜陛下,您终于认清现实了!秦瑄:容昭你个白眼狼,枉我对你这么好,世上还有比朕更出色的男人吗?你不喜欢朕,还能喜欢谁?容昭:麻烦陛下让一下,臣妾想去吐一吐。秦瑄:啊,怎么了,昭昭,你又有啦?容昭:不是,臣妾是被恶心的。秦瑄:……容昭:陛下,别这么看臣妾行么?请您正视您那高大上的八尺男儿身,您还记得您不是深宫怨妇吗?秦瑄:昭昭你个白眼狼!容昭:乖!——看寒门嫡女从小主登上后宫巅峰的传奇!
  • 双生花

    双生花

    我常常可以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撕心裂肺。我无法描述那是怎样的一种声音,但我可以告诉你它的样子,是一只透明的有些晃眼的玻璃杯,被狠狠地丢在地上,支离破碎。升腾出一片片玫瑰,红得刺眼,美的妖娆。一个声音歇斯底里的呼唤着,我们爱,否则死……
  • 豪门甜婚:淘气小萌妻

    豪门甜婚:淘气小萌妻

    【正文已完】【推荐新文:《误嫁豪门:妖孽老公放过我》,大家有票投到新文吧,兔子在此谢谢了!】他是眼高于顶目中无人的商界至尊,她是土生土长性子欢脱的“小土包子”,一纸婚约将他们绑到了一起,她说,“我配不上您,咱取消婚约吧。”他笑,“我不介意委屈自己……”【家有萌宝】:“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才是我爹地最爱的女人?”“你妈咪。”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他顺便回答。……隔日“爹地,想见你老婆吗?”“?”“我把你老婆绑架了,想见她的话给一千万赎金吧,不然这辈子你也不要想见到她了。”酷似他的小人儿冷酷的说着,“既然我得不到你的心,那就让我得到你的钱好了。”“……”
  • 孩子一生必须具备的8种软实力

    孩子一生必须具备的8种软实力

    本书《孩子一生必须具备的8种软实力》详细介绍了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软实力的重要意义。让家长们在了解“软实力”的同时,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教育,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并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 左手挺经右手冰鉴

    左手挺经右手冰鉴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和沟通与我们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既游刃从容,又不失真诚与仁爱;既立志于事业,又不失家庭的和谐?在《挺经》中,你能看到曾国藩顺境中的修养与知足,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勤廉,决策时的虚心与明强。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冰鉴,取其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冰鉴》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心理。
  • 達海叢書·附錄

    達海叢書·附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地表最强的自我修养

    地表最强的自我修养

    资源枯竭,灵气乍现。凡人修仙,众神现世。为人为己,群雄并出。与神同座,与天同齐。“诶?这是什么?”唐剑看着手上这本满是涂鸦的书喃喃自语。在疑惑中,唐剑翻开了这本书,开始了地表最强的自我修养之路……
  • 生活格言

    生活格言

    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照耀着成功的彼岸。
  • 寻找陆子婴

    寻找陆子婴

    陆子婴是谁?三千年前仙魔大战后唯一的飞升者——人称昆仑剑主。苏怡是谁?数万年前仙人遗迹走出的懵懂女娃。穿越者,重生者,转世者,气运之子——这是天才者的时代,这里主角云集,且看小小女娃怀揣着活命的心,走上强者的路——并没有。本书又名《总是和主角作对》,《总有人逼我成仙》,讲的是九州修仙界,走出大山的野孩子与人斗,与人斗和与人斗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