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是交际的一个部分。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可以表达出你对对方的不同礼遇和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也可以通过握手来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社会交往的主动。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说:我接触的手有的让感觉拒人千里之外;也有的手充满阳光,让你感到很温暖……
和人第一次见面或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都可以用握手来表示自己的好意。还有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向人表示庆贺、感谢或是慰问的时候;双方在交谈中出现了令双方兴奋的共同点时;或是双方从前的矛盾出现了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化解时也可以以握手为礼。
握手的时候,要和对方保持一步远,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虎口相交,拇指张开下滑,向受礼者握手。
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显示着一个人强烈的支配欲,等于是在告诉别人,他此时正高人一等。这是一种傲慢无礼的握手方式,要尽量避免,相反,掌心向里握手则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谦卑和毕恭毕敬,平等而自然的握手方式是两手的手掌都处于垂直状态,这是一种最为普通也最稳妥的握手方式。
戴着手套握手是很失礼的,男人在握手前要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女士可以例外,当然在严寒的室外也可以例外。比如双方都戴着手套,帽子,这时一般也应先说声:“对不起”。握手时双方互相注视,微笑,问候,致意,不要看第三者或显得心不在焉。
除了关系非常亲密的人可以长久地把手握在一起外,一般握两三下就可以松开了。不要太用力,但漫不经心地用手指尖“蜻蜓点水”式地去轻轻点一下也是非常无礼的。一般要把时间控制在三五秒钟以内。如果要表示自己的真诚和热烈,也可较长时间握手,并且上下摇晃几下。
握手时两手一碰就分开,时间太短,好像在走过场,又像是对对方怀有戒意。而时间过久,特别是拉住异性或初次见面者的手长久不放,则显得有些虚情假义,甚至会被怀疑为“想占便宜”。
长辈和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接握;男女之间,女方伸手后,男方才能伸手相握;当然,如果男方为长者,遵照前面说的方法。
如果需要和多个人握手,握手时要讲究先后顺序,由尊而卑,就是说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再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
交际时如果人数实在太多,可以只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也可以。为了避免尴尬场面发生,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要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已经察觉对方没有要握手的意思,点头致意或微鞠躬就可以了。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顺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
在接待来访者时,这一问题变得特殊一些:当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就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欢迎”,后者就表示“再见”,如果次序颠倒了,很容易让人发生误解。
要强调的是,前面提到的握手时的先后次序不必处处苛求于人,如果自己是尊者或长者、上级,而位卑者、年轻者或下级抢先伸手时,最得体的就是立即伸出自己的手,进行配合,而不要置之不理,使对方当场出丑。
当你在握手时,可以说一些问候的话,可以握紧对方的手,语气应直接而且肯定,并在加强重要字眼时,紧握着对方的手,来加强对方对你的印象。
在中国人的握手中,一半以上的人用的是非常错误的毫无感情的握手方式,他们大部分是女性和官员们,还有一些暴发户。
女性这样做是因为她们觉得这样可以显示自己的矜持和优雅,其实她们应该把这种“女性的特质”留在商业会晤之外,不要让这种用错了场合的“女性特质”错过了商业机会。
至于官员,他们已经习惯于接见非常渴望见到他们的人,通常他们的手是被人们感恩戴德地握住,他们不需要取悦对方,除了在对方心中的好感,他们没有任何可以失去的。
暴发户们还没有经过现代化商业礼仪的熏陶,虽然财富已经让他们步入了资产阶层,但是他们的心理还没有进化到现代文明,礼仪对他们意味着送礼,握手就是贴手,他们还没有理解到商业礼仪的含义是相互尊重。
掌握握手的艺术,热情而有力地去和他人握手,传达你的真诚和尊重,自然有助于他人对你的好感和商机的获取,而这一切,都只在这短短的几秒钟之内,看你会不会好好把握了。
钻石法则08:握手的8条禁忌
我们在行握手礼时应努力做到合乎规范,避免违犯下述失礼的禁忌。
⑴不要用左手相握,尤其是和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要牢记,因为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洁的。
⑵在和基督教信徒交往时,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他们眼里这是很不吉利的。
⑶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墨镜,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握手,才是被允许的。
⑷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拿着东西。
⑸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不置一词或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
⑹不要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好像有意与对方保持距离。正确的做法,是要握住整个手掌。即使对异性,也要这么做。
⑺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
⑻不要拒绝和别人握手,即使有手疾或汗湿、弄脏了,也要和对方说一下“对不起,我的手现在不方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9.行为照出你的身份
行为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形象显现于其中。
——[德国]歌德
我们对别人的印象,往往在他的神态举止中就可以获得,表情、步伐、手势、站与坐的姿态等等,都在无声地发射着他的个人信息,给别人呈现相应的印象。这些被称为“肢体语言”的东西泄露出来的内容,往往更让人觉得可信。
强势的人一般都很善于控制自己的肢体语言,即便是在面对困境时也一样,在他人面前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能体现出与平头百姓不同的风采,让人一看便知是有来头的人物,尊敬之意也油然而生。于是,很多人通过专门的学习与锻炼,着意释放比实际身份更强大的信号,以达到提升自己社会形象的目的。
上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以飞一般的速度登上了德国权力的顶峰。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他那富有蛊惑力的演讲和志在必得的举止神态。他展现给社会大众的有力的手势、坚毅的神情、铿锵的语调,以及不容置辩、舍我其谁的豪气,强烈震撼了德国的下层民众和上层精英,让处于经济萧条中的德国人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人们都认为,这才像是一个帝国元首的样子。举国上下疯狂热情地崇拜他,甚至有人见到他时会有触电的感觉。
下面是一些资料对希特勒神态举止、演讲风格的描述:
“他走路总是步履稳健,从容不迫。当他走向欢迎他的人群时,步伐近乎是庄严的”;
“他在演讲之前一定会沉默很长时间,直到群众气氛由闹到静,才以惯用的低沉语调开始演讲……声音先是很低,然后突然抬起头挺胸,瞪圆眼睛,抑扬顿挫地将每一个极富煽动性的词语呐喊出来”;
“他喜欢挥拳头,然后用拳头砸向掌心,或是用手指指向远方,或是将握紧的手掌伸开”;
“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目光很是坚定,常常发出审视的目光。演讲时既能释放出热情,又能表达愤怒、冷淡和蔑视……”
这些举止神态,都是典型的领导者与强势人物的标志动作,释放出有关力量、权威、信心的强烈信号。
其实,早年的希特勒并不是这样的人,他腼腆、沉默,在政治运动中经常会感到手足无措,被上司认定为缺乏组织才能、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后来人们所见的这些做派,都是他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结果。他在纳粹党内崛起时,就已经开始在私下里练习这些言行举止了。
希特勒上台之后,请来演员保罗作为希特勒的形象教练,对希特勒在公开场所的所有举动,包括如何走下汽车、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走进会场,以及在各项活动中的问候方式等等,都进行精心的安排。
尽管今天的人们看来,希特勒的动作有些夸张,但这种夸张在当时环境下却恰恰迎合了德国民众的情绪和心理,除去夸张的成分,我们也可以看到,希特勒的这些动作、表情、语调,也被很多后来的领袖、成功者、有钱人等强势人物借鉴使用,是他们很多人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有的神态举止,构成了强势人物的独特气质,在他们身上标志着不同的身份特征。人们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领袖有领袖的仪态,为官者有为官者的风度,有钱人有有钱人的派头。民间也有类似的说法,如“官有官体”,“财大气粗”等等,人们可以由此判断这个人物是否有权是否有钱,上层阶级以此决定是否接纳他为其中一员。如果没有与身份相对应的仪态和气度,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怀疑,即便身份确实属实,也会有本能的排斥和轻视的心理。
也就是说,这些神态举止不仅是人们用来识别成功者的标准,也是他们内心中对成功者的期待。他们认为成功者就该有成功者的样子,领导者就该有领导者的样子。希特勒正是由于满足了当时的德国民众对元首形象的期待,顺利地爬上元首的宝座,并且至死都牢牢地把持着政权。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希望自己可以跃上更高台阶的人,希望在谈判中获得强势地位的人,也会适当的“装腔作势”、“装模作样”,以让他人用他显示出来的身份看待他、接纳他。